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称赞教学反思模板

称赞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4

称赞教学反思模板。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在上课之前,预备好教案是十分重要的。教案可以给予老师授课的底气,我们的教学思路如何才能在教案中更好地体现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称赞教学反思"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称赞教学反思【篇1】

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是谁称赞了谁?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读课文。

5、懂得恰当的称赞会给对方带来自信,带来喜悦。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称赞。

预习

作业:1、读通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2、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称赞了谁?是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理解“称赞”,感受老师的称赞带来的喜悦。

第二板块: 检查预习情况:

1. 弄明白文中写了谁称赞了谁?怎么称赞的?这样的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

2. 检查“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

3. 检查“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

(1) 通过“生字开花”游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综合掌握情况。

(2) 通过找规律,将八个生字分成两组教学。让学生分别弄清楚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中的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

第三板块: 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读课文,感受称赞给人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懂得发现别人的优点,恰当地称赞别人。

1.男生扮演小刺猬,女生扮演小獾,师读叙述性的文字,共同来进行表演读。

2.讨论:如果小刺猬对小獾说的是:“哇,你做的小板凳真漂亮!”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弄明白小刺猬的称赞是恰到好处的、是真诚的,明白称赞别人时一定要恰到好处,要真心实意,不要太夸张,否则会适得其反。

3.说说自己曾得到过什么样的称赞,是自己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快乐;说说自己是否真诚地称赞过别人,让别人拥有自信和快乐;说说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说说得到老师的表扬后的心情,想想表扬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回答师提出的问题。朗读相关句子。

认读词语。

玩“生字开花”游戏。

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发现它们的规律,掌握书写要点,书写生字。给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

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称赞教学反思【篇2】

在揭示课题环节,我出示称赞语,请小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屏幕上的话儿,说说发现了什么?随机板书:称赞,学习生字:称赞--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提醒小朋友这两个字不仅容易读错,也容易写错,特别是赞字,看老师写这个字,想想哪一笔要特别注意。

在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时,我先出示句子: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再请小朋友自己试着读一读,接着老师来当獾,请小朋友当小刺猬来称赞我。紧接着问:小獾的板凳做得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凳粗糙的样子。然后追问:既然小板凳那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称赞他?小朋友,你们看请小朋友观看小獾汗流浃背做板凳的动画短片,并让小朋友用上虽然但是说话。最后说道:小獾一下子就做了三个小板凳,了不起。第一个没做好,第二个接着做,不满意,接着做第三个。你们看,图上的小獾还是做得那么认真,多有毅力呀,要不要称赞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要。最后,我说道:小獾确实值得称赞?谁愿意做小刺猬来夸夸它?在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环节,我请小朋友用读的方法让大家闻一闻苹果的香味。我的点评是:我似乎闻到苹果的香味了,能再香一点吗?我闻到了,苹果真香!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还有谁想让大家闻闻苹果的香味?

在体会称赞的神奇的力量环节,我问小朋友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板凳,虽然他做的很认真,但是都做得很粗糙,不精致也不漂亮。所以他有点儿泄气。小獾有点儿泄气,他心里会怎样?小朋友有的说:小刺猬会想:我已经这么努力地做小板凳了,可是还是做得这么粗糙,我还是不要做了。有的说:小刺猬会想:小板凳这么难做,我肯定做不好。这时我及时小结道:遇到困难,很灰心,不想做了,这就是泄气。并出示泄气,学习生字:泄。接着说道:此时的小獾多需要别人给他鼓励呀!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吗?请小朋友齐读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有了自信,它会怎样想?接着怎么做呢?

一、自主识字,教师有侧重的进行引导。

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再加上本文要求认识和记忆的生字数量不多,难度也不大。因此,对于本课生字的学习,我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为辅的模式。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记忆称赞的读音和赞字的笔画;对泄气这一词义的了解,则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随文理解含义。

二、抓住主线,以读代讲,层层推入。

本文内容较为生动,文字也较浅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朗读称赞的语气,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真诚地把称赞送给别人,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自信和勇气。对于二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来说,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在读文中大致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从这一教学理念出发,我紧抓课题称赞,以此为教学主线,设计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静心阅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的脉络、层次也是很清晰的。我借课文的教学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本文教学,紧紧围绕称赞,抓住文中的几句重点句子展开,旨在培养学生静心读书,仔细划句,边读边想的阅读好习惯,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一种基本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回阅读,帮助理解。我设计了两次读文找句的学习,一是在初读全文了解了课文是写刺猬和小獾间的互相称赞后,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它俩互相称赞的句子划下,并读出称赞的语气。在朗读指导时,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有时是让师生成为课文中的人物,相互对话;有时教师用童趣的语言激励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称赞在小獾和刺猬身上产生了怎样神奇的效果,找出相关句子。在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重点句子基础上,教师创设情景,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堂教学的精彩,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中,经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了称赞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随后,我以情境对话的形式,引导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二节内容,来体会第七节中小獾说的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要理解文章的重点句的意思,就要学会将文章联系起来读。

二年级段是学生语言表达的起始段,在此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还是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敢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说话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表达能力。在说话练习中,教师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师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善思、能辩,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称赞教学反思【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正基于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言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包括两个要点: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二是全面提高,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称赞》这一课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能涵容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元素,熔载道、载情、载史、载文于一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内容包括: 1 、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2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立志成才。 3 、教育学生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人民及亲人所给予的深挚的爱。 4 、引导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刚正不阿、尊老爱幼、推己及人、谦虚谨慎、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等。 5 、实现人生目标须付诸具体行动,如:进德修业、慎思明辨、日省吾身、磨炼意志等。 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爱同伴,爱劳动,关心别人,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的优点的教学。

第二,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并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出了阅读及背诵的量化指标。语言积累分为四个方面: 1 、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 2 、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涵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 、语言法则和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 4 、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等。总之,语言积累是一种动态的体态。 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能用自己的话称赞别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 1 、常规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并做好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向语文教师及教材质疑的习惯等。 2 、阅读习惯。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默读的习惯、边阅读边圈点的习惯、背诵古诗文及课文精段的习惯等。 3 、写作习惯。如经常悼念信息及趣闻的习惯、动笔进行创意表达的习惯、先写提纲后写作文的习惯、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书写工整及讲究格式的习惯等。 4 、口语交际习惯。如使用文明礼貌语文的习惯、讲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的习惯、语言准确及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习惯、耐心专注地倾听的习惯、边听边记并抓住中心和要点的习惯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使学生真正在语文素养方面有所提高,而不能走形式、摆样子,流于一般化,那样对学生是极端不利的。

称赞教学反思【篇4】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在生活上,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即使别人存在问题较多,也能给予应有的肯定。相反,有的人则总爱挑别人的毛病,在他眼里只有自己最行。

《称赞》是一个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你看,本课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小獾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都能让学生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联系班上有些孩子总爱挑别人的毛病,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赞扬别人。同时懂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我在教学中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我在本课教学时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从而突出了重点,明确了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称赞”就是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我在课前设计了复习词语相机说称赞语的活动,当场表扬小朋友,再让同学谈谈受到称赞后的心理感受。这一环节设计是想要让学生通过相互夸奖,明白“称赞”就是通常所说的表扬、夸奖,让学生亲身感受“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

学习课文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称赞的神奇效果。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亲身体验称赞的魅力,我设计了称赞称赞身边的同学,找一找周围同学的身上的闪光点,并学着课文里的小动物互相称赞称赞,发现当许多同学不约而同说到某一同学的优点时,大家心里都很高兴。也有同学说到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受到某某的鼓励,有了自信,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看来,称赞的魅力确实出乎意料啊!

三、以生为本、品读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找重点词句,采用听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加上表情读、动作示意读、同桌对读。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

这篇课文留给学生的是无穷的思考,同样也留给老师们一些启示,我想说:请用理解、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寻找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称赞教学反思【篇5】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当热情帮忙,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当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篇课文资料既生动趣味又寓意深刻,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真诚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充分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引领,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展开想象,感悟称赞的真诚和所以带来的神奇效果。如:教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时,我先让学生给"你真能干"换个说法,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一个比一个好"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可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刺猬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并经过自我的朗读表现出来。最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小刺猬当时没有称赞小獾,而是嘲笑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中,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小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最终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的说:"我明白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有的说:"当别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时,我们不能嘲笑他,应当鼓励他,给他自信,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的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忙,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听到学生的一番话,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我明白,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他们的心中。期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每个人人的正常需要。作为教师,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提高的时候,如果我们也能不吝啬我们的称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或许都能让学生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完美的回忆。

称赞教学反思【篇6】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小獾和刺猬互相称赞,产生多么神奇效果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相辅的形式进行环节设计,做到听、说、读、写各有侧重。并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的真好!像小战士一样,老师表扬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真整齐,老师夸奖你!你们的精神真饱满,一直注视着老师呢,我称赞你们!)。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本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是:让学生懂得在别人泄气时给予真诚的称赞,能给对方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为解决此教学难点,我最初的设计是在学生找到句子——小獾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小椅子了!”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目的是想以“学生质疑——教师导读——学生自我感悟”这一形式来展开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了解"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泄气,做不好板凳心情会怎样?”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心里难过,灰心,没信心做事,———这就是"泄气",学生理解了含义。

不断创新,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环节让学生对给定的一个情景,模仿文中的句子来学学“称赞”。学生有了一个假定的对象,再加上例句的仿造,说话难度自然降低了,参与说话的同学也多了,其中部分能力强的孩子,会自己组织称赞的语句进行说话的表达。这也就让我再次感到“创”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但它的基础必须是应踏实而牢固的,我们就应从最基本的方法练起,从最基本的形式开始。

