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高中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8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延伸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宿新市徐公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

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师: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把古诗读熟。

3、谁能叫出这些字宝宝、词宝宝的名字。他叫对了,就请全班同学齐读。(出示课件:“花、”为红色,指名领读,课件2:“篱落、疏疏、急走、黄蝶、菜花”,指名领读、齐读)

4、再读,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

师: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三、赏析古诗,有感情的朗读

1、课件第一、二句闪烁,谁愿意来读一读前两句,

师:谁能试着来说一说这两句话中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师补充: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未成阴--还没有成为树阴。

谁能来说说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数头的花已经落了,树叶不是很茂盛,所以还没有形成树阴)

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课件显出春末初夏图,这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显出“静”。

你觉得怎样读能显出它的幽静?(学生回答,师范读),请你根据老师的停顿画出节奏,(出示课件节奏)请你们也试着读一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竞赛读,指名读,生评价)

2、课件第三、四句闪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后两句

(出示幻灯片)这两句诗讲的是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又出现怎样的景象?划分节奏

3、学生汇报学习方式和收获,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孩子们使劲的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到菜花当中怎么也找不到了。)其他小组评价

4、提问:寻,寻找的意思,为什么说寻找还无处寻?(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中,颜色差不多)

5、这两句写了儿童捕捉蝴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喜爱的心情。汇报划分的节奏,再请这些同学读一读。

三、创新练习

(一)1、我说诗意,你对诗句(同桌练习)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古诗(出示课件,显示诗文和景色图,欣赏配乐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色?)学生汇报(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了菜花中,只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3、在打开课件中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二)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笆、小路、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绿、黄)

3、学生动手绘画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四、课外延伸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的描写,发挥想象。题目为《捕蝶》。

今天这堂课(指板书)同学们学会了读诗读会了诗,还朗读好了诗,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给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你们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牢记在心吧。配乐集体朗读古诗。下课。

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习目标:

1.认识枯、荣等七个生字,会写未、追等九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春景。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自制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草》

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谈话

导入1.指导学生回忆并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2.出示小草实物,问:你在哪里看到过草,它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

4.课前预习反馈。1.学生抢答背诵。

2.交流自己观察到小草长

的地方,所知道的小草特点。

3.齐读课题。

4.生生、师生共同交流查找有关诗人或古诗的资料。

初读

古诗提出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古诗练读

三遍。

2.划出生字读一读,再放入

课文读正确。1.按要求自读。

2.同桌互读。

精读古诗,理解

诗意1.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范读。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出示自制图片,帮助理解

离离、枯荣的意思。

一幅是荒原上野草繁茂图,

一幅是冬天野草枯萎图。

请把第一句和第二句放到相应的图片下。

4.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5.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背下来吗?1.听师范读,跟读。

2.质疑:离离、枯荣的意思。

3.连图理解。

4.用自己的话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5.小组交流对草的感想。

6.全班交流。

7.有感情地读古诗。

8.看图片试背。

学写

生字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

2.范写指导。(未、荣、烧)

3.巡视指导,适当纠正,

表扬好字。1.学生认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2.观察后说说书写要注意什么。

巩固

练习出示不完整的古诗:请你把这首古诗补充完整。补充古诗。拓展延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后

我知道中的内容,把《草》这首诗的后四句背下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激趣

导入1.检查《草》的背诵情况。

2.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哪些东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幅图吗?1.小组比赛背诵。

2.观察图,说图意。

自主学习,体会感情1.帮助回忆学习《草》的方法:先读几遍,然后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字典或看图或问他人等方法理解,最后体会诗意。

2.请你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

3.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引导。重点理解疏疏、急走的意思。

4.出示插图,配乐范读。

5.出示诗句条,请把每句诗贴到图相应的地方。1.回忆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

4.听范读,跟读,小组比赛有感情朗读。

5.贴诗句条,根据画面理解古诗。

熟读成诵1.出示插图,你能根据插图背古诗吗?

