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10-21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怎样提前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握教学进度,教案的制作风格也反应了老师的性格。教案编写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表来编写,我相信这份“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请相信只要耐心阅读您就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的答案!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2)

有效的教学才能使教学提质,何为教学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1、常规的学期教学计划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实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学期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2、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课时都必须有对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教学的辅助教具、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后的作业、课后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nNS88.coM 活动范文吧】

二、“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三个步骤”和“三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三步、三环”的“双赢”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

1、“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双赢三个环节

2、“三步”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第一步: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有效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有效准备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备课。(2)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各种实验器材,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试用,相关教具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对新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第三步:课后有效练习课后的有效练习,是针对章节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的巩固练习。

(1)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要精选。(2)题量以30分钟以内的题量来设计。(3)教师要认真批阅,使作业有效。

3、“三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有效教学的提质。

(1)新课导入的有效性问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关键是导入的艺术性问题。导入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知识性的承上启下导入法;②音视频、图文导入法;③生产生活实例的导入法。

(2)具体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效课堂的实施,新课导入是基础,过程讲授是关键。过程讲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和主动性问题。

(3)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所学的内容。第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第三,反思教学活动,便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第四,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目标,让学生想学、会学到愿学,最终学以致用。

三、“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质的保障

“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具体教学中的“讲授新知和学习新知”两个部分。

1、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是一个外因的作用。

2、从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三环”,学生是一个中心体,是一个内力因素,他(她)得通过外力才能起作用。

3、从师生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对内因(学生)产生影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真正的有效性。

只有外因起作用了,“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障。“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师德的发展,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师备课、反思的水平;提升了教师评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三步”“三环”必须双赢,缺一不可。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3)

1、多激励、活氛围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维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2、多架桥、建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2.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判断。

2.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2.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季节、日期判断。

2.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南北半球及直射点将要移动方向判断。

2.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纬度范围的判断。

2.6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2.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3、多引导、促探究

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3.1等温线的分布:①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③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2等温线的凸向:①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②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①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近于与海岸平行。②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或谷地的影响。

4、多设疑、缓坡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例如在学习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②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5、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6、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4)

高二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引言:

地表形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地质过程。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地理演化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分类,并能够掌握各类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地表形态的知识进行地貌地貌的分析和判断。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强对地球表面地貌多样性的欣赏和热爱。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球表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地貌的多样性和形成的原因。

2. 知识讲解:

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地貌和冰雪地貌等。讲解每类地貌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地表形态的整体框架。

3. 案例分析:

选取几个典型地貌案例进行分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地貌、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地貌等。通过对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多种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理解地球表面地貌演化的复杂性。

4. 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选择附近有代表性地貌的地方,如山脉、溪流、平原等。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和记录地貌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情景模拟:

设计一些情景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地表形态的塑造。可以使用一些玩沙子、倒水等简单工具,模拟河流侵蚀、风蚀等地质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地貌形成的过程,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理解能力。

6. 总结和讨论:

通过整理和总结,让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演化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思考。

7. 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实地考察和情景模拟中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探究式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地貌形成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设置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观察和评价他们在实地考察和情景模拟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 通过学生的笔记和总结,评价他们对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评价,评估他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地貌演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希望本教学设计可以为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5)

标题: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本: 探索地球板块运动

引言: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重要而有趣的话题之一。本文将展示一项生动、具体且富有互动的地理教学设计,帮助高二学生深入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现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将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讨论,从而增强他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兴趣。

一、目标设定:

1.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 导入课题 (10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放映图片和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地球板块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你观察过地图上的地壳运动吗?你知道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吗?"

步骤二: 实验探索 (3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向每个小组提供模拟地球的材料和工具,如沙子、泥土、塑料板等;

2.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中提供的任务指导书,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过程。使用市场上常有的装置或自己动手制作;

3. 每个小组将执行各自的实验模拟,并以所观察到的结果为基础,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应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三: 大班讨论 (2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 "当两个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时,为什么会产生地震?" "当一个板块被另一个板块推出时,为什么会形成火山?"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理论知识阐述答案,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提出问题。

步骤四: 视频展示 (15分钟)

播放关于地球板块运动的科普视频或纪录片,以图像和动画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老师应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定期暂停视频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步骤五: 总结和评估 (15分钟)

1. 导入关键概念: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一些与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的问题。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老师将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实验结果记录和课堂回答进行评估。

三、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模拟结果和课堂回答,以及对学生的答案和问题进行评估来评估学生对地球板块运动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

结语: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将参与实践和讨论,深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现象。此外,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和提出问题,学生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互动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为他们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长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