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七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七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1】
爸爸说,不需要的东西都要尽量丢掉,这是清理不需要东西的绝佳机会。有些东西虽然充满回忆,但其实只是放在那里而已,平时根本很少会拿出来看。丢了也就算了,很少会因为丢了什么东西而后悔。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而且,只有母亲能够为儿女陷入疯狂。
一次溺水事故,给瑞穗的人生画上了休止符,也改变了熏子一家的生活状态。
医生已经明确告知瑞穗有很大概率被宣布脑死,如果要启动脑死程序,就必须先达成捐赠器官意愿,一次偶然的手指反应,让熏子断然拒绝了医生对脑死程序的启动。和昌虽然也不愿意接受女儿可能脑死的现实,但是他毕竟是理性的。和昌提议给女儿进行AIBS手术,让女儿通过高科技的力量自主呼吸,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让瑞穗进行形式上的呼吸,只是自我满足而已。只有熏子,才是真真切切地认为女儿依然活着,她和女儿聊天,帮女儿做肌肉训练,用轮椅带女儿出去散步,带女儿参加儿子生人的入学典礼,以至于生人被学校的同学耻笑。
只要奇迹能够发生,自己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即使自己怎样都没关系。然而,这句话每说一次,就更加空虚。因为不会发生,所以才称为奇迹。
几乎身边所有人都不理解,连瑞穗的爷爷多津朗都觉得,用电力操作来活动人的身体,是对神的亵渎。星野的女朋友,来看过瑞穗一次后,直接被吓跑了。生人的同学都认为生人的姐姐是“死人”,甚至孤立生人,欺负生人。熏子的亲妹夫也认为这只是熏子的自我满足,他觉得瑞穗以后也不会醒过来,她的脑袋已经空了,什么都没有想,她什么都感受不到,现在的瑞穗只是行尸走肉,她的灵魂早就已经去了天堂。他甚至说,瑞穗就像死了一样,美晴只是在熏子她们面前,假装并不这么觉得,这只是在演戏。
照顾瑞穗的辛劳也就算了,最亲密的人的不理解才是最煎熬的。熏子并不是没有动摇过,在家庭教师新章房子读过一本风吹草和小狐狸的故事后,她的内心强烈的不安,她认为新章房子在传递一种态度,既然早晚都会失去的生命,应该在还有价值的时候,帮助其他有可能救活的生命。熏子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她对女儿的执念真的是错的吗?她开始迷茫,直到在街上看到雪乃的募捐会。
住在川口市的江藤雪乃因为罹患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去国外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所需费用两亿六千万日元。熏子假借新章房子的名义,每周日都来雪乃募捐会帮忙,每次来帮忙募捐,熏子都尽心尽力,甚至捐出了一百万日元。通过募捐会,以及对雪乃父母的提问,熏子阐述了她的困惑。雪乃的父亲江藤说我们认为移植手术是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样,我们也无意对无法接受脑死、持续照顾病人的人说三道四,因为对那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还活着。既然这样,那就是一条宝贵的生命。
雪乃最终没有等到募集款,昏睡了四天之后,离开了人世。江藤夫妇在募捐会解散仪式上说,托各位的福,募集到数目相当惊人的款项,之前完全没有想到,众人善意的力量如此强大。他们一致决定捐献雪乃的器官,手术摘取了雪乃的肺、肝脏和两颗肾脏,分别提供给了四名儿童。
当人群渐渐散去,熏子依然坐在角落里低着头哭泣,为雪乃哭泣,也为瑞穗。
在生人的生日宴会上,熏子彻底失控了,她打电话叫来了警察,用手里的刀对准瑞穗的胸膛,她问警察这样她是犯了杀人罪吗?和昌说那是我们的女儿,熏子你疯了吗?熏子说正因如此,我才要这么做啊。如今,大家都把瑞穗当成是活着的尸体,我不能让她的处境这么可怜,要让法律、让国家来决定她到底是死是活。如果瑞穗早就死了,那我就没有犯下杀人罪;如果她还活着,那我就犯了杀人罪,但我会欣然服刑。她的诉说就像是灵魂的呐喊,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只是一位希望女儿能多活一天的母亲,为什么大家要让她变得如此可怜。
