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7-09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网络文章值得推荐给大家,明理者阅读书籍见识者借鉴书籍欢迎使用我们的资源。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准备工作要做好,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就能够让教学计划步骤推行。教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听、更有利于教师的讲。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全新的课堂,开放的舞台!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让学生从“剪”入手, 在“做”中升华,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快乐的舞台上绽放思维的火花.这,就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全新理念!回顾本节课的的教学,个人觉得有以下特点:

较成功之处:

一、取之生活素材,活用教材。

教学中,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周长”这一概念学生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先送给学生一个礼物——笑脸,希望他们天天开心、天天快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剪下笑脸,说一说笑脸的边线。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建瓯市地图和树叶的边线,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和从身边找出其他物品的边线,描一描各种喜欢的图形的边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解决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名片和一元硬币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

一、物体的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周长,这里强调“一周”的长。所以每一个物体在指出周长时都必须以一个点为起点也是终点。我在教学时忽略了,使得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周长时误差较大,其实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二、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两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总之,在课前分析、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关键。对自己的不足有了认识,就给今后的学习教学指明了方向。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能做到,做好,做得更好!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1、强调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切入。

本节课我以“围图案”引入:把不同形状的图案镶上边框,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很自然地把思维转移到了图形的边线上来,形成数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

2、精心设计活动,重视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围一围,指一指,描一描,在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含义;通过量、滚、围等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思考。充分感悟周长的本质,形成求图形周长的有效策略,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

但一节课下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想办法得到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能就会避免上述的问题。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五、拓宽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拼一拼:

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个边长1厘米的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又是多少?

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呢?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周长”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第的内容。这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紧接着呈现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景,有的用绳子围树叶,有的用尺子量数学书封面的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逐步感知了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后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应该明白“边线”的含义,因此我让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 “指一指”“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只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相应的点拨和指导,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设计理念】

本课在展示课程理念中试图突出两个重。一是重操作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去思考、探索、实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获得感性知识;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测量画片和树叶周长的方法。二是重交流,力争组内、同桌、全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理解有不同方法可测量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一周。看动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个第一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很有效。这儿我设计了两次看动画,第一次是带着新奇感去看,问看到了什么,第二次是带着问题看,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这样通过动画效果就从视觉上更直观的感受到一周的含义。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比划书空亲自体验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才是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的面有一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语言表述,手指比划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 这样就搭好桥梁很自然的揭示出课题。同时初步体会到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前面的步骤都还局限于在具体物体的面上理解周长,而最终还得落脚到平面图形上。前面的认知就是为回归到平面图形上做铺垫。呈现

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和物体的某一面一样有周长。这样,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

②老师设计了一个很有悬念的问题,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是很难作出否定回答的,于是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这样轻易的理解了什么是封闭图形,因为封闭图形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也算一个认知难点。通过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进一步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也强化了对周长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当学生明白周长的意思后,老师设问身边物体面的周长,封闭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老师趁机提供准备的学具,有直边的画片、边是曲线的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学生探索的欲望就更加迫切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凭借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画片和树叶去量一量、算一算,在操作中和探求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理解周长,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一些量周长的一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方法——转化。学生汇报演示测量方法也是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想说明的是虽然薄薄的画片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但我没讲是量长方形的周长,因为测量和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是下一课时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意图是以学生喜好的脑筋急转弯形式和学生急于想证明自己的挑战形式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空间感,同时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第一个是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一个, 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最后小结在不考虑接头的情况下,周长是一样长)第二个是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

(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总结学习内容后我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自我介绍,就是假设你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最后是联系生活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建议、鼓励学生课后去测量周长。

【教学反思】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节课的遗憾:

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总结学习内容后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自我介绍也没机会展示。

总之,因为本人能力有限,就当作是为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个研究的现场,还请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改进我的教学,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谢谢各位!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就是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三、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节课的大概框架还是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练习环节,出示五边形与凹五边形时,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比较长?学生说两个一样长,说把凹五边形的中间两条边往上拉,就一样了。其实学生可能在那时候想着的就是图形一样,所以周长一样。对于这点,我认为处理不当,应该再次追问“这样只是图形一样,怎么就确定周长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实这两个图形都是五根小棒围起来的。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永远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一开课,我就创设了“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头像剪下来”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到很新鲜。接着我又创设了描自己想要得到的图形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像,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用手摸一摸桌子的周长。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以上就是《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周长认识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