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通用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2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通用。

或许你需要"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这样的内容,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篇1

活动主题:感恩母亲 快乐亲情

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20XX年母亲节(5月13日)来临之际,我班将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教育 活动 ,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让幼儿懂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艰辛;让幼儿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活动时间:5月9日——5月10日下午

活动地点:中班教室

活动准备:提前告诉幼儿家长,要求妈妈参加活动。

活动流程:

5月9日

师幼互动:

(1)幼儿了解母亲节的由来。

(2)知道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3)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聊聊“爱妈妈”的话题。培养幼儿对母亲节的关注与感恩母亲的情感。

5月10日上午

为妈妈制作一份礼物《心愿画》贺卡,表达对妈妈的祝福。

5月10日下午

亲子活动:

1、全体幼儿一起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2、亲子游戏:“妈妈,放心跟我走”

游戏规则:起点妈妈蒙上自己的眼睛跟自己的宝宝一起准备游戏。听到“开始”指令后,宝宝搀扶着自己的妈妈走向终点,游戏过程中。宝宝要提 醒妈妈抬高脚或低头跨过障碍物,继续向前。到终点后,请妈妈坐在椅子上,帮妈妈捶捶背,完成后结束游戏。

3、 全体幼儿为妈妈献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4、妈妈和幼儿拥抱三分钟(在歌曲中进行)。

5、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孩子们和妈妈一起表演《感恩的心》

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漫漫人生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和妈妈一起面对,无论有多漫长,我们都会和妈妈一起走过。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利用一个非常适合的时机和机会,自然真实地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由于有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变化的真切感受做铺垫,所以很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花颜色的不同含义。

2、初步知道为什么有母亲节。

3、简单的懂得康乃馨的作用。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活动准备:

1、康乃馨一盆。

2、不同颜色康乃馨图片。

活动过程:

一、康乃馨一盆

1、谈母亲节为什么要送康乃馨?

2、给幼儿讲母亲节的由来。

3、说明母亲节送康乃馨的含义。

二、颜色含义

1、康乃馨有几种?(9种颜色,还有两种花有不同。)

2、康乃馨都有那些颜色。(白色、粉色、粉色、红色……)

3、讲解不同颜色的康乃馨的含义。

三、康乃馨作用

1、康乃馨有清心明目、消炎除烦、安神止渴……

2、种植在屋里对家人的睡眠有助于改善。

3、康乃馨还可以泡花茶。

4、在欣赏不同颜色康乃馨的图片时。

教学反思:

母亲节来临之际,为促使宝贝们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恩母亲,幼儿园各班认真开展“感恩妈妈”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一次的主题活动,幼儿知道了母亲节,通过讲述妈妈的故事,幼儿深切体会到了妈妈养育自己的艰辛,并能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理解母爱的伟大,而且也学会了给妈妈说感恩的话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肚脐形成的原因,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妈妈身体的关系。

2、用动作表现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感受妈妈的爱。

3、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激发对妈妈的爱。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1、课件,电脑,磁带,录音机。

2、靠垫若干,人手一个等。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

“你是从哪里来的”引出话题(出示两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互相讨论图片内容)。

图片一: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图片上有什么?心代表什么意思?

图片二:这张图片又有什么意思呢?

图片三: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件事让叔叔和阿姨特别高兴,会是一件什么事呢?

图片四: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他需要什么?

二、观察肚脐了解其形成的原因,知道自己的身体与妈妈身体之间的关系

1、播放PPT,介绍肚脐形成的原因。

你知道这是身体的哪个部位?肚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妈妈给宝宝什么样的营养?

3、宝宝生下来第一件事是什么?

师小结:宝宝哭了,说明他可以用自己的嘴巴呼吸了,可以开始用嘴巴吃奶了,这下脐带就没有用了。医生会用剪刀把脐带剪断,打一个结,包上纱布,过了几天那个结干了,再过几天那个结就掉了,就成了我们的肚脐。看看你的肚脐中间是不是有一个结。原来我们的肚脐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是谁对我们的爱?

 三、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提问幼儿“你在妈妈肚子里都做什么了?”

2、引导幼儿用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

四、游戏:我来做妈妈

1、请快要做妈妈的老师来到现场,为小朋友谈一谈作妈妈的感受。

2、游戏:我来做妈妈。

请小朋友每人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靠垫,跟着老师的要求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按照慢慢走路——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

3、请小朋友谈做“妈妈”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五、情感迁移,乐于表达

1、情感迁移。

除了妈妈,还有谁也爱我们?

