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精选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4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精选。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良好的教案编制是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内容,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整理的“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篇1

以下是一份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比长短的概念和含义;

2. 学生能够使用比长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

3. 学生能够掌握比长短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具:长短棒、尺子、图片等;

3. 教学材料:长短棒的长度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比长短”的概念,并问学生:“你知道比长短是什么意思吗?”

2. 教师出示长短棒,让学生比较棒的长度,并说明长短棒之间的差异。

Step 2:理解比长短的概念和含义

1.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长短棒之间的差异,并问学生:“长短棒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2. 教师让学生思考:“长短棒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Step 3:学习比长短的方法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比长短的方法,包括“比长度”、“比重量”、“比大小”等。

2. 教师出示长短棒的长度比较表格,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思考如何比较长棒和短棒的长度。

Step 4:练习

1. 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长棒和短棒的长度。

2.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长棒和短棒的长度差异,并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比长短的方法计算长棒和短棒的长度。

Step 5: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问学生:“你知道比长短的方法是什么吗?”

2.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到的比长短的方法。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理解比长短的概念和含义;

2. 学生能够使用比长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

3. 学生能够掌握比长短的运算方法。

注意事项: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比长短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计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在出示教具时,要确保教具的正确性,避免学生使用错误的方法进行比长短;

3. 教师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到的比长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篇2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引言:

数学是一门普遍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学科,它的学习需要透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具体的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长短是最基础的数学概念之一。因此,本教案将以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通过教学游戏、教学视频和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辨别不同物体的长短;

2.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3.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长短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游戏:小组长短比赛中用到的不同长度的棍子;

2. 教学视频:展示一些具有明显长度特征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3. 教学实践: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张、书本、饼干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播放一个有关“长短”的小视频,引起学生们对长短的认识兴趣,并与学生们就视频中的情景进行讨论。

2. 游戏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长度的棍子。学生们需要通过比较长短,按照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棍子。比赛时,每个小组的代表要快速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棍子,首先排列正确的小组获得胜利。这个环节不仅利用了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们亲手感受长度的差异。

3. 视频展示:教师播放一些具有明显长度特征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在展示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每个物体的长短以及描述长度的适当词汇和句子。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到更多有关长短的知识。

4. 教学实践:教师将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们需要触摸、对比和描述这些物体的长短。教师给予学生们正确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辨别长短的概念。

5. 练习活动:教师为学生们分发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练习题可以是简单的选择题,也可以是需要学生们进行简单计算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于长短的认识和理解。

6. 总结: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长短的定义和描述方法。教师可以纠正错误并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们对于比长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们去校园或家庭环境中,寻找并记录不同物体的长短,并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描述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长短比赛,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快速正确地进行比较,从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结语: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且具体的数学比长短教学,学生们能够以游戏和实践为基础,逐渐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多种环节,通过视频展示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通过练习活动的进行,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此外,通过教学延伸的拓展活动,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将不仅对于比长短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 篇3

以下是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的简要步骤:

1. 引入主题

通过图片、视频、玩具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比长短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物品,然后测量它们的长度,让学生比较物品的长度,从而理解比长短的概念。

2. 练习

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物品,测量它们的长度,然后比较物品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比长短的重要性。可以设置一些小题目,让学生练习比长短的题目,例如:

- 两个苹果,一个比另一个大1/2。

- 两个球,一个比另一个大1/4。

- 两个橙子,一个比另一个大1/5。

3. 拓展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物品的长度。例如,让学生计算两个苹果、两个橙子、两个球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比长短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

4. 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比长短的概念,并强调比长短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写一份关于比长短的总结,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总结。

5. 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比长短的概念。可以设置一些比长短的作业题目,例如,让学生计算两个物品的长度,然后比较它们的长度,或者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现比长短的概念。

延伸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

一上第4-7页“比一比”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月日星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概念,培养初步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的直接经验,对于简单的两个事物之间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比较方法,但对于比较的结果却不一定能完整、正确地进行叙述。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先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基本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寻找场景中的其他物体再次进行比较,并拓展到比大小、比多少等,最后安排想想做做,把比较的物体增加到三个,在比较中还结合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PPT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1.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2.确定本课学习内容,认定学习目标。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8分钟)

(一)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到些什么?

(二)比长短

导学单

1.找一找:图中的两根绳子,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你能比较哪根绳子长吗?

2.想一想:怎样比方便?拿出绳子比一比,并和同桌说说比的方法。

3.哪根绳子长就在课本第4页的里画√。

(三)比高矮

导学单

1.他们站在滑梯上能比较高矮吗?

2.想一想:怎样才能比得出他们的高矮?

3.把比较的结果填在课本第5页上面的里。

(四)比轻重

导学单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2.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个重吗?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把比较的结果填在课本第5页下面的里。

(五)全班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比较的?

2.在比较时要注意什么?

3.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预设10分钟)

(一)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第1-5题。

1.和同桌说说两幅图中各是怎样比较铅笔的长短的。

2.指一指是哪两条路,再和同桌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近远。

3.你有几种不同的比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4.(1)学生独立完成。

(2)讨论:为什么说伤员高?为什么说小熊不是最高也不是最矮?

5.(1)小组讨论:怎样比较杯里水的多少?

(2)全班交流。

(二)拓展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1)想一想,把比较的结果填在书上。

(2)和同桌说说第2小题的思考方法。

(三)创编练习:

两个《比一比》教学设计小朋友在各自的跑道上跑,谁跑的路长,就在他下面的里画√。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页第题。

提高题:课本第11页思考题。

→1.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揭示课题:比一比

→1.出示:教材例题情境图。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图片。

→2.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各种比较的方法。

→导学要点:

1.指名演示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

2.小结比较长短的方法:比较长短时把绳子拉直,把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子的另一端。

3.指出收集到的不正确的比较方法。

→导学要点:

1.小结比较高矮的方法:比较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再观察他们头顶的位置。

2.请学生上台照样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导学要点:

1.明白在生活中有多种比较轻重的方法。

2.指出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

→导学要点:

1.让学生提出多种有关比较的问题,除了上面学习的,还可以比大小、多少等等。

2.关注学生对各种比较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点拨:

→1.铅笔的两种摆法不同,但都要把铅笔的一端对齐,相互平行着摆,这样容易看出谁长谁短。

→2.把弯的路拉直,两条路的起点重合,但终点就不会重合了。所以说直的路近,弯的路远。

→3.(1)拉直了比,并且一端对齐。

(2)数数每条线各有多少段。

→4.(1)伤员坐着和女孩一样高,那站起来就比女孩高。

(2)小熊比长颈鹿矮,但比小兔高。

→5.三个杯里的水一样高,杯子最大的里面水最多,杯子最小的里面水就少。

→点拨:

→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所以1个红萝卜比1个胡萝卜重。

→点拨:

圆圈大的拉直了就长。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点拨:

菠萝比梨子重,梨子又比桃子重,所以最重的是菠萝,最轻的是桃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和同样多

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和同样多

多少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精选


一篇优秀的教案到底该咋写呢?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设计的类型取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与“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相关的实用信息,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1)

《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用比的形式,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在教学时,我始终抓住两个重点:

其一、认识《比尾巴》中的生字;

其二、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让学生体现出他的自信。新教材与原先的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课改教材中的识字量要大了许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如果每节课只是单纯地要学生跟着教师读准字音,听教师来分析字形,就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牵着他的鼻子走,这样,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识字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到,学生只有切实地参与进课堂,学得活,学得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平时就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上,教师的确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既能加强记忆,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走走迷宫游戏。实践表明,在游戏中识字、记字往往是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潜力得到了发掘,教师也教得带劲,何乐而不为呢?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在教学生字时,还应注意每个字要有侧重点,或重音,或重形,在教学时还要加强义的学习,并能适当地加以扩展,而不是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充分,要让学生多朗读,提高他们的语言积累能力。整堂课学完了之后,如果能再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把一节课的学生习进行个梳理,达到复习的效果。以上这些不足处,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多留意,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对自己更有信心!

关于课前备课:我们级部选择了课题之后,曾经多次集体研讨备课,最后将课的整体环节设计确定下来: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宣布运动员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项目引出问句;宣布比赛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在解决生字的问题上,我决定采用小老师领读、交流方法,对比识记等方式来落实识字目标。本节课的写字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云和公”,练写巩固“撇折”。另外还设计“()的尾巴()”这样的练习,拓展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课前对于这样的设计还比较满意。但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同样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因为自己内心有些浮躁,有些环节是施而不实,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个环节。比如:在识字环节,比较“把和巴”时,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找规律识记,结果孩子还把“巴”读成“尾”,说明了识记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导孩子朗读问句、答句时,有些乱,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强,评价不够到位,孩子的朗读兴趣没有平时课堂上那么浓,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所以时间掌握的不好,后面的写字环节还没有得到落实。

我深知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时就能造就的,功夫应下在平时每一节课,今后我会多学多钻,不断努力的。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2)

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

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

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3)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更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呢?设计时,我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好认知、训练和情意目标,根据训练点,,用网络优势,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努力创设与训练点相关的教学情景。

2、以学生为主体,以个别化,协作式为主要形式,在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形成师生共鸣的态势,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训练点,我是这样展开的:

1、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中对阅读方面的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这一点尤为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习态度。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近的朋友。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浅近的诗歌就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教学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采用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这一角色,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欣然愿意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这个时候,强调学生自己就是主人,让他们在初读课文中找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们。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新课标》中提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在这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鉴于要求认识的字多半出现在动物的名称上,于是我引出小狗——这个由狮子大王派来的差使,给小选手们发衣服,而要求会认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于是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后,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且还可以小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实践证明,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之后,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这样学生的记忆也比较深刻。在写字教学中,我还是利用课件中形象丰富的小蜗牛引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三个字:云、公、车。然后巩固认读,最后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完成教学。《课标》中讲的写字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些好字,而是教书育人。写字的育人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是不争的事实。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是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干净、端正、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因此,在我板书范些的同时,强调写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学生写字的同时强调写字的姿势,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生练写完之后,还及时评价学生的字,指出优秀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给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第一学段在朗读的目标上是这样要求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所以在上课的前五分钟内,我就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由此可见,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对于本课在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自由读,这样他们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然后是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在开火车比赛读。在授完新课的时候,又设计了读的环节。这时是继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得读,流利得读,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本课的末尾,我制作了动画、配乐,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生动的动画,在读中尽情的舞蹈,在歌曲中结束课文。

4、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课文中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中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此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儿歌。在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

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面,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变被动为主动去品析、讨论、欣赏、尝试朗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可以追求“标准答案”。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今后,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的一举一动中。另外,还可以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课外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次的教学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从而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4)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5)

设计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认识12个生字,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生字学习目标。从猜谜语引出小动物的名字,到揭题学“比尾巴”,再到建构儿歌随机学习生字,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游戏、运用中巩固。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学习语文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中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3、培养习惯,提高素养。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预设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儿歌,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认识问号,初步感受问句。

3、能在语境中认识12个生字,认识笔画“ㄥ”,会写“云、公”。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词语卡片。

2、认读课文、生字的相关课件。

3、有关介绍小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认识小动物。

2、认读课题中的生字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听同桌读,评价:字音有没有读准。4、齐读课文。

三、你问我答,综合学习

1、认识问号。

2、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词卡保管员)

3、口语交际:松鼠的尾巴好像()。孔雀的尾巴看,好像()。

4、游戏:找名字。(出示插图,生贴词卡,认读词语。)

5、游戏:找尾巴。(贴词卡,连词成句。

6、男女对读。(课中操)

四、认识生字,发现规律

1、字宝宝回家

2、比较:把——巴公——松

五、观察比较,学会写字

1、认识笔画“ㄥ”。

2、观察比较:云——公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写字。

5、反馈

六、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1、阅读资料。

2、集体交流。

3、请小朋友课后再去找一找,看一看,读一读。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2、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森林王国里可热闹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呢,但狮子大王说要进入森林王国必须要通过考核,大家有信心吗?

