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中国气候》的网络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中国气候》的网络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气候》的网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源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特征。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发现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思路重在两突出: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设定了以下目标。

A.知识目标:根据地图和资料,100%的学生能说明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60%的学生能应用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90%的学生能举例说出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和居民住房的影响。

B.能力目标:在读图和交流中,80%的学生能保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参加学习交流的乐学精神,40%的学生愿意尝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和综合归纳概括。

C.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

3.重、难点的选择:由于初一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和生活体验的局限性,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的形成和影响。

4.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教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创设生动、开放、典型、多元的学习情境,运用启发、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采用合作学习法、任务型学习等教法。整个--利用直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A.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相互促进。B.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评比记分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本课的教学密度和深度。D.积极创设情景,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5.学生情况分析:我校是石景山区的实验学校,学生生源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各种气温和降水图的阅读有了较好的把握,对计算机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设计了以下学生的探究实践。

(1)你能说出冬季和夏季人们的穿着有什么差异吗(学生的亲身体会)?从而了解冬夏气温差异,进而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2)2004年7月,北京遭受了大暴雨的袭击,造成二环和三环的交通瘫痪(学生有深刻体会),它为什么会发生在夏季的北京城区呢?从而了解降水的形成,进而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

(3)气温和降水等多个要素综合在一起就形成气候。结合前面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并举例说出我国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教学手段、技术准备: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两名同学一台电脑。老师课前准备好网站并逐台调试。本节课教学前,老师制作了3层12张网页,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并有侧重、有目的地展示给学生,可供不同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如果学生有兴趣,愿意课下继续研究,网页中还有丰富的拓展园地,告诉大家一些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常识。在网页中还设计了实践天地,可供学生在上面和其他同学或网友进行交流。

三、本课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网页名称

引入

新课

新授

进入情景设置网页──提供照片和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回答问题。

(1)你能说出冬季和夏季人们的穿着有什么差异吗?(北京的冬季和夏季气温有什么不同)

(2)2004年7月,北京遭受了大暴雨的袭击,造成二环和三环的交通瘫痪,它为什么会发生在夏季的北京城区呢?(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所以,今天我们就首先来学习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新授〕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特征

进入资源宝库网页──提供文字、图象和课件资料

1.阅读:什么是气候?思考: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2.气候是一种资源──观看幻灯片或景观图(推荐),说出气候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资源?

气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那么中国气候有什么特征?

3.气候的两要素──连接网页:气温和降水。

进入链接气温网页──提供相关资料和课件

①阅读气温的概念。②阅读幻灯片知道气温的测量仪器和方法。③进入幻灯片完成气温曲线图的阅读和练习。④进入幻灯片完成等温线图的阅读和练习。⑤进入幻灯片或视频(推荐)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并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及影响。⑥观看视频,说出我国的气温特征。⑦反馈练习—将规定的词语连接成句。

进入链接降水网页──提供相关资料和课件

①阅读降水的概念。②进入幻灯片(推荐)或视频了解降水的形成。③进入幻灯片(推荐)或视频了解降水的类型。④进入幻灯片完成降水季节变化的内容的阅读和练习。⑤进入幻灯片完成降水的地区分布内容的阅读和练习。⑥进入幻灯片或动画(推荐)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⑦进入幻灯片或视频(推荐)能说出我国的降水特征。⑧反馈练习--将规定的词语连接成句。

4.我国的气候特征──观看幻灯片或视频(推荐)说出我国的气候特征

5.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观看视频,说出我国的气候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从而感受了解我国气候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学)

〔引导讨论〕

进入探究话题网页

进入气候复杂多样网页:

提供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复习题及答案

〔启发提问〕我国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

〔归纳〕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国的五种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

进入我国的季风网页:

提供什么是季风(视频)、影响我国的季风(动画)、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幻灯片)等资料,让学生描述我国的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和夏季盛行风向有何不同?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归纳〕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风来自低纬大洋──炎热多雨,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返回探究话题网页

提供气候与农业生产的视频、气候与民居的幻灯片,让学生举例说出我国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启发提问〕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引导理论联系实践〕

气候与我们关系密切,安排生产和生活时要考虑气候因素。让我们进入实践天地,来大显身手吧。

进入实践天地网页──提供背景资料

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入讨论(师生利用BBS系统软件交互)

自主题目:空调老板建基地并处理积压产品、乳品加工业老板建厂房、选择建材;假如阴山或武夷山换成喜马拉雅山,中国的气候会怎样?

