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研究性学习方案热门十三篇

研究性学习方案

发表时间:2024-01-07

研究性学习方案热门十三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研究性学习方案热门十三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

研究性学习活动——荷兰猪的饲养与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近年来,学校周围的一些居民和农民饲养荷兰猪。荷兰猪是一种什么动物?其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怎么饲养?如何繁殖?有什么开发前景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问了生物老师。生物生物老师说:“养荷兰猪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养殖行业,我对此也不甚了解,建议你们生物兴趣小组牵头,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组织七年组全体同学进行研究性活动。

”1、研究性学习方案

(1)组织分工

组长:肖城波副组长:姚玉萍

任务: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实施,记录过程,全面汇报。

研究性学习根据研究任务分为五组。

第一小组:组长:周浩宇

组员:彭龙威罗雨鑫何汉文张慧李凯

指导老师:周理斌

任务:研究荷兰猪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小组:组长:肖域波

组员:阳云龙、张宏杰、张玺、王枫、李凯林

指导老师:梁剑平

任务:研究荷兰猪的生活习惯

第三小组:组长:肖宁

成员:胡珊、汤志云、李晞、李安琪、彭桂祥

指导老师:肖柏栋

任务:荷兰猪的饲养

第四小组:组长:蒋佳怡

组员:李丹、李俊、易洁登、李兴军、肖沅、蒋雪峰、高秀云指导员:兰支斌

任务:研究荷兰猪的繁殖

第五小组:组长:余丽江

组员:谭逸峰钟美顺肖祥吕吟枫何龙云蒋鸿涛唐明超教导员易建兵

任务:研究荷兰猪的开发利用

(2)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和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

2. 上网查找

3.在农场进行调查,参观和学习

4. 进行饲养实践和实验

3、时间安排

2012年1月1日动员,分组和分配

元月1日~2月20日分组研究

2月21日研究成果展示、讨论与交流

2月22~24日整理资料,向县教育局呈报

新宁二中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

2012年元月1日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xx]6号)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整合学生自我的日记、语文学科的周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感悟等文本作业形式,由学生以自我为主积累成长之旅中的发现文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年级段剥离出来,由教研处统一聘任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学生分组、课题管理、课题鉴定和学分认定等。

指导教师:曾小巍、王恩波、梅联珍、林王源、吕智勇、尤永安、史辉跃、蔡丽丽、江伟亮、陶爱芬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具体如下:

1.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周安排一个下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1-6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填写申报表,由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也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认定。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5.奖励机制:设立校长资助课题奖,每年评选出10个希望课题,予以资助奖,并选出优秀课题参加送省、市级评比。

附表:

年级 研究性学习 高一上 集中学习

占15课时(5个下午,每个下午3节课,下同)

内容:

1、研究性学习综述(第1周,讲座);

2、怎样找资料(第4周,讲座);

3、怎样调查(第7周,讲座);

4、统计初步(第13周,讲座);

5、怎样写开题报告(第16周,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占39课时

内容:

1、阅读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

2、确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

3、分组,及组内分工;

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3)

1.教学要求

A.对学生

a.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等多种学习活动,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

c.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B.对教师

a.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b.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教科研能力。

c.通过与学生协作,能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和谐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2.课程目标

A.总体目标

a.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联系实际形成良好

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b.通过学习,使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c.通过学习,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从而培养一定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通过学习,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B.年级目标

高一:上学期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态度及团队精神和对待科学的求真态度及探索精神。下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从社会生活和现实与未来中发现,提出问题,抓住问题本质,判断问题的价值。

高二: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答辩。

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能力,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底。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4)

阅读相关知识点

在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项目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markham et al,2003)。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任务驱动性、情境性、开放性,如果你对基于项目的学习还不是很了解,您可以阅读《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中的下列知识点:

研究性学习5.1:基于项目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5.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5.3:项目学习的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5.4:项目主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5.5:项目任务设计

研究性学习5.6:项目任务清单

研究性学习5.7: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设计

研究性学习5.8: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设计

研究性学习5.9: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要素

观摩与思考

下面给出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测量温度

春天的校园

水的蒸发

水精灵行动

我的校服我设计

请选择其中的1个方案进行分析,进入课程讨论区你的班级下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板块, 发起一个主帖分享你对下列问题的思考 :

1. 您觉得这个方案的选题有什么优点?