三年了,大家都觉得瑞穗能多活这么久是个奇迹。那天,小男孩宗吾进院子捡纸飞机,他非常关心这位睡着了的姐姐。某天凌晨三点多,熏子在睡梦中感觉有人在喊她,她起来发现是瑞穗,瑞穗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非常幸福。谢谢,真的非常感谢。熏子立刻意识到,离别的时刻到了,但奇妙的是,她没有丝毫的悲伤。她问瑞穗:“你要走了吗?”嗯。瑞穗回答。再见,妈妈,你要多保重。“再见。”熏子也小声说道。然后,瑞穗的情况就急转直下,虽然稳定住了,但总是不见好转。这次熏子与和昌没有再坚持,反而是放手了。
瑞穗的心脏最后拯救了小男孩宗吾,拥有瑞穗心脏的宗吾来到那所大房子前,却发现房子、围墙、大门都不见了。他似乎闻到一阵玫瑰的芳香,手术后经常发生这种事情,但即使观察周围,也找不到玫瑰花。宗吾觉得玫瑰的香气或许是心脏原本的主人带来的,他深信,那个带给他宝贵生命的孩子,一定曾经生活在充满深深的爱和玫瑰香气中,一定很幸福。
在通篇沉重的气氛下,这看似圆满的结局,终于让人稍稍松口气。
尽管烦恼会一直持续,但烦恼存在的方式会发生改变。今天和明天可能会拥有相同的烦恼源泉,但自身所担心的事情却可能会发生改变。时间会解决烦恼,但却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这些小小的喜悦和快乐就好,不要奢望太多,只要和今天相同的明天能够来临,就要感到满足。
唯有坚定的方向方能心安,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熏子那样的坚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2】
初看此题目,或许我们都会以为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小美人鱼被魔法诅咒,沉沉睡去,最终经过家人和她自己的各种努力,她皆大欢喜地醒来,家人拍手相庆
抱歉,我们都错了。
这个故事的虐心程度简直史无前例。
虽然已经读过这本书很久,但是心灵被触动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辨。那种被好奇和感同身受的挣扎及痛苦一起主宰着的感觉,仍如潮汐般不断在心间涌现。
百度百科这样评价此书:
《沉睡的人鱼之家》(《人鱼の眠る家》)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小说,是一部慰藉人心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这部小说没有诡谲的犯罪手法和十恶不赦的杀人凶手,所触及的却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探讨的是最尖锐的一类社会问题: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法律的界定和社会的判断出现偏差要如何取舍。
母亲熏子面对女儿脑死亡,选择了用各种高科技仪器帮助女儿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为了这唯一目标,她不惜继续与丈夫保持貌合神离,放弃本来唾手可得的幸福,甚至把本不相干的星野也席卷在内为了那份深沉的母爱,她几乎放弃一切,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与他人的关系:与儿子,与母亲,与丈夫,与姐姐统统产生深刻的矛盾。
同样作为母亲,读此书,真真心如刀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几乎折磨人到午夜梦回还在和熏子一起焦虑。只觉自己若在她的地位或许也会如她一样抉择。熏子那句:即使世界陷入癫狂我也有非守护不可的东西。轻而易举就可以击中人心,给人极大的力量。
除了设身处地的思虑与焦灼,东野的叙事才华也把人震得一愣一愣的。
说故事的能力无人能敌。
小说开头,写一个男孩看到身体已渐渐长大的脑死亡瑞穗,读者跟着这个同龄人的视线,第一次接触非正常在妈妈心中活生生在别人眼中却是尸体的女孩。
这个细节并非单纯为引入故事而存在,结尾时我们再次确认:东野的故事里没有无用情节,甚至没有作用单一的情节最终瑞穗的器官捐赠治好了这个男孩的心脏病。
读到男孩对瑞穗的追忆,简直要泪崩。
这种强有力的说故事手腕,能把握读者所有神经与情感的魔掌,该用多少时日,花多少心思才能练就啊!
故事大神的叙事手法必然是悬念迭出。
但是这部算是推理小说边缘的作品,没有那么多情节的急转直下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耐心的细节呈现;但无悬念不推理,故意设置的悬念也同样起到吊足读者胃口的作用。
比如那位走上街头募捐的女性,在一开始读者只会认为是那位家庭教师,但回过头来却发现居然是熏子本人!
