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集锦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9-11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集锦。

有请阅读“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相关内容。教师应该是每一位孩子未来蓝图和梦想的开启者,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1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我认为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记录;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课程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引入新课时,老师提问“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订牛奶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不作出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同样整理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探讨得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老师在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后,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处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提出新问题:“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力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在上课前,就学生订牛奶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老师征求学生意见:“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使学生通过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

知道了调查使解决问题地好办法,那该如何调查呢?怎样收集数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体会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的多样性。并与学习伙伴交流,确定方案。在进行调查活动时,老师要特别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调查之中。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你们组怎么比其他组做得好,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体会到“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猜一猜“全班喜欢那种口味的同学最多,为什么,如何验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明白必须将各组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探讨出整理的方法,老师通过媒体将全班的统计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

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统计比赛过程。

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进行调查。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2

针对教学重点错误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明确教学重点,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确定一个“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C#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过程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在这个大的教学目标指挥下,学习模块众多,内容复杂的C语言设计必须找准它的要点和关键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容,最后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突出实用性。

针对教材选用不当的问题,我们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选用符合C语言特点的教材,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对C语言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他们尝试进行程序设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内容更偏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材,这样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C语言教材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个情景案例,在解析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同时,把理论知识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让C语言设计的相关知识通过一个案例都串联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大的理论框架,方便学生在编写程序时,更灵活的运用。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当的参考资料和文献,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用C语言设计程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个程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设计想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旁进行辅助,解决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出现的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比较难的数组、指针、继承、多态性等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C语言程序设计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C语言本身特点的影响,使得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安排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在KM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改革课程设置,具体方法有要正确认识教学重点,要正确选用教材,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关注课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选择适当教材,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适应编程的实际需要。

周颖,李葆萍,马超,等.基于KM教学法的知识图开发、教学及评估研究——以《C语言》为例.中国电化教育,,14(8):87-92.

程钢,杨杰,吴志强,等.SAKAI平台下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以测绘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测绘通报,2016,19(9):133-136.

蒋宁.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职教通讯,2016,35(3):11-15.

秦桂英,朱葛俊,朱利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36-40.

曹晓丽,邢玉娟,贺元香,等.多元交叉教学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3):106-111.

马海峰,秦桂英.基于MOOCs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50-53.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果我们能够清楚了解课程整合模式的类型,那我们就可以更轻松自如地安排自己的教学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现,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思考。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校的一些实例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以供大家参考。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广,各学科都能运用,特别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初中化学课程中酸、碱、盐的性质一章中,我们用Author ware软件制作的CAI课件《溶液的导电性》,它模拟了氯化钠晶体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实验全过程; 氯化钠晶体先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钠离子,然后再接通电路,氯离子就会向正极移动,钠离子向负极移动,之后就会产生电流,电路中的小灯泡就会发亮。这个实验也可以用实物实验演示,但是我们就只能看到小灯泡发亮,而不能看到氯化钠晶体在水中的微观变化过程,也就不能让学生明白氯化钠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实质。而用计算机模拟此过程,就能很好地解决此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为下一步学生学习酸、碱、盐的电离的知识奠定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就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易感到疲劳,造成大脑的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如果全凭教师整节课在讲台上的讲解,除了黑板就只有粉笔,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因为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周围环境与过去的年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老师只用文字的讲解下是很难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我”的那丰富、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我们在此课的教学中,选用了翰林汇多媒体教学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内容,在多媒体功能教室中播放: 精彩的录像、优美的图片、轻松的旋律伴随着深情的朗诵,学生的情感深处很容易产生共鸣,也就容易理解“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就不难突破,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教学性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带有竞争性的学

[1] [2]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4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并不是要求他们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可以,各个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看重于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能够把所学习过的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要达到的认知类目标包括: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理解标记控制循环与计数控制循环;把握程序性的知识,并学会如何应用。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类的目标包括: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进行程序计算;熟练运用与、或、否命题,以此来解决实际中的程序问题;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运算符;能够使用break和continue程序控制语句;学会编写基本字符模式下的简单程序;另外还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养成学习工作中严谨、务真求实的良好态度,培养解决程序问题的开放性思维。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

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

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

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

(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课内检测: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xx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已知,如图,Δ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最大值,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 篇6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胡庆辉a,阮晓霞b,陆玉靖c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a.信息工程系;b.外语系;c.汽车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网络程序设计;评价体系;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十二五教改重点项目(2011JGZ065)资助