称赞教学反思【篇7】

《称赞》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写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通过相互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神奇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针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结合我区开展的导学议练活动,这节课在设计上力图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课文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一、字词教学——以生为本,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并用。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在备课时我们仔细研读了教材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新词,找出其中的特点,重点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归类识字学词,引导学生积累

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将一部分有关联的生词与熟词放在一起,比如“板凳椅子”‘“清晨 傍晚”“泄气 自信”等,这样学习既突出了词语的特点的,同时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比如除了“清晨 傍晚”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就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了许多自己积累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本课要认识的两个木字旁的生字“板、椅”,对学过的木字旁的生字进行复习整理,并让学生发现木字旁的生字都和树木有关,归类和字理识字相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

2、运用游戏识字,拓展识字方法

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我们设计了摘果子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认字与记字相结合来巩固识字。这节课中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大多可以用到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所以当有的学生说到这种方法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再去发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住哪些字,随后再拓展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一种符号,人的大脑对符号信息的输入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少三四岁的小孩都会认字,而大多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记忆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3、随文识字学词,突破词语难点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发现里面有两个难懂的词语,分别是“粗糙”和“泄气”,单纯拿来解词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我们就想放到文中,随文处理降低难度。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于是在学习课文第二段的时候结合插图让学生想一想粗糙的小板凳是什么样的;同样在学习第七段的时候采用换词的方法,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还可以说在我有点怎样的时候?这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语。

二、阅读教学——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本文内容较为生动,文字也较浅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朗读称赞的语气,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真诚地把称赞送给别人,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自信和勇气。在“践行小学语文‘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再思考”的讲座中,姜主任指出“导学议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以训练为主 以激励为主”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那在本节课上如何更贴切地做到这一点呢?我就反复读教材,查找资料,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设计时,决定采用“教、扶、放”三步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即在引导第一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时通过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在读第二次对话时教师扶一扶,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体会一边做动作来读;最后一次对话就完全放手给学生自主阅读,随后全班展示来读。这样逐步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通过这样有效地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说话练习——水到渠成,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开口的信心。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在本节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两处训练点,也是个难点。第一处就是课后的“一_______比一________”。在教学中我就注意用到这样的评价语来给学生做引导,比如“你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生的笑脸“一张比一张漂亮”,有了这样的引子,学生拓展说词语就不再是难事了。第二处训练就是在课堂的最后,既然称赞的力量那么大,那么我们也来称赞一下身边的小朋友,这样来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的即时训练,学习了“称赞”我们就来用,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好处,这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称赞教学反思【篇8】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做一个口有良言的好孩子。在本次教学中,课堂教学没有脱离预先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部完成,重难点突出,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到本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各有所获,基本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本节课有如下几点优点,希望能在日后教学活动中继续坚持。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欲望强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十分关键,只有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课前同学们大声优美的唱了一支歌,我对学生们的积极表现,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并问问他们听了我的称赞有什么样的感受,让他们切实感受称赞所带来的快乐,拉近与文章的情感距离,学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做到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喜欢阅读,能借助文章中的图片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让同学们先试读,然后请同学示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同学们加上动作读,读出文章中两个好朋友真诚的称赞。与此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教学中注重了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了相关语言训练,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本课词语的理解中,我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明明白白的了解词义。比如:了解“粗糙”一词,让学生看看粗糙物体的图片,摸摸粗糙物体的表面,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粗糙就是不光滑、有裂缝的物体。对于重点语句,我除了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还引导学生仿照句子写一写,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闻了闻”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仿写,很多同学的答案很精彩,像“看了看”“说了说”“瞧了瞧”,孩子们很聪明,只要开启他们的智慧大门,他们就有很多惊喜会呈现在课堂中。

四: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起学生主体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潜能,学习才是一种有效行为,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给充裕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展示自己的答案,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不会的问题,小组探讨,小组互帮,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帮助,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帮助他人,在获得认同感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教学中教师满腹激情,对学生面带微笑,及时给与学生赞美和评价。

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的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在这节课中,我始终面带微笑,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与学生中肯的评价,给学生信心和鼓励,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以上五点是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的成功之处,然而本节课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以后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一:语速过快。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的语速有一点偏快,语速偏快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整节课的节奏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于重点问题的引导,学生可能听不清或者是没有反应时间。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控制自己的语速,让每一位学生听得见、听的清。

二: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够到位。在本节课的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我忽略了对学生的礼貌训练和对话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试着发现本组同学的优点并称赞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称赞了许多同学,但是被称赞的同学却呆呆地坐在那里,不知到要怎么应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能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学会礼貌应答。

三:对重点语句,教师引导读的还不够到位。文章中有以下要重点指导读的句子,“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什么都没干啊!”“真的吗?”“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以上句子是疑问句和感叹句,我虽然让学进行了朗读,但是没有重点指导学生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疑问、感叹、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四:课文学习结束后,没有回归课文整体进行整理。在本篇课文的讲授中我是以课文的故事的发展来分节讲述的,但是在讲述之后,没有让学生再整体回归课文,没有通读归纳课文,就直接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从部分到整体的归纳整理。

五:课文的归纳总结应该让学生来动手动脑完成。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讲道理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习行为变的很被动,应该设计成一段话,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让学生思考课文,理清文章内容,并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含道理。

在本次“一师一优课”的准备、讲授和反思三环节中,我收获颇多,有进步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以寻求更大的进步。

称赞教学反思【篇9】

《称赞》一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事情,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会给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在讲解本课时,没有过多地分析和讲解,而是以读重点句为主线,一问一答的形式和情境表演的形式贯穿本节课。教学一开始,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播放了《称赞》的动画片,孩子们看了以后,都很开心。让孩子们看完动画片只后,我引导孩子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和小獾称赞小刺猬的句子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以这两句话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课堂的题问,学生的回答,还有情境表演,来使学生理解课文。还引导学生思考: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我在讲解“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时,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在讲解重点词“粗糙”“泄气”“迎”时,我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三个词,我看到多数学生理解了。课的最后,我请了三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借这个机会,我称赞了这三名学生。

本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孩子们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们在朗读时没有激情,也许是我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如学生在朗读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时,对重点词总也读不到位。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称赞教学反思【篇10】

《称赞》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称赞,而正因为彼此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神奇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文中,小刺猬与小獾相处融洽,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就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根据单元训练目标,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感情,从中理解和懂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还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强调学以致用,用上合适的称赞语对身边的人物进行称赞,引领学生从细节处见真诚,从平淡中见深情,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反应出课堂上的缺失。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前后的得与失:

一、真诚称赞,微笑教学。

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

再回过头来反思课堂,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应改进:

1、课堂节奏过快,语速也超快,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听清老师的要求,也没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2、过渡语言不简洁,不准确。

3、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过于急切,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好图,发出精彩的言。

4、当预设与生成有差距的时候,缺乏对整个课堂的调控,出现摸棱两可的教学环节。应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延伸阅读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集锦(5篇)


好的教案都具备哪些因素呢?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在授课前,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率。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想要系统地了解“《称赞》教学反思范文”的知识点88教案网小编为您推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信息希望您会喜欢它!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 篇1

师:小朋友,学了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小刺猬称赞小獾,是为了让小獾有更多的自信心,把小板凳做得更棒!

生:如果没有小刺猬的称赞,小獾的板凳不可能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师;是呀,称赞能使人……

生:称赞能使人做好一件事情。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愉快。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高兴,干活越干越有劲。

生:称赞还能使人消除疲劳呢。因为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一天的劳动,它一点也不觉得累了。

师:是的,小刺猬和小獾用一颗真诚的心互相称赞,给对方带去了快乐,带去了信心,带去了美好的祝福。那么,你得到过谁的称赞,称赞让你怎么样呢?

生:妈妈称赞我懂礼貌,有了妈妈的称赞,我更加尊敬长辈了。

生:老师称赞我字写得漂亮。有了老师的称赞,我写字的时候更加认真了。

生:朱老师称赞我画画画得好,有了老师的称赞,我每次画画都特别仔细。

生:王老师称赞我课文读得棒,上课会动脑筋了,回答问题声音很响亮,我很开心。

生……

师:你们说得真棒,生活中因为有别人的称赞,所以我们生活得更快乐,

下面我们就来互相称赞,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家称赞他。请陈思秀站起来,

生:陈思秀,你上课真会动脑筋,我要向你学习!

生:陈思秀,你读课文非常有感情,你真棒!

生:陈思秀,你回答问题声音可响亮啦,我们要向你学习!

师:小朋友,你们都学会了真心实意称赞别人。现在请夏泽权站起来,(他基本上没有好好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作业,表现一直不太好)

生:夏泽权,你平时能热心帮助小朋友。

生:夏泽权,你有时举手很积极。

生:夏泽权,你运动会上,能积极为集体争光,还取得了两个第五名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真心实意地称赞别人。今天,我们回家称赞一下自己的家人,把称赞的原因,怎样称赞的,家人是怎么说的写下来,好吗?

教学反思:

在生活上,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心里会很高兴,自己在这方面的干劲也就会更足了。即使别人的缺点很多,他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他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阳光灿烂。《称赞》这一篇课文,平淡中见深情,每个人读后都会受到触动或启发。让学生认识到称赞别人,能别人带去快乐,带去信心,带去祝福,但是,称赞一定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否则将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感觉,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另外,我注重课内外的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学会称赞,同时也让学生享受称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陈思秀是一位比较好的学生,而夏泽权是一位比较玩劣的学生,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此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平时观察得很认真,能联系实际称赞他人。虽然夏泽权身上的优点极少,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挖掘他的一些优点,这使得夏泽权刚刚站起来的紧张、不安的表情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事是他不动声色的聆听、享受了,也许他没想到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称赞,他的身上也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一场景真的让人感动。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学会了称赞别人,让孩子们享受了称赞带来的幸福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感动!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 篇2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爱好,猜猜是什么?

