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

幼儿园走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9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wWW.jAb88.cOM

●备课资料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福祉(zhǐ)甫定(fǔ)黄馘(xù)清风夜唳(lì)B.濮水(pú)澄澈(chè)聚讼(sónɡ)芸芸众生(yún)
C.曳尾(yè)犀利(xī)悚然(sónɡ)饥肠辘辘(lù)
D.累赘(zhuì)朝暾(tūn)妩媚(wǔ)清波粼粼(lín)
答案:D
二、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三、关于《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号(《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像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其书虽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像,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俗套,转接无留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疾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胠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籍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崔、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成玄英承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字训诂。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明代有焦《庄子翼》,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

相关阅读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说课
本文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泛读课文来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在中国文化中浸淫着颇为浓郁的道家思想,不了解老、庄我们会对后来的“无为”思想、“隐逸态度”无法理解。
本文文化知识含量较高,如果不了解庄子的生平和庄子的思想,有些东西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前要作一个铺垫,即对庄子要作一个比较具象的介绍,如果只是概念化的介绍,可能是无益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专门安排老师45分钟的畅讲,相信通过这次畅讲,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第二也可以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同时也应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课时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对庄子的思想本课时不再作详细的品析,或对或错,或不对也不错,由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老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所以重点应落实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语言的品读与积累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4.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了解有关道家的文化。
●教学重点
整合内容,品读语句。
●教学难点
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庄子及《庄子》,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品读法。
●教学用具
有关老子、庄子介绍的讲义或幻灯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钓于濮水》等原文。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但是他的文章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们来背诵他的《逍遥游》。引入对庄子和老子的介绍。
(老师一面出示庄子的有关文章,一面介绍他的经历及思想)
(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做楚国的相。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很贵重利益;卿相是很尊贵的地位了。你难道没有看到用来祭祀的牛吗?饲养它几年,给它披上锦绣,牵它到太庙,在这个时候,它虽然想做一个牛,哪里能够做得到呢?你快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泥浊水之中游戏而让自我快乐,不愿被那些享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一辈子不会做官,来使我心里快乐。”)
(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畈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四)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抬。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五)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六)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一个楚国人用白粉涂抹自己的鼻尖,就好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他让一个工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工匠轮起斧头呼呼如一阵大风,这个楚人听凭他去砍,结果鼻尖的白粉全被砍掉但是鼻子没受伤,这位楚国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在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
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惟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的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
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的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
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在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的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以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边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由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
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的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著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为喻: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的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用之用是每个人都知晓的。从俗世说,衣食住行都是,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以无视有用之用。其实人间烟火不能不食,至多是少食而已,即使是古时之大隐。就科学而言,几乎无人不晓那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是必有用的。其实科学主义在近100年来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坚信不移的信念,而且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197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世界生态问题。会议纲领中有一个被当时世人皆能接受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是有限制的,但这个观点却不能被中国代表所接受。这是旧事,今天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了。可见有用的即使伟如科学也会被限制,这就是人文了。人文的好处不易识,正因为它不那么有用。
