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4

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与“芦花荡教学反思”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教案和老师的工作息息相关。教案的合理安排可以让教师在心里有大体的教学框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1

创意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于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教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结合,扩大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自主搜集作者孙犁的相关资料,对其生平及创作风格有所了解;自主搜集写作背景,白洋淀等相关资料,对小说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

⑵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描写方法。

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⑷能对课文的美点作出鉴赏,提高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主动与他人及网络传媒合作,主动质疑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基本学习方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激法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方式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学生能够做的、学生可以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如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课文情节的把握。

2、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中学习课文,在探究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3、教学中采用“整体感悟──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延伸拓展”的“四步循序式”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指导学法,并借助网络传媒扩大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化积淀。

总之,本课的教学力图探究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查阅作者孙犁及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积累本中,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由影片《小兵张嘎》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新课。

师:课下,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不知大家对影片《小兵张嘎》还有深刻印象吗?(用多媒体出示影片《小兵张嘎》的图片)影片中的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聪明、机智勇敢、爱国)抗日小英雄嘎子的确令人难以忘怀。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抗日老英雄也会令我们回味无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中去寻找这位老英雄的足迹吧。

(用多媒体出示课题《芦花荡》图片。)

2、整体感知:

教学策略:

⑴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⑵交流预习收获,整体感知文章写作背景、作者创作风格等内容。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按照我们的预习要求,先找同学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我找四位同学进行情节接龙。我们看谁能毛隧自荐。(四位同学依次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复述,并用多媒体展示情节结构图)你们四位真勇敢,同学们的掌声已证明你们讲的很成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故事情节我们已经清楚了,看来同学们预习地很充分,也有了收获,按照惯例我们还要交流哪些预习收获呢?

(生依次展示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白洋淀简介、写作背景、生字解词、课题解谜等内容,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以上内容。)

3、质疑问难:

教学策略:

⑴小组质疑解疑,并解答浅显问题;

⑵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并提出小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⑶师生合作,通过品读赏析,解决小组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如:小说如何渲染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表现在哪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师: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难。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勇敢,最先提出问题。

(师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②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4、深入探究两个问题:

⑴文中运用什么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主人公老头子还有哪些性格特征。

⑵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描写方法通过反复品读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语段,积累人物描写方法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文中的描写方法,这也是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把钥匙,那就是关于描写方法的知识,谁能谈谈呢?(生回答描写方法的知识)师生合作探究景物描写及作用:

例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了鬼子往北飞去,落到一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例二: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例三: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学生合作分析,写出赏析感受,交流发言后,再出示赏析参考:

赏析一:“躲开”写出水鸟对鬼子的憎恶,鸟犹如此,更何况是英雄的白洋淀人民,为下文老头子杀鬼子为大菱报仇埋下伏笔。

赏析二:“狠狠”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仇恨,这源于要为大菱报仇,也为了要实现自己在两个女孩子面前许下的诺言,在惩恶的间隙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一眼”,那意思是叫藏身于此的二菱可要瞧仔细了,我们不禁为老头子要强而又自尊的举动发出会心的微笑。后面对芦花美景的描绘,使这位老英雄的壮举充满诗意,更给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赏析三:“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晶莹明澈,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给人“滴落下来”的幻觉。而就是在这美丽的地方,白天却是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见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道出了强烈的爱憎,在这险恶的环境中,苇子“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顽强生存的姿态刻画形神毕肖,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5、延伸拓展:

教学策略: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整理对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的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交流,连接延伸写作知识。

师: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了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再次去读课文,然后想一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启示。(生谈收获和启示)

6、在嘹亮的《游击队之歌》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三、课后学习

上网查阅孙犁的《荷花淀》,比较二者写法上的异同,并把阅读收获提交在我们网站的讨论再线上。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2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身手,在万亩水塘里穿越,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测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发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流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发明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身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研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⑵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学生谈观看《铁道游击队》的感受。

师导: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小说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

二、寻读:感知内容

1、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概述这个传奇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2、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仍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

3、教师评价并巧妙过渡:读了一遍课文,居然有这样的发现,真不简单。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老头子的传奇色彩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就是“不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含有“不怕”的语句或暗含“不怕”的内容。

二、析读:认识人物

(一)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

师生交流: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抓住时机追问,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课前预设:

1、三个“不怕”:

“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师指生读,指导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问:这三个“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特点?