生:老师喜欢画画。

老师喜欢读书。

……

生:老师喜欢唱歌。

师:你猜对了,大家想听老师唱几句吗?

生:想!

师:老师就给同学们清唱一首《今天是你的生日》。

师:(老师唱完),我想大家肯定有话要对我说。

生1:你唱得非常优美!

生2:你唱得很好,可以去当歌手了!

……

师:同学们都在称赞我,你们的称赞激起了我唱歌的热情,今后我一定努力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大家。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就是——称赞。

片段二:称赞奥运健儿

师:同学们,雅典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其中的几位奥运英雄你们已经不陌生了。(出示刘翔、杜丽、王义夫、陈忠和的照片。)请大家根据对他们的了解称赞他们吧!

生1:我想称赞刘翔,他不但为中国人争了光,也为亚洲人争了光,我为他感到骄傲。

生2:我想说,“杜丽,你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你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淄博人的骄傲。”

生3:我觉得王义夫很了不起,他那么大年龄了,还一路争金夺银,真是我们的功臣。

生4:陈忠和,你率领女排姑娘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拼搏,终于又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谢你。

……

师:是呀,女排之冠来之不易,请看她们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出示比赛的有关画面。)现在请同学们来称赞我们的女排姑娘吧!

生1:这是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的一块团体金牌,意义重大。可以说女排姑娘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生2:大姐姐们,你们哭吧,为高兴而哭吧,我为你们喝彩!

……

师:运动场上有喜有悲,有些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拿到金牌,在运动生涯上留下了遗憾,男子花剑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请看:(出示有关资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1:你们不要灰心,还会有机会拿金牌。

生2:相信你们在2008年奥运会上一定会拿到金牌。

生3:虽然你们拿到的是银牌,我们觉得它和金牌一样重。

师:同学们的话有的是对他们的期待,有的是对他们的安慰,有的是对他们的鼓励。大家可以用网络、书信等形式把这些话告诉他们,让他们听听咱们淄川小朋友的心声。

片段三:称赞同学

师:是啊,称赞是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人心灵的创伤,可以激发人对生活的勇气,可以给予人前进的动力。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肯定发现了不少的优点,现在就请你们试着去称赞自己的同学吧!

……

生:我想称赞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他的胳膊骨折了,但他每天都坚持到校上课,恐怕耽误课程,我要称赞他这种学习的毅力。

以上几个片段是《称赞》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

喜欢别人的称赞,这是人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在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让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于是我就利用我的特长,给学生唱了一首歌,用歌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交流的兴趣,自然地引入谈话的主题。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称赞,所以我就给学生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去称赞别人。为了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我选择了人人都感到有兴趣的话题——奥运会。运动员在场上的激烈拼搏,留给每一个中国人深刻的印象,对于小学生也不例外。

在我结束这节课时,负责录像的一位老师说:“桑老师,你的歌唱得真好听。”我说:“谢谢,你真会称赞人。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唱!”看来,这节课的交流,不但学生参与了进来,听课的老师也融合在其中。

上完这节课,我想和同仁们说: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永远记住苏霍母林斯基的名言: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的心灵。用称赞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大自然你好》是张海迪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个用爱支撑的生命,深深感受到了“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飞翔。”所蕴涵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感受一下,对海迪姐姐这样的残疾人有个被禁锢的身躯,对自由的渴望。通过诵读、品读等多种方式。从课文中写海迪姐姐听说小鸥去不了舅舅家深感同情,这将孩子与大自然阻隔了。父母给小鸥的关爱犹如病魔给海迪的羁绊。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张海迪姐姐翅膀断了,但她的心是高高地飞翔,一双渴望自由的眼睛在黑夜里透过玻璃注视着高远的天空,闪烁的星星,在与他们对话、交流。是作者内心的表白,是大自然给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大自然给了她带来生活的希望我们应该真诚地向大自然高喊一声:“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语文课堂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疑解惑。

新课程改革,很多课文更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也不例外,需要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是老问题,说的孩子太少了,而且出现重复,虽然也有精彩的地方:有孩子就说出来从第9段的“代”字感受到了张海迪内心对走进大自然的渴望,结果别的孩子也就开始重复这个了。

从一接这个班,我就一直在强调和鼓励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可是一年了,看来效果还是不明显,有时倒是有独特了,但是却又离题万里了。如何让大部分孩子们勇于表现,更自信,还是一个难题!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 篇4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是上的是《称赞》的第一课时,其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字词方面: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打好识字基础。课堂开始,先请出了文中的两个任务小刺猬和小獾,要刺猬和獾带着生字宝宝来和大家见面,然后,我列出了课文中的4个关键词来进行认读。这个挑选的四个词语来认读的方法来引出课文的方法,有些许的不足,这样就会遗漏其他比较难的生字认读。同时,优点就是可以紧紧衔接着课文内容。然后请同学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提出了同是"木"字旁的"椅""板"两字,但是这个环节里有点不足,我没有给同学识记其他生字的时间,有同学正好说到了我要距离的生字,我就直接跳过去了,太仓促。在课堂里,开火车比较常见的游戏还是很吸引学生的,举手来认读生字的小朋友也比较多,同学们也比较积极合作。

阅读教学

因为是第一课时的关系,所以这个阅读不是课堂的重点。我利用了四个关键词来引出课文内容,能促使同学们更简单的了解课文内容,将这个四个词语联系起来完整课文。首先,指名读词语,随后加快速度开火车读,然后连贯的通过词语带出课文内容。可是,刚开始引导进入课文的时候却落下了一个环节,直接跳到了讲故事去了。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来引出课文的中心,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列出了他们互相称赞的话语,原本练习读句子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但是我觉得在第一课时也可以相应的读一读它们的语气,这点没有很到位。最后一个环节是合作读课文,因为时间把握不准,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我认为还不够充足,很唐突的就要他们开始合作读课文。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发现了,孩子们对生字还是比较在行一点,关于生字那些举手的就特别的多,应该要多鼓励他们在深入课文也能这么积极的跟着老师才对。

《称赞》教学反思范文 篇5

《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学上,我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1、对比朗读感受贝的丑陋: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

2、抓住文眼重现贝的痛苦:

出示重点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折磨。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

3、紧扣默默品味贝的孤独:

出示重点句: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通过教师引读,紧扣默默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的贝!

4、聚焦磨制感受贝的可敬:

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这时聚焦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此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吗?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它以它珍贵的内里美展示于人,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始终是少数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缺少面向全体,另外在拓展中学生谈的多是大人物,没在关注生活中的身边人。

故都教学反思模板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故都教学反思模板”,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故都教学反思(篇1)

一、案例由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念有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许多时候会处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

二、教学活动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作家写作此文时正是乱离时代,作家本人又具有忧郁多情的特点,所以本文笼罩着淡淡的哀愁漠漠的感伤。文化底蕴十分淡薄的中学生读起来未免隔膜,难以体味文章的妙处。我在教学此文时,尽量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品味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本文以写景见长,“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是文章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体感知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两大学习组,大组内又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接着,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第二组,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然后,各小组同学对面而坐,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讨论,我则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交流意见。

第二步,交流成果,互相促进:

讨论时间持续了十多分钟,各个小组已完成了学习任务,作好了发言准备。我让各小组依次发言,中心发言人都能以“我们一致认为”或“我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等等作为陈词的开头,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的成果。如有一组没有陈述详备,其余各小组马上补充修正,甚至反驳,课堂气氛热烈而民主。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第三步,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学生的感知虽然丰富,但还肤浅,大多停留在写景表层,不能深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之妙。“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一组,准确地勾画出了呈现秋色传递秋声的词语,也感知到了秋雨中的风声,人声里的秋色,甚至还读懂了作家用冷色为主调,以声响衬寂静的手法,可是,对作家纯以主观感觉摄取景物的写作特色,还不能体会到,我让女生以纯净缓慢的语调,轻声朗读“北国的槐树”一段,然后再让学生呈现景物的本色,学生豁然开朗:这故都的秋景是郁达夫先生眼里心里的秋景,并不是故都客观景物的真实描绘,“以情驭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一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题画面”,所题的名大多是“秋花图”“秋槐图”“秋果图”等客观景物的再现,未能体现“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我点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给自己住的怡红院题名时颇有深义,园里海棠芭蕉,红绿映衬,别人题‘崇光泛彩’‘蕉鹤’,他却题‘红香绿玉’‘香’与‘玉’历来都用来称指美丽的女子,这个名字就蕴涵着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怜惜与爱护。我们从你们的命名中看得出作家的情感或是品位吗?失去了人的活动,再美的景致也会黯然失色啊”。这时,一个学生马上把秋花图改成了“静对蓝朵”,并解释说:“这个画面以蓝色这种冷色为主,忧郁而悲凉,‘静对’是人的活动,表现对蓝朵的爱,又让人联想到人的孤独与感伤”。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这个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骄傲,同时向大家承认这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好题名。

第四步,教师参与,平等交流:

以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总是受老师的掌控,教师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设置好的问题中来,步步引诱学生说出与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这样的课才算成功。以板书为例,要是学生与老师意见相左,老说不出老师想要的那个词,老师就会反复诱导,来回纠缠,弄得师生都筋疲力尽,往往收效甚微。

在这个课堂中,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我说:“同学们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感知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景物特色,体味了本篇‘人景合一’‘主客观一体’的写作技巧。学了本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让我也来发表发表意见,好吗?”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我接着说:“老师用了两副对联来概括故都秋景,供大家参考:

叶底花间冷冷秋色,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日影月影柳影冷清。

────────

原载《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第02期。

故都教学反思(篇2)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广泛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的重点

1、知识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景交融、以情奴景、以景显情的艺术风格。

2、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策略设计

1、方法策略:

2、作者对秋的态度:颂秋还是悲秋?

