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讲四爱第一阶段工作总结(集合三篇)。
四讲四爱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1
“90后”向巴旦曲是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的第一书记。2016年起,他又多了个身份——洛隆县“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员。
“我出生在卡若区俄洛镇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知识改变了我的一生。”向巴旦曲深知,要改变群众的贫困面貌,必须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文化素质水平。
宣讲“四讲四爱”就是最好的办法。向巴旦曲时刻提醒自己,“给人一滴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他把“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层”作为学习领会好、宣讲宣传好“四讲四爱”的“先手棋”。
为了让“四讲四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入脑入心,向巴旦曲从一开始就着力练就过硬的“喉舌功”。他虚心向洛隆县宣讲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和宣传员请教宣讲技巧,对着穿衣镜一遍遍练习。
随着宣讲水平的逐步提升,向巴旦曲的宣讲越来越接地气。他采用身边人身边事对比、举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宣讲“四讲四爱”,深受群众喜爱。
在村委会夜校宣讲“讲党恩爱核心”时,向巴旦曲向群众讲道:“如今,我们实行了中小学生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农牧区医疗制度已覆盖全体农牧民,实现了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感谢好政策的同时,我们要更加努力奋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听了向巴旦曲的宣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实干奔小康、奋斗新时代”的决心更坚定了。
村民向觉是加日扎村有名的“困难户”,整天无所事事,靠着国家发放的惠民资金生活。向巴旦曲决定用“四讲四爱”给向觉“上上课”。
“刚开始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向觉十分抵触,不愿和我交流,但我一有时间就会去他家坐坐,也会带一些生活用品去看他。”日久见人心,向巴旦曲终于找到了向觉的心结,“向觉以前是跑运输的.,日子过得挺好,但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日子越来越难过,人也变得消沉了。”
用真心换取了理解和信任后,向巴旦曲主动担任了向觉的帮扶人,并鼓励他去藏刀加工厂工作,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
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向觉的生活开始发生转变。2017年,向巴旦曲又介绍向觉的妻子种植温室大棚,一家人都有事可做了。
2018年,向觉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藏刀加工厂的技术员,工资涨到了4000多元;妻子于2019年10月又承包了2座温室大棚,夫妻俩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虽然我以前也挺有‘名’的,但我更喜欢现在大家对我尊重的样子,这一切多亏了向巴旦曲。”如今,向觉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干劲十足。
“光说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2018年,向巴旦曲联合驻村工作队,打造了洛隆县第一个村级新旧西藏对比展览室。通过新旧物件展示、图片资料对照、视频播放、邀请老党员开展忆苦思甜讲党课等各种形式,每年对全村党员、群众开展5次以上集中教育活动,使党员、群众通过自身生活变化,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向巴旦曲还以个人名义为贫困群众、全村孤儿购买衣服、酥油、青稞等生活必需品,为受伤群众垫付医药费用3000元,带动村“两委”班子为特别困难群众捐款2万余元。他还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各组组长、双联户户长、全村党员义务投劳,为贫困户修建新房。
在向巴旦曲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加日扎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改变。他趁机调动和激发党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借着产业扶贫的东风,鼓励他们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
2017年,将49座温室大棚集中起来,先后成立“斯梦达蔬菜生产基地”和“巾帼脱贫蔬菜销售示范基地”,实现种植、销售一体化,2019年分红214万元;
2018年3月建成洛隆县第一家集住宿、娱乐、休闲、餐饮、泊车于一体的南川欢乐谷,带动加日扎村及周边村居300余人,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2018年,将藏刀加工、金银首饰加工、银刀加工、酥油灯制作等优势手工业做大做强,成立“南谷民族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带动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第一年便实现盈利120余万元。今年,还在卡若区开了分店,市场扩大了,收益也会进一步增加。
