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册世界的气候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第一册世界的气候。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册世界的气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的]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

2.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3.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

4.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

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板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教师讲述:

提问:

1.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

厦门的气候特点?

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2.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板书)一、天气

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清晨上学所碰到的四种天气情况不同感受。老师提问:每天清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天气状况。

教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什么是气候呢?

(板书)二、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提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巩固练习:根据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分辨以下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天气B.气候

2.昆明四季如春。()

A.天气B.气候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A.天气B.气候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

A.天气B.气候

5.请同学大家讨论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又如何来影响天气的?

提问:这两天厦门的气候什么样?这种问法对吗?

教师总结:不对,天气是指短时间,气候是指长时间的。

导入: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查阅资料,电脑上网等等,但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个地区具体某天的天气状况,就必须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板书)三、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

1.卫星云图(板书)

播放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前的卫星云图。提问:谁会看卫星云图?强调: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云层越厚,降水强度就愈大。

(过渡)学会看卫星云图后,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图,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

2.天气符号(板书)

打开幻灯片,显示常用的符号。

强调识别:

(1)阳、阴,多云,降雨,台风、降雪、霜冻、

(2)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暴

(3)风力的表示:1)风杆,风尾,风旗的认识;2)风的来向就是风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如表示东风,表示北风。3)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东北风力6级,

东南风力8级。(边讲边画图)

3、天气预报图(板书)

用电脑打出天气预报图,请学生抢答几个城市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

练习:(1)完成课文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相宜,用制作的幻灯片让学生抢答。

总结:播放幻灯片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1)阅读课文57页的大气环境监测报告收看当晚厦视二套9:20的厦门大气环境监测报告做好记录。

(2)巩固练习:结合今天上课内容收看当晚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学会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并粗略看懂天气预报图。

启发式导入法

设问推进法

返回

天气和气候

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引言天气与气候

天气

气候

定义

区别

联系

实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天气与气候

延伸阅读

第一册世界的人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增长、迁移和分布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要求

智能训练

思想教育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和地区差异

2、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3、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及自然、经济、社会、历史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人口分布图

3、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3、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可以知道人口发展的形势,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为学习和了解后面的人口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需要详细讲解

难点:由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因此人口迁移及其原因就成为了本节的难点,另外,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也是难点之一

4、教材处理

本节世界的人口内容共用两个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的分布上,人口的增长主要详细讲解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同,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以学生自己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并通过简单练习来讲解;人口的迁移内容比较难,我利用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人口密度的学习主要通过两个城市的对比及“做一做”让学生了解稠密和稀疏的区别;人口的分布主要详细讲解四大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分布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及其依据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2、教的手段及其依据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指导

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动手画简单的人口增长图,动脑思考课本问题,克服学生“只听不思”的现象,从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想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及其依据

教学

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

时间

分配

导入

播放人口录像,问:录像里说了什么内容?然后引入新课——世界的人口

用录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3分钟

板书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新闻报道,自己得出世界人口数量是在1999年达到60亿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分钟

板书

一、世界人口数:60亿(1999年)

引入

为什么在人口数量后要注明年份?——说明人口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自然过渡到人口增长

1分钟

讲述

利用跳动的人口钟让学生感受人口每时每刻的变化,从人口钟里可以看到人口在不断增加,然后利用课本“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让学生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用的时间,然后从计算结果让学生总结得出人口增长的特点:从缓慢到加快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10分钟

板书

1、速度:缓慢加快

练习

利用课本“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的数据,描绘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教师巡堂指导

培养学生用图、绘图能力

5分钟

讲述

通过自己描绘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回顾人口增长的发展过程,并了解20世纪30年代后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3分钟

引入

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什么决定?——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

练习

利用课本例子,让学生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让他们总结公式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分钟

板书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提醒学生注意用的是千分率——‰)