参考: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清、静、悲凉的,但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赞美故都的秋,歌颂故都的秋的。否则,他怎么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杭州经青岛来到北平?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是有些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用自己的情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

3、课后作业:请同学以“春”或“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文字或以“春”或“秋”为对象作一幅画。

故都教学反思(篇3)

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首先我让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

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创新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品格与内涵。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个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教育方式到学生的学习策略,从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精神与品格的人的充分发展。

确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将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对创新型人格的蔑视,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故都教学反思(篇4)

首先我从题目切入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故都”是指哪里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是“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我又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学生们也是众说纷纭,我又进一步提问,这里边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题目便已经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并概括为“清、静、悲凉”。我又问学生,作者是北平人吗?很快有同学说“不是,是浙江富阳人,而且文中也说他是从浙江赶过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故乡的秋,反而要写故都的秋,作者认为故乡的秋怎样?学生很快找到,并概括为“慢、润、淡”。

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本是想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提到“南国的秋”?有学生知道说是用了衬托手法。我说对,那么什么是衬托呢?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现在大家想象自己是一个导演,在你的作品中要突出一个女主人公长得漂亮,分别用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学生都来了兴致,各有想法,但是我发现,大家对反衬较了解,但是正衬就有点模棱两可,找了几个学生说的也不是很恰切,然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大家是不是看过某些舞蹈表演,先出来一些漂亮女子,然后再出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并且给予特写,我们就会干觉她很漂亮,先出来的那些女子已经很漂亮了,但后出来的那个比他们还漂亮,这就叫正衬,那么反衬怎么做呢,就像大家说的,在你想突出的美女旁边放上一个“如花”,一下就凸显出这个美女的漂亮了,这就叫反衬,而且大家以后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注意一下,尤其是青春偶像剧,为了凸显男女主角的帅气和漂亮,总要找几个丑角在里面陪衬着,就是这个道理。当我讲完这个事例之后,发现学生眼中有了了然的神色。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之秋是“清、静、悲凉”的,那么北国之秋从那些的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呢,作者又选取了那些景象,请大家从文中概括出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记叙的五种景象(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叫、秋雨话凉、佳日秋果)和一处议论。共同构成了分写的部分。

最后两段作者又在对南北秋的感受的对比中直接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我只用了一节课时,却讲了这么多东西,无疑是不妥当的,但是时间实在是有点紧,所以只能压缩现代文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诗歌和顾问阅读上,有的老师甚至跳过第一单元散文而直接学习第二单元的诗歌,结果是人家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反而较高,没办法,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很难拉开距离,差距主要是诗歌和文言文,但我又舍不得将这么好的文章放弃,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自己体会。但又不能耽误太多的时间。以后一定会不断探索,争取既让学生能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又可汲取到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都教学反思(篇5)

昨天上课后没有评课,但我知道很不理想。回来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上了那么多次公开课,唯一这次还来了两位校长来听,偏偏上得死板僵化毫无生趣,不知那么多关心我的人是不是要怒其不争了,深感对不住他们。人生凉薄,因为爱惜自己,因为感激他们,我不敢懈怠,为此也难以放松,甚至比第一次试教的效果都要差很多。

今天上课让学生们自己评了课,他们首先反省自己表现不好,这让我觉得很愧疚。后来我请他们坦诚地谈我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他们谈得很中肯,课堂的气氛也比较热烈和融洽,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对这次上课,我有几点认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个理念是很对的,只是因为孩子们长期习惯了灌输,加上时间完全被挤满,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真正实践到位。我们的调整只能是缓慢的,渐变式的。

虽然反对做课,但导学案上的内容还是可以强调他们更好地落实,相关链接部分的内容需要提醒他们好好看一看。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文章难点“悲凉”的理解会要好些。

一篇纯文学重感悟的作品,对很多不太有语言感觉的孩子来说,有些勉为其难,完全放手是不行的,还是要做些示范,再让他们举一反三。虽然以前有过零散的指导,很多东西并没有真正被他们吸纳。

课堂沉闷,即算有再多的客观原因,老师的设计、掌控和引导绝对是关键。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是对的,但在恰当的时候要巧妙地往自己的方向上引导,点评和激励是激活课堂的重要方法,也是最体现教者水平和能力的地方,这也是我有所欠缺的地方。

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就乱了自己的阵脚,话语变得啰嗦,提问变得过于随意。

旁人的很多意见都是有道理的,是很好的参考,但是不能全盘采纳,丢了自己,也就没了个性。一些准备了要讲的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即使有些个人化,也还是不能因为时间匆促或者畏首畏尾而丢弃。

事实证明我最初的想法还是好一些,拟标题写板书分块赏析过于僵化了些。导学案的第二题问题提的也比较僵,改为“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请选取一两处稍作赏析”,这样会更自然一些。

十四班的孩子很大一部分课堂比较寡言,不爱和不善表达,就我个人失败的人生经验而言,一个不善言谈和交际的人第一是不那么容易让自己开心,第二是让人有距离感,第三是讲话难免失当,第四就是所谓不灵活吃不开,我该在这方面多提醒提醒他们。

故都教学反思(篇6)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

① 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② 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

① 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② 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故都教学反思(篇7)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讲过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着教参跑,一直找不到要点和特色,这次似乎有些新发现。

对于学生来说,《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章传递的美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有较大的距离。最大的难题在于“悲凉”与“衰亡”如何成为一种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就把教学目标定为“体会另一种不同的美,填补学生某些审美经验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审美、审美修养”为切入点。

“美”经常主观的,这就需要从理清写景状物散文的“物-我”关系入手。通过作者所选择的物象及其特点来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点,并以此体察作者心灵世界。方法有两点,一是宏观上的,要“把握结构、理清思路”;一是微观上的,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宏观把握相对容易,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结构比较清晰。全文14段,首尾两段分别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圆形结构。中间10段具体描写秋景,分别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和秋果”。第12段的议论、抒情是在对秋的具体叙述后自然引发的,归入前一部分应该比较合理。

微观的文本细读主要两个层次,一是语言形式与情感关系方面的,一是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

语言形式和情感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种隐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是一个变式句。常式句表述为“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样的变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强化。再如“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一句。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里面,一方面“从杭州至青岛”、“更要从青岛上北平”把他的行踪叙述得很“啰嗦”;费尽周折无非是“不过想品味秋”。费尽周折的行程,原来只为了一个小小的目的。强烈的对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对于“秋”的极大向往,极大的向往也就传递出作者对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对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处的。

“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点、个性化的景物与感情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这篇文章写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个性鲜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蝉声”等等。所有这些景物不仅仅如作者自己说的是“悲凉”,它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衰亡”或“即将衰亡”。现实的景物是连续不断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些景物,肯定是这些景物与“我”的内心有某种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普通人都会赞美生命的生机蓬勃。可是,这里却是向往“悲凉”和“衰亡”,“悲凉”、“衰亡”倒成为一种美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

从道理上说,我们对于美的体会,或者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某种外物是“美”的,肯定是这种外物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满足和愉悦。前文说过,一般情况下“美”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是表面的,实则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说明,文章所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与全人类的某种情感相契合,否则这篇文章也就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孙绍振教授分析这篇文章时有一句话:“凡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直面生命的衰败,启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这的确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种生命的启示,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存在。但我觉得似乎还不够,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他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的源动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还有“求死”的本能(观点引自《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 7-5019-2719-7/G·155)。也就是说,在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某种“求死”的倾向,而这里的外物的衰败恰恰激发了人的这种意识,让我们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种程度的满足,也就引发了美感。当然,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太难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困难。我们可以用三种层次来判断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内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体验。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也是一堂语文课要求全体同学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但第三方面却非常不容易。随便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不能深切体会(是“体会”,不是“理解”)到那种感觉。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凉”,什么是“落寞”?为什么这些感觉是一种美?曾经体会到这种美感吗?能不能假设一个情境来体验体验?确实好困难,我相信一般人都觉得不容易。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感觉。我总认为,语文难的地方不在那些“实”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于这种“虚”的思想与情感。当然,这种虚的艺术感觉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奠基,是不断“熏染”出来的。所以得一天一点积累,一天一点感悟,得慢慢来,急不得。

另外,如果把这篇文章与《荷塘月色》稍加比较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显然是比较“雅”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荷塘月色》多用工笔精雕细刻,是写得比较美的。这从华丽的语汇、精妙的比喻,还有灵活的句式选择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但他所写的景象,及对景象的比喻却都是比较“俗”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等,以及后面联想到了南朝热闹的、风流的宫庭浓歌艳赋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透露出一种世俗的气息。这种比较确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在“生”与“死”面前,“生”是热闹的、繁华的、实用的、世俗的,“死”是冷峻的、孤寂的、人文的、超脱的。

故都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阅读有关资料,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简单网页的制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知识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教学内容

1、在上节课利用网络自学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2、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怀,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延伸练习:制作相关网页,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自己上网对《故都的秋》这一课进行了学习,大家查阅了不少相关的网页,并对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作了电子笔记,下面咱们进入论坛,将自己上节课学习到的东西制作成帖子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好吗?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2、分析:

⑴ 看来上节课大家对有关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做了很好的笔记,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面大家先进入论坛制作帖子,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① 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北国的秋》?