2.你能有感情地背吗?1.看插图齐背。

2.个人展示背。

3.配乐有感情背。

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有哪些地方要注意?

2.你希望老师写什么字?师范写。(菜、追)

3.巡视指导。

4.展示个别作业。1.学生观察后说自己的认字方法,及注意点。

2.练习书写。

3.评价个别作业。

拓展延伸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回家编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古代儿童的课余师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这些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ppt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作业:(课件出示)

古诗词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背诵更多的诗词。

六、板书:(简笔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动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

【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

二、组词。

店()未()枯()

站()味()姑()

三、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住宿)(徐行)(追赶)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未来)(枯黄)(寻找)

二、组词。

店(商店)未(未来)枯(枯黄)

站(站立)味(味道)姑(姑姑)

三、默写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课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资料提供者:春晓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汇总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花落一作: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

创作背景: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翻译: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店()未()枯()菜()

站()味()姑()彩()

三、一字多音我会选。

xiǔsù

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舍。

jìnjǐn

3、尽()管他不接受这个意见,我还是要提出来。

4、他用尽()全身力气,把那块大石头举了起来。

四、默写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以及其散文创作的特点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基本弄懂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本文清新淡雅的行文方式

4、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是散文成就了朱自清,与此同时,又是朱自清使中国现代散文在散文史上大放异彩,是他提升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品质。那么,朱自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因而能在散文作家中脱颖而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引出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的介绍)

(二)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新而不失自然”)著称。同时代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而他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景致优美、情感抒发恰到好处,向来被认为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通过学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以及在这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

(三)推进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带,让学生在听觉中注意想像和感受文中营造的优美意境,并且思考:“文中有画”,本文隐藏了什么样的画面呢,作者又是如何展开对这些画面的描摹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走出家门的契机,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有了后文的

月夜出游——独步小径——观荷赏月——返回家门

等这一系列的举动。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观荷赏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体部分,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世界。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赏荷的经历,但在缥缈静谧的夜色下赏荷,恐怕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中领略一下月色辉映下的荷塘天地吧!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感悟文中营造出来的意境,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展现这幅画面的。

明确: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地开着的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流水淙淙脉脉

小结:作者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四个方面描绘了荷的神韵,读着作者生动传神的描摹,我们似乎闻到了荷香缕缕,看到了朵朵荷花在月色映照下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美妙无比……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为什么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妙想呢?(转而分析文段的艺术表现手法)

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吹拂,荷叶轻摇——舞女翩翩起舞

(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出荷叶姿态婀娜,在风中飘舞的动态美,两者相似)

袅娜地开着的→“袅娜”一词原指女子姿态优美,写出荷的仪态万千

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写女子神情,把荷花含苞欲放比做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胜娇羞情状,赋予荷花以生命力,惹人怜爱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向听觉转移,把极为个体化的私人体验转化为可感可听的歌声,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描摹荷香的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新颖且恰当

淙淙流水脉脉写出了流水含情、静默无声

可见,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了荷以生命力,富有动感,不仅写出了荷的神韵,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回想一下,我们平常所见的荷花是否也如此仪态万千、令人浮想联翩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从中可见,这些诗句所描写的荷花色泽鲜明、艳丽,却缺少了几分神韵和美感,那么,是什么赋予了荷塘中的荷花如此神韵呢?

明确:本文段无一处写到塘上的月色,但荷塘缥缈如仙境,非月色下不得而见,可见,这一切,都是因了月色的辉映才显得韵味深长。这是一幅飘渺朦胧的“月下荷塘”图。

3、月下荷塘韵味悠长,令人遐思无限,那么,是何等月色造就了如此仙境般的荷塘呢?