2. 您认为方案中教师是如何定位自己和学生各自的角色的?您认为这种角色划分是否合理?

三。你认为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能体现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吗?

4.在课程中如何组织学生? 该组织的优势是什么? 是否适合开展研究活动?

5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5)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必修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平衡和结合。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活动为中介,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地创造。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自然、走向社会、发现自我,开发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二〉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闯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三〉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四)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等。

〈五〉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学习内容选择

1、尊重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也是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前提。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可以通过开设科普讲座、推荐科技书籍、介绍科学人物等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中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2、关注生活实际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3、鼓励动手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究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要深入城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二)学习内容设计

1、由扶到放原则

小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可以是来自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指导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特点,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多地与乡土教育、劳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等结合进行。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较引人注目,可及时用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对于农作物栽培等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活动,要掌握情况。预先设计安排。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3、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本校的实施情况,总结积累有关材料,逐步构建有地区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探究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合作、分事的过程。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施围内共享资源。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过程、操作要点和经验体会通过案例形式总结出来,并分别从学生小组、指导教师、学校管理等不同层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实践中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良好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一〉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不能以学科成绩落后等理由,限制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任务驱动。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3、形式多样。要从地区、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实施办法。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指定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学校、班级、少先队活动整合起来实施。

4、课内外结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边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研究活动。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因而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村队为主: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和在教师或家长能有效控制范围内的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为主。

〈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聘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研究小组一般由本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结合,也可组织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小组。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1、针对小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何记录与统计数据等等,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辅导,创设必要条件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拖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义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会面临既不能多臂,又不能不管的两难局面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做法,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允许学生在方法运用和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别,不要求全责备。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原则

1、正面评价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评价结果也不宜给出数值成绩。

3、重视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二〉评价内容

1、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课题组每一次活动、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准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

2、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快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等。

〈三〉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儿个问题

1、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和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要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洛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ll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把它放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位置上来。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2、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教师耍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6)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金属防锈的研究方案

活动实施单位:友谊小学六年级二班

活动指导者:***

活动时间:2014.10.26--2014.10.28

组织形式:小组分工、集体讨论

活动目标:

1.观察生活中金属生锈的现象

2.初步了解金属生锈的危害

三。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刻苦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5讨论防止金属生锈的最佳方法

活动实施步骤:

1.把全体成员分为四组。第一组找一些生活中已经生锈的金属,第二组找一些没有生锈的金属,第三组观察生锈金属和金属并分析金属生锈的原因,第四组负责采集和记录。

2.第一、二组成员分头行动。

三。第三组和第四组查阅相关书籍进行研究和分析

4每组限一天完成组内分发和收集

5第二天,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成绩交给第三组和第四组

6将四个小组合并成一个活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

7观察比较,哪种金属容易生锈

8团队成员谈论金属生锈的危害

9讨论和分析金属生锈的情况和原因(参考相关书籍或网上收藏)

10总结金属防锈措施及记录(如油漆、抛光等)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

1金属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的湿度有关

2金属生锈可能与金属本身的材质有关

3.一些金属(如铁制品)最普通的防锈办法,是给铁穿"衣服"——在铁的表面涂上油漆或者镀上别的不容易生锈的金属

4生活中容易生锈的金属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下雨等,以保持其原有的光泽

5.把一些容易引起腐蚀的液体(如水、含酸液体等)盛放在不易生锈的容器(玻璃容器、陶瓷容器、塑料容器等)内

活动总结:

1.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常见金属生锈的危害,掌握了金属生锈的原因,讨论得出了易生锈金属的防护措施

