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分类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13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4.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
5.能说出“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
6.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7.能说出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知道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
8.观察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9.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
10.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11.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1、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命,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学句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字,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2、根据已知的200多万种生物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主要有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美国科学家惠特克把生物分为五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3、科学家根据动物脊椎骨的有无,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类群。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特征,可以把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主要类群。
4、鉴别生物种类的一个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它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分类的每个阶段,生物都按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来区分。每个特征的确定,都将缩小一次它可能归属的物种范围。生物检索表有多种,课本上使用的是二叉式检索表。
5、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建立了一千多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植物银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6、我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法律文件规定了108种动物8种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7、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自然界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人类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药品等,微生物还会引起动植物患病。

1.右侧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绿豆与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和紫檀的共同点多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2.在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后,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玉米、花生、水绵、葫芦藓、肾蕨和马尾松六种植物的特点,按右表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其中②和⑥表示的植物分别是
A.玉米和肾蕨B.花生和水绵C.马尾松和葫芦藓D.肾蕨和水绵
3.在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
A.种B.目C.门D.界
4.在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界B.门C.科D.种
5.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A.种B.科C.纲D.门
6.下列选项中生物共同特征较多的是()
A.种子植物门B.蔷薇目
C.百合科D.单子叶植物纲
7.在分类学上,小麦和玉米是同科不同属,小麦与大豆是同门不同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麦和玉米、大豆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
B.小麦与玉米、大豆之间共同特征一样多
C.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少,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多
D.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多,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少
8.从生物在分类中的位置可以看出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亲缘B食物C环境D外形
9.在生物的下列分类单位中,包含种类最多和共同特征最多的分别是()。
A.纲;种B.界;种C.科;种D.门;科
10.观察下面的分类系统图解,回答问题:

界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灵长目

科猫科犬科 类人猿科人科 
属 猫属豹属 犬属 类人猿属人属 

种 猫 虎 豹狗类人猿 人 

(1)虎和豹的不同点多,还是虎和猫的不同点多?为什么?
(2)在上述生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什么生物?
(3)猫和狗共有的分类单位有哪些?
(4)请写出豹隶属的分类单位?

扩展阅读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学案苏教版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4.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能说出“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能说出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知道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观察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命,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学句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字,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根据已知的200多万种生物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主要有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美国科学家惠特克把生物分为五界,即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科学家根据动物椎骨的有无,把动物分为椎动物和无椎动物两大类。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类群。无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特征,可以把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主要类群。鉴别生物种类的一个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它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分类的每个阶段,生物都按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来区分。每个特征的确定,都将缩小一次它可能归属的物种范围。生物检索表有多种,课本上使用的是二叉式检索表。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建立了一千多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植物银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我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法律文件规定了108种动物8种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自然界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人类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药品等,微生物还会引起动植物患病。⑥表示的植物分别是
A.玉米和肾蕨B.花生和水绵C.马尾松和葫芦藓D.肾蕨和水绵
3.在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
A.种B.目C.门D.界
4.在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界B.门C.科D.种
5.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的是[A.种B.科C.纲D.门

生物的命名


生物的命名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生物的命名2生物的命名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物的命名2生物的命名”,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生物的命名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阅读课文]:P114第一段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阅读]:P115第四段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