提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画好更难,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描摹的呢?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上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摹了一幅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写出月光照耀由上而下,一泻无遗,富有动感(正面落墨)

青雾缭绕浮起在荷塘上“浮”写出朦胧月色下雾气扩散上升,

轻飘如梦境(侧面烘托)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月光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纯净美好(侧面烘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淡云绕月不能朗照,恰到好处

树影斑驳倩影如画“画”一字传神

月色并不均匀光影和谐,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和影的和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名曲旋律的和谐却可感可闻,作者用它来形容光影的和谐,恰当且引发联想,通感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小结: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依稀可辨的一团混沌而已,在作者的笔下却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他是如何描摹得这样地惟妙惟肖呢?

明确:既从正面落墨,又从侧面烘托,动词的选用精当(体现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这一特点)

4、月色如水,青雾缭绕,置身其中,恍若误入仙境,荷塘的神韵,唯有在这样的月色下才更能体现出来,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月色辉映下,荷塘才成其为一幅优美而令人陶醉的画卷。诗情画意般的画面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相宜的周围景物与之相映衬,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才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文中有画,画中有情”,就在于他不仅仅写出了月下荷塘的佳境,描摹了塘上迷人的月色,与此同时,他还为这样的月色、这样的荷塘选取了一个绝妙的背景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第三幅画面——荷塘四周。

树木环绕树色阴阴,像烟雾

远山包围隐隐约约→远景

路灯光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

蝉鸣蛙叫热闹→近景

(蝉鸣蛙叫一方面衬出夜的静谧,一方面表现“我”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时已进入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蝉鸣蛙叫惊醒梦中人,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总结:在写景这一层面上,作者以独步小径时的所见所闻始,以蝉鸣蛙叫惊醒赏荷人戛然收尾,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塘景致,层次井然有序,读着作者富有动感的文字,读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朱自清不愧是一个卓越而优秀的丹青妙手。这也正印证了别人对《荷塘月色》一文的高度评价:文中有画。那么,置身于如此赏心悦目的优美画面中,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由此进入到对文章另一层面的学习:画中有情)

提示:记得在文章的开篇处作者告诉我们,“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是怀着“颇不宁静”的心绪走出家门的,在观荷赏月的过程中他的“不宁静”是贯穿始终呢,还是情随景迁而发生变化呢?

5、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体会能反映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绪变化的句子或文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显见得作者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到要出去走走的,“心里颇不宁静”是他月夜漫步荷塘的导因,是写作的背景和契机。有了郁积在心里的“不宁静”,于是才有下文夜游荷塘、观荷赏月的举动。接下来点明了夜游荷塘的环境以及作者的心理背景,小径“幽僻”,这正与“心里颇不宁静”而寻求排遣和发泄相吻合,所以走在这样“幽僻”的小径上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是作者“却觉得很好”,之所以“好”是因为置身在这样的月色下会使人产生错觉,觉得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作者所谓的“另一世界”是一个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一个身心都得到自由放松的世界。

这一段内心独白是作者月下独处的感受,抒发了他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自由感、心灵自由感。“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是暗指平常的自己劳心费神,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心有牵羁。不能像今晚在这朦胧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般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心无羁绊时才可能超然物外,进入浑然忘我的自由境地,只有在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才能享受到“独处”的妙处。

置身于朦胧的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观赏田田的荷叶,朵朵荷花,溶溶月色,闻着缕缕清香,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此时此刻的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当作者从这种如梦如幻般的境界中被蝉鸣蛙叫惊醒过来时,他也很快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无惆怅、不无遗憾地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月下独处偷来的片刻逍遥,观赏荷塘美景时那种浑然忘我的精神自由感以及心理自由感也随着梦境的消失而一并消失了。这是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是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一种对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其中又暗含着对过去的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所以,当这短暂的自由感消失之后,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景象联想起历史上的采莲盛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历史上江南采莲的盛况是热闹的,是风流的——“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种嬉游的光景,是有趣的,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失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由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寻求超然与不得超然的矛盾引发的另一种失落和怅惘:月下荷塘的恬静和江南的采莲盛况,都是美好又都是短暂而又不可及的,所以,在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中,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喟。

