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能计算配制一定质量的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质量。

4.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果珍溶液,根据颜色认识溶液的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和稀释溶液,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相关计算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认识到严格控制浓度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通过配制16%的溶液和稀释溶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

三、教学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药匙、果珍、氯化钠、玻璃棒、100ml烧杯、50ml量筒、托盘天平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实验引入: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g、2g、3g果汁,搅拌,得到的溶液哪个最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的浓稀。但在科研、医药、工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含量。溶液的组成的方法有多种,今天我们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第三杯溶液最浓,判断依据是颜色最深,或者说溶剂的质量相等,而第三杯溶质质量最多。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植物营养液等这些溶液都标有一定的浓度。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讲授25分钟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计算式为:

请同学们计算刚才配制的果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老师巡视、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追问:你从溶质质量分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以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说明。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然后计算果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讨论从10%氯化钠溶液中获得的信息。(1)每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2)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0;(3)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9等信息。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追问:将以上公式变形可以得到哪些式子?

讲解:根据推导出的公式,我们可以根据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可以根据一定量的溶质,求出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质量。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追问,在20℃时,能配制40%的氯化钠溶液吗?

学生推导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计算,填写表格中空白。请三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印象。

学生讨论,得出不能配制40%氯化钠溶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和运算。

通过讨论理解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布置试验: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注意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用相机拍下一些错误的操作,实验完毕,将所拍照片投影出来,和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误差。

学生动手实验。

交流错误操作产生的误差。

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读数,配制溶液浓度会对偏小或偏大。

烧杯中有水,结果会偏小。

培养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利用到生活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课堂小结3分钟

1.溶质质量分数含义和有关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配制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误差分析:称量固体药品时,量取液体时都会产生误差。

相关知识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复习(第1课时)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复习(第1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中山外语学校教师教学设计文本
课题溶液复习(一)
教学
目标1、能说出并会辨析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等基本概念。
2、弄懂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4、提高学生对表格、图形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溶液概念、饱和溶液、固体物质溶解度等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容易混淆,未能形成知识系统,对表格、图形中所给信息的理解、分析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以期对上述概念及信息加工能力能有所巩固和提高。
教学材料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
问你能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新授: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二、考点过关: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考点过关】的练习题,老师巡视课堂,观察解答情况。
三、师生交流,归纳总结:(以练习题为载体,分析题目考查知识点,对该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1溶液的形成
归纳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溶液的特征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归纳2:判定溶液中溶质、溶剂的方法是(课本28页)
针对性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盐酸________(2)75%的酒精________(3)硫酸铜溶液________
(4)将食盐和少量氯化钾溶于水后的溶液_________(5)大理石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________
考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归纳1:溶液按照是否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强调:改变温度使二者进行转化时,上述结论不是对所有物质都适用。像氢氧化钙这种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恰好相反。
归纳2:结晶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思考】“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分别用了哪种结晶方法。
考点3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归纳1: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1)一定温度(2)100g溶剂(一般指水)(3)饱和状态(4)单位:克
归纳2:曲线的含义(点、交点、走向)
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一定温度下,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交点表示一定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走向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
归纳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是压强和温度
【思考】用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如何解释“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
四、课堂小结、当堂测试
1、请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图或自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
2、学生完成学案中的随堂检测题,老师巡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课标中要求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学习本课题,需要知道溶液的浓度有多重表示方法,并重点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因为溶质质量分数是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在实际中经常用到。本课题的知识体系是: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本课题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为今后更深入的化学研究学情分析1.学生的现有认知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知道溶液有浓有稀,在实际生活中见过一些标有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比如生理盐水等。但是,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不理解。
2.学生认知障碍点: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掌握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应用的过程中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进一步的利用这一问题的实质解决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溶液的稀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引入出示浓度不同的两瓶硫酸铜溶液提问:两瓶溶液哪一瓶浓度更大?
再出示两瓶氯化钠溶液,问是否可以通过观察判断浓稀?学生依据颜色回答颜色深的那瓶更浓
无法判断。因为氯化钠溶液无色。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印证前认知。
设置矛盾,引发新的思考。环节一提出问题:对于无色的溶液,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浓稀呢?
展示两种溶液的配料表,请学生根据配料表分析,对比哪一瓶溶液浓度大。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进行总结:这些比例关系都可以体现出溶液的浓稀,其中溶质质量比溶液质量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式子可以表示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比例,再乘以100%,则表示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叫做溶质质量分数。
请计算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溶液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多少。
总结: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时候对溶液的浓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医用生理盐水是指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如果将生理盐水调稀了,就会引起血细胞的膨胀,甚至破裂,发生溶血现象。
反之,若生理盐水过浓,如果溶质量分数大于0.9%(即高渗盐水),血细胞内的水分又向外渗透,就有形成血栓的可能。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既要防止思考
回答
根据配料表进行计算,可能列出的式子有溶质质量比溶剂质量、溶剂质量比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比溶液质量
倾听
思考
计算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让学生体会溶质质量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血细胞产生血溶和皱缩,又要达到医疗的效果,医用生理盐水中溶质质量分数必须为0.9%。
在农业上优选种子往往需要用16%的食盐水,也用到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环节二提出问题:如果要配制2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用于选种。请计算需要用多少氯化钠?多少水?计算在实例演练中加深理解环节三波尔多液是一种传统的杀菌剂,至今仍是果园用药的重要品种,可以用1%的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混合配制。
提出问题:现有500g10%的硫酸铜溶液。请通过计算说明如何把500g10%的硫酸铜溶液稀释为1%的溶液。
把单位g变为mL再请学生计算小组交流
计算
体会溶质质量分数是利用质量进行的计算。提升思维
强化认识板书设计溶液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液的稀释
实质:溶质质量不变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