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人教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8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人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参考课时:1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②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②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③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①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②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2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3专家建议
重点掌握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

4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5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
实验样品: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实验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水沸腾,透明液体,有蒸汽,玻璃片有水滴液态的水无新物质生成
1-2蓝色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的胆矾变成蓝色的粉末状蓝色的粉末状无新物质生成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
[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实验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将纸揉成一团一张完整的纸形状变化纸团无新物质生成
将一张纸撕碎一张完整的纸形状变化碎纸无新物质生成
点燃一张完整的纸一张完整的纸产生火焰,变成灰烬和烟雾有二氧化碳,其他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演示实验]课本P6[实验1-3][实验1-4]
[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实验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
1-3蓝色胆矾溶液蓝色沉淀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1-4颗粒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等有新物质生成
[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生: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知识迁移]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1、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上述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哪个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阅读]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归纳]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师: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3、1-4、1-5中,纸片点燃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生: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生: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师: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板书:
1.熔点
师: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板书:2.沸点
师: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沸腾变成气体,如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同学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度?
生:100℃
师:对!100℃是水在常温下的沸点。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锅做饭快吗?
生:温度高。
师:为什么温度高呢?
生:.......
师:这是由于高压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高,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师:展示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大家如何分出哪块是铁,那块是铝?
生甲:看颜色,铁发黑
生乙:掂一下,重的是铁
师:为什么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呢?这是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我们把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板书: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师: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时我们如何区别呢?
师: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就用举重运动员来打个比方,举重运动员在举重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举重能力。同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有关物质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加热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D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汽油燃烧C菜刀生锈D酒精挥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是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练习。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P10—11作业
2、预习提纲:
⑴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7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总结反思: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相关阅读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教学过程
6.1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实验]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学生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2.分子的特点
[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回答]不可以。
[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回答]也不可以。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回答]不会。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
[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补充]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是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
[追问]原因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
[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答]
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布置作业]习题3(2、3、4、6)
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6.2第二课时
[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评价]同学们的发言很全面。
[过渡]经过刚才的讨论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板书]1.分子的观点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等。
2.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例如: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铁铸成锅、木材制成桌椅、瓷碗破碎等等。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即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水蒸气也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得到“易燃空气”)。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补充]一定要强调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某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其他
粒子构成的,则此说法失去了它的化学意义。
[板书]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提问]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回答]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2.举出生活中有关化学变化的实例。
例:煤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行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再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再保持。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生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厂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设问]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科学呢?
[引导学生从是否体现原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板书]③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这里所说的“最小”,前提条件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物质。
[过渡]那么,构成分子的原子又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2.原子的观点
根据前面的讨论题可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分子要发生变化,分子要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过渡]事实确实如此吗?请大家再看氧化汞的分解实质。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氧原子无论在水中、氧气中,还是在氧化汞中始终是氧原子。
[板书]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
[板书]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不一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的大小不一定相同。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个氧化汞分子中有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氧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则无法进行比较。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认识到看起来非常庞大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看起来千差万别的物质,其组成原子竟有许多是相同的,可见世界真奇妙呀!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4、5