读图

投影“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了解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状况,从中指出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和最慢的大洲,无常住人口的大洲。并从这里总结得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通过读图来获得新知识,符合地理课堂的教学特色

5分钟

板书

发达国家慢

发展中国家快

阅读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口增长的未来趋势

加深对人口增长的了解

5分钟

引入

人口数量不但时刻在变化,人口还会不断迁移,这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引入人口迁移

讲述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从中了解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情况

2、投影资料,让学生总结科技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3、练习课本“想一想”思考劳动力输出的影响

4、投影国际难民迁移图片,让学生从平时的新闻报道中说出难民迁移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钟

板书

三、世界人口迁移

科技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引入

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应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前后联系,自然过渡

读图

利用课本甲乙两市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人口密度由人口数量和面积之比来决定,单位是:人/km2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3分钟

板书

四、人口密度=(人/km2)

练习

1、计算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

2、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密度

巩固所学知识

8分钟

小结

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最明显的特征——很不均匀,从两个练习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小,人口稀疏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2分钟

板书

人口密度大:稠密

人口密度小:稀疏

引入

下面我们就通过世界人口密度图,看一看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读图

引导学生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1、找出人口稠密区,并分析人口稠密的原因

2、找出人口稀疏区,并分析人口稀疏的原因

通过读图来获得新知识,符合地理课堂的教学特色

15分钟

小结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分钟

板书

五、世界人口的分布

分布地区

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地区

亚洲东部、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平原面积广阔

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

人口稀少地区

苔原带、冰原带

热带雨林带

沙漠地区

高原、山区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简单明了

练习

对本节书所学的内容进行练习

及时进行反馈

7分钟

总结

对本节人口内容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5分钟

2、板书设计及依据

本节内容板书设计采用纲要式和表解式相结合,用powerpoint展示,边讲边板,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数:60亿(1999年)

二、世界人口增长

1、速度:缓慢加快发达国家慢

发展中国家快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三、世界人口迁移

科技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四、人口密度=(人/km2)人口密度大:稠密

人口密度小:稀疏

五、世界人口的分布

分布地区

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地区

亚洲东部、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平原面积广阔

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

人口稀少地区

苔原带、冰原带

热带雨林带

沙漠地区

高原、山区

第一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教学难点:人类为什么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甚至以摧残其他生命体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为荣。这种现象说到底是道德的缺失。而这种道德的缺失其根源在于对生命教育的轻视。于是就有了像清华学生刘海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等草荐生命的悲惨事件。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触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使“关爱”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培养爱心。
三、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从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谈起,丰富多彩的生命使世界变得生动、精彩,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是值得珍爱的道理。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这就是本框第二层内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可曾想象,世界如果没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同学们尽情想象后回答。)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回答各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将变得非常的死寂与可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据科学家研究,在地球上生存着3000万~5000万生命,人类只是这众多生命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命,认识生命。
2、探究生命
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内,都有哪些生命吗?(同学回答)
成立合作探究小组:专门对我们校园里的生命进行了收集整理。20分钟后,展示大家观察记录的资料。
教师小结:看来,咱们校园里的生命还真不少。要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那生命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3、播放《动物世界》,感受生命之精彩。
然后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其他的生命,与他们和谐相处呢?请举例说明(正反例均可)。
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来看,各种生命之间息息相关,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随意毁灭某种生命,就会使这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我们一定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4、学生讲故事,体会生命需要关爱。
同学们,你能给大家讲一个人类与其他生命相互关爱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也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
(播放一位教师救助猛禽小红隼的录像。)
同学们,同样是救助,动物救人与人救助动物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
动物救人是一种本能,而人救助动物是人在认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只有认识到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必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们有责任关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生命的丰富性,又认识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悦纳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学生可能会提出“害虫的生命体,也要关爱吗”类似的问题,尽量淡化迷一类问题,可让学生作为:课后的一个小课题去探讨,不必强求有标准答案。

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①会调节天平平衡;②会使用游码;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