用什么方法能告诉他们,你也很爱他?(励志的句子 www.J458.cOM)

2、拓印。

将爱的印记永远留在幼儿园,留在大家的心里。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表达、观察,享受了活动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深深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他们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情感体验这一方面,幼儿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与妈妈身体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原来妈妈把爱留在了我们的肚脐里。整个活动都是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以爱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相关阅读

教你写课件: 母亲节教案范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你写课件: 母亲节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讨论、调查、记录、绘画等活动,初步了解妈妈们的生活、工作,增强幼儿对妈妈的自豪感。

2、能够与同伴大胆交流并进行讲述,激发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以及主动为妈妈分担的意愿。

3、能大胆的介绍自己眼中的妈妈,清楚讲述一件与妈妈有关的事情。

4、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分享,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6、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形式:

1、晨间谈话活动围绕感恩母亲的话题:妈妈的生日、爱好习惯、我怎样让妈妈开心等等。

2、“我对妈妈知多少”记录表。(501班和505班)——周四完成,周五展示在kt板上。

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妈妈最喜欢的休闲活动。

你最爱吃妈妈做的哪道菜?

妈妈的愿望是什么?

3、我为妈妈来分担。(503班和506班)——周五中午前展示出来。

幼儿先讲述妈妈每天要进行的工作、家务等,再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愿意未妈妈分担的场景,如为妈妈过生日、拿超市购物袋、讲故事、做做****等等。

4、我为妈妈寻找欢乐。(502班和504班)——周五中午前展示出来。

请幼儿带来一张6寸大小的和妈妈一起的欢乐照片,粘贴在绘画纸上利用粘贴、绘画、简单文字的形式进行装饰。

活动延伸:

家庭作业可以是帮助妈妈完成一个心愿,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课程推荐:

诗歌《妈妈的手》

视频《母亲的故事》

教你写教案: 母亲节教学设计其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你写教案: 母亲节教学设计其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熟悉自己或同伴的妈妈,知道母亲节到了,要让妈妈更高兴。

2、快乐地寻找礼物送给妈妈,能用简短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3、体验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PPT;每个妈妈的照片;事先录制好妈妈期望得到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母亲节到了——妈妈真高兴

目的:了解熟悉自己或同伴的妈妈,在倾听中知道妈妈真高兴,因为母亲节快到了。

1、(出示一张照片)这是谁?(妈妈)

2、(不断变化的妈妈照片)看看她们又是谁?

l鼓励幼儿指指说说这是谁的妈妈,了解和熟悉自己或同伴的妈妈。

3、妈妈们今天真高兴,你们觉得妈妈遇到什么事情会很高兴呢?

l猜猜说说让妈妈高兴的事情。

4、你们听,妈妈是怎么说的,她为什么很高兴?

lPPt的录音(最近我特别高兴,因为我要过节了,你们猜猜我要过什么节?)

引导——母亲就是妈妈的意思,母亲节就是所有妈妈的节日。

5、谁可以过母亲节呢?

快乐对话顺口溜:妈妈妈妈要过节,什么节?“母亲节”

小结:知道所有的妈妈都可以过母亲节,所以每个妈妈都很快乐。

二、选礼物给妈妈——让妈妈开心

目的:快乐地寻找和选择礼物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

1、母亲节到了,怎么才能使妈妈更高兴呢?

2、你想给妈妈送什么礼物?

(PPT很多礼物)快乐的看看说说名字?

3、幼儿挑选一样礼物送给妈妈。

有这么多的礼物,你想给妈妈送什么礼物?

引导——幼儿能用简短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画面互动:用不同的画面来回应幼儿的选择,加深幼儿选送礼物的兴趣。(如:妈妈的笑脸、吻、掌声等)

重点指导——教师随机牵引,根据幼儿的选择用短小儿歌回应,如:妈妈妈妈我爱你,送你……,妈妈拍拍手(亲亲你、抱抱你)真开心。

三、听听说说——妈妈最喜欢的礼物

目的:倾听妈妈的声音,感知让妈妈高兴的不同方法。

1、宝贝们给妈妈送的礼物,妈妈都很高兴。问问妈妈还想要什么礼物让自己更高兴呢?