这时再设身处地回顾熏子在其间的心路历程,只觉痛彻心扉。
此处的悬念并非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单纯吊胃口而悬念,而是作为整个叙事与呈现人物内在灵魂的必须手段。
不愧是推理大神。
另外,和所有的优秀作品一样,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其成长与变化的特质。不管是熏子还是其他非主要人物,甚至是瑞穗自己,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外在内在的变化。
以熏子为例,从悲痛中无奈接受女儿的噩耗,到触摸到女儿手动那一刻升起无限希望,再到后来坚定帮助女儿活下去,不管他人,甚至亲人的所有非议,坚强地如战士一般守护着她认为应该守护的一切,再到最后她在梦中看到来告别的瑞穗最终释然放手,并决定捐赠女儿的器官。这样的心路历程,被作者写得滴水不漏。
星野的成长与变化也一一跃然纸上。
优秀作品就是这样做到让情节推动人物成长,人物成长又促成情节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不留任何多余笔触。
掩卷沉思,心中不争气地浮现两个字珍惜。再次告诉自己,珍惜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应知这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一去不回的。
同时,熏子母性的坚强,让每个做妈妈的唏嘘不已。
面对脑死亡的女儿,前途未卜的命运,周围人的非议排挤,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苦仍然能那么坚强地守护。这种心灵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所谓母爱的范畴,永远有资格屹立于各种优秀人格之林。
让那种力量灌注于心,用那份坚持延续人生。
或许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3】
看完后就看了其他书友的评价,对着本书是褒贬不一,我也不多说别人的评价了,从我的角度来说就是:温情+感动。
主人公瑞穗因一次溺水意外不辛处于脑死亡状态,但父母不接受这个事实,也难以接受医生建议的脑死亡判定捐献器官。于是凭借丈夫的工作性质进行了高科技辅助,心脏呼气辅助器以及各种其他高科技仪器,来做正常人能做的复健动作。从当事人母亲熏子的角度来说就是仅仅是出于对幼女的爱,难以接受事实,想力所能及的让女儿‘活’过来,当然这个活是她自己希望的水平,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而言,当看到瑞穗通过仪器可以微笑了的时候,我是不寒而栗的,就像是【唐人街探案】结尾那个小女孩的邪魅一下,让人惊叹!回到小说里面,就是母爱的执着更甚于偏执,沉溺在自己和女儿世界中无法自拔,当然也希望周围的人认同她的做法。对于照顾这么一个植物人状态的女孩,3年的时间真的很长的,一天天的带着希望和绝望两者频繁转换,我觉得对于正常人来说就已经够颠覆了,何况是当事人,从时间的持续性角度来说是怜悯这位母亲的。
再说到医学界对死亡判定的歧义性:究竟是脑死亡状态宣判死亡?还是说心脏停止跳动算死亡呢??在文中有个情节是连日本的警察都难以说明对于刺杀植物人算不算杀人罪!这就是法律性质的不完善和人性的复杂性了,我想东叔也是要阐明日本这一现状吧。我来说说我的感受吧:总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当没有条件选择怎么决定好好活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意义的死去呢?仅针对文中这个现象我觉得是母亲要放手,是对自己和女儿的解脱,都说铭记一个人容易忘记一个人难,这位母亲硬是用了三年来从实体的角度忘了了女儿,决定承认女儿已死的事实。但女儿的器官救了其他的人,这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吧。东叔这个故事是对亲情和死亡的审视,但结局太过完美,受赠心脏的小男孩冥冥之中凭芳香又来到瑞穗家门口,这是人为的命中注定。
如果换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是老人如此,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吗!估计不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难以想到作为子女会日日夜夜守候在自己年迈的父母窗前,这只是简单的线性思维。最后一点就是希望尊重每个人的活法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4】
我其实不喜欢一个作家频繁地出书,总觉得一个人的才气是有限的,过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写作这件事,如果想要写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长久地思考的。
算是东野圭吾的忠粉,在他还很小众的时候就看过他好几本书了。但说实话,他的书水平真的参差不齐。喜欢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逢人就推荐。不喜欢如《梦幻花》,特意买了书,结果没撑到60页,死活看不下去。这本《沉睡的人鱼之家》,则介于喜欢和不喜欢之间。
小说的主题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离婚前夕,女儿瑞穗因为溺水被判定脑死,然而心脏却还在跳动。在二次判定前,医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赠,夫妻俩也同意了。结果做二次判定的时候女儿瑞穗的手动了一下,两人于是拒绝做二次判定,觉得瑞穗还活着。于是为了照顾“脑死”的女儿,熏子和丈夫决定不离婚。此后通过现代科技,瑞穗被母亲和外婆照顾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脑死,播磨夫妇捐赠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相信我的孩子活着,毕竟她的心脏还在跳动着,她的身体依然还在成长,肌肤也很有弹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种无私的母爱感受不到了,反而觉得熏子的照顾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觉得她将女儿当成了一个仿真版的娃娃,给她买好看的衣服,让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种动作,所以在儿子生人说出“其实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了”的时候才会勃然大怒。