由于民间裹着破布的假道学多了,真正的道家思想也就难免处于弱势,找寻道家精髓就成了件颇为不易的事。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庄子,一位真正安贫乐道的逍遥派,尽管他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比起那群两眼只瞧着腐肉的苍蝇可爱多了。
庄子喜欢谈论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被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是:懂得了死,生就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他开始谈论老子的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叫三声而出。老子的弟子们都责怪秦失,说他不像话。秦失却反过来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真正懂得老子。他说:“是(喜生恶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大概也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吧!既然死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痛苦悲伤就是庸人自扰显得多余了。不要说对孔子守孝三年的礼,就是对墨子的三天之礼,庄子都觉得多余。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高兴得不亦乐乎,世人惊异也实在是对他的生死观不够了解的缘故。
既然死不足悲,那么生又何喜呢?在庄子眼里生不过是一场梦。“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与后世所谓人生若梦不同的是:庄子的梦是因为觉得生死归一,都是物化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梦为蝴蝶,享受浪漫带来的快乐;而后世的梦却是由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悲观得不是遁世就是寻死,全然做不到笑看风云。因此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眼光实为深远。
认识完生死,我们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为什么不易施行了。正如庄子自己的比喻:他的思想是大鹏鸟飞临于九万里之上,蜩和学鸠焉能理解,即便理解又焉能施行之。无法施行,这世上难免就会多一些扰人的苍蝇,不过偏偏有些苍蝇非要给自己安上蝴蝶的翅膀,你想想斑斓美丽的蝴蝶盯着一块腐臭的烂肉大快朵颐,多恶心啊!
二、课后练习
以“与庄子对话”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庄子之哀
伊人在林间遇见庄子,看到庄子神情凄哀,便上前询问:“先生,何故如此悲伤?”“哀悼呵!”庄子掩泪回答,“哀悼两个弟子。”“哀悼两个弟子?”伊人困惑地问,“他们遭到大不幸了吗?”“一个死,另一个算是活着。”
伊人更困惑了,问:“想当初,先生的妻子亡故,您不仅没有痛哭悲悼,还‘鼓盆而歌’呢。可是,对两个弟子先生却如此哀恸;难道对他们的亲情,反而胜过曾与先生耳鬓厮磨的妻子么?先生,您真叫人大惑不解!”庄子愀然喟叹一声,尔后徐徐说道:“那两个弟子怎么能跟我的亡妻相比呢!我的妻子如常人一般,得之于自然之气,化而为有形的生命。——孩提时,她嬉戏于乡野;少女时,她采薇于南山;桃花灼灼时,她做了庄周的新嫁娘,那一天她也宛如灼灼的桃花。随着庄周她无幸欢享奢华;然而,即使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没有弃失质朴的真性。我当漆园小吏,怅然若失;她洞知我的心骛,对我说:‘庄周,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我们回到了乡野。她的学识不丰,却有生命的感悟;她从不伤屈真性,而与自然厮伴;她活着的时候,她的心也同时活着的。她拥有生命,她珍惜生命,她衍育生命,最后她诀别了生命。来自于‘无’复归于‘无’。终于,她恬然寝息于茫茫的天地之间。我的妻呵,生也自然,死也自然,难道还需要我悲伤不已、凄凄哀鸣吗?”庄子平静地谈着他的亡妻,伊人感觉到了蕴于平静之中的挚情。庄子舒了口气,又接着往下说:“那两个弟子,又怎能相比呢?他们聪颖,有学识;当初,他们离开时,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嘱言,我指着天空,说:‘你们看到那伯劳吗?它飞来时翅膀上是空的,在我面前飞去,它的翅膀也还是空的。空空的,没有赘物的负轭,它才能自如自得地高翔。‘你们若有自己的翅膀,就空空如也地离去吧!我能给你们什么呢?’可叹的是:他们却终于让‘翅膀’套上了重轭,在世事沉浮中迷失了自身。他们终日里惶惶然奔走竞逐,而不再深思如此奔竞究竟为什么;攫得虚物,他们洋洋自得,失却蝇利,他们便如丧魂魄;可怜的一颗心备受折磨,轮番地经受着浇淋和烤炙;他们学会了矫情和作伪,所言所行多与内心相忤;心的扭曲一旦成为常态,质朴的真性也就荡然湮失;娴熟了尔虞我诈,也擅长于勾心斗角;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如同行走在剃刀的锋刃上,战战兢兢,忐忑终日……他们将聪颖和机敏悉尽耗费于此了。我再与他们邂逅相逢时,不禁惊叹:‘你们竟如此衰老了么?’‘衰老?’他们摸了摸光滑的下巴,嬉笑着说:‘先生,不是您老眼昏花了吧?’唉!我还能说什么呢?‘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真是如此的吧。如今,他们俩,一个已死于非命,另一个被砍了双足。这讯息顿使我哀从中来,不能自已。我所悲叹的,并不是我对他们所说的一切如风过牛耳,也不是他们没有成为笃顺的弟子;我所哀悼的是:他们戕残了生命和真性,他们自己斫丧了自己。我哪能不为此而悲恸呢?”“也许,他们是早就徒有躯壳了。”伊人说,“先生不是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吗?”“是呵!”庄子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所要哀悼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烘托手法
烘托手法一般用于文学作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作者为了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予以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却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烘托手法。
(1)旁衬烘托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予以衬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发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那么就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衬托,从参照物上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2)反衬烘托
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使得经济研究领域豁然开朗之后,说:“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通过“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3)自衬烘托
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来相互衬托,就叫自衬。文中有两处:
①文章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伟大意义之后,推进一步,用两个发现衬托马克思在其他领域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都不是肤浅地研究”。这样以点衬面,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多方面成就的辉煌。
②文章在高度评价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之后,又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就是说,科学家和理论创造还不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特点和主要成就。这就衬托出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贡献更加卓绝无比。
(4)映衬烘托
画家要想显示山高,常常以烟霞缠绕山腰。恩格斯在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伟大的贡献之后,又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他,这就更加说明马克思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他的理论对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民都“尊敬、爱戴和悼念”,他说明了马克思的崇高和伟大。正因为如此,他的逝世,才“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语文报》总第617期,作者:双木)
2.语言的魅力
总觉得从事政治理论研究的人,写出的文章一定很呆板,让人难以卒读,但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却是例外。