〔引导拓展〕

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什么关系?请进入拓展园地

进入网页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进入网页

进入网页

思考回答

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进入网页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进入网页

观看资料和视频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进入网页

学生自主浏览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做答

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进入网页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回答。

进入网页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进入交互系统交流成果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情景设置

学法指导

学习标准

学习目标

资源宝库

气温

降水

探究话题

复杂多样

季风显著

实践天地

拓展园地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多样。

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了:动脑思考、动嘴说、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等,做到了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收获也很多──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学技巧、计算机应用水平等都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

精选阅读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安排2~3课时。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

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C~0.8°C,达到了1000年来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两周,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15%,冰川大范围退缩,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更频繁、持久和强烈……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因气象灾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数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0%以上。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的人数的7倍。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90亿美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C,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000多亿美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几年持续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0.3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到6%。
气象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此外,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人类社会虽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1200万公顷,而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荒漠化土地即达到500万公顷,还有潜在的荒漠化土地1580万公顷。
地球温度正趋向均匀
地球赤道和两极的温差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两极和赤道的温差越来越小,这有可能影响暴风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学通讯》报道,科研人员对北半球两个纬度地区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北纬30°~35°和北纬50°~55°两个区域陆地及海洋的温差数据,得出了全球温度的分布。在111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区域的温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区域升温幅度大于南面的区域,这就表明赤道和北极的温差缩小了。科研人员对温差变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结果和计算机模拟出的温室效应后果很一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北极地区气温比赤道上升快。当然,也可能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改变了气温平衡。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理论,极地赤道温差缩小会降低大气的风暴度,使暴风雨的强度减弱,或是降低暴风雨的频率。但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风暴度。例如,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大大提高了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风雨的强度更大。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本体是1.4米×1.4米×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帆板,总长度为8.6米。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千米,倾角99°,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上装有两台互为备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瞬间视场角为1.2毫弧度,星下点分辨率为1.1千米。该仪器有三个光谱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波长(微米)主要用途
10.58~0.68白天云图,地表图像
20.725~1.1白天云图,水/冰,雪和植被
30.48~0.53海洋水色图像
40.53~0.58海洋水色图像
510.5~12.5昼夜云图,地表和海面温度
卫星发送资料的方式为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高分辨率图像(APT)和延时图像传输(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与NOAA卫星基本相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GTS电路播发“风云一号”卫星的轨道预报和某些产品。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东经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为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0.55~1.05微米)、红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1.25千米,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5千米。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像和气象参数。提供的服务包括收集和发送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资料;对国内外广播展宽数字云图、低分辨率云图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及中心处理的产品;进行空间环境监测。
新一轮沙尘可能长达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这一频发期可能长达百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昨天表示,连续三年沙尘频发可能是新一轮沙尘高发期来临的先兆。李黄拿出历史统计资料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从1999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近两年的沙尘天气日数虽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强度却大得多。专家查阅了从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前两次分别为公元1610至1700年和1820至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周期又刚好百年,近年沙尘频率上升是否是一种预兆?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李黄副局长指出,中国气象学家正在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风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沙源多半来自蒙古国,中国作为重要的沙尘暴受害国,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上,美国、澳大利亚和北非国家都是沙尘暴多发国家,这些国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大的气候周期有关,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曾吞噬过万顷良田,摧毁许多村庄,但之后的气象条件就很少发生大的沙尘天气了。目前,中国专家也正在吸取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沙尘气候变化探索出新的规律。李黄同时指出,虽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但人类仍可改造自然。加强人工气象预报可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灾害,同样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则可减轻风沙影响。绿化上去了,也会出现有风无沙的新气象。

世界的气候精品教学案


3.4世界的气候
教学目标:理解气候的概念;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上分别说明)
难点:气候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的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8分钟)阅读教材P57—59,独立思考,在教材上标记处收获和疑惑,参考教学资料,写学习笔记。
〈互助交流〉(2分钟)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自主学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区别天气和气候
1.时间: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

2.要素:天气常从哪几方面来描述?气候常从哪两方面来描述?