② 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选取了几种清秋景象进行了描写?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是哪几种?

③ 思考作者有没有用时间或空间的顺序组织本文?这正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分别找几个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归纳(看大屏幕):

清晨小院

落蕊清扫 冷清

秋蝉残鸣 寂静清、静、悲凉

桥头秋雨 孤独

胜日秋果

⑵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也体会了它“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下面我们再看几个细节问题。

请大家进入论坛,开始4~6题的讨论回答。

④ 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⑤ 探讨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有何作用?

⑥ 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怀。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交流答案。)

⑶ 好了,刚才我们对整体内容和一些具体问题都进行了基本的把握,大家对这一课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我还有最后两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请回到论坛。

⑦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⑧ 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帖子进行交流。)

3、延伸练习:

咱们这两节课对《故都的秋》进行了学习,不少同学通过学习这一课对这一课的内容或作者或其他相关的内容产生了不少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兴致大发,也创作了关于秋天的诗文,那么咱们就利用下面的时间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的和秋天有关的作品等等制作成一个简单的网页,最后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制作网页。)

交流。(人数视时间而定。)

4、作业:

请大家回去之后将这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做一个小结,并将小结通过流言板或者E─mail发给我。另外对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到流言板或者论坛与我交流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

故都教学反思(篇9)

今天,我在学校上了一堂教研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电脑住宅》。经过教学实践,通过教研组成员的研讨,引发了我如下思考:

一、预习作业合理,教学设计比较科学,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1)标小节、标新词。(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读准生字的读音,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3)将最重要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问题写下来,课前交给老师。(4)预习作业: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

2、上课时,我先检测字词,肯定了他们认读情况。

接下来,以学生提出的“电脑住宅是电脑住的地方吗”“电脑住宅是谁发明的?电脑住宅在哪个城市里有?电脑住宅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为切入口,导入课题,介绍了电脑住宅的相关知识。

再接着,初读课文我觉得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把课文生字掌握好。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又以学生提出并经教师修改的三个问题“电脑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呢?”“电脑住宅有哪些功能?”“如果你是个建筑师,你想怎样设计电脑住宅?”为主线,依次通过当画电脑住宅示意图、当小导游、当小设计师三个环节解决了问题。

最后,总结课文后,还对预习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了表扬和小奖励。

所以,这节课充分重视了预习习惯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学习要点,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课前预设不充分,没有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学生当导游介绍各间房电脑的特点、功能时,我说:“可以用书中的原文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说。”这是合理的。当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时,我充分地肯定了他,其他学生发言就不积极了。可能在想:我照着原文读,会显得没有水平的。

虽然有做得比较好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学习这些科普类文章,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抽象,还有一些内容讲得不透彻。本文有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学生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导致他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于这类文章到底要怎样进行教学,是我现在正思考的。

故都教学反思(篇10)

1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阅读时并无多大理解上的障碍。通过诵读,主要让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中心调动景物的高超技巧,在欣赏品味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借鉴作者多变的描写手法。

3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把握作者是怎样将“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重点字词

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

四、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图议论

秋雨袭人图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秋果绚烂图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六、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上文列出的5个问题,并展示成果。

2故都的秋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故都的秋

1第一学时新设计

一、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重点字词

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

四、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图议论

秋雨袭人图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秋果绚烂图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六、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上文列出的5个问题,并展示成果。

故都教学反思(篇11)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讲过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着教参跑,一直找不到要点和特色,这次似乎有些新发现。

对于学生来说,《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章传递的美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有较大的距离。最大的难题在于“悲凉”与“衰亡”如何成为一种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就把教学目标定为“体会另一种不同的美,填补学生某些审美经验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审美、审美修养”为切入点。

“美”经常主观的,这就需要从理清写景状物散文的“物—我”关系入手。通过作者所选择的物象及其特点来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点,并以此体察作者心灵世界。方法有两点,一是宏观上的,要“把握结构、理清思路”;一是微观上的,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宏观把握相对容易,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结构比较清晰。全文14段,首尾两段分别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圆形结构。中间10段具体描写秋景,分别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和秋果”。

第12段的议论、抒情是在对秋的具体叙述后自然引发的,归入前一部分应该比较合理。

微观的文本细读主要两个层次,一是语言形式与情感关系方面的,一是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

语言形式和情感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种隐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是一个变式句。常式句表述为“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样的变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强化。再如“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一句。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里面,一方面“从杭州至青岛”、“更要从青岛上北平”把他的行踪叙述得很“啰嗦”;费尽周折无非是“不过想品味秋”。

费尽周折的行程,原来只为了一个小小的目的。强烈的对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对于“秋”的极大向往,极大的向往也就传递出作者对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对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处的。

“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点、个性化的景物与感情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这篇文章写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个性鲜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蝉声”等等。

所有这些景物不仅仅如作者自己说的是“悲凉”,它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衰亡”或“即将衰亡”。现实的景物是连续不断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些景物,肯定是这些景物与“我”的内心有某种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普通人都会赞美生命的生机蓬勃。可是,这里却是向往“悲凉”和“衰亡”,“悲凉”、“衰亡”倒成为一种美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困难。我们可以用三种层次来判断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内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体验。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也是一堂语文课要求全体同学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但第三方面却非常不容易。随便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不能深切体会(是“体会”,不是“理解”)到那种感觉。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凉”,什么是“落寞”。

为什么这些感觉是一种美?曾经体会到这种美感吗?能不能假设一个情境来体验体验?确实好困难,我相信一般人都觉得不容易。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感觉。我总认为,语文难的地方不在那些“实”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于这种“虚”的思想与情感。当然,这种虚的艺术感觉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奠基,是不断“熏染”出来的。所以得一天一点积累,一天一点感悟,得慢慢来,急不得。

故都教学反思(篇12)

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墨梅教学反思模板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墨梅教学反思模板”,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感觉上古诗的时候,要抓住诗眼来教学,这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传神地表达出了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很朴素,很简单的特点。“满”字传神地写出了梅花香气四溢,洒遍四野的特点。抓住这“一淡一满”可以较轻松地让学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贡献却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带给人间。

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写照吗,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加官进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则——默默地把“香气”带给人们,把“清气”留在人间。

抓住诗眼——“点一而破万”。这就是它的妙处!

赵州桥教学反思模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个优秀教师都应当精心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目的,教案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整理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赵州桥教学反思 篇1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为我们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感悟,学生畅所欲言,兴趣很浓厚。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一个学生伸开双臂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几乎全班同学的手臂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10个小朋友手拉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学生印象也很深刻。

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采用先阅读文本再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孩子来做李春,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概括得非常好,讲解也很到位。同时,为了让孩子们对赵州桥的坚固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在1400年的历史中,赵州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雕刻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然后畅谈感受,再引导孩子带着这些感受读文本,读出了对赵州桥雕刻的赞美之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4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年代虽已久远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学生在理解图案精美时,体会会更深。最后配乐朗读,更升华了这种感情。正当孩子们还徜徉在这优美的文字之中时,我趁热打铁,抓住读写结合点,引导孩子再观察几幅赵州桥上的其他雕刻,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组织,孩子们想象丰富,用词新奇,描述十分精彩!

总之,这节课我秉承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堂课“语文味”比较浓厚,整体效果比较理想。

赵州桥教学反思 篇2

自上三年级的课以来,本课是用时较多的一课,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且问题多多:如把“跨、举”等字写错,爪的读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识出现的问题尤多,写不对大写字母,音节写不完整,部首弄不对,再查计划数不对,释义搞不清、选不对,用关联词造句不恰当,对比喻句判断不对,开心表达不会仿写,还有的忘做、漏做题目,可以说问题一大堆。

先从课堂找原因,学生听课不认真,不用心,是我专注于讲课,而忽视了学生听课学习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听课不专心,学生被动的听,而不是带着问题主动的学,课堂是“要我学的”状态,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因此我要改,把读思说的课堂留给学生,让给学生,刻意的留给学生,自己做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者,而不是说者头头是道,而听着被动地听,听不听我也不知,会不会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从第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开始。

再者,关注学生学的效果,学中的问题,更主要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解答,出现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判断对错,指出其中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尝到学习知识的甘苦,求知的快乐。对于一些不适宜讨论的错误要明确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以免浪费时间,让学生无所适从,为讨论而讨论,应该让讨论有价值,有意义。

对书写中出现的问题,一要要求严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导示范,保证书写的时间,毕竟学生学写钢笔字的时间浅,应该实事求是地为孩子们创造轻松、舒适的写字环境。

最不应该忽视的是学生的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课文的全面学,无论课前的读,还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读,都必不可少。

赵州桥教学反思 篇3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讲了赵州桥的三方面资料:雄伟、坚固、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此刻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学这篇课文,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首先,以简驭繁,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我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生字难词简便愉快地进行了学习。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经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把学生的思路引进课文,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做了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其次,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作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默读课文时,我要求对照书上插图,在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导全班学生研究。此外,我尊重学生的发言,从多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师生双向情感交流中启发和调动学生自学的进取性。

这堂课上完,我认为成功之处有:

1、设计课件务实。我在设计制作课件时,首先明确该课件应到达什么目标,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力求美观实用,让孩子形象直观地感受。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开课伊始,我出示课题后,首先出示学习目标,然后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力求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依据学习指导默读课文,并用“----”画出描述赵州桥特点的词语:雄伟、坚固、美观,从而直奔重点段。