2学生们开始收集材料,激发他们对**问题活动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意识

4.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开拓了原有的知识面,进一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5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7)

在教学中,从“讲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研究性学习”模式转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在数学教学上既重视数学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而后者对于数学基础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小学生学习数学轻而易举,主要是因为数数和加、减、乘、除等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经验。

而进入初中后,随着知识的加深,代数、几何的出现,学生的已有经验显得明显缺乏,从而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帮助他们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2、学生的自主学习原则

一方面,学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所以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

总的一句话,学生由过去的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自主参与,富有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探索、猜想,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数学实验教学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实效性原则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不是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没有收获就学习,即使老使教的很辛苦,也是低效的。同样,如果学生学习很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那也是无效的教学。

也就是说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使用上,能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不仅仅是学生学和教师教分配的时间占多少的问题,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实质在于使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所需的时间。

4.可操作性原则

在目前形势下,数学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数学直观性的背景注意较少,从而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导致学生越来越害怕学习数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会使严谨单调、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丰富、轻松有趣起来,学生可以动手做、画、量,可以用眼观察、比较,可以互相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运用计算器、电脑研究问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从而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人类有意义的一种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可发展性原则

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发展。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互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在研究性课题**过程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结合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及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行动、调察和反思。计划是做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先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对课题初步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计划。

行动是第二个环节,就是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就课题实际来说,使用是第三个环节,教师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成长为现代教学环境下的学习人才。反思是第四环节,对过程中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上课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这些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工作构想。

根据行动研究法,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为七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收集有关资料、考验假设并检查某项实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措施的有效状况修正原计划、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研究。

2、文献法: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文学法的指导下,查阅书面文献,包括期刊、杂志、其他兄弟学校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查阅网上资料,包括期刊网、各种与**相关的信息技术,如教育资源库、教育**等;我们还将利用学校的电子教室丰富我们的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改进研究过程。

三。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或历史情况有关的资料的方法。

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学生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4注意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主要借鉴先进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富家中学刘胜男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8)

我校座落的`角直镇是神州环保第一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级四A旅游城镇,这是有着千年古刹,有着历史悠久的桥文化,有着近代文化名人足迹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值得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为此学校在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习活动的内容。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在课时安排上应采取弹性课时制,需要课内外结合。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a.高一年级每学期安排一个小课题各占3学分,主要内容来自角直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学校生活、自我成长等,其中每周课堂安排2课时,课外安排1课时。

b.高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一个大课题占6学分,内容可以借于本镇的旅游资源、环保卫生、民风民俗、经济发展、学习方法等。每周课堂安排1课时,课外安排2课时。

c.高三年级安排一个小课题占3学分,研究内容如:政治形势分析、文化探讨、小科学试验等专题研究,可用放假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9)

2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教与学的时空。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尝试综合相关知识。

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

三。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会科研的艰辛和幸福。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然后组织课题的实施。

学生可从《选题指南》中选择一个课题展开研究,也可以自拟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但原则上依据课本中涉及到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研究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时间:2014年3月10日至2014年3月16日)

1举办研究性学习讲座,介绍问题情境。

通过印发《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南》、举办专题报告等形式分别在教师、学生两个层面进行动员和培训,使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方法等基本常识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2.指导学生选择课题。

通过印发《选题指南》、举办专题讲座等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各班同学深入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掌握选题的要领和方法。

(2) 选题阶段(时间:2014年3月17日至2014年3月30日)

学生根据印发的《选题指南》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备选课题类型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包括组长在内不超过5人).各研究小组确定本小组研究课题,推荐课题负责人(组长),选定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研究小组查阅了相关资料,精心制定了研究计划。

(3) 研究实施阶段(时间:2014年3月31日至2014年5月4日)

根据项目研究计划,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填写相应的**。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需注意的问题:

1按时按质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每次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活动中,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得失,写出书面总结。课题组长及时做好每一次研究活动的记载工作。

2.及时调整修改方案

三。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导师需做的工作: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及时指导研究方法