1、认读生字词: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题

1、嗯,通过考核,我们来到了森林王国了。看,这么多的小动物聚在一起干什么呢?

生猜

课件出示:比尾巴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她读的怎样?

生:她的声音很响亮。

生:她把“巴”字读的很轻。

师:(ba显示红色)你听得真仔细!

师:巴在这里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尾巴。

师:真棒!一学就会,连起来读一次。

生齐读

2、动物们是怎么比的呢?让我们到书中看一看,把书快速翻到83页。

师:你不仅翻书速度快,而且还会举手告诉老师你已经翻到了。

提要求:大声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3、这首儿歌一共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每部分之间空了一行,在儿歌里一部分就是一小节(板书:小节),这首儿歌一共几小节呢?

生:四小节

师:老师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

第一小节请谁?指名读

(这位同学刚才读得最认真,老师奖她读第一小节。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第二小节奖给你来读。这位小朋友坐得很端正,第三小节奖给你读。)

三、再读儿歌。

(一)1、小朋友,这三只小动物(出示图片、课件)真是急性子,他们凑在一起就开始比尾巴了。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1)请小朋友认真地读一读。

(2)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句话后面都有个问号。

师:像耳朵一样的符号“?”(板书:?)我们就叫——问号。问号(跟读),有问号的句子就叫问句。

师:谁来读第个问句?

指名读

师:你把“谁的”这两个字读得比较响,老师听出你很想知道长尾巴的动物是谁?

谁像他一样来试试。

师:老师从他的读里面知道,动物们是在比谁的尾巴比较长呢?因为他这个长字读的比较响。

师:听了你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读一读。师范读

指名读

(3)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1:谁的尾巴短?

师:他不仅读出了问句的语气,还把这个“短”字(变红色)也读对了。这个字有点难,谁来拼一拼?指名拼、当小老师(2个)

小朋友,这一小节里有个字和这个“短”是一对反义词,你发现了吗?

“长”(变红色)?

你还能说出几组这样的反义词吗?

(4)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第三个问句比较长,谁敢来读?

生读

师:可以在“尾巴”这个词语后面歇一歇气,再读。

师范读,跟读、指名读

2、看,它们比的结果出来了。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一读。

师:小动物的尾巴有长,有短,还有的像把伞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猴子的尾巴,因为猴子的长尾巴可以挂在树上荡秋千。

师:真有趣!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师:还有谁也喜欢猴子的尾巴?

生:兔子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绒球,很可爱。

师:你能把兔子尾巴的可爱给读出来吗?

师:好一个可爱的尾巴。

生:松鼠的尾巴大大的、轻轻的,可以当被子呢。从树上跳下来,不会摔伤。

师:难怪说它的尾巴像把伞呢,是什么伞啊?(降落伞),松鼠有这样的大尾巴,心里一定开心极了,你也能开心地读读这句话吗?

师:看小朋友读的这么开心,我也想和你们合作读一读,老师读第一小节,谁来读第二小节?

1师1生合作读(1次)

1生1生读(谁来读第一小节?谁愿意和她合作读?)

同桌也试着这样读一读吧!

指名两组同桌合作读

师点评:这一问一答,配合的'真默契。两位小朋友读得很有节奏。两位真是黄金搭档。

(二),小朋友,看,这边的三只小动物也在比尾巴呢!(出示图片、文字)

1、师: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

师:指导“扁”的读音

这个“扁”字有点难读,谁来拼一拼?

指名多名学生拼读,师指导

师指导“最”:这个字是个平舌音,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2、师:小朋友,这三只动物的尾巴和前面小动物尾巴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公鸡的弯一点,

师:弯弯的像什么?

生:像月亮、香蕉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孔雀的尾巴吗?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师:老师刚才听见你说“哇”,那是什么意思?

生:孔雀尾巴很漂亮!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羽毛五颜六色.

师:你是觉得他的颜色很美。

生:像把大大的扇子。

师:他尾巴的形状也很漂亮。你能把孔雀漂亮的尾巴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师:孔雀的尾巴的确很漂亮,因为他把这个“最”字读的很响亮。

谁也想读?(指2名)

3,师:(出示课件)

小朋友,接下来我们合作读读3、4小节,老师问,谁来答?(师生合作读)

(谁来问?)一对多读

男女合作读。

(三)师:小朋友,动物们比尾巴都结束了,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比什么?就比谁的儿歌读的最好听。

1、我读第1小节,3位同学分别读各小节。

师:还真分不出胜负呢,一比一打成平手。

2、老师请四小组来比一比?

3、有小朋友说,他都会背了,真的?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出示课件

老师问,生答。

4、师打乱问,一生答。

5、生问生挑战答、女孩问男孩答等。

四、堂上练习

1、我会连。

2、我会说,我会填。

3、我会给动物加尾巴。

五、拓展训练

1、师:小朋友,看,又一群动物赶来比尾巴了!

图片出示:恐龙、鼠、乌龟、燕

看看他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2、请你也来模仿课文编一编儿歌吧!先自己试一试。

谁的尾巴()?

谁的尾巴()?

谁的尾巴好像()?

()的尾巴()。

()的尾巴()。

()的尾巴好像()。

板书设计:

10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像把伞

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教学反思:《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今后的课堂中,我将重点进行朗读的训练。感谢各位同事的指导!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7)

经过前期精心地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执教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激趣,质疑导学

我们的孩子对壁虎不是很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壁虎”两个生字。这样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问孩子们:“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能够通过朗读解决的,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读书中自己解,从而品尝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实现了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以读为本,识字学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变“听学”为“自学”。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在读书中自然引导识记生字,在反复读书中扫清了生字障碍。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

三、增长知识,扩散思维

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继而通过联系人体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课下去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到课堂上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去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面对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试图通过引导学习引他进入学习状态不成功后,就没有再理会他的行为。课中尽管他大声抢答,但好几句话都是与我提问有关的,我没能适时引导。在课堂教育机智方面还需改进。

二、课堂设计环节有些多,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了47分左右。说明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要继续进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现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篇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好吗?

《尾巴的功能》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以朗读为重要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尾巴的功能》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牛的尾巴像拍子一样可以赶虻蝇;袋鼠的尾巴像腿可以支撑身体,保持平衡;非洲鳄的尾巴可以作为武器用;响尾蛇的尾巴可以发出声音引诱田鼠和小虫。

这首诗共六节,每节四句,比较工整,大致押韵,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的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没有尾巴,但却有灵活的手和脑,比任何动物的尾巴都有用。教学流程和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由小朋友和卡通人物互相问候导入课题新颖别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看贝贝的画,说说他画了什么?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一种习惯养成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整体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识字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如:说说生活中这些字能和哪些字交上朋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尤其是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打一开课就得到了重视。既然是一年级,我觉得识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这一点指导不够到位。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你喜欢哪种动物你就读哪一节。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如果让表演者带上相应的头饰来表演,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2、课件出示课文后两节,听录音朗读。

师生的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知道了怎样学,学习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教的成果的认可,我倍感欣慰。

3、出示课件,看,贝贝给小动物们画上了尾巴。

课中操,比尾巴。

4、再读课文,男女对读,配乐读,师生表演对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尾巴的功能,课堂上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兼顾到了方方面面。

四、拓展延伸,自编儿歌

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小组合作自编儿歌。充分展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之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六、作业。

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 预习P6比一比。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教学技巧、热点好文、教师资料、老师必读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教师作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学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及它们的计数单位;能正确写出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1~10各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和它们的计数单位,及写数的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个位、十位,掌握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个位、十位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一数。

从1数到20。从6数到12。

2.读一读,随着课件出示学生读数。

3.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11~20各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计数器认识个位和十位及它们的计数单位

1.尝试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

(1)教师介绍计数器。

师: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有几个一。

(2)学生尝试在计数器上拨数。

20、13、15、18、16、12、11、17、19和14。(学生任选两个数)

3.学生交流在计数器上拨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计数器认识个位和十位及它们的计数单位。

(三)体会位值的意义并掌握写数的方法。

1.游戏:我来说你来拨。

这个数个位上有7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珠子,它是由7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

预设:

学生讨论哪种正确表示数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2.借助小棒图和计数器相对照,再次帮助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以及对位值的意义。

十位上有一颗珠子表示一个十,个位上有七颗珠子表示七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七。

师:这个数怎么写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先在十位上写1,表示1个十,再跟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写作:17

3.继续游戏:我来说你来拨。

师:这是数个位上有一个珠子,十位上也有一个珠子,这个数会是谁?

学生猜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猜的。

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写数。

学生利用计数器和小棒讨论“11”个位与十位的“1”表示的意思是否相同。还是这个数(11)如果现在请你在11上任意去掉一个珠子会是谁呢?

4.继续游戏:我来说你来拨

师: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有一个珠子,个位上随便拨,这个数会是多少?

反馈时学生把数独处写出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5.继续游戏:我来说你来拨

出示刚才学生拨的19这个数,这次要拨的数是在这个数的基础上个位上再添上一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边拨边说,并写出这个数。

出示有图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小结写数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拨数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个位和十位以及它们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7页第8题

2.拓展提升(猜数游戏)。

用不同的形式提示你的小伙伴,让他猜出卡片上的数。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层,意在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所学数位的理解,同时掌握写数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1可以表示1个体(如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筐萝卜),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2、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学习1可以表示什么?

