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汇总8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发表时间:2023-04-26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汇总8篇)。

教师作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教学中要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若要写好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做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机械能守恒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找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将小球摆动一定的角度,并靠近同学的鼻尖,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并不会碰到鼻子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动能与势能饿相互转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通过自由落体得出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的关系。

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还有哪些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并找同学分享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上述例子能够看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弹性势能属于势能,并提问学生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从而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结合教材中给出的自由落体例子,提示学生在AB两点的机械能是多少?从A-B动能怎么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并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并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结论总结出规律后在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 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师强调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巩固

学生判断以下几种情况机械能是否守恒?( )

A.竖直上抛运动

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

C.沿光滑的斜面下滑的物体

D.竖直方向匀速下降的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书后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电能表正确读数,能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2.经历对电功的探究,体会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高思维变通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功的概念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场景:思考家庭中一个月需要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交多少电费的依据供电部门通过电能表来计算电费。提问学生对电能表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课题电能表与电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电能表的概念,并实际展示电能表,引导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表示什么?电费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电子式电能表,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思考表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教师介绍含义并强调额定电压和基本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读数,介绍电能表的计量单位,学生总结供电部门计算电费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中交的电费不一样,引出电功。教师可以列举点亮的小灯泡、给电热器通电、给小电动机通电、给电视机通电等例子,让学生思考电能转化为哪些能。学生总结是因为电流做了功,所以才有了能量的转化,即电能的消耗,得出电功的概念。

教师讲解电功的表达式,强调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并补充它的推导公式,即通过欧姆定律得到的变形公式,注意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灯泡就越亮)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将两个电阻不等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压表的示数;2.将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分析:串联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电阻较大的电压越高,灯泡越亮;并联时,通过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电阻较小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介绍电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焦耳,符号为J,1J = 1VAs;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106J。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中习题,小组内完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电功已经会算了,那如何计算电功率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3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

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4、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让学生“找错误”、“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

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一、【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ppt课件、风景图

(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旋转展示台、蜡烛、火机

学生器材:小镜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象棋子等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的概念,并且知道电流表、电压表改装原理。

2.经历旧知复习和讨论的过程,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灵活变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的概念。

【难点】电流表、电压表的改装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旧知: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质。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电阻具有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电阻具有分流作用。那串并联电路的这些特点有哪些应用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表头G(小量程的电流表)

教师讲解: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表头G)改装而成的。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电流表表头与其他电阻的区别是什么?

问答:通过表头的电流可从刻度盘上读出来。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那同学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压呢?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给表头G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压表,用改装后的电压表可以测量较大的电压。教师补充串联电阻R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起这种作用的电阻被叫作分压电阻。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同学们能否将表头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呢?并尝试着说出分流电阻的概念。

问答:利用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给表头G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流表。并联电阻R的作用是分去一部分电流,起这种作用的电阻被叫作分流电阻。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画出把表头改装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图。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思考分压和分流电阻的阻值如何确定?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mg-F)t=0-mv1,

将数值代人得:F=(600+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6)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摩擦力》: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摩擦力是力学中重要的一类力,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并能复述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及能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

(2)能根据受力分析,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拔河游戏新课引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会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将两本书,书页依次重叠,合在一起,进行拔河比赛,同学用力,而书本却不分开,引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利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摩擦举例生活得到定义

由学生自己感受摩擦力,并举例生活中的摩擦力还有哪些,后引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自行感受滑动摩擦力,老师做毛刷演示实验,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各种猜想,这时不论学生提出哪种猜想,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习题巩固新知

适当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板书分为两个部分,左边主要用于书写主要知识点,而右边主要用于画表格。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并会进行计算;知道力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提问:上节课的实验结论,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试用性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牛顿第二定律

①教师向学生讲述: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得到同样的结论,由此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也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跟质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牛顶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学生可以写出: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例题,一个物体,质量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此外没有其他力。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向学生提问此时对力怎么处理?学生讨论后得出,此时作用力为合力,可以根据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计算。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

作业:对科学漫步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篇8)

一、说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选自八年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是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本节课的学习是力和运动的开端,在力学中的基础。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半学期的物理,对物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是对于探究实验的实验结论分析还不到位,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是演示以及联系生活提高对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分析物体运动与阻力的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以及理论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进行讲解。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节课我采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在上课开始前我会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都玩过滑板车,如果我们不用力蹬地,车会走么?”,由这个问题引入到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2、新课讲授

1)提出伽利略的观点以及大多数人的观点,让大家猜测自己的观点。

2)进行演示实验进行验证猜想:

我会让大家在观察实验时注意小车在水平面的滑动距离的远近。

a)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小车,,松手,小车滑下,记录下小车滑动距离。

b)在水平木板上放置一条棉布,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小车滑行距离。

3)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4)当阻力为零时,运动的小车将一直进行下去,即: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图:通过联系实验和前人的推理及实验,得出结论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3、巩固提高

为了能够将本节课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我会举例子让学生自己运用本节课知识进行解释说明,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变相的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的能力。

4、小结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一部分是预习下节课的惯性内容,另外让学生再去寻找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着简洁大方的原则,层次清晰,突出重点。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汇总8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