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春》教案

七年级《春》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10

七年级《春》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材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感谢您的阅读小编推荐您接下来看一下“七年级《春》教案”,总会有对你有用的内容!

七年级《春》教案 篇1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年级《春》教案 篇2

教学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七年级《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4、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们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五、疏通课文

1、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把关。

2、教师检查重要词句的掌握。

第二节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二、品读感悟课文:

第一则:

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不应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

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勤奋读书的。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

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

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

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

孔子的“安贫乐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

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

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七年级《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图形、文字、符号等图案设计的表现形式,并掌设计图案的方法。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图案的象征意义,认识生活中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养成热爱艺术,加深对艺术的认知,加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图形、文字、符号等图案设计的表现形式,掌握设计图案的方法。

难点:设计创新型图案,并熟知图案与图案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多种图案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故事导入课堂,讲解外国友人麦克来中国旅游迷路,根据旅游团图案成功找到了导游,图案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一定内涵的象征符号,在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一次设计师,一起来设计独具特色的图案吧!

顺势引出课题——《图案设计》。

活动二:直观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图案呢?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为什么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一眼识别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见过不同的服装品牌、鞋子品牌的图案,不同餐饮店的图案,比如大家熟悉的“√”耐克,“M”麦当劳。这些图案之所以可以一眼识别出来,是因为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非常简洁、易认、一目了然。

活动三:具体分析

1.教师播放多幅现代生活图案,引导学生观看,提出问题:这是一组非常复杂的图案图片,谁能将它们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城市、企业、商品、团体、活动、机构等类型的图案,一是交通、安全、场馆、产品使用、质量、操作等类型的公共图案。

2.教师展示香港回归专用图案、中国文联、世界自然基金会、NBA图案、2022年冬奥会图案图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文字、图形、夸张变形的图案组成的,同时也是图案的表现形式,比如2022年冬奥会图案,运动的人物形象和2022中的第一个数字组成汉字“冬”。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NBA图案图案,提出问题:NBA是我们熟知的符号图案,图案表现了什么内容?NBA的图案是通过什么把篮球运动员突出出来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图案主体是一名篮球队员,他正在侧身控球,人物是白色,背景是运用红、蓝衬托出了人物,也是图案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

4.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每一个图案都有它所要传达的信息,比如北京奥申委会徽,同学们想一下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北京奥申委会徽,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征,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5.教师简单示范设计步骤,并归纳为选题、初稿、定稿、着色四大步骤。

活动四:拓展阶段

1.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图案设计的表现形式,设计一个以“团结”为主题的图案。

2.展示讲评

交流想法,师生共同评述赏析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总结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以以下为准:

①是否运用图案的表现形式;

②是否符合图案特征。

七年级《春》教案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选自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九课。下面我就按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得到培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逐层分析绘春图。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从它的编排上来看体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多样化,它承接了以前说学的有关知识,又跟后面的课文紧密联系,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从练习上来看,它是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重难点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为内容,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中学生珍惜春光刻苦学习,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护环境,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学生的情况。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另外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同时习惯也能影响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读代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程序

兴趣入手,引读为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导语设计:

(放一段本班学生春游的录像,共同回顾春天)

师: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共同走过的春天吗?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即使是同时同地欣赏春天,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说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初中语文课改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设计除了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春天,激起进一步了解《春》的兴趣。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 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范读。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部分要求,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级《春》教案 篇6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 中。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七年级《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师: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请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内容研讨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 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板书:三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一)序曲:朗诵词

师问: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明确: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学生齐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师问: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在“中华儿女”上。

学生朗读序曲和尾声部分。

(二)主体:绘黄河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3、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板书:绘黄河

(三)主体:颂黄河

绘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朗读“颂黄河”部分。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四)尾声

“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

-->伟大坚强--->形象、气势--->巨大贡献--->精神

二、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三、拓展延伸。

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七年级《春》教案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教学目标

1、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五、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