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收藏。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2024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收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二课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2)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3)
本节内容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教材首先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角度引入设计,然后从技术设计的辨证关系进行阐述,最后对全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指出这里的设计侧重是技术产品的设计。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设计的观念,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加容易。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②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③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打破设计神秘感,形成正确的技术设计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辨正关系和技术革新对设计的影响
2、难点:理解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侧重点的不同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理解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2.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技术及其性质,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设计这一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在我们身边处处可以看到的设计,请大家看几幅产品:
(展示几幅经典的产品设计图,几幅不成功的产品设计图)
二、讲授新课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就像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也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设计带给人类生活意义与快乐,并直接冲击着个人与环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自行车的发展为例,我们来看看设计是如何促进自行车技术的发展。(展示“自行车的发展史”)
讨论:现在又哪种形式的自行车
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的案例:“书写工具”和“电动剃须刀”。
结论: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业的改进也需要设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思考: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知道1888年才设计出这种“安全”自行车,为什么以前没有设计出来呢?
归纳总结: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从1880年开始了大量生产无缝钢管,这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说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请同学看书的上案例:“达芬奇的飞行器”
总结: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请同学举出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打包的思考、登月计划)。
当人们没有掌握航天技术时,人们通过嫦娥奔月的神话幻想中登上月亮,它虽在当时是不现实的,但它鼓舞人们用科学技术把想象变成现实。
总结: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的案例,并让学生回答所了解的灯具的品种有哪几种,大胆设想所在的多媒体教室还可以安装什么样的灯具。并举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特殊的技术更新的例子。
总结: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应该说,人从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设计,例如早上起床,是先把衣服穿好呢还是先刷牙?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
①技术设计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指的是综合设计,它涉及广阔的领域,而技术世界中设计指的是技术设计。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不同。技术设计是具有本领域的独特性,是根据技术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具体领域设计包括技术设计、艺术设计等。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等
艺术设计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
展示电饭煲、候车亭、雕像、首饰等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技术设计。
②总结: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是紧密联系的。现在产品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实用的价值,也要考虑到美观的需要,本书涉及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4)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6)
当两位很多年没见面的朋友见面时,心中会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会有许多话要对朋友说。可世上没有不散的酒席,人终究会离别、各奔东西的。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便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它表现了满江的寒雨在夜间悄悄的降临,早晨送别亲友心中感觉十分孤独,甚至觉得连山也孤孤单单的了,表达了诗人十分孤单、依依惜别的感情。可不是所有的离别之诗都是忧愁苦恨的',如李白的《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是送别的诗,但它表现得却是明朗轻快、春意盎然的景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作者巧妙地将情与景相交,尤其传神。 古诗中,有的描写了景色,有的描写了深挚的友情、亲情、思乡之情,还有的描写了爱国情怀和许多地理特色……古诗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富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色。如果下功夫背诵一些古诗,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等,真是一举两得呀! 精品体验网___免费体验、试用平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
教材分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作品有《王昌龄集》。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请跟我一起写“芙蓉”,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字体对称。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还记得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 读诗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这样,你你已经读懂题目了?芙蓉楼在哪?读注释。
(2)“辛渐”是王昌龄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加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给你们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当年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辛渐是他的好朋友。辛渐要从镇江过江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王昌龄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渐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晚上在芙蓉楼两个好友喝酒话别,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别。
现在你觉得他俩是怎样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读通诗文,学习生字
1、王昌龄在送别知己好友之时,写了这首送别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早就会读了。(出示)请同学读。
2、提出洛、壶。洛是河流的名称,加上草字头就是“落”。展示“壶”字的演变。指导书写“壶”。
3、再读。读诗注重节奏,加节奏号读。读诗讲究音断气连,示范后请学生再试试。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王昌龄送别知己好友,不送祝福,也不说朋友友情,却写了什么?齐读前两句诗。看作文吧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1)雨:什么样的雨?寒冷(寒雨),雨大(连江),时间长(夜)
王昌龄用七个字写出了雨的三个特点,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孤”呢?楚山非人,怎会孤独呢?好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的,所以感觉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
在这深秋的雨夜,绵绵不断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烟雨笼罩,水天相接。此时,天刚刚亮,王昌龄要和好朋友辛渐分别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想象说话)
2、 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这位“七绝圣手”怎么说?出示,齐读。他为什么说这个呢?(我给你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王昌龄曾经在朝廷做官,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为对宰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贬谪到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不久又被贬到江宁当县丞,最后甚至被贬到龙标当县尉。他的官越当越小。)
(1)一再被贬谪,一再被降职,说他的闲言碎语就多了起来。各种流言蜚语,各种谣言,你猜猜都有哪些?
(2)这次好友辛渐回洛阳,洛阳有许多王昌龄的亲友,他们一定会问,会问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3)所以,王昌龄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领个人读,齐读)
(4)“冰心”给你怎样的感觉?(纯洁、透明的、冰清玉洁的)
“玉壶”是晶莹剔透的盛酒器,给你怎样的感觉?(高尚的,纯洁的,正直的)
我王昌龄的心就像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装在玉壶里一样,高尚纯洁。
所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昌龄之前,“冰心”“玉壶”早已被人写进诗里。(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南朝鲍照的诗句,(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他就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诗句。(离别的时候,我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里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6)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叮咛,自己的心就像装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又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流传千古。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他借着送辛渐表达自己的内心,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是七绝圣手。我们齐读,感受!
3、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既写了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真是七绝圣手。我们来背诵。
四、归类复习,拓展延伸
1、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2、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语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相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相送)
作业布置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
2、尝试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楚山孤寂
冰心 玉壶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9)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璠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
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以上就是《2024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收藏》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