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材料题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材料题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材料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材料题教案

[复习目的]

全面复习本学期重点内容,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重要的材料题,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材料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3、材料“赵普建议宋太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仪及胶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出示投影)

3、布置任务,讲授重点内容

1)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是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是谁引用古人的话?答: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是哪朝哪代皇帝?

答: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朝618年建立,都;长安;第一代是李渊塘高祖。

3)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或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或他吸取前代教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效果如何?

答: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政,大臣要廉洁,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效果: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4)他重用了哪些人?答: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5)他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如何?答:为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唐朝统治。

6)他在位时,出现的盛世时代是什么?答:史称贞观之治。

7)他在位时,政治、文化、民族关系方面有何政绩?

答:在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文化上完善了科举制,设立太学;在民族关系上,与各族友好往来,被称为天可汗,设立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4、学生巩固掌握

5、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部分)

6、作业:巩固所讲内容

延伸阅读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画配文》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画配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画配文》教案

[教学目标]

作为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对历史教学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这是将《清明上河图》配以文字,以文字说明图上的历史活动,在图与文转换过程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这为历史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不仅要求教师本身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千方百计从各个环节给学生以锻炼机会,如通过小辩论、角色扮演、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活动,在图与文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识图,配文。

难点:在绘画中准确地寻找历史信息,以及如何为一幅画配上一段生动的文字。

[活动准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2、大组内分工,两人一小组,根据大组提出的初步方案,为其中一个画面配写文字;

3、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你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事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4、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现历史的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或反映一种历史现象.注意不要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北宋历史,了解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这节课我们通过一幅画来加深对北宋情况的了解,这幅画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微机上放大《清明上河图》),然后请一位同学根据画面用普通话来简单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让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

2、根据分工,让四个组的同学做好准备,整个活动由两个人串起来,一位是住在东京城的一位叔叔,一位是来自山东进京赶考的侄子,叔叔领着侄子一块参观汴河两岸风光以及所见所闻。

到了画的第二部分时,有两位摊主正在争相招呼一位顾客来看自己货物时,可由两位同学通过演小品来表现(一个卖布的,一个卖米的),了解北宋经济情况。

对于第三部分——都市街景,找一位同学配上解说词,把街道两旁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现象形象讲述出来。

然后出现一个最热闹的场面——瓦肆,这时可找一位同学上来说书,比如《杨家将》。

最后通过两位同学朗诵两组宋词,一首是柳永《破阵乐》,一首是裴湘《浪淘沙》,使学生在文学的陶冶中感受北宋风情和京城内外繁华、歌舞升平的景象.

表演完后,老师对这四组的表演作一简要分析,然后问学生:在所有的表演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争相回答)

教师提示:我们看了、听了,还要有所得,在这些同学展示期间,你能了解北宋哪些历史信息?(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现在在开封已按《清明上河图》样子建成了清明上河园,使图画活生生展现在人们面前,并经常在其中展现北宋时期风俗,这样就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那对于我们家乡周村,原先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美丽的河。可近几年随着工业的污染,沂河变成了污河。我们将如何保护?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给出一些金点子。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

内阁和六部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习: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3、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军机处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靖难之役”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实行八股取士。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四、教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5)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6)作业:思考------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

(3)实行八股取士。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