3、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围绕课文学习重、难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积累语言。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重视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是此刻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资料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地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在指导朗读第二、三段时,经过找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并让学生经过各种形式地读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遗憾之处。如:1、课上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不高,师生配合不够默契,没能让让每一位孩子真正地动起来。2、课前没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3、课堂调控本事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真正理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意义所在。

赵州桥教学反思 篇4

一、把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不同的新字,再组词。

咸 ______ ( ) 兰 ______ ( ) 夸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二、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财富。( )

2.牢固,结实,结合得紧密,不易被破坏。( )

3.在正式动工前,根据预定的目的、要求,制定的办法、图纸等。(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固— 减轻— 节省—

四、扩词练习。

( ) ( ) ( ) ( )

计 ( ) 栏 ( ) 固 ( ) 史 ( )

( ) ( ) ( ) ( )

五、模仿例句,用加粗词造句。

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填空。

赵州桥非常( )。桥长50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 ),两旁(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 ),下面没有( ),只有一个( )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 )上。大桥洞顶上的( )两边,还各有两个( )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 )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 )流过。这种设计,在( )史上是一个( ),既( )了流水对( )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 ),又减轻了桥身的( ),节省了( )。

赵州桥教学反思 篇5

《赵州桥》教学反思《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我进行公开教学的是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首先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分成几个小标题出示出来,让学生回顾赵州桥的历史、建造人等,使学生对赵州桥为什么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描写赵州桥雄伟的部分主要使用了说明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当学生为赵州桥的设计而感到称赞时,同时也体会到:“为什么说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了。”这段文字中采用了围绕中心句子进行描写、列数字等一些写作方法,我让学生对学法进行了总结。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读出体会。

在这篇课文的结尾,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最后,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教学中,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学习和改进。另外还要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苏珊教学反思模板


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通常都需要借助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师课前对要上课的一些准备,为什么它算是一篇好教案呢?下面的“苏珊教学反思”相关内容主题,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提供的,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苏珊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借助旁批进行思考,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懂得关爱他人,给予他人善良的安慰和热情的、真诚的帮助。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扩音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及有关背景音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体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这种深情,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人都需要这顶善意的“帽子”,需要安慰与关怀。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今天,老师把这个故事带来了。出示幻灯片《泰迪的故事》。故事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被感动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学习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苏珊的故事。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首先去认识一下苏珊。(幻灯片)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珊?

生:苏珊原本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后来她得了肿瘤进行了三个月的化疗,现在她的头发差不多掉光了。

3、可爱的小苏珊多么不幸,她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幻灯片)

4、你们读得非常好,出示幻灯片回答问题。(幻灯片)

5、的确,小女孩有两样东西足以让男孩子只敢想而无法拥有,一是漂亮的裙子,

二是一头美丽的长发。如今,小苏珊那头美丽的金发却没有了,伤心的小苏珊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幻灯片加声音)

6、孩子们,你们体会到小苏珊的心情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绝望

7、你们已经同小苏珊同呼吸共命运了,小苏珊的痛我们感同身受,带着你的感受在读。(幻灯片)

(二) 学习第三段

师:确实太残酷了。可是苏珊实在太想念同学们,好学的她又怕落下功课,等不及头发长出来,就想回到学校去上课。爸爸妈妈找出苏珊最喜欢的一顶帽子给她戴上,并鼓励她勇敢地去上学。但是口头的鼓励和一顶帽子就真的能让苏珊无拘无束地回到学校吗?

1、指名读第三段 让我们跟着他去看看戴帽子的苏珊重返校园的情况。

2、齐读幻灯片内容(幻灯片)

3、来到了教室门口,苏珊却迟迟没有进教室的门。用自己的话说说站在教室门前苏珊的样子。

师:她低着头,红着脸,眼睛微闭,双手不自然地搓来搓去,我仿佛听到她那急促的呼吸,紧张的心跳,她一定害怕极了。

4、挡住了光秃秃的脑袋,她还在担心什么呢?

生:担心自己的与众不同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议论,担心同学们摘她的帽子,担心同学们用奇怪的目光看她,担心同学们嘲笑她。

5、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谁愿意说一说。

生: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剪短了头发,看起来很难看,像个假小子,我都不敢来学校,怕同学们笑话我。

师:看来你肯定能体会到小苏珊此时的心情,那你就做一次小苏珊吧,读出你的担心犹豫吧!(幻灯片)

齐读

(三) 引入第二段

师:看来,爸爸妈妈口头的鼓励和一顶帽子无法消除苏珊内心的矛盾和纠结,究竟该怎么办呢?苏珊的老师也在想办法帮助苏珊。他想到了两种办法,究竟哪种办法好呢?

1、如果老师选择第一种方法,这一排的同学,假设此时你是苏珊的同学们,看到生病的苏珊走进教室,你会怎么做?

生:我们肯定会围上去,对她嘘寒问暖,安慰她,劝她不要担心自己的疾病。 师:这一排的同学,假设此时你是小苏珊,面对同学们的安慰、劝说,你会怎么想呢?

生:同学们同情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卑,他们怜悯的话语更让我觉得与众不同,此时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师:此时的小苏珊得到了同情、怜悯,但他的内心是自卑的,我觉得她的自尊心在一点一点地受伤。

2、如果老师选择第二种方法,这一排的同学,假设你还是苏珊的同学,你不知道苏珊病了,只知道她和你一样戴了一顶帽子,此时,你又会怎么做?

生:我不会发现苏珊有哪里不一样,我会热烈地欢迎她回到校园,我会和她很

自然地相处。

师:那此时的小苏珊又会怎么想呢?小苏珊们,说出你心里的话吧!

生:我觉得我和同学们没什么两样了,我和同学们可以平等地相处了。

师:是啊,你觉得你和大家是平等地,你那小小的自尊心没有收到伤害,你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3、这边的同学,现在老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你们,你认为苏珊需要的是什么?是大家的同情、怜悯,还是大家的尊重,能够和大家平等地相处呢?

生:

师:最精心的呵护,不是言语的安慰,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让苏珊感到自在、舒服,感到被尊重。所以老师和你们一样,选择让同学们都戴上了帽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怎么做的吧!

(四)学习第二段

1、齐读

2、原来,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宣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幻灯片加声音)

3、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宣布这条消息呢?

4、郑重什么意思?

师:老师如此严肃地让同学们带帽子,你觉得同学们会怎么做?

生:带帽子

5、让我们向苏珊老师那样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吧!(幻灯片)

6、同学们听到这个严肃的消息之后,都带着帽子来到了学校。因此,当紧张害怕的苏珊跨进教室的那扇门之后,她却有意外的发现,她发现了什么呢?

(五)讲解第四段

1、让我们齐读第四段

2、其实,苏珊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当她推开门,她看到了什么呢?

生:同学们都戴上了帽子。

3、同学们戴的什么样的帽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这么多帽子,谁来用词语形容一下。(幻灯片)

生:五花八门、五彩缤纷、各种各样

4、和这些帽子比起来,苏珊的帽子显得 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5、看到如此之多,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情如何?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齐读(幻灯片)

6、自如什么意思?自然、没有隔阂

7、苏珊为什么能跟小朋友自如地见面了?

因为同学们都带着帽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

师:所以苏珊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那样美。

师:表情是心灵的写照,让我们走进小苏珊的内心深处,再读:(幻灯片) 师:同学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先想一想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你帮助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这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老师真正帮助了苏珊吗?(幻灯片)为什么?

师:这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一个巧妙的作业,在班级中建立了一种平等关爱的氛围,既维护了苏珊的自尊,又教育同学们明白了什么叫尊重,让我们齐读

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个充满爱心的班级送给苏珊的轻松和自如吧!

(六)讲解第五段

1、齐读

2、苏珊常常忘了什么?

生:忘了自己戴着一顶帽子,忘了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忘了自己可怕的疾病

3、同学们呢,也忘了什么?

4、是呀,戴着的帽子可以忘记,光秃秃的脑袋可以忘记,可怕的疾病也可以忘记,多有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慢慢遗忘,但是有一样最美好的东西却永远留在了老师和同学们心间,那就是尊重、关爱别人.。

小结:

苏珊的故事结束了,而泰迪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接着看

老师尊重、关爱泰迪,使泰迪学有所成,而泰迪又用一颗感恩之心汇报老师!(幻灯片)

同学们,让我们的爱心插上翅膀,去尊重、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那样,世界将充满爱!(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续写

如果戴帽子的苏珊转入我们班,我会……

六、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文章来理解尊重这个字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把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如何讲好一节课,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并达到情感的共鸣,我们新教师任重道远!

