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
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中西大航海联系比较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4.思考: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家庭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从这个角度看,两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流,而后者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6、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皇太极
2、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君主集权的强化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我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相关的政治制度:
①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
③汉初,汉武帝相继采取“推恩令”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隋唐时,继承并发展汉魏以来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开创并完善科举制。这些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⑤北宋建立后,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割据因素,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元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省,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
⑦明初,中央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集权;
⑦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还强化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至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5.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5、思考:中国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①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②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③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6、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
(2)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771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可用图示归纳为:
5、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6.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3):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先秦时期(文明的勃兴)-秦汉时期(昌盛文化)-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隋唐时期(文化高峰)-宋元时期(灿烂繁荣)-明清文化(时代特点鲜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古典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4.古典小说
作品
作者
朝代
内容
成就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根据民间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创作。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朝
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趋势。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5、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6、书法的成就
(1)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明末画家徐渭擅长泼墨,擅长泼墨,其作品《墨葡萄图》;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提纲”,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叶绿体
线粒体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3、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4、1984年、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3年1月20日执行《退耕还林条例》。我国植树节:每年3月12日
5、森林可以看成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2(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2(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2(人教版)

四、汉朝的民族关系(汉朝——匈奴)
1、匈奴族是游牧民族,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开发匈奴的经济《畜牧业发达,冶铸业发展,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2、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答案见课本)
3、汉朝和匈奴族的民族关系表现为三方面:
时期
汉匈关系
史实
西



西汉初期

和亲;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开放边境市场,进行贸易
汉武帝时期

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元帝时期

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前往
东汉时期

派窦固、窦宪北击北匈奴
①汉初限于国力被迫和亲
②汉武帝时的战:条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提供了条件
成就:国力强盛,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漠北一役大败匈奴。
历史作用: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③汉元帝时的和(即昭君出塞)
东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嫁于呼韩邪单于,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历史作用: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4、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和王昭君时期的和亲有何区别:
(1)背景不同。汉初和亲是在汉败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2)结果不同。汉初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后带来的是友好的交流融合与长久的和平。相同的是:都是为了边境和平,为了双方友好相处。
五、两汉的对外往来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古罗马称中国为“丝国”中国称古罗马为“大秦”
3、汉通西域表格
朝代
使节
时间
目的
结果意义
西汉
张骞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大月氏无意再与匈奴打仗,但张骞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来往的愿望
西汉
张骞
公元前119年
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
班超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4、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5、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由东往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岛。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文明,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7、丝绸之路得名的由来: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8、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后汉书》)
六、昌盛的秦汉文化表格
时间
人物
成就
内容
历史意义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使原料容易找到,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史称“蔡侯纸”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东汉
《九章算术》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
东汉
张衡
发明地动仪
能测定地震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
华佗
麻沸散
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1、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制成“麻沸散”;《九章算术》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还有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2、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我国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年。
3、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4、中国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道教的学说综合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道教的教主是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
5、佛教和道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
宗教传播的原因:
宗教教义的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持。
6、弄清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区别: 它一般由宗教组织、信仰和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仪式、戒律、经典等基本要素构成。封建迷信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一般是一些迷信活动。以愚弄危害群众身心.诈骗群众钱财为目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受法律保护:政府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迷信活动
7、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写了《论衡》一书,阐明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神存在。
8、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的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史记》的影响:成为后世书写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10、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表情丰富,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巩固和农民起义
1、中央集权制
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
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纂作为全国规范文字),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开灵渠.
3、焚书坑儒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
3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文化,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4、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5、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①北伐匈奴(蒙恬)
②移民戍边
③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6、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7、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8、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出现隶书;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④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还修筑长城予以抵抗。
⑤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
9、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11、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③严酷的刑法④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1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事件:大泽乡农民起义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
经过:大泽乡起义爆发后,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结果:起义军被强大的秦军镇压失败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2、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
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起义;项羽刘邦领导农民推翻了秦王朝。
14、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15、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二、汉朝的大一统
16、出现“文景之治”的背景:
客观上,当时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主观上,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17、汉初经济萧条的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18、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19、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奖励农桑②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③重视“以德化民”
20、汉武帝时西汉能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1)“文景之治”的繁荣为汉武帝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以及重视选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等
21、比较汉文帝和秦始皇的作为: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始皇实行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汉文帝实行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22、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①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②在经济上: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③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意义: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3、汉武帝为了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主要教材
24、西汉后期,朝政腐朽,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5、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的进步:
①兴修水利: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②农具的改进:西汉的耕犁装有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③耕作方法: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④农作物的种植:北小麦南水稻,桑麻被普遍种植,出现“千亩桑麻”的情景
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商业:出现了繁华的东西二京: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洛阳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汉代时,铁制兵器一逐步取青铜兵器。
长安城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略)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犁壁、耧车、水排等
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