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3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满江。漫:满、遍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

6.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7.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12.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14.粪土:把……看做粪土15.击水:游泳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9.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提升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ǘ)子洲湘江(xiāng)遒劲(qiú)

B.惆怅(chàng)寥(liáo)廓苍茫(chāng)携来(xié)

C.漫江(màn)挥斥(chì)峥嵘(zēng)百侣(lǚ)

D.稠(chóu)密辟谣(pì)遏(è)制沉浮(ché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已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此地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局势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它始于宋代。

C.本词写于1925年,时值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词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抒发感慨,点明自己的革命壮志。

D.这首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5.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们早已看熟了的历史,带着观众们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B.恰同学少年,我们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在风华正茂时,勤学苦练,修学储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C.他们敢闯新路、敢为人先,始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流击水、乘风破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某市自2009年1月18日开始办理国家司法考试现场报名以来,每天前往市司法局的报名者不绝如缕。有关负责人强调,已经在网上报名的同志,仍须现场报名确认。

6.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世博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上海。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8.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题目。

9.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10.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词,完成12-14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

13、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

14、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三、语言表达

15、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富有激情;不少于50字,运用1种修辞以上。

《沁园春·长沙》答案:

1.D解析:A.“橘”应读“jú”;B.“苍”应读“cāng”;C.,“峥”应读“zhēng”。

2、B.解析:一般人词起源于盛唐。

3.D解析:“粪土/当年/万/户侯”应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4.D

5、D。解析:“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用来指人。

6、B。解析:A.介词残缺,在“和”字前面或后面加上“与”。C、“执行”和“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地管理规定。”D、去掉“由于”;或保留“由于”,去掉“导致”。

7、答案:B解析:B项,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

8、答案:D解析:D项,诗歌上阕不是全部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9.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10.(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1.“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二)答案:1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3、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以及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14、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之情。

15、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林中的一颗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扩展阅读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秋创作的。1925年的2月,毛主席从上海回到湖南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主席秘密离开韶山,到达了长沙,后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毛主席通过对描绘长沙秋景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重点字词:

百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橘(jú)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

廖(liáo)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峥嵘(zhēngróng):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遏(è):阻止。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同步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峥嵘()百舸争流()

携()百侣曾游()橘子洲()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怅寥廓()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干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参考答案:

1.沁qìn,峥嵘zhēngróng,舸ɡě,携xié,侣lǚ,橘jǘ,遒qíu,遏è,怅寥廓chànɡliáokuò。

2.点拨:B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

4.D

5.D点拨:“都分为上下阕”错。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分析苏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分析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吟读,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能力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领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全体回忆背诵),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同样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作于1925年。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过去曾在这里度过的许多峥嵘岁月,想起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想起自己此时正肩负的重大事务,毛泽东百感集心,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词的宏伟大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
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4,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品析鉴赏
1,首先来看第一幅画面
这首词一开篇就猛地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镜头的具体画面:时在深秋,已让人感觉深深的寒意,苍茫的大地上,一个人在默默伫立,纵目远望,他身穿长衫,英姿飒爽,猎猎的秋风吹动着他的衣服;在他身边,滔滔不绝的湘江水正向北奔流。
开头这三句,围绕“立”这个字写了三个内容:一、写了“立”的情境,是独自一人站立在那里;二、写了“立”的时间,是在已有寒意的深秋;三、还写了“立”的地方,是在湘江的一个沙洲上。
这三句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背景,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情感来读呢?应该要读出一种伟人应有的深沉、沉稳、有力的情感。(听录音,而后齐读)
2,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境下,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副湘江秋景图。作者是怎样描写眼前的景色的呢?(问:从观察角度上看,作者写景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
有视角的变换: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有动静景的描写: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地形象,极富表现力。比如“万”言山之多,“遍”写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小结: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豁达向上、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
在这七句情感的朗诵上应该要读出层次感,景色的变化,语速要比刚才快,语调要激昂,读出一种豁达向上的情感。(听录音,后齐读)。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3,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肃杀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毛泽东的词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毛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4,写景正是为了抒情,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生机勃勃,得其所哉。自然中的万类是自由的,但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问。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意思是究竟是谁主宰着大千世界的盛衰变化,这里的“沉浮”更多的指的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人民的苦乐,表现了毛泽东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思)
这三句诵读的时候语气要坚定深沉,寓意深邃,尤其“怅”字。(听录音,后齐读)读出深思
5,故地重游和深沉的思索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我们一起来看下阕。
,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
6,下面七句话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群旧中国的青年形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呢?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认真品读这几个句子,然后用一句话对这群青年做一个评价。
他们风华正茂,他们意气奔放,他们鞭笞丑恶,他们胸怀祖国,他们激浊扬清,他们鄙视军阀。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或说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激情洋溢,慷慨激昂)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朗读提示: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全词整体有感情地朗读。
8,这首词的结构非常地严谨,谁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全词的结构思路。
(立——看——问——忆——恰——记)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总结:从这首词我们可以领略到,青年毛泽东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壮情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奋发图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今天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国家,为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带着这样热血的情感,我们再将全词一起朗读一遍。(试着背诵)
课后作业: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导入新课
体裁及背景介绍
朗读欣赏
内容理解
章法结构
艺术特点
意境描述审美创新
巩固练习结束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一:词的有关知识简介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各自的不同的规格。 有水调歌头、采桑子、沁园春等。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朗读欣赏]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1、对照注释疏通字句。
2、研讨: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2)、“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3)、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内容理解(4)、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5)、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人物
触景—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湘江秋景图章法结构
上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追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下阕
艺术特点
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
“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诗人(我)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看忆万类同学少年
各种并置景物
各种并置活动
巩固练习
1、写出这首词的韵脚:提示: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
(1).恰同学少年(2).书生意气
(3).挥斥方遒(4).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示:(1).正直
(2).意气 气概
(3).正
(4).视…为粪土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是否可以换成括号中的字?为什么?
(1).漫江碧透(绿),百舸争流。
(2).怅廖廓,问苍茫(广阔)大地,谁主沉浮。.提示:(1).不能。首先,因为碧绿只写出了颜色,碧透不仅写出了颜色,还写出了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其次,透还是韵脚。
(2).不能,因为广阔只写出了大地的高大宽阔,而苍茫不仅表现大地的广阔,更表现出深远,紧扣上文的廖廓。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分析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可见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对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