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推荐4篇)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

发表时间:2024-10-26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推荐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以及世界史中的科技革命、文化交流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3. 史料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他们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式,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4. 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提炼历史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 篇2

一、设计概述

本次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基本的历史事实、概念和事件,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多角度解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参与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4. 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播放短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讲解、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

3. 深入探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解读。

六、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情况和思维活跃度,给予及时评价和反馈。

2. 作业评价: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测试或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能够营造一个富有活力和启发性的历史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实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合作学习、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则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

二、学生活动

1.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用“抽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发现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

2.(1)共有“抽到红心1” “抽到红心2” “抽到红心3” “抽到黑桃4” “抽到黑桃5”5种情况,由于是任意抽取的,可以认为出现这5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2)6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

这6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三、建构数学

1.介绍基本事件的概念,等可能基本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2张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用枚举法,列举时要有序,要注意“不重不漏”)

探究(1):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一次摸出2只球,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该实验为古典概型吗?(为什么对球进行编号?)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反)、(正,正)、(反,反)3个基本事件,对吗?

学生活动:探究(1)如果不对球进行编号,一次摸出2只球可能有两白、一黑一白、两黑三种情况,“摸到两黑”与“摸到两白”的可能性相同;而事实上“摸到两白”的机会要比“摸到两黑”的机会大.记白球为1,2,3号,黑球为4,5号,通过枚举法发现有10个基本事件,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个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加深对古典概型的特点之一等可能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例2

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

一次摸出2只球,则摸到的两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在运用古典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时应当注意什么?

①判断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②找出随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师示范并总结用古典概型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例3

同时抛两颗骰子,观察向上的点数,问:

(1)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结果?

(2)点数之和是6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3)点数之和是6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如何准确的写出“同时抛两颗骰子”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

学生活动:用课本第102页图3-2-2,可直观的列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题:点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介绍图表法)

例4

甲、乙两人作出拳游戏(锤子、剪刀、布),求:

(1)平局的概率;(2)甲赢的概率;(3)乙赢的概率.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的能力.

2.练习.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_.

(2)在20瓶饮料中,有3瓶已过了保质期,从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保质期的饮料的概率为_________..

(3)第103页练习1,2.

(4)从1,2,3,…,9这9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

①2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②2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3.求基本事件总数常用的方法:列举法、图表法.

高中教案设计模板范例大全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