观察课本中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

(1个萝卜、1筐萝卜、1个太阳、1座大山......)

说说1个萝卜和1筐萝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到1的地方?

2、学习2、3、4可以表示什么?

(1)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看的?

(3)集体交流。

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的人数),也可以表示顺序(如小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

3、练习

(1)连线。(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数一数,画一画。

先让学生说说,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来表示看到的数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画画来表示吗?

(3)选同样的数。老师说清题目的意思,在让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选出同样数量的物体圈上,二是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再圈起来。

4、小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

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40+3=55-5=90+9=

45-5=60+6=48-8=70+2=

80+6=77-7=24-4=50+3=

26-6=48-8=80+4=31-1=

2、完成练习八1~3题。

(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

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

三、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102030405060708090100

6061626364656667686970

40、63、70、19、29、36、38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一定复习和整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算式整理及多种形式的练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复习整理方法,初步感受复习对知识与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所学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相关计算进行整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整理20以内加法(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表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借规律填表游戏:对号入座。

(3)用规律找规律进一步观察表格,说说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学生会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预设2:得数小于10的算式和得数大于10的算式。预设3:得数是10的算式,得数相同的算式,调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算式。……【设计意图】借助表格中所给算式,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回顾整理已学所有加法算式,并通过进一步观察、交流,发现表中算式排列规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口算练习。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3-217-319-5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3-314-315-316-317-318-319-3……

(3)交流反馈:算式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发现?预设1:横向排列预设2:纵向排列(略)

【设计意图】因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对减法表进行过整理,故此环节只重点回顾整理十几减几算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到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3.可是,我们班只能去一个地方,你想让我选择哪?她让我去海洋馆?你们同意吗?你想让选择哪?听她的,行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5.你们的办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我听明白一件事,就是看看喜欢去哪的人多,(板书内容)就去哪?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一)整理数据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刚才同学们通过分类记录数据,知道了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们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特想知道你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的?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2.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如果六一那天游乐场设备检修,我们选择去哪也比较合理?说说你的想法?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1)喜欢去哪的人最少?你看的哪?怎么一下子就说出来了?喜欢去哪的人第二少?看的.哪?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去哪入队,我们用到了统计的方法,想想: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为什么统计这个?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32-33认识物体

二、教学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模型若干。

2、7个自己搭的玩具。

3、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教学策略选择:

认识物体这节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在设计理念上尽力按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1、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玩具模型]:每组分发一个。

2、请小朋友们动手拆一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得出:这些玩具由不同形状的物体组成,而且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易拉罐、盒子等。)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把从玩具身上拆下来的物体分一分,要求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2)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3)揭示概念:

拿出位置、大小及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

2、玩一玩,感知特点

玩的方法可多样,不同形状的物体可采用不同的玩法。

(1)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选一种物体玩一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圆柱会滚动;

长方体方方的,摸过去平平的;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放在地上不会滚动;

......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用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形状的实物中抽象出图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个图形就是长方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2)拿出图形卡片让学生辨认后,贴到黑板上。

(3)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

然后出示大小、形状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并拿出相应的实物。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1、谁来摸一摸?

(1)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面的小朋友猜是什么。

(2)小组活动: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播放一段有关建筑物的短篇,欣赏完之后,让学生选一个建筑物,说一说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3、谁做得最精彩

发挥想象,把从玩具身上拆下来的物体,重组为另一种造型的东西,并说一说,你都用了些什么?(不一定要全部用完,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拼组。)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课大家学得开心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先由学生说。)

师: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玩玩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拆玩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通过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一玩,来感知特点,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

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几何图形,过程很生动形象,能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概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看短篇,可以让学生轻易地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五、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玩一玩,感知特点

师:接下来呀,咱们再来玩一玩桌子上的物体。(有些小朋友急了,马上拿起桌上的东西,动了起来。)

师:先别急,玩的时候老师还有个要求:选一个物体,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玩一玩,然后把你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听完要求后,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有的小朋友,用手摸,有的小朋友拿着球在地上滚,还有些小朋友在玩圆柱。)

(老师边巡视,边倾听小朋友与其他人的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玩得可高兴了!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1:正方体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来说说正方体?

生2:正方体有6个,长方体也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老师竖起拇指。)

生3:老师我还想说,我摸长方体,发现它的面平平的。

生1:正方体的面也是平平的。

生4:(拿着圆柱走上讲台)你们看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躺在地上可以滚动。(放在讲台上演示给大家看)

生5:老师球也可以滚动,它随便怎么放都能滚动。刚才圆柱只能躺在那里才会滚呢!

(下面响起了一阵掌声)

......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能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这么多奥秘,太了不起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其实呀,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秘密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了!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想让他们体验: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因为活动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所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这就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就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节课我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因此,在上课时,学生学得比较轻松,也学得很开心。

从片段实录中可以看到,这节课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我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却没有抓住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进行评价,只是用了一些很好、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话。新课标中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因此,我要改变自己的评价方式,上课时,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及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钟面头饰。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

(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小芳。

3、指导看主题图。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

4、小芳是几时起床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挂钟和电子表)

5、小芳7时就起床了,她有没有赖床?

师:对,我们要学小芳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6、今天我们和小芳一起来认识钟表。

揭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钟面上有2根针,有12个数字。小朋友们会看钟表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认识整时。

①先出示8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写出8时并教读法;然后出示3时和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3时和6时。

让学生知道6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问: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钟都指着哪个数字?时针又分别指着哪些数字?然后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很快地看整时的时间?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认识时间的第二种写法。

(1)、教师提问:你知道8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吗?当学生说出以后,再出示8:00,验证学生的说法。

(2)、让学生想:3时和6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板书3:00和6:00。

4、反馈练习。

(l)、让学生上台拨钟,教师先要求学生拨出几时,然后集体订正。

(2)、接着,让学生给学生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3)、小组拨钟练习:小组长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4)、创设情境讲解12时。

有一天,小芳在看钟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咦!钟面上怎么只剩下一根针了?教师提问:是钟表坏了么?你能帮助小芳解决这个问题吗?

使学生明确:当钟面上表示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正好合在一起,所以只能看到一根针。

(5)、创设情境:老师中午12时吃午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午休吗?

指名提问学生,使学生建立时间之间联系的理念。

5、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6、指导看书质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没有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生:(1)、有没有一根针的钟表?

(2)、有秒针怎样读?

师(小结):关于时间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三、轻松时刻(音乐伴奏,师生律动)。

四、实践应用

1、小朋友,时间是宝贵的,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下面是小军一天的作息时间,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想一想他的安排合理吗?

出示小军一天的生活安排,请同桌同学看图说一说,小军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教科书第92页的6幅图)边说边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指名说一说小军什么时候在做什么。

问:小军一天的安排合理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军起床的时间是7时,看动画片的时间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两圈。)

2、游戏:找朋友(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六第1题)

课件演示:

师:小芳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郊外玩,大家快去瞧瞧吧!

我们在郊外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游戏叫找朋友,谁愿意先到前面拿钟面,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请拿着电子表图的小朋友到前面去找出拿着和你手中的时间相同的钟面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你们就是一对好朋友了。(放音乐,学生边唱找朋友的歌边做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特意安排一个多余的电子表图,师指着电子表图但没找到相同钟面的小朋友说:他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成为他的好朋友?

生:想。

师:那就赶紧在你自己手中没有指针的钟面上画上时针和分针吧!

画后总结:画对的小朋友请向前面的小朋友微微笑、招招手。

3、树爷爷出难题。(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六第3题)

五、设计题

这个周末你准备怎样安排?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星期六吗?

生:能。

生设计后互相交流评价。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让我们都来做时间的小主人。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心情怎样?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8时3时6时

8:003:006:00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学难点:

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

1、拍手数数20以内的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说出下列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13、10、17、19、20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那么这些数怎么样写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出示数位表。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1,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出示小黑板,小棒图。

师:这个数是多少根小棒?(生:11根。)

师: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

3、课件演示17的写法。

完成后,四个人一组摆小棒,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

教师小结:要写0,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教材第75页“做一做”。

同学们,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少,你能与大家分享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位”,我是这样说的:我们小朋友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数写出来的时候,每个数字也要“坐”个位置,数字所占的位置我们就把它叫做“数位”(对孩子们只能这样讲了),学生似乎有点理解,再教学“个位”、“十位”就显得容易了许多。但学生对于十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难以接受,不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2表示2个“十”,他们理解是:十位上的1表示10,2表示20,还停留在以“一”为计数单位。在练习时,我问大家:17这个数中的1在哪个数位上?表示多少?7呢?大多

数学生回答是:1在十位上,表示10,7在个位上,表示7。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以“十”为单位这个概念,没办法,只有慢慢来。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0-7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将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分类;

(2)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物品,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

(2)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归纳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2、教学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六、教学方法

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习,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七、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

学具准备:

学具盒里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展示一机器人带来一个八宝箱)

机器人:同学们好,我是机器人“悠悠”,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八宝箱,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想。

课件演示八宝箱慢慢打开,从里面蹦出一个一个物品,有篮球、水杯、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学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每出来一个物品就说出相应的名字)

(通过机器人带来八宝箱并慢慢打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

通过机器人带来的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物品,然后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突出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的要求。

淘气:图中有……

笑笑:我把方方正正的物品放在一起。

2、认识长方体

我们已经把机器人带来的物品按不同的形状分类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认识这些物品。

(1)出示长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件形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看是否一样大。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体)

(4)教师小结长方体特征(课件展示)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3、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长方体吗?(学生:不是)师:那它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给它起什么名字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用心倾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无法滚动。(教师板书:正方体)

(4)教师小结正方体特征(课件展示)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5)你怎么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通过这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键是: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4、认识圆柱和球

(1)出示圆柱、球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并反馈:圆柱有两个面,是圆形的,有时能滚动;球没有面,能随便滚动。(前面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此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的激烈了)(教师板书:圆柱球)

(3)教师小结圆柱和球的特征。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平平的面。

5、知识回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我们一起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

(2)课件展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学具,一边摸,一边读对应图形的特征。

(三)玩一玩

1、猜一猜,说一说

教师的袋子里装着一些立体图形,通过让一个学生摸一摸,描述对摸到物体的具体感受,让另一个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几何体。

2、滚一滚,玩一玩

让学生拿起各种几何体,尝试滚一滚,让学生体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几何体之间的不同特点。)

(四)知识应用

1、找朋友

课件展示一些物品和几何体,让学生把对应的物品与几何体连线。(通过此题,建立学生对物品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2、我会填

课件展示一些几何体,让学生数数各种几何体各有几个。(通过此题,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3、我是小小艺术家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交流时先说一说搭成的是什么,再说一说是由几个什么立体图形搭成的。(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各种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4、生活中的朋友

让学生找找生活的物品,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进行交流。(通过此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它们的特征。)

课件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平平的面。

(六)作业布置

1、找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与家长或小伙伴说说。

2、利用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积累观察几何体的学习活动经验,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常用物体的分类,直观认识图形的特点,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设计“知识运用”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在活动形式上,我设计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操作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使用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逐步帮助学生发现这四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强调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经验,也是以后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特征的认知基础。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开学班会课件推荐度:党课课件材料推荐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心得推荐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推荐度: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推荐度: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的课件

一、 教学内容

数学乐园(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2页、83页)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活动内容

1、走数学迷宫。

2、对口令、拍拍手。

3、小邮递员。

4、 排排坐比反应。

5、采花蜜练判断。

6、看图列式。

7、思维拓展。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水彩笔、、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实践活动课

老师:同学们,数学乐园开园了,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做游戏吗?