苏珊教学反思 篇2

《苏珊的帽子》是一篇批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巧妙地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帽子上学,以消除苏珊的尴尬,使苏珊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赞扬了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品质,同时教育学生要懂得真正的关爱和尊重他人。

我在第二课时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和老师、同学对苏珊的关爱。

(2)激发学生善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树立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给予他人热情的帮助。

在教学时,我努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悲伤,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以“残酷”这个词的体会和苏珊她的担心“苏珊为什么能自如地与小伙伴见面?她此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我还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的顺序放至最后 ,让学生先感受苏珊的“担心”、“犹豫”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感知老师的这种独具慧心的做法,领会老师的做法带给苏珊心灵的抚慰,从而理解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尊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可是,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预设得过于精细,但是事情却是恰好相反的,我在上课时却把自己事先预设的东西全都给忘记了,每个知识点的衔接深入。。。。。。

一堂好课我觉得是在不断的磨练下生成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根据事先写好的教案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异性和特殊的情况我有时是无法预料到的。在应对这些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我缺乏那种应对的教学机智,我想这个和我自身的不足有关系!也正因如此我在本来就很紧张的状态下就完全慌乱要继续进行的步骤。

要做到应对自如我还要多充实自己才行。我想除了知识的补充外还要多看多学多想才能做到在以后的教学中立足于自己的脚下,从内心深处积极地看待自己,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努力,使自己得到提升。

苏珊教学反思 篇3

从《一个苹果》的教学探究语文课创新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曾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袁蓉在一次评课会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质疑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章字词的表面,比如这个字怎么读,

这个词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够将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问:运输员闪进防炮洞里时,全身尘土,裤子撕破了,脚脖子上也血迹斑斑。可是他拿出来的苹果为什么擦得干干净净?我当即表扬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练,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疑问。值得一提的是,操练是备课时就设计的,而学生的这个疑问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觉得问题和操练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将教学延伸下去。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

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的讨论中心: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教学过程中的干得发紫、小李的三看、比较句子等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既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又应该创设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使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语文课中培养其最根本的创新能力。

苏珊教学反思 篇4

我设计这篇文章教学过程时,力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从马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自己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家马与野马相遇会聊些什么再次品味家马与野马的不同。然后遇到其它一些动物聊聊是人工美还是天然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平时生活的体验来发表自己对人工美与天然美的看法。

教完布封的《马》,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不对劲在哪里呢?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原来布封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和继承者,《马》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它的人文主义思想。而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充分挖掘,准备不够,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淡化了。

我设计这篇文章教学过程时,力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从马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自己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家马与野马相遇会聊些什么再次品味家马与野马的不同。然后遇到其它一些动物聊聊是人工美还是天然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平时生活的体验来发表自己对人工美与天然美的看法。

苏珊教学反思 篇5

《噢!苏珊娜》是一首美国乡村歌曲,情绪比较欢快,活泼,这也是我选择这首歌曲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就对我备课以及课后做一个反思。

第一,刚拿到教师公开课的时间表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课被安排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刚好是圣诞节,我就开始想“怎样才能把课与圣诞节联系在一起”。后来我选择了《苏珊娜》这一课,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学生必定喜欢,而苏珊娜是一个美国小姑娘的名字,因此,我联想到由苏珊娜这个人物贯穿整个课堂,由苏珊娜带领大家去参加神秘的“圣诞舞会”,这样不仅与圣诞节联系在一起,而且学生也会喜欢。

第二,《苏珊娜》这一课讲述了苏珊娜长途跋涉的寻找自己的朋友,其中“找朋友”是一个关键词,我立刻联想到了学生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找朋友》,之后我用找朋友的游戏做一个情景导入:一位同学拉着苏珊娜(娃娃)的手并且要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依此类推。这个游戏正好可以点题《苏珊娜》,又可以点到歌曲中找朋友的内容,学生也比较喜欢,效果还不错,但是游戏的时间过长,使导入有点拖沓,我想可以减少几个同学参与游戏,这样时间会安排的更合理。

第三,由于这首歌曲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歌词特别的拗口,里面还有两处美国的地名“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州”,学生先有节奏读歌词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我排除了先读歌词。还有一处难点就是弱起小节,弱起小节又称不完整小节,这个难点要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学生也未必能听得懂,还有一处重点就是跑跳步和邀请舞的学习,怎样才能把这些串在一起呢?我想了又想,可以用闯关的方式,用苏珊娜贯穿这一课,用找朋友的游戏导入,然后苏珊娜要带大家去参加圣诞舞会,但是大门需要学生完成三个任务才能开启,第一关:考验同学们的耳朵,听音乐说出情绪,第二关,考验眼睛与歌喉,由于歌词比较难,我先从旋律开始学起,让学生找不同的旋律并且学唱谱子,然后我用了一个“拼一拼”的游戏,让同学们把歌曲的谱子拼了出来,并用“啦”唱出来,之后再读歌词,学生就学得很快了。而弱起小节,我运用了在每一句后面拍两下手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开头是怎样从前奏过渡到歌曲的。这一点学生完成的并不太好,拍的有一点乱,我应该讲得慢一点,把方法再说的准确些就更好了。最后的一关是舞蹈的展示,我加入了男女不同邀请舞的动作,学生学得很快,气氛也很活跃。最后在大家学完歌曲,“大门”开启后,我用了几张好看的图片吸引着学生的目光,之外还有一个简短的自编歌词,学生也完成的比较好,整体来说流程比较顺畅。

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歌词还需要给学生说得再细致一点,导入时间过长,而且总结性的语言不够准确,在以后的时间里还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与其他老师多交流,才能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

苏珊教学反思 篇6

《苏珊的画》这篇课文,并不是要赞扬苏珊绘画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通过苏珊一次画画儿的经历向大家揭示一个生活中的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筋,促转化,坏事就有可能变好事。本课课时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动脑筋促转化,把坏事变成好事;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画画。瞧,(出示苏珊的画)这就是苏珊的画,这幅画里还记述着一个小故事呢”立切主题,使孩子们很快走进文本。并通过指名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课生字,从而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角色朗读中,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读得感情充沛,在反复读爸爸最后说的话中,联系全文,领会其中的道理,并通过勾画、抄写、背诵,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口语交际环节,通过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亲人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想怎么办?学生在讨论中更好的领悟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并由课文扩展到了生活,产生了实效,非常不错。

只是由于本文的前后联系性,采取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的方法展开朗读和理解,有时会感觉有点牵强,需加强转换。

苏珊教学反思 篇7

今年的校公开课和往年不同,同课异构的模式让我在教学的同时也看到的自身的进步与不足.在这里就苏珊的帽子这篇课文来谈谈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让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但是为了不让朗读只是浮于表面,我还在教学细节之处加以点拨:出院后的苏珊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这里应该是难过伤心,后来的苏珊能够自如的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了.这时苏珊应该是轻松快乐.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语中敏锐的察觉到用意,积极的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细微的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其次我运用了角色话体验,读出个性.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如果真正地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本的画面,成了画中人,才能体会人物真实的想法,读出个性化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角色化体验的朗读训练点.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孩子用自己的体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不足,预设得过于精细,缺少生成性的亮点

一堂好课是生成的。常态下的教学活动,我们大都是根据事先写好的教案进行教学,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我们是无法全部预料到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要进行随时调整,我们还要把这种当堂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不能被已设计好的教案所束缚.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及时调节,随机应变。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特别是对那些有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鼓励,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为学生的积极求知、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只要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脚下,从内心深处积极地看待自己,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境界,不断努力,使自己得到提升。

苏珊教学反思 篇8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跳、唱、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知识的拓展中,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了解了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本课,我从听歌曲《苏珊娜》律动进教室开始,在律动的动作中感受音乐,导入教学。通过谈话与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欣赏歌曲的愿望。通过两次倾听,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与要求,使学生音乐能力有所提高。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口风琴伴奏和舞蹈创编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开音乐会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角色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既是创造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对口风琴的吹奏技巧上的要求与指导还不是特别到位。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探索,也又一次的让我认识到,在常规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还需加强,对学生的整体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需不断的渗透与培养,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

苏珊教学反思 篇9

《噢!苏珊娜》是一首美国的乡村歌曲,情绪比较活泼、欢快。苏珊娜是一个美国的小姑娘,这首歌是由她的好朋友送给她的。由于这首歌曲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歌词比较拗口,再则这首歌曲当中有弱起拍、切分节奏,因此学习歌曲成了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歌曲,我采用了反复听唱的方法。

从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聆听英文版的苏珊娜,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同时为学生学习邀请舞做铺垫。这一环节学生的掌握还可以。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反复聆听,使他们对歌曲有大致的了解,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学唱,也有小部分的学生不会唱,在难点解决的'过程中,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乐理知识掌握不多,所以我只简单的采用难句跟唱的方法,讲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摸索更好的方法。

由于这首歌的风格特点,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模仿美国乡村音乐会的形式开了一个音乐party,学生的表演欲望很高,课堂气愤很活跃,但是在创作动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又很欠缺,很多学生只会模仿,自己想动作很难,这也是我们以后在课堂中需要加强的地方。一节课在紧张而匆忙中拉下了帷幕,留下了很多不足和遗憾,希望各位同仁能多提宝贵的意见,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大的进步。

生肖教学反思模板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生肖教学反思模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肖教学反思【篇1】

本次活动中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掌握好《十二生肖歌》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对十二生肖的名称及排序掌握更为熟悉。在课前我先收集十二生肖的动物图片,有的是从贴纸上贴下来。自己也制作了一个我的生肖。制作一些头饰可放在语言区。我先出示我自己的生肖,提问:这是老师的生肖,什么?大家都兴奋的说是鸡,我妈妈也属这个,有的说我妈妈属猴、狗………通过提问让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的基本名称。然后提问幼儿你的生肖是什么?接着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请小朋友按着次序排好队来了,请幼儿依次说出动物名称。接着学习儿歌前三句,教师念后一句儿歌内容,边念边出示背景图片。我们采取互相换形式朗诵,在熟练儿歌内容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儿歌内容及动物的顺序。我们玩了一个“猜猜小动物”的游戏,先出示动物图片然后让幼儿排第几。这个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大家都急着公布答案。先采取小组形式,让小组长抽一个动物图片,然后幼儿猜该动物排第几。只要说出数字就行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通过游戏的方式能较好地把握好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儿歌的内容也把握较好。整个活动的环节设计比较清晰,游戏里的层次也是由易到难,让孩子们对儿歌的有一种学习的挑战。在面对孩子们的各种回答时,我认为孩子们能鼓起勇气回答问题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表现了,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回答,而是说“你的答案离正确答案已经很近了,再好好想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发现孩子们的表现更为积极,回答没正确的孩子会继续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肖教学反思【篇2】

