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3-27

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辆辆路虎霸道、一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一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层层煤渣,这一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2

最近网络上蓝黑与白金不断混淆着我们的视觉,开学风也不断袭来各种版本。正想着该写点儿什么的时候,突然看到央视辞职后的柴静,自费近一百万调查探寻问题的答案,这部由母亲柴静完成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不由得让我们沉思……不得不让我们震撼。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是一群希望改变世界的人,期望着在未来世界变得更好更方便。我们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腾着。然而,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病了。我们引以为傲的阳光和空气,不再是那么美好,当呼吸干净的空气变成一种奢侈,当孩子再也看不见星星,当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护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广阔户外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作为一名火力发电厂的普通电厂工人,我很骄傲我们公司为了给#1机组脱硫提效,为了环保减排,于14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了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改造。直至今日无意中登高而望,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座钢架结构的大家伙已经初显轮廓。我也知道,这是我们公司对环保减排的极大重视。我更知道,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环保减排我们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我看见了,我们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静在视频里所说的那样,除了悲观,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请相信,天空会更蓝,世界会更美!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3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浮躁、贪婪、透支”。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

夜里又安静的看了一遍今天反复被刷屏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彼时家人在另外一个房间正在看央视的《感动中国》。我在这个电视前潸然泪下,听到家人在另一个房间亦是泣不成声。这也许是我们眼中不同的中国,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亦如单薄清瘦的柴静。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我看到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还有大把人在微博上骂她在美国生孩子,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事情指手画脚。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基本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了理性。所以无论她的观点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都请相信,不管是五毛还是公知,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住在天安门,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人可以幸免。

我的奶奶和爷爷去世时的死因全部因为肺炎引发全身脏器衰竭。最近去世的我的朋友的.家人也是因为肺癌。他们分别在新疆和北京。可以想见,这场席卷全中国各地的肺炎肺癌大爆发,只会在未来的岁月愈演愈烈。有很多移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出生在没有雾霾,没有毒食品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如果不用脚投票,我们就别无选择。

温暖的柴静,用自己稿费的一百万元做了这样一部片子。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同时因为她的母亲的身份,让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更多柔性坚韧的力量。相信以后这种独立调查自媒体会蔚然成风,而不用再依托体制内的电视台,有更多拥有独立思考角度的纪录片出现。这亦是柴静这部环保题材片子之外的另一层意义。

更多的思考是对于我们自己,如何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空气中不再只是充满钱的味道。还有,一个柔弱的女人都能做的事情,政府部门的缺位和失职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纳税人应该发出的诘问!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6

一部让我反反复复看了都不会觉得无味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第三次看,反而觉得越看越隐藏不住我内心的澎湃。

我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是PM2.5,它不仅仅是那几个字,它还是那一大堆的细小物品,它还是那令人担忧和重视的PM2.5。因为它的威力,孩子们被困在家里看雾霾,人们出去被迫要带上口罩,也许这时眼神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烟囱冒出一阵阵的浓黑烟,倒过来看,那气势犹如瀑布在飞流;那黑色的江水犹如写字时用的黑墨水,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水那提取墨水。当看到整个北京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还以为那是仙人隐居的地方,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怅。《PM2.5》的那一动画真是做得好,解释出它是我们人类最强悍的敌人。看了之后,不禁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可笑,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还征服不了那么细小的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一直都在制造它的出现。

“有发展,必有污染”,真的是这样吗?即使看到英国工业革命那时也发生了一场“环境”风暴。但试问一句,难道中国走完工业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处理那些留下的“残尸骸骨”吗?何不一边发展一边环保,即使路要走久一点。记得柴静问一位小朋友“你见过蓝天白云?”孩子可怜巴巴的回答“见过一点蓝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比那小孩幸运一点,起码我见过蓝天白云。试想再过十几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摇头,那真的是个可怕的地方。

当地球披上一层白纱,当人们眼前只有那一盏盏希望的灯。这时也只有那一点点的灯光为我们引路,难道人们才会在此时此刻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不,《穹顶之下》让我们反思“环境”让政府重视“环境”让我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以后要去拯救我们的环境,让《穹顶之下》深埋蓝天白云之中。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7

这个周末在单位值班,打开电脑全是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新闻。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我认真的看完后心灵深受触动。

该片从三方面入手深入解答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和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参与者是全体中国民众,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满目疮痍和家园的毁灭,这种结果令人心痛。

我就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河北,就生活在那个雷人条幅幅中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的邢台市,当现场观众哄笑的时候,我感到很惭愧。同时我也是一名新手妈妈,我很理解柴静作为一名母亲得知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身患肿瘤的那种煎熬和悲愤。柴静在纪录片中指出“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网上有人质疑柴静的动机,以孩子患病之事为例做调查不够客观。柴静在记录片中不仅是一名调查记者,更是一名受害者,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或许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调查记者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但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

那么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从现在开始,呼吁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出行时尽量不开私家车,尽量改用步行、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等;养成随手关灯、水龙头的良好习惯;夏季将空调温度调到26度;不随地乱扔垃圾,节能减排;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抽一支烟;再不然看到工地土堆裸露、加油站油气泄漏或者其他违法作业的行为时及时拨打环保局投诉电话12369,一个小小的电话就能为环保出一份力,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3月1日播放的焦点访谈中因为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山东临沂和河北承德的两位市长相继被环保部公开约谈,足见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决心。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看到了治理雾霾天气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PEC蓝一定会永驻!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8

《穹顶之下》——我认识了柴静,也知道了这雾蒙蒙的天空是什么?当我看完这个关于雾霾纪录片时,我的感触很深。曾经的我一直以为天空中那一层厚厚的灰色类似云的东西叫雾,所以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有一段时间,我仿佛有些认为这并不是雾,而是雾霾。我开始关注起来雾霾,我发现雾霾的天气并不是只有几天就会消失,而是长时间这样。我慢慢地重视了自己的环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环保。直到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真正地去认识了雾霾。

雾霾,名副其实,就是雾和霾的总称。但是雾和霾并不是用一种物质,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气中的一些灰尘,杂物混合在一起的浑浊现象。

当初我和柴静都有这么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之前困扰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我才解答了这些问题。

在纪录片中,柴静来到一个地方调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静问她:“你见过夜晚上发亮的小星星吗?”女孩摇着头苦笑着说:“没有见过。”“那你见过蓝天吗?”“见过几次。”最后,柴静问:“那你见过蓝天上的白云吗?”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了柴静的问题:“没有见过。”那个时候,我的心有一瞬间被震撼住了。我惊讶极了!一个六岁的女孩怎么会没有见过白云和星星呢?很快,我又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云,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蓝天,这样的生活该如何想象,那儿的天气和环保要有多差才能这样。对于我来说,看到蓝天、白云是件简单的事情,是的,环境在变得恶劣。我们虽然看得见蓝天白云,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着却是件棘手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环保越来越差,反而工厂越来越多,排出的气体大多是有毒气体,这样空气质量也会严重下滑。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抬头便能看见湛蓝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拥有最神清气爽的空气。可是光想有用吗?我们得做出行动来,绿色环保出行,不乱扔垃圾,看见违法排放毒气随手拨打12369举报。也许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就会让世界更加美丽、干净。容我们用双手创造出一片蓝天,同呼吸,共命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9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