(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设置悬念,带入一种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活动流程

(一)走数学迷宫

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A、说数。老师:远处走来一群数字宝宝,认识它们就请大声读出来!

B、用数。老师: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句话吗?

C、找数。启发学生: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字呢?

小 结:是呀,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去发现数学,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D、排数。(课件出示:迷宫图)

老师:到数学乐园去的路很多,让我们跟着小白兔由入口进入迷宫,按1、2、3……9的顺序走,米老鼠和唐老鸭会分别在两个出口处迎接我们呢!

学生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讨论,然后用不同色的水彩笔在答题纸上画出不同路线。比一比看哪组想的最多,展示设计路线最多的作业纸,进行奖励。

E、找规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老师:同学们,不管按照哪种路线走,怎样才能确保不迷路顺利走出迷宫呢?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用数、找数、排数几个环节,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好数学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对口令、拍拍手

老师:我们终于来到了数学乐园,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想与我们一起玩呢!让我们跟着小猴淘淘一起来玩第一个游戏。

A、对口令。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抽一张卡片问:我出几?你对几?几和几组成几?

B、拍拍手。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抽一张卡片,然后拍手,其余的人也拍手对出卡片上的数。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对于计算加减法很有帮助。通过对口令、拍手游戏起到了强化作用。】

(三)小小邮递员

老师:同学们看,谁骑着摩托车来到了乐园?你们能帮帮邮递员叔叔把信投进信箱里吗?

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即口算卡片)上的题目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投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

1、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即口算卡片),在音乐声中分组走上讲台送“信”。注意: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对于没有送出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去。

2、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加减法的口算是否流利,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所以一年级的口算重在练习他们的速度快和准确性。这个游戏,即要求学生快速把“信”送到,又要求学生必须送对,侧重了对这两方面的训练。】

(四)排排坐

全班起立。从前往后报数,老师提问:

1、请这一组的前面3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3个小朋友拍四下手。

老师:这句话里两个“3”,含义一样吗?“3”个小朋友,表示什么?第“3”个小朋友,表示什么?

2、请从前往后数第1个、第3个、第5个、第7个小朋友站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3、请从后往前数第2个小朋友站起来,你们组有女生几人?有男生几人?合起来一共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从前往后数第2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人?你后面有几个人?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效地复习了基数、序数的概念,教学生加以区别。通过“从前数第2个”和“从后数第2个”地对比,让学生了解数数时方向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时,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都是求和,但题型有所不同,通过对比练习教学生灵活解决生活问题。】

(五)采花蜜(课件出示动画图)

老师:草地上有很多鲜花,蜜蜂正忙着采蜜呢!如果算式没有问题,蜜蜂就能采到花蜜飞走了。它们都能顺利采走花蜜吗?

5+3+2=10 8+2—1=5 5—4—1=0 5—3+2=10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型的练习,引导学生看清符号,明确运算步骤,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看图列式(课件出示动画图)

先引导全班学生说图意,再指名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A、白兔图(加法:6+2=8)

B、天鹅图(减法:7—3=4)

C、松鼠图(一图四式:5+3=8 3+5=8 8—5=3 8—3=5)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完整的描述一个数学问题,重视培养学生正确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基础。】

(七)思维拓展

老师:同学们,聪明屋的小博士在等着我们呢?他出了一个思考题来考考大家,你能解答它吗?

提示学生从最下面的空思考,从较小的数思考。

三、 活动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在“数学乐园”玩得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好吗?!

【设计意图:常见的数学游戏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而我设计的整堂课的游戏活动融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兴趣盎然。】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案的学习。教案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写在教之前,是预期。那么如何写出条理清晰的教案呢?88教案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说明

这篇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究竟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看?第二、四节三句话,回答了第一、三段的三个问题。两问两答,像是猜谜语,又像是考别人,别人说不出答案,而是自己自己知道答案,于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这个答案。这首儿歌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首儿歌还告诉学生,身边的事多么奇怪,有的尾巴长,有的尾巴短,有的尾巴像一把伞。有的尾巴弯,有的尾巴扁。还有哪些事物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去察看。

学习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难点是读好问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媒体使用课件

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三个偏旁,一个笔画。会写"云、公、车"。

二、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学习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小组比赛,你问我答。

6、评议、讨论,指导朗读问句。

(三)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课件显红12个生字)这些红色的字,你认识吗?做小老师教教同学。

2、学写"云、公、车"。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2、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课件,逐句认读儿歌。

2、卡片认读词语

比尾巴长短一把伞猴子松鼠扁尾巴看公鸡鸭子

(二)细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1、读课文,找找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件出示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画,看着图说说它们的尾巴的特点,尝试对读问答。

4、评议

(三)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课件出示牛、马、鱼、猫、猪的尾巴,说说它们的尾巴像什么?

4、完成课后"读读画画"练习。

5、课后延伸:大自然很奇妙,有兴趣再找找还有哪些动物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一、激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学语言。

课前,我跟孩子们做了个热身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黑头发”;“摸摸你的圆脸蛋”;“摸摸你的长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你们有尾巴吗?”“没有。”“可我们身边很多小动物都有尾巴,今天,它们还要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趁孩子们游戏时的兴奋劲还在,我趁热打铁,迅速把他们引进课文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请孩子们来当裁判,把他们置于活动当中,让他们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始终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想当一个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确叫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一名优秀的裁判,肯定不会被这些生字宝宝难倒。”“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裁判。”这样,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朗读都顺利过关。

二、多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中学语言。

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三、求统一,让学生在高效整合中学语言。

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小小的一条尾巴,为何长得各不相同,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增长见识,感受着动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畅所欲言后,我也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趁机我要求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多多观察、收集小动物图片,去了解更多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经历文本、超越文本的同时,通过拓展练说、模仿写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振。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好吗?

《尾巴的功能》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以朗读为重要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尾巴的功能》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牛的尾巴像拍子一样可以赶虻蝇;袋鼠的尾巴像腿可以支撑身体,保持平衡;非洲鳄的尾巴可以作为武器用;响尾蛇的尾巴可以发出声音引诱田鼠和小虫。

这首诗共六节,每节四句,比较工整,大致押韵,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的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没有尾巴,但却有灵活的手和脑,比任何动物的尾巴都有用。教学流程和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由小朋友和卡通人物互相问候导入课题新颖别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看贝贝的画,说说他画了什么?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一种习惯养成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整体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识字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如:说说生活中这些字能和哪些字交上朋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尤其是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打一开课就得到了重视。既然是一年级,我觉得识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这一点指导不够到位。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你喜欢哪种动物你就读哪一节。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如果让表演者带上相应的头饰来表演,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2、课件出示课文后两节,听录音朗读。

师生的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知道了怎样学,学习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教的成果的认可,我倍感欣慰。

3、出示课件,看,贝贝给小动物们画上了尾巴。

课中操,比尾巴。

4、再读课文,男女对读,配乐读,师生表演对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尾巴的功能,课堂上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兼顾到了方方面面。

四、拓展延伸,自编儿歌

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小组合作自编儿歌。充分展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之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3

设计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认识12个生字,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生字学习目标。从猜谜语引出小动物的名字,到揭题学“比尾巴”,再到建构儿歌随机学习生字,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游戏、运用中巩固。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学习语文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中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3、培养习惯,提高素养。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预设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儿歌,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认识问号,初步感受问句。

3、能在语境中认识12个生字,认识笔画“ㄥ”,会写“云、公”。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词语卡片。

2、认读课文、生字的相关课件。

3、有关介绍小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认识小动物。

2、认读课题中的生字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听同桌读,评价:字音有没有读准。4、齐读课文。

三、你问我答,综合学习

1、认识问号。

2、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词卡保管员)

3、口语交际:松鼠的尾巴好像()。孔雀的尾巴看,好像()。

4、游戏:找名字。(出示插图,生贴词卡,认读词语。)

5、游戏:找尾巴。(贴词卡,连词成句。

6、男女对读。(课中操)

四、认识生字,发现规律

1、字宝宝回家

2、比较:把——巴公——松

五、观察比较,学会写字

1、认识笔画“ㄥ”。

2、观察比较:云——公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写字。

5、反馈

六、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1、阅读资料。

2、集体交流。

3、请小朋友课后再去找一找,看一看,读一读。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4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 “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5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第一是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首先,对课题的解析,项老师以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为切入点,以“比”为线索贯串联每个教学环节。然后,营造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景揭示这节课的课题。老师在教学中营造了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语言又极富童趣(如:“动物王国的国王给我们说发来邀请函,说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但还缺少裁判员、播音员和颁奖嘉宾,小朋友愿意帮忙吗?”)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到了课文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项老师也不忘教学情境的延续创设,会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童真语言进行语言情境的创设,比如,在识字板块,项老师说:“你们为这些小动物们加油,当啦啦队,它们肯定会信心百倍的……”在引导读好问句的板块,项老师又说“谁来当当运动会的播音员,对比赛项目进行播报。”“请颁奖嘉宾对我们的获胜选手颁奖!”等等,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随着高涨,为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是生字教学的有效落实。

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项老师在这节课上很重视识字方法的渗透,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如:“公和松”,项老师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发现识字规律,进行学法指导。而“把”这个字的落实则是在课题“比尾巴”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引导的,让学生自己感悟识字有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

动物名称里的生字则是通过不断地复现而达到牢记的教学的效果。我们低年级的课堂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生字的不断复现而服务的。项老师在这堂课上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初读环节有再读环节也有,如颁奖环节,发给学生词卡去颁奖,这又是一次复现的机会。还有就是《走迷宫》环节,更是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去巩固生字。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6