《十二生肖歌》这首歌曲,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十二生肖的先后次序,能用幽默、诙谐的情绪演唱,并能通过自由想像进行表演。活动中,先让学生讲讲十二生肖是什么动物,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第三、第四……又是怎么排列?接着,让学生学习并表演歌曲《十二生肖歌》。教师播放歌曲磁带《十二生肖歌》,引导学生根据旋律想像十二生肖动物的表演动作,用不同的声音进行演唱,并创编各种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表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十二生肖真有趣。学生为十二生肖排序;再选十二名学生来做“生肖火车”的游戏。

这次活动,学生的兴趣很高,气氛很活跃,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让小朋友自己选择演唱的情绪和速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编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观整堂课,能通过让学生猜谜语,讲、听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学唱、表演歌曲等活动初步了解了我国特有的生肖文化,并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始终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情感体验”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听赏领先,在审美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从而感悟音乐的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

当然整堂课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解决难点节奏时应该给学生一个准节奏,并接着提醒一下强弱规律,把每句字头的力度突出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歌曲唱得更加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又如课堂缺少一个评价,当学生表演后应该明确地给学生一个评价,这样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怎样表现是好的等等。

生肖教学反思【篇3】

安排每一组讲一节示范课,这一节课已经告诉了很久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准备,说实话,一个是真心不想讲,另外一个也是工作忙碌,课多杂事太多,抽不出时间去准备。在上个周末实在是没有办法,就在上周,整整消耗了我周六周日两天的时间才完成课件的制作。

有趣的生肖邮票,这一课比较偏后,但知识前后无关联,也是为了以后如果再有讲课,能够不用再麻烦了。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喜欢,也很有趣,但是由于邮票现在的利用率很低,生活中不常见,学生接触的少,对于这堂课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中国的生肖文化传承了20xx多年,在这一课当中,我想尽量让学生了解生肖文化,邮票的知识,所以这一节课涉及的有关生肖有关邮票的知识内容非常多,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学以致用,把美术和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是美术教学的要求,为了让大家体验到邮票的作用,我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信封,并且在课前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了让大家了解生肖,有生肖的表现技法和生肖中国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体会感悟,设计的方寸之美,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节课我从动感的人物,让学生发现,动起来的人物是有线条变化的,然后引导学生从线条开始观察,让学生明白线条在美术方面的造型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学会用简单的线条进行表现事物的形象。然后从生肖入手,让学生明白生肖的文化,生肖所代表的吉祥幸福的寓意。十二生肖的表现技法,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可以用简化,概括,几何图形,拟人等不同的手法技法来表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个人喜欢的方式来塑造生肖形象。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邮票知识,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许多和邮票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知识,自主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一环节学生很踊跃,都选择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在看的过程中,也非常认真。有一个环节,我发现两名学生说话,然后看完视频,我就请这个说话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然后给予语言提示,让其认真听课。然后这两名学生听课一直很认真,认真思考,积极举手。通过选择学习,学生对邮票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制作邮票奠定了知识基础。在中国发行的三套邮票和外国的一些生肖邮票欣赏环节,这一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没敢更多的开展,让学生去分析生肖的造型,构图方式,色彩的要素,以及整张邮票生肖给人的感觉。匆忙了一些。示范环节,我尽量示范了完整的绘画构图色彩,装饰过程,添加面值和发行单位,让学生明白一张完整的邮票需要完成的内容。同学看得很认真,欣赏学生作业环节让学生看兔子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学生可以自主表现生肖的形象。最后拓展环节展示了生肖的不同表现方式,剪纸,书法,泥塑等等,让学生明白,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现生肖邮票,为制作邮票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

课前做了很多的尝试,因为视频时间过长,我删了又删,压缩了又压缩,把五六分钟的微课视频压缩到2分钟之内。今天早上起来临上课前,我又删掉了5张幻灯片,就是为了尽量把讲课的时间压缩,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提起微课,我还要感谢泰安的王晓蕙老师。在去年支教的时候,王晓蕙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微课。每一次利用微课教学,我就想起王老师,对她的感激之情一直充盈满怀。王老师高前沿的教学思想,高超的教学技能,对学生真心真意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热情的为人,谦和的态度,无私的付出,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名师风范,为师当做她这种类型的教师。微课的利用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教学内容不但更加形象直观,而且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重新点开观看,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刚学会做微课的时候,我特别痴迷,把教材上的许多课程做成了微课,虽然做微课时辛苦了些,但对于班级重复的上课,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但是做微课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需要很多的时间精力。对课多忙碌的老师是一种沉重的。上个学期就没做,现在因为讲课又把需要的重点内容做成的微课。对于微课资源,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群人能够组成一个团队,开发一些系统的微课,这样有利于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这节课没有展开尽情的讲,也没有敢让学生过多的去回答问题和发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评述机会少了很多。记得听浙江的名师讲课,他们的课堂时间都能上到一个多小时,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评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课堂也非常的精彩,而在我们北方课堂的时间卡到40分钟,如果超过40分钟,就是一票否决。如果讲的太多,最后的作业环节就只能是半成品,或者直接呈现,这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在试讲的时候,我在一个班级展开了讲,结果讲完了,还剩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练习。这一节课本来是两课时完成,但是为了课堂展示,只能压缩到一节课,讲的时间少,学生操作的时间就多,所以只能取这种方式来进行上课。作业展示环节,应该有更多的作业展板,最好能全部学生的作品参与到展览之中,这样对于每个学生是比较公平的,也有利于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不利于学生的创作。学生的分组讨论时间老是也没有听取各组的讨论情况,学生参与情况,缺乏合作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布置分组完成一套完整的生肖邮票也是不错的选择。

生肖教学反思【篇4】

《生肖的联想》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什么是联想,联想应用的领域以及怎样联想;二是:将十二生肖其中的动物形象通过联想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予以表现,体现不同的材质所表现出的十二生肖所不同的审美情趣。

本次授课,课前我能认真备课,努力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授课时,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思路清晰,语言贴切。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本课程设计三个谜语的导入,猜谜语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本课内容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对本课能够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文字可以让我们产生联想。通过直观的感受到文字可以产生联想后,设计连环问题,图形、图案甚至具体的事物也是可以让我们产生联想,并通过图片感受。。

2、教学环节中能巧妙地应用材料本身特点,设计的问题环节以及配合的图例分析能层层推进,突出本课重点——联想。

学生能在分析,制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课程设计了两组练习。一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动手制作尝试并完成红萝卜的设计,可以模仿可以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活动,合作完成的学习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学生对这种新型的课堂学习是非常欢迎的,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也是非常融洽而成功的,这些因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挥。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

4、在教学中,图片里所有设计让学生直观的看,让学生自己去说设计创意,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积极动脑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包括两组课堂练习也是让学生自己谈谈创意以及优缺点。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5、教师给予学生做出的设计作品以肯定、评价,并给最有创意以及最特别表现的作品颁发奖状以此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的肯定。使得本节课得到升华。最后,回归本课重点,怎样联想。

本节课如果重新构建,我还可以完善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计中如果加入十二生肖的历史的适当介绍,会让课程更加充实。

2、平时授课时多注意积累优秀的作品,并挖掘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作品,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

3、用学生的习作来充实教学资源,通过欣赏分析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本节课中。

3、在学生合作制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今后在合作学习时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会交往,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生肖教学反思【篇5】

十二生肖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社会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原来的安排,活动从说说自己的生肖引出了课题,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生肖,班中的孩子们分别属“鸡和狗”,我用请幼儿举手的方法请幼儿比较两个生肖的数量多少,结果是“鸡12,狗25”,我马上追问:“那属鸡的小朋友比属狗的小朋友……”有的孩子答:“多!”其他孩子一楞,马上回过头来,笑着说:“是少!”“为什么你属狗,他属鸡呢?”徐小朋友回答:“因为我是鸡年出生的,他是狗年出生的!”“哦,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兔年!”“明年呢?”“龙年!”“那你明年属什么?”我故意问,有的孩子楞一下,答:“龙!”,张小朋友举手:“不对,我们还是属狗,不变的!”其他小朋友想了想都笑了。哈哈!活动气氛立刻活了起来。

“谁和爸爸或者妈妈的属相是一样的?”我又问,柳小朋友举起了手,“我和爸爸妈妈都属狗!”,“柳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不一样!”“那为什么他们属同样的生肖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我用一个可以移动的小狗图片进行讲解,十二年一个轮回,就过了十二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属马、虎、牛、兔……”,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谁知道有几个生肖呀?十二个,哪个生肖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陈小朋友和郝小朋友等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最大,猪最小。”“知道鼠为什么会排第一吗”“鼠在牛的'背上……”。接着我讲把童话故事《老鼠和牛》和《猫和老鼠为什么是天敌》合并在一起讲给小朋友听。班上的孩子都说自己没听过这样的故事,所以格外认真。

最后,我又用学唱十二生肖歌曲的方法,引导他们记住了生肖的顺序。延伸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十二属相”的邮票、剪纸,孩子们无不“啧啧”赞叹,我想,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美的鉴赏能力,他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欣赏活动将引导他们也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生肖教学反思【篇6】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新课程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提出本科类型要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在设计这节课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励的方式导入课题,结合谜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继而,通过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层层递进,使学生沉浸在生动形象的动物世界之中,不知不觉产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十二生肖的基本形态特征及丰富多彩的卡通形象。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讨论、想象、总结、创作、互动、评价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十二生肖的造型结构特点,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得以增加。优美的画面,再配上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生动形象、主题丰富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称赞教学反思模板》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称赞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