以退为进。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恩格斯在叙述之后说:“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在这里,恩格斯用了以退为进的手法,对马克思发现给以崇高的评价。马克思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对此,恩格斯也用了以退为进的手法,他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巧妙过渡。在一般人心目中,马克思是一个从事革命理论研究的思想家,主要贡献也在理论方面。恩格斯在叙述了其理论方面的贡献并给以评价后,又叙述他作为革命家的贡献。中间用了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我们知道,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的巨大,是多么高的评价也不过分的。这也是一般人的看法。可是,由于有了这里的过渡句,特别是后一个句子,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贡献的巨大也就得以突出。
马克思贡献之巨大,是无人能企及的。对此如何给以具体的评价?恩格斯运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以阐述,让人不能不为他娴熟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语文报》高中版第249期,有删节,作者:阎会才)
二、浅谈演讲稿的写作
1.演讲稿的格式和内容。
演讲稿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结尾。
(1)标题。无固定模式,多为一行标题。有的分正副标题。标题要醒目、合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勿冗长、宽泛、难懂、不着边际。
(2)正文。从形式上看又可分三板块。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又名引言,开场白。主写“呼语”(对听众的称谓)和开篇(统领全文或导入主体)。力争漂亮、有吸引力、语言简洁。
主体。又名正文。主写基本内容。观点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感情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逻辑感、说服力。
结尾。又名收束。对演讲主要内容的小结或提出希望等,这由具体情况而定。要求明晰有力,耐人寻味,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
2.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
(1)观点要正确鲜明。演讲稿应该有明显主题,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要让听众一听了解,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不会产生影响群众的力量。主题观点的确定,要以时代脉搏为指针;要了解听众的思想动向;要熟内容,体会真切,见解独到。
(2)材料要丰富、具体、典型、生动,适合特定的演讲氛围。材料包括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取材的标准:①有利主题的典型的材料;②听众感兴趣的材料;③与听众生活接近的材料;④易理解的材料。没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只靠抽象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吸引听众、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3)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开头,要抓住人心。方法技巧很多: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比兴导入法;亲切问候法;提一个奇异的问题;发一句由衷的感叹;来几个邀请的设问;说一段精彩的情节等等。根据需求灵活写作,一定要简洁流畅、亲切有趣、新颖别致、能吸引听众。主体部分,要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有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总分式,往往同时兼用,多角度多层次阐述论证。结尾部分,可写祝愿赞颂的句子,表情感;可写名言轶事,创旨深远;可抒发感情,来鼓舞人心;可含蓄幽默,留下余味等。一定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
(4)语言要“上口入耳”“生动感人”。“上口入耳”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尽量用短句不用长句,有利于意思的把握、张弛适宜,增加美感。尽量用双音节词,少有单音词。音节的长短会直接影响表述的清楚程度。尽量用口语少用书面语。“生动感人”是对语言的较高要求,即要鲜明、活泼、形象,具有感染力。灵活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对偶、反复、排比的句子,巧用幽默语言,以此增强表现力和节奏感。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写作,也不同于一般格式的标准化的公文,十分重视语言的表现力。
(《语文报》高中版第345期,有删节,作者:田彦江)
三、美文荐读
1.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刘,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It.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提示: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假如有一天,你成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你能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吗?
2.荐读邹韬奋的《一句话的演讲》。
一句话的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提示:本文概括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又鼓励人们奋起斗争,言简意赅。
3.精妙演说词开场白汇集
(1)奇论妙语,石破天惊
毕业欢送会上班主任给学生的致词:“我原来想祝福大家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因为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漫漫,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最后得出结论:“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祝大家奋力拼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点评:“一帆风顺”是常见的吉祥祝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从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
第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又宛若异峰突起。怎能不震撼人心?
(2)自嘲开路,幽默搭桥
①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
点评: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品格,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沟通了演-井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②台湾影视艺术家凌峰先生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时说:“在下凌峰,我和
文章不同,虽然我们都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以长得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
点评:这一番话嬉而不谑,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这段开场自给人们留下了坦诚、风趣、幽默的印象。
(3)即景生题.巧妙过渡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薹竣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冒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从此情此景谈起:“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己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责任,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
点评: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泪水盈眶。
(4)讲述故事,顺水推舟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一草一木,令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席发表演讲,他是这样开的头: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人问道:“将军,你上哪儿去?”一听说我到西点时,他说:“那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点评: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饱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丰富的。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唤起听众强烈的自豪感,也表达了麦克阿瑟深深的眷恋之情。接着,麦克阿瑟不露痕迹地过渡到“责任——荣誉——国家”这个主题上来,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突出的普遍价值