3.变化特点:天气和气候哪一个是经常变化的,哪一个是一般变化不大?

自学检测二
看看下面几句话,哪些是说天气的?
哪些是说气候的?
1.昆明四季如春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明天大风降温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5、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6、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7、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8、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自学检测三
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完成下表
分布地区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三、概括提升:(8分钟)师生共同概括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气温
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降水
四、课堂达标:
1.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寒带气候的特点是。
2.下列句子中描写气候的是()
A.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阴雨连绵一个月
3.一个地方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草原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4.下列城市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A.海口市B.广州市C.拉萨市D.北京市
5.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温差小
C.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D.地球纬度越低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
6.我国东南部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7.气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情况,即()
A.气温和降水B.风和雨C.阴晴和冷热D.冬季和夏季
8.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质疑: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反思:
七年(上)地理讲学案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的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8分钟)阅读教材P57—59,独立思考,在教材上标记处收获和疑惑,参考教学资料,写学习笔记。
〈互助交流〉(2分钟)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自主学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自学检测二
海陆性质的差异,对气候有何影响?
自学检测三
如图所示,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

三、概括提升:(8分钟)师生共同概括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纬度因素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达标: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2.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3.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夏季气温明显低于成都,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B、纬度不同C、地形的影响D、河湖的影响
4.下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显著的是()
A.生活B.农业生产C.城市建设D.工业生产
5.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②现代工业的发展,向大气排放热量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④太阳释放的热量增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
①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②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③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④积极开发采用新能源;加固国际间的合作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
7.我国庐山成为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因素D、地形因素
8.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人类活动
9.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大致处于同一纬度地带,但青藏高原的气温却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请问这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A纬度因素B地形因素C海陆因素D洋流因素

学生质疑: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反思:

网络教学实例:Unit1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网络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围绕英语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验,不仅可以扩大英语学习的“面”和“量”,而且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进行信息交流,“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文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7SectionA教学案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一、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

1.教材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第七单元第一节,主要内容为学习一些服装类名词、表示颜色和大小长短的形容词、询问价格、商店购物等。

2.教学重点: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单词;提高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3.教学难点: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学习效率问题。

设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电脑操作基础,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下载资料,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1.在一人一机的网络环境中,通过Internet和教学控制系统开展学习。

2.自主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直观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

3.合作学习。情景对话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1.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并从旧知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

2.评价法:将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3.任务型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以便有的放矢,同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查找法(利用网络提供的查询功能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处理)、知识整合法(对个体知识进行重组)、情景表达法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大胆创新。

三、教学过程设计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网络教学控制系统,教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主要流程展示给学生,使其明确任务和要求。

自主探究,学习单词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Internet主页,利用“百度搜索”找到“金山词霸”,逐个输入新单词,学习其词义,跟读练习发音,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对查得快、输得快、学得快的学生进行表扬,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模拟情景,开展合作学习

1.投放多媒体课件,导入新的交际用语,指导学生操练。

2.引导学生登陆易趣网,找到购物区,搜索相关信息,分组操练对话:

A:HowmuchisthisT-shirt?

B:Its.

3.搜集并下载相关图片,设计自己的服装店,操练购物对话。

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及时总结经验。

4.总结点拨,深化主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导航者,也是情感的驱动者,在关键时刻进行必要总结,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入完整而系统的情感氛围中,使课堂在井然有序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方面

1.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内容的整合。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包罗万象,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围绕英语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验,不仅可以扩大英语学习的“面”和“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诸如“信息的获取、信息的重组和加工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多种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模式的整合。网络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学生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进行信息交流,使“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面

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学习方法,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查询,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采用师生交流方式自然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其自主搜索新单词,通过单词的输入,练习了单词的拼写,通过跟读电脑上的读音,又掌握了纯正的发音,然后以个人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并以各种形式展示交流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存在问题

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都可以学习有关知识,但是个别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迟缓,学习较为吃力,这也说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了解不够多,使用网络不够熟练。但是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更加趋于完美,充分发挥出网络的魅力,从而也将努力使那些在网络上只知道聊天玩游戏的浪子们迅速回头,利用他们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