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窦娥冤教案汇集十一篇

窦娥冤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26

窦娥冤教案汇集十一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教学成效的有效衡量标准,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接下来88教案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是“高效教学课件写作指南”,我们希望这些资料能供你参考和使用助你在学习和工作上获得成果!

窦娥冤教案【篇1】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丧夫打击;(4)流氓欺压;(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窦娥冤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无杂剧的一般知识,了解了《窦娥冤》的剧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窦娥是怎样一个窦娥,她的冤又是怎样的冤。

二、分析人物性格

1、本文节选的第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那么在这三个场面中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呢?流露出什么样的情绪?

(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坚强、具有反抗性格

(2)第二场面:决别婆婆

①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善良、孝顺

②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3)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①为什么要了下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示冤情、惩罚世道

②表现其怎样的性格呢?

表现其反抗性格

③为什么发下三桩誓愿就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呢?

因为她表现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惩罚世道,更是其反抗精神的体现。

④首尾表现出的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

因而,前后的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4)总结:

通过三个场景的分析我们看到窦娥的性格中表现出两部分,一部分便是她善良的一面,这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她的反抗性格,这是她的突出性格。

三、主题

①题目叫作《窦娥冤》,为什么不写她怎样受冤而写她的善良呢?

突出社会的黑暗,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公。

②写她的反抗性格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她的冤,这样的人要进行反抗,要发下誓愿惩罚世道是因其蒙冤的深重。

③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其中有:张驴儿的陷害,

有昏官陶杌的无能和草菅人命

蔡婆的引狼入室

窦天章典卖女儿

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社会的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善良人蒙受冤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四、写作手法

1、用三桩誓愿明冤为什么?

希望昭示自己的冤情,希望上天主持公道。

2、用一桩不行吗?三者什么关系?

不行,三者是递进关系,感情越来越强烈。

誓愿意义时间空间情感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当时当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六月飞雪清白高洁之后楚州若窦娥我委实冤枉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三年楚州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3、总结:

三桩誓愿都昭示冤情,不仅要昭示冤情,还要报复和惩罚。一个善良温顺的子女子产生这么大的仇恨是因为其冤情的深重,让人无法承受。

4、这些誓愿在现实世界里能实现吗?

不能

5、那为什么在剧中一一实现?有什么好处?

这是作者想象的奇特和夸张,表达了惩恶扬善的愿望。

6、总结写作手法

想象和夸张还有神话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因而本是现实主义和浪漫方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

指斥天地:坚强、反抗性

诀别婆婆:善良、孝顺社会原因

三桩誓愿:反抗性格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

三桩誓愿六月飞雪清白高洁想象、夸张、神话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六、作业:

仔细阅读[滚绣球]曲牌,思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进而思考戏曲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 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

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

[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

1、戏曲。小品。戏曲小品之比较

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读《林冲开店》

3、浅谈继承与创新

——读《林冲开店》

(任选一题)

参考资料:

1、戏剧知识;

2、《窦娥冤》;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水浒传》有关情节。

窦娥冤教案【篇4】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窦娥冤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窦娥冤教案【篇6】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1、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xiē chǎn wù zhí háng cuān jiǎn

楔子 刬的 桃杌 盗跖 哥哥行 喝撺厢 瀽浆水饭

2、检查对关汉卿代表作及元杂剧知识的了解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体戏剧情节的基本把握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凶残 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问题三: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正确理解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四: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泪)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狡猾 狠毒)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教师小结:

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课件显示:

弱女窦娥,封建社会里的真实女性;

三桩誓愿,黑暗社会中的一线光明

五、结束语

师生许下共同心愿:让正义的阳光普照,祝好人一生平安

窦娥冤教案【篇7】

关汉卿的《窦娥冤》,在编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时,比编入传统教科书时增加了许多内容,原戏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是楔子和前三折。全剧主要剧情是,窦娥之父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欠蔡婆债,被迫把窦娥卖给蔡婆当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她和婆婆一起过活。蔡婆因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险被赛卢医勒死,救了蔡婆的张驴儿逼着蔡婆和窦娥嫁给他们父子。蔡婆答应了,窦娥却坚决拒绝。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嫁给他,想毒死蔡婆,却毒死了自己父亲。张驴儿又以此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他以毒死他父亲之罪名诬告窦娥。窦娥被屈判死罪。(课文节选内容到此,此后情节是)后来,窦天章一举及弟,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才使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

我在《窦娥冤》的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成以下问题:

1、张驴儿父子救蔡婆是否是见义勇为?

2、张驴儿毒蔡婆不成,却毒死自已的父亲。是否是“因果报应”?

3、张驴儿父子(均单身)逼着窦娥、蔡婆(均为寡妇)嫁给他们父子,是否有合情因素?