向巴旦曲的宣讲将“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深深烙印在了加日扎村村民心中,激励着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四讲四爱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2
四讲四爱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3
夏雨阵阵,她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百姓身边拉家常、谈变化;农忙时节,她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宣讲“四讲四爱”;政策难懂,她就用群众最熟悉的家乡话解疑释惑。
她,就是察隅县竹瓦根镇党委宣传委员、“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员四朗卓玛。
自“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四讲四爱”的宣讲内容同听课对象相结合,在短短的时间内,深入到察隅县竹瓦根镇15个行政村及其他乡镇,开展宣讲40余次,3500多名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聆听过她的宣讲,受到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察隅的夏季,雨水丰沛,伴随着雨水而来的是道路泥泞难行和泥石流、碎石滚落等危险。但为了把党的声音与“四讲四爱”精神要义传递到每一户人家,四朗卓玛和宣讲组的成员们决定首先深入竹瓦根镇最偏远、最难行的吉太村宣讲。
吉太村,是察隅县竹瓦根镇的一个偏远山村,从县城出发到吉太村有120多公里的路程,必须翻越两座近5000米的大山、绕过数不清的弯、克服许多的危险才能到达。
在宣讲那天,四朗卓玛早早就收拾好行李,将两个还未上学的`孩子送往亲戚家里后,便和宣讲组成员一起踏上了艰难的宣讲之路。
“由于下雨,路面比较滑,尤其是拐弯的时候,会感觉到汽车在打滑。”四朗卓玛回想起去吉太村的路况。
在担心各种危险的时候,宣讲组一行也确实遇到了一个去吉太村常见的事情——他们的车爆了胎。
“这很正常,去吉太村的汽车十个有八个都会爆胎。”四朗卓玛笑着说。这时,宣讲组成员便开始在雨中换好轮胎继续上路,同时默默地祈祷一切顺利。
经历了6个小时的颠簸与担忧,宣讲组成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吉太村。四朗卓玛来不及休息,就立即投入到宣讲之中。
简陋的村公房里,墙上挂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临近的村民也早早等在此处,盼望四朗卓玛的宣讲。
开始的时候,四朗卓玛心里想,“四讲四爱”宣讲如果用普通话讲,百姓很难听懂,如果用纯正的藏语讲,听得懂的人也寥寥无几。四朗卓玛凭借着自己是察隅本地人的优势,最终她决定用普通话、藏语、察隅家乡话三种不同的语言来向百姓宣讲“四讲四爱”的深刻内涵。
有些话太官方、有些词太难懂,怎么办呢?四朗卓玛就把百姓不易理解的话结合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来教育引导百姓。
“在我们的日东村,有一个有名的拥军老阿妈叫旺秋卓玛,去过日东村的人都认识她,她真诚帮助关心每一个人,并且坚持给驻守日东部队的官兵们送鸡送蛋送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每年大雪封山,当地百姓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去部队求医,军医们也会给村民免费治疗、发放药品……看这不就是一个讲团结的例子吗?”“不管是什么民族、不管是农牧民还是军人,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建设好西藏,建设好我们国家。”话语亲切、事迹简单、道理明白。
“我驻过村、当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了7年,也是在察隅县本地长大的,我了解百姓的生活与心理,知道他们能听得懂哪些话,喜欢听什么,这样就有利于"四讲四爱"宣讲工作的开展。”四朗卓玛说。
为了和百姓交流互动,加深他们对“四讲四爱”的印象与理解,四朗卓玛还经常自掏腰包带一些奖品,鼓励村民积极发言,谈谈对党、对国家的感情,谈谈近年来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在四朗卓玛的鼓舞下,每次宣讲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她说:“记得有一次去目若村宣讲,村里有位60多岁叫格桑的老阿妈讲起了发生在她身边的变化,听着她讲那些过去的艰难经历,很多村民们都哭了,并且不停地说着共产党的好、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大家都说没有共产党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蹚过河水、淋过大雨、遇到过泥石流、陷进过水沟,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四朗卓玛在“四讲四爱”宣讲中前进的步伐,有时候一天要连着去几个村庄宣讲,饭也顾不上吃、家里的小孩也只能交给亲戚带。这样的精神与行动,赢得了竹瓦根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竹瓦根镇党委书记马军如此评价四朗卓玛:“她不但是我们县里的宣讲员,更是我们镇上宣讲的主力军,是我们每个干部学习的榜样。”
以上就是《四讲四爱第一阶段工作总结(集合三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