东野圭吾最受欢迎的小说虽然都是推理类的,但他身上还有一个标签——“人性”作家。这本书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过,我可能会坚持不了熏子那么长久,也不会像熏子那样摆弄女儿的身体。我大概会在中途将女儿的器官捐赠给了江腾夫妇的孩子。
法律和爱,理智和情感,这其实很难做出抉择。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那样做更好,但因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绝。这本书的主题其实不是很鲜明的,东野圭吾似乎想通过这本书来说明日本法律对于“脑死”判定的不正确(我表达不清楚具体的意思),想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因为迟迟等不到器官捐赠而失去了生命。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臆测。但如果我臆测的是对的,那么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是失败的,因为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感觉东野圭吾就像书里的熏子一样,从一开始的坚定,到中间的动摇,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自己给自己编了一个结局。
我真的宁愿瑞穗后面活了,这样至少熏子的三年坚守是有意义的。要么干脆在中间江腾夫妇的女儿快要筹集到出国做手术的巨款,却突然病情恶化导致无法挽救的时候,及时醒悟过来。而也是从这里开始,熏子从已经动摇转为了偏执,以至于后面才会以自杀的方式逼得亲人和警察承认瑞穗没死。
单单从母爱,或者亲情地角度来写这本书,或者直接对国家法律提出质疑,无论偏向哪一个,这本书都应该会好看一点,而这本书却感觉两者都想偏,最后却哪一方都没有偏,主题不是很明确。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维程度还达不到东野圭吾的高度,无法get到他的思想。
总之,这不算是一本好书,但也值得读一读。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5】
对于这本书,我起初是被书名吸引了,本以为又是什么谋杀案,我也从不怀疑作者的逻辑感及写作能力,细细读完后,果真没让我失望。当然篇幅长了点。
其中熏子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很个性鲜明,她做为母亲做到不放弃孩子的一线希望,但她不得不考虑旁人的眼光,甚至也质疑自己的坚持,假装成新章老师去协助雪乃筹捐,并且持跟自己坚持相反的观点也试探需要器官移植家属的心态,那种一种”冒险”(随时都会对自己的坚持狠狠的抨击),显然结果是让她有了继续坚持的动力。精彩的片段莫过于生人生日那天,熏子的表现,强势疯狂执着思路清晰,表现出那种沉淀多时拼命想找到答案已久的迫切感,不仅想给大家一个答案,更想给自己一个答案。
同时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描述,理性的态度中夹杂着善良的期许的状态描写得特别到位,看完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换做是自己也会这么做
所以作者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大家都想知道瑞穗的结局,大家也都相信那一刻的到来,但也不放弃是否有恢复意识的希望,最后答案揭晓了,想必是熏子的释怀,也是还读者一个现实的答案。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6】
快要凌晨读完整本书。每次读东野圭吾,总要经历一开始的美好气氛到中间的困惑矛盾到最终的全身心释然。种种情景全都如同身临其境,仿若置身其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书中主人公的真实情绪,熏子的挣扎和执拗,和昌的不忍和无奈,美晴和千鹤子的愧疚,都在瑞穗生命终结之时得到救赎和解脱。
读完不禁感慨母爱之伟大,可以支撑一位母亲在明知女儿已是植物人状态下依旧不愿放弃,只要还有一丝生的希望,她都不会放手。生人生日会之前的熏子执拗的几乎病态,强烈的希望通过别人的认同来肯定女儿生的状态从而给予自己力量,生日会的疯狂之后,她的心态有所改变轻松了很多。幸福于千万人来说有千万种,只要自己满足于所处的状态并觉得幸福,他人便无可置喙。因为设身处地的经历才更加深有体会。
书中还向读者介绍了儿童器官移植,脑死=无法恢复这样一些多数人未曾涉及的领域,这些信息需要被普及,需要被了解和理解,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挽回生命。
东野圭吾的作品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拓展视野的同时,发掘更深层的人性。毛骨悚然的同时也收获些许细密的感动,一旦开始想要暂停却又欲罢不能,这大概是我最真实最想表达的感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篇7】
故事越读越多,内心好像已归于平静,面对感人的画面,虽然眼里酸胀,却再难留下眼泪,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在成长中开始变得麻木,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但理性告诉我,不是这样。经历的充实的确让人的眼泪变少,但内心却更加敏感,原本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如今则是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在敏感、感叹的同时多了一份坚强,让泪水停下的不是麻木和无情,而是逐渐强大的自我,正如那依稀的玫瑰清香,来源于内心深处。
这本书没有任何推理成分,和《时生》《解忧杂货店》《分身》《秘密》一样,属于治愈人心的作品,读书与写实一样,有时追寻谋杀、诡计所带来的刺激,有时则需要爱与治愈来感化,伴随着不同的心境,爱恨情仇在繁复间交织。
对于书的内容,大概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一丝复杂的逻辑,但其力量却不属于任何一部佳作。对于这样一部故事来说,魅力体现于细节处展现出的真情,而非逻辑。
这不禁让我反思,逻辑与理性的绝对掌控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如果是后者,取舍之中又要怎样量化?
我不知道。这大概是需要花费一生,甚至永远无法验证的问题。
以上就是《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七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