2.做好研究过程的监控。定期检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

三。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和修改研究计划。

4做好学生科研过程评价,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4) 总结评估阶段(时间:2014年5月5日至2014年5月20日)

每个研究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和提炼,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不少于最终报告。结题报告的格式和相关要求参见辅导材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范例:《简易吸尘器的制作》、《关于株洲县南岸村的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以及《我们身边的水》。

学校教研室将组织专家对交上来的结题报告进行评审,对优秀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并择优上报县教研室,参与县级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比。

5、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要求

(一)参与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

(二)活动要求

1.学生可单独一人承担课题项目,也可多人合作,组成研究团队(人数最多5人,含组长1名,组员至多4名)。

2.研究小组可根据印发的选题指南选题,也可自行确定课题,但务必根据课题内容所属的学科知识选好指导教师,注明好科类,指导教师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辅导。

3.各课题组要制订计划、分好任务,填写好申报书(包括研究信息和研究方案),按时实施研究,提交成果(含结题报告和相关的过程性材料)。

(三)其他事项

1.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人人有课题。

2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讲师。

三。时间:2014年3月10日至2014年5月20日。

4.开题报告以班级为单位,于3月25日前交到综合实践教研员陈香清老师处(德泽楼二楼西高一教师办公室)。

5.请各备课组长务必将本方案传达到组内每一个成员。

新县高级中学分校教研室

2014年3月15日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0)

1.课程定位

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研究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三种:

a.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的研究,是一种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b.基于研究的教学或以研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对产生于学习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策略。

c.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从这个标准中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我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用后两种情况——探究式教学和专题研究。

2.开设意义

a.“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的课程,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革命。

b.“研究性学习”是在课程层面上试图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困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保证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深入。

c.“研究性学习”融德育渗透、认知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能力和终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研究性学习”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从而推动教师的继续教育。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1)

stron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stron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实现:

一是获得个人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求知的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stron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基于研究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这些主题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新兴的。它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它是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温州所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这为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我校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了项目研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校外广阔的社会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能、撰写项目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

stron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与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确定学习主题

、文化背景、学科知识等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最后由学校根据学生选题内容合并类似课题,确定学生分组名单,一般由2~4人组成课题小组(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选出组长,负责课题组人员分工。根据小组选题的内容,学校为小组指定了导师,老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应就活动项目或主题进行讨论,并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在此阶段,学习小组要填写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以及具体的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成果展示等内容。

2、实践体验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等工作,进行初步的交流。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调节或其他必要的帮助。

(2) 根据项目研究计划,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填写相应的**。学生根据初步的活动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上交中期报告,并上交《活动情况记录表》和《调查记录表》。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成绩,完善中期报告,形成书面和口头材料。课题结题后,要有相应的**,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要认真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体会,汇报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每位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主要描述个人对工作的参与程度、贡献和经验。

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与同学分享他们的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4、评价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最终报告和完成相应的**。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手段选择的有效性,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学生的研究态度主动性、合作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原始资料积累和整理情况、研究问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指导老师负责总结开考成绩、学生平时表现和答辩表现,并对每个学生进行最后的成绩评价。

stron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信用确认的依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研究课题和课题;二是有反映研究过程的记录或证明材料;第三,研究成果应当以实物或者书面形式报告;四是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学时。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2)

研究性学习在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教育应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实施范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和以问题为主题的形式进行。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21世纪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并将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了适应未来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需要,高师生物教学应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其本质规律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给学生提供**题和**的手段,让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并将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材料思维加工,使之转化为学习成果,因而具究性。这种学习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案设计、实施、结论的得出、研究成果的等原则上均由学生自身完成,因而具有自和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一般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讨论、实验探索、文献综述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的教育目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组织和规划,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安排;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强调质量目标。课程的重点不在于理解知识,而在于让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强调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运用因特网等现代手段)主动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简约、引申、转换和评价等加工策略,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教材和知识库。它需要更灵活、更开放、更有效的教学组织。