过于自信,这里的“过于”是过头的意思,大女孩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师小结:这三个“不怕”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文中的哪些语句也体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

如: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师: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有关“不怕“的语句和内容?JAb88.Com

2、不怕牺牲,不怕危险:

敌人封锁严密,由大菱挂花可以看出,老头子出入很危险。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老头子的胆量真让人佩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然,艺高胆大,不怕敌人。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不怕艰险,自信乐观:

再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批注:面对生活的艰苦和危险的处境,老头子竟如此悠闲,可看出他毫不畏惧,自信乐观

4、不怕年迈,不怕累: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的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在白洋淀上。”

批注:老头子不怕年迈,身单力薄,可仍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不服老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批注:老头子不怕任务重,恪尽职责,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

教师组织深入讨论:老头子为什么会不怕呢,这种“什么也不怕”的精神来自于什么?

讨论交流:“不怕”来自于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不怕”来自于高超的水上能耐。

“不怕”来自于他爱国抗日、守卫家乡的热情。

“不怕”来自于他藐视敌人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不怕”还来自于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二)

过渡:老头子有没有怕的事呢?他怕什么?(怕丢脸面),从那些自然段可看出来?

1、指生分角色朗读28~54段(一男生读老头子的语言,一女生读二菱的话,一人读旁白)。

2、读完后指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师问:你认为他们那一句读的好,那一句读得还不够?

朗读指导(课件展示):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花”,声音稍大。)

“谁?”(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

“谁挂了花”平淡多了。

其他的句子如: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爱脸面,怕丢人。)

……

3、文中有一段话直接描写了老头子的心理,请找出来细细品味,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朴实真诚,有强烈的责任心。

此刻面对如此愧疚、自责的老头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4、老头子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他用莲蓬引诱鬼子,把他们带到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钩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

5、你能体会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假如你就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引诱、痛打鬼子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了老人的智慧,自信和自尊,富有传奇色彩。

(三)

师: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主旨:

1、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的,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品读:学习语言

1、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交流: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我想,芦苇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处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⑶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⑷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⑸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

(师生齐读。)

3、追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补充材料:《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来了锦绣江南玉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五、反思体验,读出自己

阅读文章既要读文、也要读人,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好似拿了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历史可以过去,但不可以忘记,那么就让我们直面心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

六、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4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可以看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可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惊心动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能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总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重点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这一环节放在第一课时,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手段,包括一个范读录音。PPT封面设计成连环画的形式,以提高学习兴趣。各节之间有超级链接,可单独使用,还是一个整体。

1、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尤其是对于特点非常突出的小说教学,就更使学生发挥的天地。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大于其它体裁的文章。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另外还要对越读小说地方法作理论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地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

⑴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⑵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⑶充分理解爱国主义地含义。

(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三、说学法

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在分析人物时,安排了自由辩论。自选正方反方。主人公是(否)是一个英雄。

2、复习小说情节采取讲故事的活动。

3、在讲小说语言特点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并发现语言的诗意。

4、朗读试验。对小说诗意的语言进一步品味。

5、诗歌再创作:

⑴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⑵假如我是一棵芦苇。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7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9

参加这次,内心的起伏跌宕,难以言表。从一开始跃跃欲试的兴奋到紧张焦虑的准备到难以入眠的辗转反侧,个中滋味,五味杂全。不过,上完此课,静下心来反思,内心的充实感,成长的快乐感萦绕于心。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下面我就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方面来反思总结一下。

对于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我这次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直觉顿悟。这次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五花八门中各有所长。但有两天,我脑海里就在各种别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宫里糊涂的找不着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别人的思想,我静静的研读起文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能走进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写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他护送大菱,二菱在过封锁线时说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叹句,还用了两个语气词,慈爱的老头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小女孩惊慌失措,老人镇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头子“拼命的推着船”,紧张中却是“柔和”的说,更能体味出老人在危难时爱的庇护。品味文字,让我在文本的解读中越来越读到过于自信自尊背后闪现的人性美。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如其人”,而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兼顾到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述情节这一环节,考虑到第一个问题尽量不要太深,难倒学生,再加上听课这紧张环境。所以,为了让学生们一上来有话可说,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据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节,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情节问题。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素养方面,我重点放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我设计了,请以“这是中的美,”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小说传达出来的精神。

课堂教学就是最灵活多变的一个环节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的复述情节,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出人物的形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性,既要重视感知性的默读,也要重视理解,品味性的读。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我此课一个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读护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读心理描写,师生合作读三句人物语言,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还有适时结合语境,点拨指导学生反复读。语文学习也应该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学生的课堂练笔也是一个环节,在读写中营造一个情趣盎然,轻松愉悦的课堂。

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完善,都是在缺陷中发现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会有越权的时候,学生在写练笔的时候,和学生交流,看到没怎么动笔的学生时,我就有意的去引导他,牵着孩子的思想。在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这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走一路,收获一路,这就是生活的丰盈。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10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以上就是《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10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芦花荡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