《比尾巴》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一、激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学语言。

课前,我跟孩子们做了个热身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黑头发”;“摸摸你的圆脸蛋”;“摸摸你的长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你们有尾巴吗?”“没有。”“可我们身边很多小动物都有尾巴,今天,它们还要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趁孩子们游戏时的兴奋劲还在,我趁热打铁,迅速把他们引进课文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请孩子们来当裁判,把他们置于活动当中,让他们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始终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想当一个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确叫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一名优秀的裁判,肯定不会被这些生字宝宝难倒。”“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裁判。”这样,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朗读都顺利过关。

二、多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中学语言。

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三、求统一,让学生在高效整合中学语言。

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小小的一条尾巴,为何长得各不相同,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增长见识,感受着动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畅所欲言后,我也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趁机我要求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多多观察、收集小动物图片,去了解更多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经历文本、超越文本的同时,通过拓展练说、模仿写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振。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讲了《比尾巴》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很轻松,我也很轻松。细细反思,我觉得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请孩子们来当裁判,很快的孩子们就兴趣大增,置于活动当中。此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想当一个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确叫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一名优秀的裁判,肯定不会被这些生字宝宝难倒。”“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裁判。”这样,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朗读都顺利过关。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我采用男女生对读、拍手读、跺脚读等形式,调动他们的多种感观来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其他动物尾巴(嘴巴、耳朵)的特点,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8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本文采用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描写,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巧妙地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文中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进行观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认知特点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并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及作用,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可以说,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小动物,我就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尾巴比赛导入新课,让学生情绪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去。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始终沉浸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学习兴趣浓厚。可见,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探索新颖的、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导入方式,巧妙地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进行导入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学习的始终。我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注重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渗透,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等等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注重分散识字,将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大量复现、说话落实。识字、记字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每天要有十分钟的写字的环节,在学写三个生字时,首先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更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提高写字的效率。尤其是本课的“公”字,写的时候要把重要的笔画“捺”要写得舒展,起笔时不要太往左,还要注意“撇折”的“折”要提提笔,而不是把笔画送到头。从孩子们写字的情况看,孩子们都能写得很漂亮,记得也牢固。

3、学会朗读课文

首先,带着思考的阅读才是有收获的阅读,我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清老师的问题:

(1)有哪些动物来“比尾巴”呢?

(2)它们都比得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同位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接着,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在教学时,除了老师范读、录音范读之外,我还根据问句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句子最后的一个字音扬上去,还用了一个往上的手势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练习,同座位互相学习等办法去解决难点。并且让男女生对读,同位互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三问三答的方式,体会文章的结构,了解六种动物尾巴各自的特点。

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我就耐心指导,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我配上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一边看着漂亮的动画一边拍手朗读课文,同学们的朗读热情被激发起来了,朗读的情绪更高涨了,朗读的效果也特别好。

4、注重知识的迁移

真正的语文学习,要将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引向课外,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迁移适用。《比尾巴》一课中句式“(谁)的尾巴(怎么样)?”出现了六次,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几种小动物的图片如牛、老虎、马、燕子、金鱼、老鼠等,学生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展开激烈的讨论,接着我让学生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进行即兴编儿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了解其它小动物的兴趣,真正讲课内学习转向课外。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书写指导不够全面,没有照顾到程度稍差的同学,还是有往前赶课的嫌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提高,今后,我要在兼顾所有的学生上多下功夫,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的教学反思7

《比尾巴》这一课,我本着“课堂上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的热情”。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在整堂课中,我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主体的地位。

另外,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推荐]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精选


您是不是不太清楚教案怎么写呢?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的优秀与否,从教案上就可以看出一二。教案的内容观点要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88教案网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 11-5=()

2.抽象成数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 3.题4—5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提问:这次成功了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 3+5=8 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 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

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 (用小圆片来摆一摆)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猴、大象、公鸡、狮子、小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二、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灯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的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在这个同学的,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加加油。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课间活动。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起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时有两上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看到你们学得那么好,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也想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请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给它们排排队(猴、大象、公鸡、狮子、小兔)。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猴,在猴右边摆上大象,在猴左边摆上公鸡,在猴上边摆上狮子,在猴下边摆上小兔。

师:一共来了几种动物?从左往右数,公鸡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动物,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的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创设运动会的情境过程,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及应用意识。

重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

难点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关键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1、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2、淘气说:我老是忘记自己排队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那个热心的小朋友来给淘气处处主意呢?

(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可以了)

3、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1、今天,森林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运动会,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呢?

(小鹿、小松鼠、小兔、小乌龟和小蜗牛)

(如有人说大象的话就提醒:大象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是裁判)

2、那你们猜一猜谁会跑在最前面呢?为什么?

3、一起来看一看xx猜的对不对。(播放flash)

4、谁跑在最前面?(小鹿)

5、睡在它的后面?(小兔)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6、小兔在小鹿的后面也就是说小鹿在小兔的?(前面)

7、谁来完整的说一遍?

(小鹿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让多个学生练习说)

8、谁在小兔的后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那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

完整说(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9、老师都糊涂了,怎么一会小兔在前面,一会小兔又在后面呢?

(因为和小鹿比,小兔在后面,和小松鼠比,小兔在前面)

10、他说的很好,前后是相对的,我们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11、说一说小松鼠在谁的前面?小松鼠在谁的后面?小乌龟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1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同桌两人练习说一说。

13、知道了他们的前后,我们就能给他们颁奖了,一起来说说,谁跑了第一?谁跑了第二?谁第三?谁第四?谁第五?谁来给他们颁奖?(把小动物的头像贴在黑板的领奖台上)

1、跑步比赛结束了,下一环节进行的是赛车比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flash)

2、说一说1号车排第几?5号车在几号车的后面,在几号车的前面?(4、2、3)

完整的把题再读一遍。

3、书上56页有一道题和它非常相似,你们试着来做一下

4、照样子,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号车排第几?2号车排第几?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1)回过头来看一看你的后面同学,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指名练习回答)

(2)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有哪些同学?

(3)第3竖排起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xx同学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多练习几个同学)

(1)(播放ppt)小淘气听了大家的劝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高高兴兴的来动物园玩,到动物园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捉迷藏的游戏,小牛找不到大家了,咱们一起来帮帮它,好不好?谁来告诉它小鸡在哪?(房子的后面)小猫在哪?(房子的前面)小狗在哪?(大树的前面)小兔在哪?(大树的后面)

(2)小淘气在动物园玩了一天,他非常累,要坐着汽车回家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在哪一站?(播放ppt)(动物园),你怎么知道的?(站牌的上面写着动物园),

这辆车是从哪开来的?(火车站),

下一站是?(大连湾)

我们要去振兴路小学,还有几站?(3站)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如果不去学校了,我们去大连湾,还有几站?(2站)

去公园?(1站)

1、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出一个难题来考考你,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小鹿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8个)

怎么算的?(4+3+1=8)

4表示什么?(小鹿前面有4个小动物)

3表示什么?(小鹿后面有3个小动物)

1表示什么?(小鹿)

3、现在老师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2+3+1=6)

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来看看大家用的怎么样?第一小组起立,裴浩亮后面的同学到走廊里排队,车伊祺前面同学到走廊里排队(依次按照前后顺序把学生叫到走廊里排队)

板书

设计

前后

鹿兔鼠龟蜗牛

12345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5】

请下载附件:1、《上下、前后、左右》(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猴、大象、公鸡、狮子、小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请下载附件:1、《上下、前后、左右》(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一年级数学《前后》教学设计【篇6】

教学要求: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2、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1学生对于前后、上下的区分较易掌握,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学生对于左右就比较难掌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

课件、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6)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总结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3.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比 一 比

长和短高和矮轻和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星光不负赶路人,秋实丰硕种树人。教师授课之前,一般都会写好教案。教师实现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教案作指导,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或许"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本课进行巩固练习,主要是对计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巩固练习中熟练算法,感受算式之间的联系,体会到算法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练习中的第3题,让学生能够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然后再进行计算。知道依据什么进行估计,掌握估计的方法,并通过估计检验自己计算的得数是否正确。第4题要是指导学生会通过图发现有用的信息,正确解答。

后五题对计算和解决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巩固和提高。帮助学生能熟练正确进行计算。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个表格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第二个表格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在练习中学生有准确算出得数的练习,也有只要进行估计,算一算是几十多,并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连线的练习。解决问题当中有表格形式的练习,让给的条件想一想要填的答案是多少,也有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第10题从题中你能知道些什么?问题是什么?同座互相说一说题意,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一做。做好,组织学生报算式,分析解题思路。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明确这题是已知送给幼儿园45朵,还剩20朵。求一共做了多少朵?也就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把送走的朵数和还剩的朵数合起来就是做花的总数。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列式解答,交流算理。加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这节课我先复习数数、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例4,探究几十几的读法和写法。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这样使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2种平面图形边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进行平面图形的拼组。

我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以及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折的过程中还给图形的边编上号,这样便更清楚更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折的方法,及“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拼一拼的环节,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安排先认识长方形边的特点,再通过引导、对比的方式在得出长方形特点之后总结出正方形边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在认识每种图形这一环节之后,都设计安排学生利用其图形的特点拼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做到一学一练,层层加深。后面还设计了综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08北京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已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生活动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着不足,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在讲正方形边的特点时,对折正方形时只对折了三次,如带领学生折时多折一步,强调4条边完全重合会好些。在活动中多让学生讲一讲更好。还有就是在练习“练习6第2题”时不强调学生按规律去拼花,可能学生回有更好的发挥;在练习“练习6第1题”没有安排好,时间花得太多,以至于最后的拓展能力没能用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改进,认真探究,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做得更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 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

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6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8

本课教学时,以对前一课进位加法进行系统复习和巩固。强调从个位算起。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之间进行对比练习,也把都是进位加法算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来感受到算法上的异同点,体会到如何进行进位加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中,还加强学生易错题的训练,将学生作业中容易算错的题目进行针对练习,让学生交流口算的过程个,明确口算的方法,减少口算错误。第二题通过同桌互相报得数,提高学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这部分少数学生能够迅速报出得数,还有不少学生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说明提高进位加的口算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计算不紧要保持正确率和速度,同时需要增加对学生估算的训练。通过看算式估计是几十多,感受得数十位上数的变化,明白需要进位还是不需要进位,并利用估算对最后计算出的准确得数进行验证,检查计算得数是否正确。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说清算理,规范书写的能力。在第10题找规律的练习中,学生要先观察已有的一些数之间的变化,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进行后面的数续写,交流其中的规律,并举例照样子说一说。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学生对找规律题型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9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第1课时《左右》。

位置关系的认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相对位置关系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左右”之前都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中午放学分为左、右两路,上体育课向左转、向右转等训练,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都比较清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浓厚,竞争意识强。

1、结合身边的事物,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请同学们保持安静,听清楚。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刚才有些同学弄错了左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

老师: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吗?

