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9课《推敲》教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第29课《推敲》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29课《推敲》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9课《推敲》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延伸阅读

第29课诗词五首


第29课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生字。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体会诗人感情和志向。
【教学要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诗歌。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歌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新课探究】
一、解题。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今天一起学习《长歌行》。此诗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二、朗读与意思理解
长歌行《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4.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 (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 (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 (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5.诠释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三、鉴赏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一二句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美好时光短暂,转瞬即逝。“青青”喻其生长茂盛。——一日之计在于晨
三四句比喻在最佳的时间中能焕发出最明媚的光彩,得到最理想的效应。——一年之计在于春。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五六句比喻一旦错过粮辰,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良辰错过,美好不在。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也来不及了。
七八句比喻时光飞逝,一定要珍惜光阴。——时光不到流。
九十句揭示全诗的主旨——一生之计在少壮。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光阴易逝,勉励人们奋发努力。
四、作业
1.解释词语
晞:晒干。阳春:就是温和的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焜黄:枯黄。华:同“花”。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2.名句理解
(1)全诗主旨、规劝世人的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诉人们时光飞逝,一定要珍惜光阴的句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3)写出春天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句子: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3.问题拓展
(1)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2)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惜时名言诗句。
提示:今日歌和明日歌,
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4.背诵古诗。
【小结】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露珠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不复还的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板书】
长歌行
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导入新课】
背诵上一首诗。
【新课探究】
一、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朗读全诗。
2.让学生结合这首诗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鉴赏
1.前四句写景
(1)首联写什么?
水天一色,气象宏大。
(2)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气势宏大,雄浑壮阔,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视觉)。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听觉、触觉)。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2.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四、作业
1.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耻:有愧于,对……感到有愧。
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2.名句理解
(1)用对偶句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含蓄的表达作者急于服务社会,隐喻自己想做官却没有途径的主旨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结】
1.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2.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现在,我们班班委改选,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很能干、聪明,所以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说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板书】
首联:水天一色,气象宏大
颔联:气势宏大,雄浑壮阔
颈联和尾联:希望出仕,一展才华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山居秋暝》
【导入新课】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新课探究】
一、解题。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二、朗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三、鉴赏
1.总体赏析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4.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四、作业
1.描绘山间新雨后清新、雅洁、景物幽静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表达诗人远离官场、归隐山林志向的主旨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背诵这首诗歌。
【小结】
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人情美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渔家傲》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渔家傲》导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新课探究】
一、解题。
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有《漱玉词》。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一反她词作的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这首词在她的《漱玉集》及两宋词坛中都堪称独放异彩的珍品。此词又一题为“记梦”,而梦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折射。仔细品读,不难看出此词为词人南渡后所作。李清照自丈夫赵明诚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南,处于前途暗淡的环境里,其间词作多为愁苦之音。而此词则另辟蹊径,幻想出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了一种超然的气概。整首词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梦境故事。
二、朗读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鉴赏
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转”“舞”这三个动词,写海天动宕,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真是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意落天外。
接下去,“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来到天帝身边,灵魂浪迹天涯、孤苦无依,渴望得到精神解脱的词人受到了天帝的接待,“殷勤问我归何处?”“问”之前修饰以“殷勤”二字,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这里,没有天人的隔阂,没有等级的森严,只有平等的对话。对于天帝的恩泽,词人并没有感到受宠若惊。
紧承上片,她向天帝倾诉了一番她对世路艰难的感慨。“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寂凄凉生活的写照。同时,此语又源自《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词人愿踏着屈原的足迹,不惮日暮路遥,上下求索,寻觅自由、理想的所在。“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又宕开一笔,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生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发抒内心的愤懑。
但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并不一味地悲哀伤感,随即转写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话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看大鹏它已高翔于九万里之上!风啊,你千万别停下,把我乘坐的如蓬草般轻快的船儿,吹送到海中的仙岛上去吧!就这样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凸现心中之块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她不仅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同时又传达了与不公平命运的抗争的心愿。
词作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度恢宏。在遭受命运之神极无情极严厉的打击之时,词人没有一味地颓唐、萎顿,心中依然有梦想,有雾气迷蒙中的精神家园,试问芸芸众生,几人能够?无怪乎,近人梁启超评此诗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作业
1.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觉是:我报路长嗟日暮。
2.表达作者欲乘风高飞寻求幸福的主旨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背诵全词。
【小结】
李清照的词多以清丽婉转、幽怨凄侧著称,属婉约一宗;而这首词却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李词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梁启超评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此词的特色。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板书】
上阙:写景:海天相接
瑰丽雄伟
想象:梦归帝所
下阕:答天帝问,感叹人生
乘风高飞,寻求幸福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相思》
【导入新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
【新课探究】
一、解题。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朗读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2.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读词找出词的韵脚、节奏。
三、鉴赏
1.整体感悟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2.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3.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作业
1.用风雪衬托作者孤寂伤感的主旨句你: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背诵全词。
【小结】
这首词用简约自然的白描笔法,勾画了一幅凄清寒冷的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含蓄的透露了词人厌恶陪侍出游,耗费青春的侍卫生活。
【板书】
上阙:写景:山、水、千帐灯——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下阕:写景抒情:风、雪、梦不成——凄清寒冷、孤寂伤感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品析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1、字音杞坠寝星宿舍然缁衣跐蹈
2、词义废寝者舍然寄:四虚晓:奈何奈地坏何缁衣向者天雨
3、自己翻译文章
4、多义字
(1)因往晓之晓行夜宿家喻户晓
(2)因往晓之因循守旧因势利导
(3)其人舍然大喜学校宿舍
(4)子亦犹是也是他做的好事
(5)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6)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
1、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者:......的人。(定语后置)先:首先。度(duó):量长短。而:然后。置:放,搁在。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至:到。之:到......去。操:拿,携带。已:已经。得:得到;拿到。履:鞋。乃:才。持:拿。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市:集市,市场。罢:散,结束,停止。遂:于是。曰:对......说。宁(nìng):宁可。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奈何:只使坠:躇步: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九,反思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9课《马》第30课《狼》教案


第29课《马》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第30课《狼》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