7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课时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子的观点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观点
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演示[实验1—4]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出示图片: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出示练习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演示实验: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描述实验现象;倾听。分组讨论、交流结果: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观看思考,并举例。学生回答。观察、归纳、比较两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等。根据上述实例总结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答抢,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适当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对性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教案(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教案(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
(参考课时:1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2)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水资源得了解,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通过对节约用水及水体污染的学习,学会调查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1)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节约用水及防止水污染;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教学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调查、阅读、实验、探究、交流
5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像机、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状况的挂图
6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
我们每天都要刚水,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回答可能有:
1.我们每天必须喝一定量的水,否则人将不能存活。
2.水在人体内起着凋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3.我们每天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到水,比如洗衣、洗澡等等。若没有水,世界将是一个肮脏的世界。
5.渔业、牧业、各种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6.一句话,“离开水,万物都不能存活”,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身边的一切。
[引入新课]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
[过渡]
进入本课题后,找们来了解下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投影资料]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18m3,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0%~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
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提问]
[教师]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回答]海洋。
[教师]对,海洋。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你能说出哪些主要的海洋?
[回答]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台湾海峡等等。
[介绍]
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元素名称元素总量/t元素名称元素总量/t元素名称元素总量/t
氧3.35×1015钾0.1×1013铜1.1×107
氢0.4×1015溴2.5×1011镍0.8×107
氯7.2×1013氟0.5×1010铝0.8×107
钠4.0×1013磷2.7×108锰0.8×107
镁0.5×1013碘2.3×108钛0.4×107
硫0.3×1013铁0.4×108银1.4×105
钙0.2×1013锡1.1×107金1.5×104
[教师]由以上资料可知,海洋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化学资源,如能把这些化学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提问]地球上的海水如此丰富,这些海水能被我们直接利用吗?
[回答]不能。因为海水的含盐量很高,我们直接利用的应该是淡水。
[追问]淡水资源情况如何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9%。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与雪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
[总结]
可见,地球上尽管储水量很多,但淡水资源极度短缺。从资料上查到,淡水总量只占总水量的2.59%,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还不足总水量的1%,现状真是不容乐观。
[介绍]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下面是一张图表,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请大家看图表并进行分析。
[请学生阅读课本P59资料(水资源紧缺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上图进行分析,交流]
[学生讨论后回答]由资料可知,人均水量在1700~3000m3q-1的国家就属于缺水国家。由上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属于缺水国家。
[设问]那么,造成淡水危机的缘由是什么呢?
[投影资料]
造成危机的缘由:人口增长导致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将由1998年的7100立方米减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减幅达1/3。而人均年用水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0立方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800立方米。经济持续发展及大量农田灌溉用水也会导致淡水危机。农业灌溉是淡水的最大用户,全球有近80%的淡水被农民用来浇灌农田。由于各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很大,水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水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水污染日重,水资源亮“红灯”。
[过渡]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讲解]
我们知道,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方面:节约用水。
[介绍]
节约水资源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教师]课前我曾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大家凋查自己家的用水情况(根据P62调查项目进行凋查),并根据(P62)凋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现在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下调查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
甲:调查结果显示我家分值较低,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注意。调查后,我已同家人协商、制定了改进措施和得分的新目标。
乙:调查结果显示我家分值虽然较高,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在使用洗衣粉、洗涤灵等方面没有注意到对水质的影响,以后我们会在这些方面引起足够重视。
[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差距呢?请大家看下面表格。
[投影]展示表格。
生活用水浪费与节约方式比较
用水方式浪费方式用水量节约方式用水量
刷牙不间断放水,30s的约6L口杯接水,3杯约0.6L
洗衣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洗衣机,165L/次分段注水、洗涤、脱水的洗衣机,110L/次
冲厕所旧式马桶,13L/次节水型马桶,6L/次~9L/次
[小结]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就可以节约很多水,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把这种风尚不断地讲述给别人,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过渡]
爱护水资源的另一有力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介绍]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①概念: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②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提问]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呢?
[回答]1.水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可引发各种疾病,如:痢疾、腹泻、肝炎等等。
2.水污染可导致人体畸形、癌症、器官病等,如水俣病、痛痛病等。
3.水污染给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危害,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则鱼类及各种水生动物、野生动物无法生存。
[总结]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业、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转折]
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危害,造成了如此惨痛的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水污染呢?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回答]1.生活污水不能任意排放。
2.工业上的废水、废物必须经过处理使之合乎标准再排放。
3.农业上的农药、化肥必须合理施用。
……
[小结]
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课堂练习:
1.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
A.50%B.60%
C.70%D.80%
2.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
A.气态淡水B.陆地淡水
C.陆地咸水D.海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状况,知道地球上尽管总储水量很丰富,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富裕,很多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而且由于人们的一些坏习惯和错误现象,使本已短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更呈现出了一种严重局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课外作业:将你对有关水的问题的思考,想法(或评论、建议等)写成短文,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

7板书设计
课题1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地表约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