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热】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系列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31

【热】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系列6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小编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②品味诗词,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②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背景介绍: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4)朗读: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②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上阙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③全班齐读。

(4)品读: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1、提问: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明确:中间七句)

2、提问: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明确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指名说出大意: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阅读铺叙:

1、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9)作业设计:将《园春雪》和本首词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眼 漫江碧透,

中 看 百舸争流。(近观)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 图)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月          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2)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领略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力求当堂成诵。

(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导入新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标题或剧情导入、齐背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关于“词”

词,又称长短句,是配音乐歌唱的诗体。始于唐,盛于宋,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词调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依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59-90)沁园春: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被外戚窦宪夺。双调,114字,上13句四平韵,下12句,五平韵。

2. 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标注在课本上。(加点字注音,划线词解释)

3. 组内推举代表进行诵读,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指正。

◎活动二:自主研读上阕,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自然界宏阔的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怀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有人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上文,有人说是开启下文,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字面意思是什么?它在上阕中是怎样具体呈现的?)

2.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这种“竞自由”的意境?体会并分析。

3. 从上阕开篇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它唤起你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

4. 面对“寥廓”的宇宙自然,作者为何反生出“怅”的情怀?

◎活动三:自主研读下阕,品读诗歌语言,感知想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忆”字领起哪几句?试从内容的角度说说这几句的层次安排。

2. 这是怎样的一群“同学少年”的形象?(抓住词语分析)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4. 小结这首词的内容与情感。

1. 想一些巧妙的办法来背诵这首词。(哪些词在结构中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哪些语句彼此间存在着呼应?)

2. 将难写易错的词语在书上作好记号,并多写几遍。

1. 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2.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有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忆”领起,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写作上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词的常识及写作背景。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

2、探究法,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诗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意象表达时人豪迈的情感的。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引出这首词的作者——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外一篇词《沁园春长沙》。

二、词的常识简介

词,又称长短句。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后人作诗吟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日趋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军阀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对革命进行疯狂的镇压。同年2月,毛泽东在湖南韶山从事革命活动,找到军阀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来到长沙。在长沙时,他漫步湘江,游橘子洲,看着水光山色,满目秋景,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词。

四、听录音,正音

五、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评,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六、研读课文

(一)研读上阕

1、学生翻译

2、教师疏通文意并分析

(1)第一句交代了什么?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环境。

独立寒江图。

(2)作者笔下的秋是否如历代时人说的那样悲?哪些句子展示了作者笔下的秋景图?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写秋景时作者的视觉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从远到近,自上而下。

(4)上阕作者运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有哪些?

明确:表动作:染、争、击、翔

表数量:万、层、百

表颜色:红,碧

(5)明明展现的是“暖秋”,为什么以“寒”字起笔?

明确:“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实写:时令到了秋天,天气变得寒冷。

虚写:暗示当时时局的艰辛。联系当时背景,“寒”字与“怅寥廓”的“怅”遥相呼应,正因为“寒”使作者心有所思,思有所忧,从而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二)研读下阕

上阕由“看”字引领出一副色彩斑斓的秋景图,那么下阕哪个字眼引领了下文呢?——忆。

1、句子研读

(1)携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过渡句,由上阕的写景自然地过渡到忆事。

“携”和“侣”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人物关系的密切团结。

“峥嵘”和“稠”点明了什么?

明确:峥嵘:本意是山陡峭险峻,这里指不平凡的岁月。

稠:多。

两个词点明时代特征,反衬出作者他们的奋发有为。

(2)挥斥方遒

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么理解?暗含着什么?

明确:激励了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让劳苦大众成为天下的主人而奋力拼搏。同时也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问题。

小结:

1、揭示主旨: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色

(1)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二.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导学流程:

1.知识链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2.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1.利用工具书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2.在诵读中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①《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课前诵读,找找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有哪些?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开篇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并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③诵读时再找找“看”字统领了几句?都包括哪些意象?以及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如“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再如“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表现了什么?

④诵读后想想这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⑤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还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⑥试着揣摩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怀?

5.整体读完这首词,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6.试着背诵全词。

五.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六.学习小结

七.反思提升

八.课外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5)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数:1教时。

由于班级的基础不一样,教学的重点、进度可以有差别。基础好的班级,只要点到为止,不必详讲。基础差的班级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

四、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1、4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五、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2.梳理词的思路。

(1)提问: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2)归纳: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6)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诗词并茂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亮丽的奇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词人,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寻伟人的足迹,重回长沙,感悟领袖的宽阔胸怀、崇高心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 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①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的秋景)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人生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③下阕主要写什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并情中显志 。(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小结:自古以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多的是一副残败、萧瑟之景。而在毛泽东的视野里,却呈现出一幅勃勃的生机。作者借景抒情,以绚丽的秋日之景体现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以上就是《【热】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系列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