4、窦娥坚守贞节,是否是维护封建思想?蔡婆愿再嫁,是否具有反封建思想?

5、“受人滴水之恩,必以诵泉相报。”蔡婆受人救命之恩,却以身嫁相报。你如认识?

6、蔡婆60岁还想嫁人,是否有超前的思想意识?是否有时代意义?

7、有人说:窦娥是“神”,蔡婆是凡人。你怎样理解?

8、《窦娥冤》是悲剧吗?如何理解?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但“一百个哈姆莱特”中不可能有像林黛玉的,学生生成的问题也许是很幼稚的,但能提一些问题,说明读了书,有了思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是一个共生共建的课程。

窦娥冤教案【篇8】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阅读鉴赏”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我比窦娥还冤”,是时下流行很广的一句话,人们记住窦娥,主要是因了一个“冤”字,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那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因此,我用问题导读这个方法进行了教学,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xiē   chǎn    wù    zhí    háng  cuān  jiǎn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凶残 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泪)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狡猾 狠毒)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教师小结:

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课件显示:

弱女窦娥,封建社会里的真实女性;

窦娥冤教案【篇9】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1、提供相应材料:

如果研究性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从教师说教参到学生背教参,那么学生的视野仍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仍将被禁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去引进新的知识信息时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激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趣体验。

学习《窦娥冤》之前,我印发了《窦娥冤》全剧、关汉卿生平事迹、有关课文的评论文章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

2、指明探究方向:

“点拨互动”教学模式也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学习的内容,创设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灵气氛,建立一个积极而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并给学生指明一个探究方向,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即做到让学生有的可看。

学生拿到印发材料后,我就明确了三个研究课题:

⑴ 窦娥身上有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⑵ 她是如何被毁灭的?

⑶ 窦娥非死不可吗?

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即让学生有的可干。

3、创设冲突观点: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因此,教师不妨常给学生创设一些相悖的有冲突的观点。有冲突,就会有争论;有争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即让学生有的可论。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冲突:假如窦天章不去赶考,假如窦娥不遇见张驴儿,假如桃杌不是一个贪官,假如窦娥不替婆婆顶罪,会有这样的悲剧吗?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成熟,效果有待实践去检验。供大家讨论,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窦娥冤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窦娥冤教案【篇11】

第19-23课时陈情表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长辈的传统道德。

文言词汇;作者的陈情艺术;

一.导入新课: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三.疏通课文。

1.在诵读中把握读音:

险衅(xìn)闵(mǐn)凶祚(zuò)薄期(jī)功床蓐(rù)鲜xiǎn有洗xiǎn马

猥(wěi)陨(yǔn)首茕茕(qióng)逋(bū)慢优渥(wò)日笃(dǔ)矜(jīn)育拔擢(zhuó)盘桓(huán)奄奄(yǎn)更(gēng)相为命

奔驰:赶快前往。“奔驰”二字惟妙惟肖,活画出了一个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上奔走效劳、忠贞不二的宠臣的形象。

结草衔环:衔环,《后汉书・杨震传》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有一天夜里黄衣童子衔着四个白环来报恩,意思是杨宝子孙洁白,而且四代都做三公。后用“结草衔环”表示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1.指名翻译几个句子;

2.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作者写自己出身的特点:微贱;

3.用第三段中的句子来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用第三段的语句来概括第二段朝廷的优礼有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5.概括段意,讨论、补充,明确:

1.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引文,引导学生鉴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②茕茕孑立:文中,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③形影相吊:文中: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吊,安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形容孤独(吊:慰问)

④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⑤气息奄奄: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呼吸时出入的气很微弱。表示快要不行了。

⑥朝不虑夕(朝不保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虑,想。《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虑夕。

1.“基础演练”

2.“高考巡礼”--《史记・李将军列传》:

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踩:蹊,小路。全句指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德才兼备,自然能感召人心。

一.默写课文第3-4段。

群子见人之厄而矜之:先后确定“厄”“之”“矜”的意思为“遭遇厄运”“助词,取消独立性”“怜惜”;

由此可知:答案不可能是ACD,因为这三个选项同义,只能是B,并且可断定例句和B项中的“矜”只能是“夸耀”;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中的“若”究竟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还是连词“如果”?为什么?

对陈伯之的称呼有“将军”“足下”“君”,都是敬称,因此在这里不可能用非敬称的“若”,而这里作者又不可能希望此句话所说的内容成为事实,只能是假设,所以只能是“如果”;

倘若您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等我们拿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这一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土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2.同桌合作自读《祭十二郎文》,准备课堂讨论发言,要求是一人朗读,一人讲解重点词句,其他组或同学可以提问或质疑。

以上就是《窦娥冤教案汇集十一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窦娥冤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