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语文上册《前方》知识点复习苏教版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5

高一语文上册《前方》知识点复习苏教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前方》知识点复习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前方》知识点复习苏教版

【原文欣赏】《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勐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子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唿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1]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间)“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严(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背景:

《前方》是曹文轩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他的作品《少年》。

字词:

【迁徙】:生物学上的“迁徙”

【袭击】:袭击是指对不备之敌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是基本的进攻方式之一,也是游击战的主要作战方法。

【按捺不住】:按捺不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ànnà-bùzhù,意思是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憔悴】:憔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áocuì,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颠簸】:颠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ānbǒ,意思是上下震动;不平稳,山路不平,上下抖动,车~得厉害。多指物体运动的上下抖动。

【惶惑】:疑惑畏惧。

【温馨】:温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wēnxīn,意思是温暖,馨香,客气,体贴。

【呐喊】:呐喊,即大声唿喊。

【崔颢】:崔颢,汴州人,唐代诗人。

练习题:

1.给下列的字注音。

(1)迂徙()(2)戈壁()(3)按捺()(4)呐喊()

(5)憔悴()()(6)颠簸()(7)抛锚()(8)崔颢()

答案:(1)xǐ(2)gē(3)nà(4)nà(5)qiá0cuì(6)bǒ(7)má0(8)hà0

2.下面各组词语的释义和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徙(xǐ):迁移。如痴(chī)如醉:人的精神状态不正常,神思恍惚。

B.按杀(nài):抑制。戈(gē)壁滩:指沙漠地区。

C.诱(xiù)惑:吸引,招引。一路风尘(chéng):指整个旅途中劳累。

D.扔(yǐ)或:可是或者。劳顿(dùn):劳累。

答案:A

解析:B“捺”应读“nà。c.“诱”应读yòu,“尘,,应读chén。D.“抑”应读yì;“抑或”,或是,还是。

精选阅读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满江。漫:满、遍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

6.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7.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12.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14.粪土:把……看做粪土15.击水:游泳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9.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提升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ǘ)子洲湘江(xiāng)遒劲(qiú)

B.惆怅(chàng)寥(liáo)廓苍茫(chāng)携来(xié)

C.漫江(màn)挥斥(chì)峥嵘(zēng)百侣(lǚ)

D.稠(chóu)密辟谣(pì)遏(è)制沉浮(ché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已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此地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局势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它始于宋代。

C.本词写于1925年,时值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词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抒发感慨,点明自己的革命壮志。

D.这首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5.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们早已看熟了的历史,带着观众们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B.恰同学少年,我们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在风华正茂时,勤学苦练,修学储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C.他们敢闯新路、敢为人先,始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流击水、乘风破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某市自2009年1月18日开始办理国家司法考试现场报名以来,每天前往市司法局的报名者不绝如缕。有关负责人强调,已经在网上报名的同志,仍须现场报名确认。

6.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世博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上海。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8.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题目。

9.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10.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词,完成12-14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

13、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

14、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三、语言表达

15、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富有激情;不少于50字,运用1种修辞以上。

《沁园春·长沙》答案:

1.D解析:A.“橘”应读“jú”;B.“苍”应读“cāng”;C.,“峥”应读“zhēng”。

2、B.解析:一般人词起源于盛唐。

3.D解析:“粪土/当年/万/户侯”应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4.D

5、D。解析:“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用来指人。

6、B。解析:A.介词残缺,在“和”字前面或后面加上“与”。C、“执行”和“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地管理规定。”D、去掉“由于”;或保留“由于”,去掉“导致”。

7、答案:B解析:B项,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

8、答案:D解析:D项,诗歌上阕不是全部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9.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10.(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1.“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二)答案:1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3、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以及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14、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之情。

15、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林中的一颗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高一语文《登高》知识点复习


高一语文《登高》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练习题:

1.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江渚(zhǔ)潦倒(liáo)刹那(chà)悲怆(chuàng)

B.霜鬓(bìn)萧飒(shà)狭隘(ài)逮捕(dǎi)

C.夔州(kuí)荆州(jīn)惘然(wǎng)讣告(bù)

D.唿啸(xiào)匕首(bì)舷窗(xián)横亘(gèng)

答案:A

解析: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D项“匕”读为“bǐ”;“亘”读为“gèn”。

2.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唿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答案:B

解析:“仰望”错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觅食mì惧惮dàn萧索xiāo臆测yì

B.山麓lù栈桥jiàn惘然mǎnɡ煞白shà

C.汲取jí诅咒zǔ孕育yùn窒息zhì

D.亵渎xiè搓捻cuō芳馨xīn繁衍yǎn

答案:B

解析:B项中“栈”jiàn----zhàn,“惘”mǎnɡ----wǎn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臆测(cè)恻(cè)隐抹(mā)布拐弯抹角(mò)

B.怅(chàng)然身体肿胀(zhàng)痴(chī)想吹毛求疵(cī)

C.粗犷(guǎng)心旷(kuàng)神怡哄(hōng)笑一哄(hòng)而散

D.脚踝(huái)地表裸(guǒ)露伺(sì)候窥伺(sì)时机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的“地表裸露”中的“裸”读“luǒ”。“伺候”的“伺”读“cì”。

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

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

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查看全部请点击下载: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着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简介: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背景: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字词: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着名的都会。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练习题:

1.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2.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以景结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着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