老师:我们的右手功劳真大,能帮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我们把右手边的方向叫做右。

老师:这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齐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呢?

学生:吃饭时用左手拿馒头,写字时用左手压着本子??

老师:看来我们也离不开左手。我们把左手边的方向叫做左。(板书:左)

1、 老师:认识了左右以后,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呢? 谁来说一说?你能用左或右说出教室里物品的位置吗?老师先说一个,黑板的左边有窗户, 黑板的右边有门。哪位同学也来说一说呢?请举手回答。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看来你们对左右有了深入的认识。

2、老师:现在我们动手来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谁想来黑板上摆?(指名摆)其他 同学在自己桌子上摆一摆,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认真听。首先把数学课本放到自己的面前, 再把练习本放到课本的右边,最后把铅笔盒放到课本的左边。(教师边说边巡视第一排同学摆 的结果)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说一说你摆的结果,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好,我 们再来听一听xxx是怎样摆的。大家和他/她摆的一样吗?你们真棒!

我们再来摆一次,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认真听。首先把练习本放到自己的面前,再把橡皮放 到练习本的左边,最后把铅笔放到练习本的右边。同学们摆得都很认真,现在同桌之间再互相

看一看摆的是不是一样呢?

老师:这是我的左手,这是我的右手。那你们能用“这是我的什么”这样的语言来介绍自己身 上的其它部位吗?(若学生不明白,教师用手势和动作提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选7人) 老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现在是面对面的。伸出右手问:这是老师的哪只手?学生:右手 (如果学生回答左手,老师说:请同学们仔细看。然后老师慢慢转过身去,再慢慢转过来,再次问学生是哪只手?老师:老师的右是你们的左。)

老师伸出左手问:这是老师的哪只手呢?学生回答完毕。老师:老师的左就是你们的右。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老师的右是你们的左,老师的左是你们的右,我们的方向是 相反的。现在请同桌面对面说一说对方的身体部位。(1~2分钟)哪个组的两位同学想到前 面给大家展示一下?(选2~3组)

第一题:

老师从第一排某位同学桌子上拿起两种文具,现在请看老师的两只手分别拿的是什么?学生:老师的左手拿的是橡皮,右手拿的是铅笔。

现在每个人手上分别拿两种文具,同桌互相说一说他/她的左手拿的是什么,右手拿的是什么。哪个组的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2组)

第二题: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1)从左数第几位是丫丫?从右数第几位是红红?

(2)聪聪的左边有几人?(注意聪聪和我们是面对面的)(多找几人回答)

(3)这队小朋友你还认识谁?你能说说他/她的左边和右边吗?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平时我们可以用左手和右手来帮助分辨左和右。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用了左和右(出示身边的数学:我们平时出行要靠右行,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同学们,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左和右,等待你用善于观察的小眼睛去发现呢!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2)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30盆大花。听说在每两盆大花中间要摆一盆小花。(或两盆小花)不知要准备多少盆小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木桩篱笆

树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找规律”教学反思。

一、表现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了若干水果图片,白纸,等。学生通过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5)

《找规律》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上完这个单元,我有几点感受:

1、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以老师带来的奖品为素材,从游戏猜一猜开始,猜老师手中拿什么颜色的花,从老师手中也藏着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以礼品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有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接着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理解规律。

3、运用规律,创造规律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自己创造规律。接着拍手游戏,其实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声音、动作也有规律,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节奏拍,学生自己也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很好,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6)

整节课下来,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本课基本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参与装扮教室,用3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设计制作灯笼,给学生带来了创造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还有不同数量变化的规律。我先让学生自主操作,如遇困难可以求助组内同学或老师合作完成,然后展示成果。学生运用心中的“规律”创作出一串串漂亮的灯笼,为“六一”节增彩,个个都成为了小小设计师。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节。同时,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7)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8)

1、由于主题图及巩固练习中,规律的出现都是比较的单一(两种颜色交替出现),所以在图气球时,学生出现的情况都是两种颜色交替出现。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多一些形式,如出现表格式、十字型等,或是在颜色的交替规律上多一些准备,那学生填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不会被此框死。

2、在串珠子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黑珠不变,白珠一个个增加的想法,教师在及时表扬的同时,也应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出现这种方法时,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就,及时提问,“根据这个白珠一个个增加,黑珠不变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这样课堂上会更精彩,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的'教育。如在涂气球时,有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个涂,一个不涂的规律,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她太懒了,空了一个不填。”而此时的我只是“那有没有规律呢”一个反问而过去了,如果此时在提问的同时,再表扬这为同学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这样的处理会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30盆大花。听说在每两盆大花中间要摆一盆小花。(或两盆小花)不知要准备多少盆小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木桩篱笆

树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10)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 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三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我在颜色的处理上,甚至摆图形给学生的提示太多,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审题或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篇11)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 “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3、你来当当小医生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精选


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每位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掌握课堂的教学节奏。现在,有请阅读88教案网编辑推荐的《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1)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例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抓花片的游戏,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出新问题,通过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剩下的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的道理。例2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少多少可以从多多少推理得到。想想做做中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跳绳、兴趣小组活动等;有些是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小动物采玉米等。这些题材既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情感态度、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直观的摆放,引发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比一比,谁的小手大。

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一比,谁抓的多。

[评:通过抓花片的游戏活动,比一比谁的小手大,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两个数量比多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2.出示挂图,呈现问题。

谈话:小红和小明也进行了抓花片的游戏。(出示挂图)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①他们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②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

3.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吗?

引导学生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

如果老师有很多很多的花片,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解决问题,方便吗?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利用排成的花片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是多出来的花片?多出来的5个花片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观察,让学生感悟到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评:通过师生谈话,巧妙呈现问题,在学生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如果花片有很多很多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简单的排小数目花片,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都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4.游戏活动,巩固算法。

谈话:同桌小朋友再抓几次比比看,看谁抓得多,多几个。每抓一次,都要相互说说怎样计算一种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指定小朋友汇报活动情况,要先说一说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再说一说哪种花片少,少多少个。

[评:通过再抓几次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解题思路,由说说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到说说哪种花片少,少多少个,为学生顺利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二、运用新知,引导推理

谈话:游戏结束了,我们一起去学校的合唱队看一看,他们排练得可认真啦!

1.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桌相互交流。

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①女生比男生多几个人?②男生比女生少几个人?

2.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3.讨论:题中有两个问题,为什么用同一个算式解决?

4.小结: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这两个问题都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相差多少人,可以用同样的算式计算。

[评:由游戏结束巧妙导入合唱活动,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求较大的数比较小的数多多少和求较小的数比较大的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决,发展学生比较、推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说说图意。

(2)各自在书上解答。

(3)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方法同上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口述小兔和小猪在一起跳绳的故事。

(2)让学生在书本上自主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想一想,小猪会比小兔跳得快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做题情况。

[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

四、总结评价,学会运用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本领?你能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两个数量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多少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问题?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告诉你的同学吗?

[评:开放性的小结与评价,既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总评]

学生对比较两个数量的多与少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就初步学习比一比,并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比较策略,本堂课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比较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色:1.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成功。本课注意从抓花片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发展推理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课围绕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生活中的事情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放手让学生找两个数量比一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2)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实实在在。本课中出现的桃子,小猴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出现的场景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策略:

在上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应用加法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要求继续教学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甚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新知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先通过猜一猜原来树上可能有几个桃子,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猜测中发挥了主动性,使学生在辨析中认识到原来树上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猴摘下来的,一部分是树上还剩下的。把难点一一分散,学生在此基础上说一说、列式算一算比较自然,比较容易掌握。想想做做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练习加法的机会,使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数学思考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道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3解决问题方面: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口头作答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橡皮7块,盒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要!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生抓出?块橡皮,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块橡皮,(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师: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橡皮吗?

生:10块。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块,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块。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橡皮了。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我们一起数数原来是不是7块。师生齐数:2、4、6、7)你答对了,这个小礼物就送给你了。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个游戏,学生在玩中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

1猜一猜

两只小猴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已经采了23个(出现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板书:23个)。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了铺垫。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板书:树上还剩5个)

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与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

23+5=28(个)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采下的个数加剩下的个数等于原来的个数)

3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还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师:解决实际问题在列式后,要口头回答题目中的问题,题目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会回答?

生:树上原来有28个桃。(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设计意图: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他们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也应该考虑到少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又要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

4如果学生前面没有说出5+23=28的算式,在解答后提问,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把还剩的和已经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想想做做第1题。

问: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的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我读文字,图上数的)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并让学生口头回答。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对,求一共有多少拼图,就是把已经拼好的和还剩的合起来。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看图,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自己列式计算,订正,指名口答。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这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问:这4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原来是多少。

四拓展训练

1、你想怎么填,你会怎么算,请你列出算式。

(1)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树上原来有几只?

师:你想怎么填?

生:还剩5只。算式:24+5=29(只)

(2),图书馆还剩33本书,原来有多少本书?

师:你想怎么填?

生:借走12本书,算式:33+12=55(本)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练习,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我们用加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授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教后随笔: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5)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

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6)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二、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练习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5○43多一些多得多

78○76少一些少得多

45○40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7)

教学内容:人民币元、角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间的换算及最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相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单名数减复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复习:

5角+2元4角=14元9角+1角=

3元+8元=100元+82元=

27元4角+10元2角=1元-8角=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每件物品各多少钱?

2、根据统计表要求填一填、

(1)乒乓球拍9元,付出了10元,从付出的10元中去掉买乒乓球拍的9元,应找回1元。

(2)跳绳的价钱是6元5角,付出的钱是1张5元和1张2元,合起来是7元,去掉6元还剩1元,1元-5角=5角。

(3)乒乓球是7角钱,付出2元,应找回多少钱?