学习形式可以由个体转向班级集体学习或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合作,可以取得集体成果,每各成员的学习成果相互依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更重视应用,重视体验,重视全员参与等价值取向的选择。

二、研究性学习的师生角色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想象,勤于思考,学会通过同伴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具有质疑、乐于探索、求知的心理素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唆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推动者。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中对正确引导设题、提示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支持交流评判、引导归纳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法指导。

三、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在进行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较多采用的是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研究,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的落脚点。

4、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收集整理类对生物学的一般性问题, 通过对有关资料、知识的查阅, 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揭示其本质和一般规律, 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收集和交换自然保护区的数据,收集基因工程数据,谈论基因工程的前景,收集花卉变异现象等。

起始阶段,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初步掌握其研究的方法和要领, 在此基础上, 可采用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收集资料、整理归纳、概括总结、形成报告。

2.调查访问类对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某一生物学事实,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情况, 弄清事实, 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 分析原因, 从而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统计社区肥胖的比率并说明对人体的危害等。

在此活动中, 学生以小组或班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访问记录、现场观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等过程, 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

三。实验研究班将实验与研究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索结论。特别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某一课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设计自己的技术方案进行验证。

这样既能达到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如设计实验, 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设计实验了解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变异产生的关系等。

4.创造制作类根据课题提出的要求,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创造性地设计制作生物的宏观标本(模型)、微观标本(模型), 或模拟实验。如生产小型生态瓶,生产各种装膜片。

创意制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熟练的技能来完成制作过程。做到动手动脑、手脑并用, 使研究者的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研究性学***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性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成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我们就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教学实践和专题研究。

1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的知识,学习活动是单向的、被动的。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研究情景和途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大胆假设,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身的探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改变了以往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和练习获得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1、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带有研究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仅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对待研究的科学态度,最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钻研、自主学习的科学素养。

1、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参与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是一个课题组成员协作探索的活动,学生在共同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实验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2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实验和**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生物发展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并且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以及独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2广延性和生活性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环境和工农业生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中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涉及上述各个方面,能够使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驱动学生产生探索自然的秘密、追求科学奥妙的兴趣。

2.3开放性和多元性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可以进行野外考察,走访有关部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生物研究性学***活动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的弊端,如学校以升学为中心;学习课本又深又窄、缺乏实践性;灌输式教育教学主体迷失或错位;教育教学模式单

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等。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现代教育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建立一种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探索精神和**能力。

我们结合海岛教学实际,在生物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的实践和探索,就是为适应当前教改和课改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2、 项目研究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

实施基于研究的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要以学生及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堂教学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中sts教育因素,适当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

如围绕“细胞**”教学,增加细胞分化和癌细胞内容的介绍;围绕“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塑料大棚内蔬菜和水果的产量;围绕“无性生殖”教学,讲述克隆技术;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补充转基因动物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围绕“环境保护”教学,介绍生态火柴、生态笔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利用等。同时随着课堂教改的深入和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断地进入课堂,为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些现代教学方法,主动查阅、查阅、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深入调查或设计实验,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调查方法,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适用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家族遗传系谱等的调查,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学习。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为:

(1)选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课题。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有条件,应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明所以,研究方法简便易行、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的课题。

选题可以是全新的领域,如“用浓盐水或饱和盐水作为保存液的浸制标本制作”、 “蟹的附肢可以再生”等;也可以是他人研究过的课题,如“洞头海滨潮间带生物种类调查”、“洞头海水网箱养鱼”、“藻类植物腊叶标本的简易制作”、“虾蟹人造琥珀标本的制作”、 “**赤潮和赤潮生物”等。小课题研究选择角度要注意新颖性,即使是他人已研究过的课题也要换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采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观点。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3)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探索中实践,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方法态度上,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教育,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字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突破“研究性学习,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调查研究课程”为德树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学生在上述专题内,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

以上就是《研究性学习方案热门十三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研究性学习方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