作者简介:胡庆辉(1976-),男,副教授,博士,重庆开县人,主要从事多核学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及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在利用各种应用程序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打开浏览器,打开各种各样的聊天和通信工具,我们随时接触到的是网络。未来的IT产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应用将成为核心。高性能的服务器设计、分布式程序的管理、数据的高效传输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等,都是网络程序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网络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对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还是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极有可能需要进行网络程序设计,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程序设计能力不强、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编程能力差,不能熟练运用VC开发工具。目前的一些高级开发工具,如VC、Java、VB、。NET、Delphi等,都可以实现基于网络协议栈的编程,但是除了VC以外,其他开发工具都是在一个较高抽象层次上进行面向对象的开发,利用这些工具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的底层接口,而VC环境提供了底层的网络编程接口,因此通常是作为“网络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首选。但由于VC环境中的MFC基础类库非常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应用程序设计接口难于掌握,因此尽管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理解和运用VC开发工具。

2.一些前期的专业基础课掌握不扎实。本课程会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如线程、进程、同步、互斥等概念;网络协议模型中各层次的地位及工作原理;等等。而这些课程只偏重理论的教学,没有将一些原理应用到实践上,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办法灵活运用。

3.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往往出现两极分化,有的过于注重基础,只讲授简单的套接字接口、应用层的FTP、HTTP和POP3协议等方面的编程,没有涉及到与身边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程序,如广播、多播技术、ARP欺骗技术、P2P数据交换技术等,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应用,和工作的需求相距较远。有的教材偏难,甚至涉及到底层协议的开发,这样的教材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设想,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新方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的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同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偏重于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对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工程驾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基础,也要注重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化和实用性等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我们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一些经典的网络编程技术和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有机整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选择了8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并设计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在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中,第1部分对过往知识的简单回顾,包括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并以一些常用的网络程序为例,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第2部分是考虑到学生没有VC的编程经验,通过对话框应用程序和单文档应用程序,简要介绍MFC的基本框架以及用VC程序的架构、代码的执行过程等;第3部分是对传输层之上的套接字编程接口进行介绍,同时通过设计一个应答的聊天程序,让学生理解套接字的工作过程;第4部分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层协议FTP的软件开发,其他的如POP3协议、HTTP协议等与FTP协议的开发过程异曲同工,因此没有介绍;第5部分通过多线程方式实现FTP文件的上传和下载,让学生掌握多线程技术;第6~7部分选择的是一些与身边密切相关的网络应用,包括广播和多播、网络扫描和检测技术及点对点(P2P)通讯技术等。

2.实验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有益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关键环。考虑到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验,尽可能选择身边应用比较广泛的案例贯穿实验环节,课堂上所讲的案例可以作为学生上机的DEMO,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和完善。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将实验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实验,强调学生熟悉VC开发平台和利用套接字接口实现基本网络通讯程序;第二层是高级实验,它在基础实验之上,实现应用层FTP协议的编程、多线程编程、ARP欺骗及打洞编程等;第三层是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实验,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和编程知识,实现一个较大的程序,学生在完成高级实验时,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但要求选择的题目必须能够体现知识的充分应用。前两层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三层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课程实训时间完成,然后统一在实验室演示和考核。

由于网络程序都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讯,单独一个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个实验,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2~3人,共同协作,完成实验内容,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协同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编写报告内容,涉及到问题的描述及定义、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设计思路与规划、概要及详细设计、编程体会等。实验报告是对每个案例的总结与回顾,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

3.教学方法的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其工程性、实用性等特点,我们采用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采用经典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择的案例尽量保证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比如在讲多线程编程技术时,可以在已开发的FTP客户端程序基础之上完善完成多线程的上传和下载功能;在讲到打洞技术时,可以在第3部分已经设计的简单聊天程序之上,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等等。在教学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上,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考核方法不再仅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判,实验过程的评价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学生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及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使一些动手能力强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获得满意的评价结果。

三、结语

通过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设计了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工程性、实用性的特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地结合,构建案例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上机实践环节,我们采用了分组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学时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理解和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峥峥,陈晓红,王进,等。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2):27-31.

[2]刘琰,常斌,罗军勇,等。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52-55.

[3]王云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106.

[4]彭胜,丁雷。基于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教育,2015,(3):188-189.

[5]李庆华。计算机专业网络编程课程教改研究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4,(6):59-60.

以上就是《程序式教学设计模板集锦》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程序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