(4)足球18元4角,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5)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一共用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6)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小组活动,用不同方法计算。

三、数学游戏:小小百货店

小组活动要求:1、每人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

2、顾客用附页2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购物。

四、课外作业:回家后和妈妈一起玩付钱、找回钱游戏。

五、板书设计:

应找回多少钱

10元-9元=1元

5元+2元-6元5角=5角

2元-7角=1元3角

20元-18元4角=1元6角

10元-9元-7角=3角

50元-28元-2元5角=19元5角

教学回顾:

一年级数学上比多少教案(篇8)

《比多少》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内容。学生在前一课时里已经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和会用大于号、等于和小于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除了可以通过符号表示数的大小,还可以用语言比较准确的描绘。体现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知识不再是生硬的公式化、符号化,而是要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首先,猜数活动,切入新课。

新课伊始,以一个学生喜欢的猜数活动作为开课,旨在通过有趣的学习情境满足儿童强烈的心理需求总想着自己是发现着、探索者。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的快乐。

第二,数学活动,激活思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本课中处理多得多和多一些、少得多和少一些的理解时,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感知问题;在猜想中推理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感受描述数大小的意义,建立初步数感。例如:用手势表示糖果颗数几次变化的过程和利用多媒体演示比较两组小棒的根数等环节,都是力求通过数学活动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感官,让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有效的学习。

第三,多种学习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想象、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0例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3.通过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棒、小袋糖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游戏引入

1.谈话: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比一比看那组的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2.估数:

1〉第一次估数,课件演示情景:

豆豆:我有一大捆小棒,你们猜猜有几根?(指名学生估数)

2〉第二次估数,课件演示情景:

豆豆:你们猜得不准哦!

叮当:让我来帮助你们吧!这儿有10根小棒请你们对比这两捆小棒再猜一猜,这次你们一定能猜得比较准。(再次指名学生估数)

3〉课件验证小棒的根数,演示十根十根的数小棒的过程。

4〉提问:两次猜数,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猜得准?(集体交流,指名发言。)

5〉师小结:要想比较准确的估计事物的数量就要有参照物作标准,帮助我们比较分析。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课件出示:三种颜色的小棒。(红色48根,黄色15根,蓝色10根)

1〉观察这三种颜色小棒的数量,用上学期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描述它们的多少关系。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

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

2〉左边两句都是说比蓝色小棒多,而多的程度一样吗?

3〉我们该用什么词比较准确的描述多的程度呢学生试着说一说。

4〉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比多少》。(出示课题)

5〉师说明:生活中人们常用多得多、多一些来描述多的程度。

2.形象深化,帮助理解

教师双手捧出一小袋糖

1〉请学生按要求像老师这样也用手势表示一下自己手里糖的颗数。

表示出比老师的糖颗数多一点点;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多得多。

2〉通过手势你们现在知道多得多和多一些谁表示多的程度大?

3〉指名学生描述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怎么样?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怎么样?并补充板书:

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多。

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一些。

3.发挥想象,合作探究

1〉教师提问: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多反过来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怎么样呢?同样的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一些反过来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又少得怎么样?该用什么样的词来描述少的程度呢?

2〉学生们发挥想象,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和同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小组交流)

3〉各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

4〉教师说明:一般的我们用少得多和少一些来描述少得程度,而同学们提到的少一点和少得少实际上就是少一些。那少得多和少一些表示少得程度有什么不同呢

提问:谁能指出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部分和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部分。(学生指出)

6〉比较这两个少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7〉指名学生描述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怎么样?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怎么样?

★应用拓展

1.学以致用,描述生活

CAI出示:反映我们校园环境的情景的图片:樟树有52棵、桂花树有23棵、松树有15棵、广玉兰有5棵。

1〉你知道这是哪吗?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绿油油的树,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它们的多少关系吗?(指名学生描述)

4〉能反过来说说吗?用口〈口怎么说?(指名学生描述)

5〉看到这么漂亮的校园,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2.渗透统计,综合应用

课件出示统计表如图。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估计其他班级的人数。

2〉教师提示:

①一(2)班的人数比一(3)班多得多,猜猜一(2)班有多少人?

②比你说的人数少一些,又该是多少人?

3〉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比一(3)班人数多得多的有几个班?

②比一(3)班人数多一些的有几个班?

③比四(2)班人数少得多的有几个班?

④比四(2)班人数少一些的有几个班?

⑤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能够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估数的活动:

[片断一]:估数

1〉第一次估数,课件演示情景:

豆豆:大家好!我叫豆豆。我有一大捆小棒,你们猜猜有几根?(指名学生估数)

生1:60根

生2:30根

生3:90根

生4:100根

......

2〉第二次估数,课件演示情景:

豆豆:你们猜得不准哦!

叮当:我叫叮当,让我来帮助你们吧!这儿有10根小棒请你们对比这两捆小棒再猜一猜,这次你们一定能猜得准。(指名学生再次估数)

生1:40根

生2:50根

生3:45根

生4:52根

......

3〉课件验证小棒的根数,演示十根十根的数小棒的过程。

4〉提问:两次猜数,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猜得准?(集体交流,指名发言。)

生1:因为小叮当帮助我们了。

生2:因为我比较了这两捆小棒,发现红色的小棒大概可以分成4捆像蓝色小棒这样的。

5〉师小结:要想比较准确的估计事物的数量就要有参照物作标准,帮助我们比较分析。

猜数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有了兴趣自然全身心投入。第一次猜数因为没有限制,学生表达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迫不及待的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次猜数有了比较,离正确的结果越来越近,学生都希望准确的答案能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就更迫切希望有发言的机会了。这个活动的创设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两次猜数的推动让学生体验了思维的快乐、成功的快感。

2.在多种情境中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去看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是胜于逻辑思维的。生动形象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更易于接受,也最有兴趣。基于这个观点,在处理对多得多和多一些、少得多和少一些区别的理解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形象的的活动。

[片断二]:用手势表示糖果数量

双手捧出一小袋糖果

师:请你们像老师这样也用手势表示一下你手里糖的颗数。

师:表示出比老师的糖颗数多一点点;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多得多。

(学生手势表示。)

师:通过手势你们现在知道多得多和多一些谁表示多的程度大?

生1:多一些表示多的程度要小。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要大。

生2:表示多得多时我的手张的最大所以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大。

师:谁能描述一下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怎么样?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怎么样?并补充板书。

生1: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多。

生2: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一些。

这里力求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和学生手势表示相结合,逐步让学生感受到双手张得越开表示多的程度也就越大,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了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大,多一些表示多的程度小。数学课堂上对词的理解如果像语文那样用语言来解释肯定是行不通的,那该靠什么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的理解呢?靠的就是形象的数学活动。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真正做到动口、动手、动脑。

[片断三]:自主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理解

师: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得多反过来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怎么样呢?同样的黄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一些反过来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又少得怎么样?该用什么样的词来描述少的程度呢?

请学生们发挥自己想象,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

各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

生1:我们觉得多得多对应的就是少得少。

生2:我们想用少一些来描述少得程度。

生3:我们想出了少得多。

生4:少一点也能描述少得程度。

师:一般的我们用少得多和少一些来描述少得程度,而同学们提到的少一点和少得少实际上就是少一些。那少得多和少一些表示少得程度有什么不同呢

师:谁能指出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部分和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部分。(学生指出)(蓝色)

师:比较这两个少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生1: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部分多。

生2: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部分少。

师:现在你们能描述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怎么样?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怎么样?

生1: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多。

生2: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一些。

少得多和少一些区别的理解则是首先让学生先猜想、推理、交流,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提出这两个描述少程度的词。对它们区别的理解则是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加以辅助,直观的展现出蓝色小棒比红色小棒少得部分多,蓝色小棒比黄色小棒少得部分少,从而明白少得多和少一些表述少程度的不同。

3.综合运用发展思维。

统计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新课标教材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在这里学生虽然还没有系统地认识统计表,但在教材中经常会有题目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从统计表获取数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加以描述并不困难。

[片断四]:渗透统计,综合应用

出示统计表如图。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提示估计其他班级的人数,看谁能用最少的次数估计准确。

师:一(2)班的人数比一(3)班多得多,猜猜一(2)班有多少人?

生:50人。

师:比你说的人数要少一些。

生:45人。

......

师: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请你们回答以下的问题:

1〉比一(3)班人数多得多的有几个班?

2〉比一(3)班人数多一些的有几个班?

3〉比四(2)班人数少得多的有几个班?

4〉比四(2)班人数少一些的有几个班?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表中搜集数据采用估数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估数,实际上是逆向应用本课知识的过程,不仅从另一个角度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1000字精选


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教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什么样的教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1)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7、18页例7-例9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直线和线段的概念

能力:学会用直尺画直线和线段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直尺画直线和线段

突破方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下面的()里填上厘米或米

课桌高80()。跳绳长2()。楼房高30()。

黑板宽1(),粉笔长8()小芳身高100()。

二、新授

1、教学例7

(1)介绍什么叫直线?(2)完成17页做一做

2、教学例8

(1)介绍怎样画直线(2)完成17页做一做第2题

3、教学例9

(1)介绍什么叫线段?(2)看书18页量例9线段的长度并把它写出来。

(3)做18页做一做第1题

4、练习:做一做练习四的1-3题

板书设计:第三课:直线、线段

直线

线段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3)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

(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

(2)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

(3)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4)全班共同订正。

(5)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6)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2)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

(3)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

(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

(3)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十几减几

11-6=513-7=6

课后小记:

课题七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叮当猫图片。今天叮当猫要带大家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2、引导列加法算式。你会用这几数字列加法算式吗?

9+1+6=2+8+3=9+()=10

9+()+4=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9+3

1)出示布娃娃图,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什么的数学问题?

2)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一共有几个布娃娃?也可以利用红花摆一摆?

3)学生列式并汇报:9+3=?

4)比较方法,课件演示不同方法。

2、动手操作:9+5

1)引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2)用圆片摆一摆,怎样计算9+5?