因此,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也都处处打上了作者情感变化的烙印:

月夜出游→颇不宁静

独步小径→超然物外

观荷赏月→浑然忘我

返回家门→怅惘失落

可见,在这次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也是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他怀着“颇不宁静的”的心绪走出家门,夜游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也就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是他“颇不宁静”的心绪的有意无意的自然流露,景中含情,情随景迁,“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拓展探究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但也从无定论。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2、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的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者,文中所抒发的,仅仅是作者夜游荷塘时的一时感想、是作者本人的一种不平静的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已?你是怎么看待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一下对本文的主题的看法。

(五)作业:对于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看法不求统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比一比,看水背的古诗最多,不能重复。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首古诗。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ng;

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

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ng);平舌音:菜(ci)宿(s)。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草是很不起眼的,但它很顽强、快乐地来的来到我们生活中,每一年的春天都因小草而生机勃勃。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古诗。

二、学习古诗:草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广阔的大地上长满了青草。

(2)看到这么多的草,你惊讶吗?读出你的感受来。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

说一说。

5、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爱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喜爱)

5、朗读3、4句诗歌

6、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三、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再自由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急走:快跑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理解诗歌大致意思

4、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化落了,树叶还未长

得茂盛,还未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

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5、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呢?

(用快乐、喜欢的语气读)

6、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美丽的地方,他看到孩子们在如此优美的环境

中追赶黄蝶,他会怎么吟诵这首诗?谁来当诗人吟这首诗。

7、全班齐诵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这首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板书设计:

草宿新市徐公店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化诗为画 画中领悟──《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

板书:草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个人读;

②同桌读;

③指名读;

④检查读。

⑶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蹭”中有天地——《猫》片断赏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蹭”中有天地——《猫》片断赏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蹭中有天地《猫》片断赏析

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猫》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

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朗读比较)

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品读)

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

师:理解得真深刻!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

生:蹭出了友谊!

生:蹭出了感情。

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点评: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研读活动中,由于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上述学生对蹭的多元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王维诗《画》优秀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诗《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为初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文具店教学设计


文具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解决具体的问题。

2、通过观察图意,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情境与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

4、通过交流合作,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解决逆向思维的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小棒或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片。

师:小狐狸的文具店开业了,小动物们都来文具店买东西,你们愿意帮它们算算帐吗?

生:愿意。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师:请小朋友认真看图,看完后四人一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生:老黄牛买了3枝笔。

生: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师:大灰狼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个那么多。

生:就是4个2元。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老黄牛花了多少钱?

生:大灰狼花了多少钱?

教师板书问题。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汇报。

生:小兔买1枝笔花了2元钱,老黄牛买3枝笔花了6元钱。算式是:2×3=6(元)。

生: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也就是4个2元。算式是:2×4=8(元)。

教师板书:2×3=6(元)。2×4=8(元)。

三、体验感悟

出示“画一画”第1题。

学生齐读问题,然后动手在书上画一画。

师:你是怎样画的?

生:每3片叶子画在一起,一共有5个3片叶子,可以配5朵花。

生:因为15里面有5个3,所以15片叶子配5朵花。

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

生:△的个数是○的2倍。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师:看清图意,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汇报。

生:第二根铅笔长16厘米。算式是:8×2=16(厘米)。

生:10元是5元的2倍。算式是:10÷5=2。

生:斑马有35只。算式是:7×5=35(只)。

生:红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3倍。算式是:6÷2=3。

第3题是一道思考题,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帮助理解题意。只填数,不列式。

练习设计:第49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文具店

大灰狼:我花了8元。2×4=8(元)。

老黄牛:我花了6元。2×3=6(元)。

古诗中描写秋天的名句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中描写秋天的名句”,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描写秋天的文章文句

(Artsdome摘编自名家名篇)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朵朵霞云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的彩色,分外绚丽。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

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