世界遗产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不同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流,互相了解的重要媒介,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

通过世界遗产,认识历史文化、了解世界文明、进行学术研究

资料搜集

问题探究

确立新的文明理念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真实性与完整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问题探究

分析比较

艰巨的保护任务

可持续发展

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

充分保护、适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讨论法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适当补充材料,并展示一些典型图片,围绕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认识历史文化、不同民族和国家展开交流和学习以及开展学术研究所起的作用,说明其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其中,讲到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及贵族墓葬群、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最可靠的实物资料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些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创造的,它们在现今的哪个省市自治区?以便加深认识和理解。讲到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宝贵资源时,应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印度专家考察布达拉宫之后的感言,这是一个极为生动深刻的例证。讲到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时,除课文所提到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的解读和敦煌文书的发现的学术价值之外,最好再举出有关玛雅文明的文化遗产作为例证,因为古玛雅文字至今尚未全部释读,研究玛雅文明主要还得依靠地上和地下发现的文物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先从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还应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不可再生,遭到破坏也就失去其价值,故应将保护放到第一位,再引出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原则。相对于完整性而言,真实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的关键是保持历史的原貌,也即保持该项遗产形成时和此后所形成的特征,不要附加当代人添设的东西。教师可举洛阳龙门石窟和南京明孝陵申遗之前清理拆除当代所铺设的水泥路面、架在空中的电线、电缆、新建的宾馆、饭店等建筑物为例加以说明。完整性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性,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前者是有形的物质的,后者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是从前者衍生出来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有关长城完整性的叙述文字,并让学生列举我国的另一项文化遗产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尔后再讲述《世界遗产公约》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规定,使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艰巨的保护任务”,教师可用“喜”与“忧”来概括《世界遗产公约》制定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喜的是各国普遍加强了保护遗产的力度,并积极参与濒危遗产的抢救工作,申遗热潮空前高涨。忧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教材展示了“巴米扬西大佛”和“敦煌莫高窟”两幅图片,教师可利用这两幅图片作为线索,并适当补充材料,说明自然灾害的持续不断,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局部战争频繁发生,国内遗产景区的过度开发,对遗产所造成的破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紧迫性,激发他们保护世界遗产的历史使命感。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一)什么叫真实性?(二)什么叫完整性?然后结合“学思之窗”所提的问题,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并展开讨论。如果学生一时举不出具体事例,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十三陵申遗时缺了一个陵行不行?”“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申遗时只申报孔庙和孔府,去掉孔林行不行?”“泰山申遗时只申报与佛、道有关的古迹遗址,不包括封禅的线路与文物遗迹行不行?”最后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登录《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

案例二 讲述我国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可以提问学生:(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四、问题解答

1.你能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说明其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吗?

解题关键:有形遗产所产生的无形的文化价值。

思路引领:这种无形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见教材分析与建议。

2.请谈谈你对这个事件(雪铁龙汽车开上老龙头的广告片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引起法国观众的怒斥)的感想和看法。

解题关键:汽车开上老龙头对长城的破坏。

思路引领:中法两国国民素质与遗产保护意识的巨大差距。

答案提示:自由发挥。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在梦的远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在梦的远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
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温故知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自主感悟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
怎样理解“这一世我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回到课本,在哪一段出现,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
感谢和怀念。
2.既然写母亲,为什么还要详尽地转述母亲将的“我”的日本童话呢?
阿土和阿呆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迪?(接着感悟)
明确:梦想、坚持。
3.母亲说“有很多梦是谣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以实现”那么文题“梦的远方”到底指什么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理解文题含义)
明确:理想亦或母爱都可。
追问: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想怎样实现它。
小结:本文中林清玄正是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令你感动的母爱故事?
既然母亲如此伟大,那么你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呢?
2.下面请倾听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母亲的心里话:
配乐诗朗诵:《当我老了》
谈听读感受,进行母爱教育。
六、作业:
小练笔:当你老了
——写给我的母亲
结束语: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请珍爱这份情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满怀信心地去描绘人生绚丽的图画。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