3)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展示学生想法。

3、课间活动。

4、引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同桌合作计算:9+7

5、微机操作:你还会计算9+□=□,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6、揭示课题。

三、深化体验,拓展应用

1、看图说话:

9+69+4

2、猴子摘桃

3、扑克游戏

四、完善认知,总结归纳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5)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

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40+3=55-5=90+9=

45-5=60+6=48-8=70+2=

80+6=77-7=24-4=50+3=

26-6=48-8=80+4=31-1=

2、完成练习八1~3题。

(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

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

三、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102030405060708090100

6061626364656667686970

40、63、70、19、29、36、38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P93-94)。

二、教学准备

统计图、多媒体课件、彩色贴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及本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策略选择

这节统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做好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融为一体。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五角星的活动,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许多五角星吧!有四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五角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设计作业评比情景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

课件显示五角星图:

作业评比

小红:★★★★★★★★

小明:★★★★★

小华:★★★★★★★

小雪:★★★★★★

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在学生注意观察后,教师设问:我们要知道他们每人得了几颗五角星,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刚才数出他们每人得到几颗五角星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每个人得五角星的颗数统计下来吗?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一位好帮手。

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得五角星的颗数。统计时有几颗,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学生合作涂色,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学生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我们学会了看统计图,就能知道统计出来的情况,还可以从中预测其它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刚才的统计图中,我们知道了最多的同学是得8颗五角星,最少的得了5颗,如果小亮也来参加评比,你估计他最有可能得到几颗?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自由发挥。

通过数数、涂涂、看看、说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从中真切体验统计的的操作过程与统计魅力,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统计的情况确定一般性的范围(0至9颗),这一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三)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师:小朋友们,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想用什么颜色的彩纸装扮教室呀?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四种颜色的彩纸,让学生选择。

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是多少,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学生分小组互议交流统计自己小组喜欢颜色的情况。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板演,比比哪种方法更容易统计出数据。

学生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分组统计的结果,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明天老师要去买彩纸,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这一活动过程,主要是设想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对统计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的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实际上统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自己家里人和邻居都喜欢什么颜色吗?请你们课外进行调查,统计一下他们最喜欢的颜色。

将数学课上的统计与生活中的统计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统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片断实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四个人得五角星的条形统计图后。

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小红得五角星最多,小明最少。

生:小红得了8颗,小明得了5颗,小华得了7颗,小雪得了6颗。

师:还看出什么?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小红和小明的五角星合起来是13颗。

生:小华和小雪的五角星合起来也是13颗。

生:他们四个人一共得了26颗。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合起来是几颗,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生:小红比小明多得3颗。

生:小明比小华少得2颗。

生:小红给小雪1颗,他们两人的五角星就一样多。

师:大家想想,如果小亮也来参加评比,你估计他最有可能得到几颗五角星?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范围0至9个)。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小亮可能得到五角星的颗数和理由,真了不起!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那么多的结论,它的作用可真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的创设,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围绕四个人得五角星的多少颗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为题材,让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把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教学开放,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是本节课尝试的又一个策略运用。本课对同学喜欢哪种颜色彩纸的调查,只提供有关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已去了解、交流、设计,以知识为载体,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潜能,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各种策略,再让学生自主评价每种策略的优点和缺点,教师以鼓励为主并作一一肯定,最后通过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确定最佳方案。教学的开放,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民主协作的氛围中学用知识,达到教学的创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7)

课时:第2课时

内容:课本P4-5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2、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流程预设

一、数班级人数,初步认识超过20的数。

1.复习20以内的数。

数第1、2组(每组10人)学生人数。

2、让学生直观认识超过20的数。

接着数,重点让学生看出:2个十再添上1个一是二十一;二十九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二十九接着数是三十,表示3个十。

3、迁移类推,脱离直观,思考:

①接着全班人数数,后面一个数是几,是几个十几个一?

②三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几?四十九后面呢?五十九后面呢?

二、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1、课件演示100只小羊画面,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几只羊。

2、动手操作,交流探究。

①同桌合作数小棒100跟。

②汇报交流,进一步提高100以内数数能力,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A、1个1个数,100个一是100。

可让回答的同桌同学之一先从65,1个1个数到75,并说出75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接着另一个同学从75数到83,并说出83的组成,最后。全班同学从83数到100。小结时,突出数几个九后面的一个数。

B、2个2个数,以同桌两个两个起立,进行数数。

C、5个5个数,请一生上台边操作小棒边数数,然后全班学生同桌两人合作,5根5根数小棒。

D、10个10个数,结合课件演示,得出:10个十是100。

3、小结。

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谈谈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数数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并在练习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培养能力。

1.猜数。

①4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的数是几?

②5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③69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④数出87后面的5个数。

2.提问----回答游戏。

3.看图填空。

4.怎样数比较快?

5.倒着数数。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板书设计:

数铅笔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课后小记: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9)

一、教学目标:

借助情景,感知0的真实含义,会正确书写0

二、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2、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3、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4、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5、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在识别层面上进行数学活动,而非表述几何体的特征。

2、评价学生识别几何体及名称,评价环境是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考察对几何体的理解。

3、考察方位,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2教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11)

教学目标:

1、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理解这两个符号在具体情境中的意思,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根据图中的两个符号所在的位置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在具体情境图中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金色的秋天到了,我们一起坐上小火车出去玩,好不好?

师:准备好,我们要出发了!

(课件出示开火车图,学生边学火车声边做动作,之后出现P47的主题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田野里,这里的风景漂亮吗?这幅图在我们的书上也有,快把书打开47页,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看,这里很干净,我们也要保护环境。在这些美丽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让我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用数学)

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1.学习游戏图----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学会会观察、提问,以及解决问题。

(1)师:你们想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我们走过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游戏图。)

师:看到小朋友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忍不住把他们画了下来。(板前贴游戏图)

(2)认识两个符号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看到的图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多了两个符号)

师你发现多了什么?请你出来指一指。

师:对,多了两个符号.

(先把大括号拿下来帖在旁边,用手指大括号,然后做手势)

师:这个符号你知道它叫什么符号吗?

师:谁知道这个大括号在这幅图里是什么意思吗?

(师边说边做合起来的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小朋友合起来。)

师:我们也像他一样边做手势边说吧。

师:在大括号的下边还有一个符号,你们以前见过吗?他是什么符号?

师:问号表示要求的的问题,你能看着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赶紧把算式填在书上。

(巡视中选一生到板前写。)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你们列的算式和他一样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导学生把解题思路说清楚: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用左边的4个小朋友加上右边的2个小朋友,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你说得真好,谁听清楚了,再说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引导学生齐说)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右边的2个小朋友加上左边的4个小朋友。)

师: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真棒.

2.学习摘向日葵图----学会解决减法问题

(1)师:听,谁在喊我们呢?

课件播放录音:小朋友,别玩了,我们快去帮叔叔忙吧!

师:看,叔叔在忙着摘什么呢?

师:看到叔叔这么勤劳,我也把他画了下来。

(板前贴摘向日葵图)

师:看这幅图,谁知道大括号下边的7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这7个向日葵所表示的是没摘之前有7个向日葵。)

师引导学生说:也就是说这个7既包括了摘了的向日葵,也包括剩下的向日葵。

(教师边做手势边引导学生说。)

师:那问号弟弟在哪里呢?

师:那这里的问号是想让我们求什么呢?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剩下几个向日葵没有摘?)

师:让我们把这个数学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引导学生齐说:原来有7个向日葵,被叔叔摘下来3个,现在还剩下几个向日葵还没摘呢?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赶紧把你的算式填在书上。

(巡视时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

师:写完的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交流)

师:写的和他一样的请举手。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3、对比用小结

师:请观察两幅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问题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用减法计算。)

师:为什么第一个问题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却用减法来计算?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两幅图中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所求的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师小结:因此我们在看图列式之前,一定要看清楚问号所在的地方,想清楚要求的问题,再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计算。

4、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47,看一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生活中用好数学

1、P47的做一做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坐好,我们赶快坐上火车往前走。

(火车开出后,课件出示P47做一做练习图。)

师:果园里,石榴妹妹笑开了嘴,还引来了美丽的蝴蝶呢.这两幅图你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吗?请同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先自己提问题再计算。)

师:做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谁想到前边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同时投影学生书上所做的题目。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如:树上还剩下几个石榴。)

师:树上还剩下3个石榴,谁还想摘?.

师:好,我们先摘下来一个,?(和学生一起做摘的动作)树上还剩下几个,你会算吗

(个人回答说算式。)

师:我们伸出双手把剩下的2个一起摘下来。(师生一起做动作。)树上还剩下几个?

(学生说算式。)

2、P51的13题。

师:火车又要开了,大家快坐好,不然就赶不上火车了。

(课件出示火车,小朋友做动作,课件出示P51的13题)

师:看,我们的火车开到哪了?(池塘边)

师:你们能解决小动物们提出的问题吗?请看书P51,先完成书的上题目,再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和你的同桌说说你你是怎样想的。

师:谁想来说说你喜欢的动物?

(指2名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题,同时把这两名学生的书投影出来,并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可以请喜欢金鱼的同学一起来说解题思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你们可真棒,说得很清楚,小动物们很感谢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了问题。

3、自由练习,发散思维。

师:玩得差不多了,我们上车往回走吧(学生开火车。)

师:快看,路边的是谁?(课件出示大象搬木头图,)

师:看,大象多勤劳。.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该把问号弟弟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赶紧拿出计算纸,动手写一写吧。

(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总问题。)

师:写好的请在4人小组交流一下。

(巡视时选几种提出不同问题的同学到台前,准备说思路。)

师:我发现这几个同学很厉害,每个人提的问题都不一样。请你们来说一说吧。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在图中提问题,问题不一样,问号所放的位置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4、点人数,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到家了,老师开始点人数了。

(1)1号车

师:1号车厢原来有7个小朋友,下车3人,帮老师想想车上还有几个小朋友?

(学生说算式和得数。)

(2)2号车

师:小红看到2号车厢一开始下车5人,后来又下来1人后车厢里就没有人了,原来2号车厢里有几个小朋友呢?

(学生说算式和得数。)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坐火车去玩,你们开心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身边还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呢,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

板书设计:

用数学(P47)?

大括号问号

4+2=67-3=4

2+4=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零用钱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

教学准备

1、剪下附页二中的人民币小样;

2、搜集并整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吗?好久没见它,原来,它开了一个文具店,今天开业,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看去看看。(课件出示文具店)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参观文具店

师:机灵狗的文具店有哪些文具?多少钱呢?

师:你喜欢哪样文具?想拥有它吗?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人民币来买。

2、认识人民币

(1)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

(2)组长整理同学们介绍的内容,进行汇报。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并整理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所以在这里,我让孩子自己进行交流,再由组长整理进行汇报。]

(3)刚才我们介绍的都是纸币,生活中还有一种钱币是金属的,叫硬币。

(4)共同辨认硬币。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

[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在此,向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3、巩固新知

游戏:我问你答

(1)教师说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学具。

(2)教师说特征,学生拿出人民币。

4、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机灵狗想让我们陪它一起去银行换一些钱,让我们跟它一起到银行去,看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课件演示机灵狗用一元钱换十个一角钱;用一角钱换了十个一分钱)

(1)课件中止,学生汇报:在银行知道了什么。

(2)继续看课件,机灵狗提问:小朋友们,五元能换多少张一元?两角能换多少张一角?五角能换多少张两角和多少张一角?(钱由图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师:小朋友们,机灵狗的文具店来顾客了,快看看,她想买什么?

我只带了一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出示各种文具及价格)

师:小朋友们,她带了一元钱,能买什么呢?

同桌在一起讨论,再集体说。

(2)忙碌的一天结束了,一起看看机灵狗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出示各种面值的钱,学生计算。

[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四、学生互评、自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

[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巩固了本课所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培智一年级数学比长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