2、幼儿倾听妈妈的声音

l播放妈妈的录像,听听说说妈妈还想要什么礼物。

(妈妈想要的礼物是紧紧地抱抱她;妈妈想要的礼物是大声地说“妈妈我爱你”。……)

小结:原来一个拥抱、一句话……都是礼物,都能让妈妈更高兴、更幸福。

3、还有很多妈妈也想说话,我们到教室里去听一听。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开展的庆祝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妈妈工作很辛苦,要从内心去体谅妈妈,理解妈妈的付出,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也是让孩子体会爱、接受爱,让孩子更多的去爱他人,从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主动性。我们感受到德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让孩子从小懂得关爱、懂得回报。让感恩教育多溶于生活学习中!让家长渐渐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荐]怀念母亲教学反思通用


不要忽视对学生上课的整体关注,预先准备教案,也是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写教案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1】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

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2】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3】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4】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这是既相对独立又有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而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是对吸收的检验。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支撑新世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下面以《怀念母亲》为例谈谈我对此的做法,以此来解读我对听说读写的理解。,《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让学生静心地听

听觉,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感官之一,发展学生听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在课的开始,我就请同学们认真的倾听课文录音,特备强调不看课本的倾听。MP4中播放男播音员深沉的朗读在浸润着忧伤的音乐《此生不再》的伴随中,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爱恋和无尽的怀念也柔柔的叩击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渐渐地,渐渐地,女生的眼睛湿润了,渐渐地,渐渐地,男孩子俯身趴在桌上了。这样课始,静心地倾听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让学生自由地说

“说”是阶段性思维活动结果的口头表达形式,良好的“说”是学生良好思维水平与口头表达完美结合的体现。因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的权力也主要是老师的,即使让学生说,也只能左诱右导式的被动地说,而学生的主动权很小。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身边的事说起,并要求学生在不离训练目标的前进下,自由地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听完课文,我请孩子们随便谈谈,听出了什么,自由聊聊。在孩子们的交流中,聊出了作者的对亲生母亲无尽的怀念,对母亲的去世自己没能在身边陪着身怀悔恨,乃至痛苦的自责以及抱恨终生的愧疚,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恋等等,文章的情感一下子仅仅听完课文录音就把握的这么精准,这也为完成下边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我出示学习目标:“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先自学,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探究,热情诚恳的交谈,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展示环节,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更是令我大为震惊:课堂上小组的交流后,进入展示环节,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表达完全超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对课文的赏析完全超出了我对文本的解读:邢一飞、黄志远对文字“织”和“糊”的理解很唯美,而安以轩、姚博燕、张力为、吴一涵、闫鹏宇对此补充很可以说滴水不漏,全面的很。宋一天对“凄凉”和“甜蜜”的解释很精辟,他总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任文远为了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另辟蹊径,关注到日记的时间,徐浩洋则关注到“摘抄”这个词进行解释,特别是晁艺煊、程玉波、闫鹏宇对两人的补充完全征服了大家。还有屈怡然、李梦琳对第七段的理解,王启文对第六段的剖析,使原以为很理解课文的我惊呆了,原来我的理解还不深刻,我的理解还有些片面,真正的高手在六2班,真正的智慧在课堂,向我的学生致敬,向我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自由的课堂上,在这个思想的王国里,放飞思绪,任他天马行空,给他自由,让她信口开河!孩子们的侃侃而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的相信孩子,让她自由的表达,只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5】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

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

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现在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不过,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6】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情,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通用8篇)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编写教案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哪些教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设想

本次综合性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分组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做好记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协作意识、合作能力。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的能力培养在课前的一周的准备和组织。

课型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各自收集整理筛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成果展示,教师总体规划调控,适时点拨,以学生活动为主。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利用课下收集整理筛选材料。

第二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第三课时,综合评价,作文。

教学目标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化;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材料能力。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展示活动成果,增强对黄河的理解。

任务安排:黄河文化:1、成语游戏2、俗语演绎、3诗句欣赏。

黄河文明:炎黄二帝传说,大禹治水,黄河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河知识:黄河的基本概况,自然特点,水文特点,黄河现状(简介)。

爱我黄河:1、环保,(仿写)。2、一句话环保。3、图形想象(补充)。

综合评价

学生自我点评,教师总结性点评。

活动收获

作文:我心中的母亲河。

关于黄河环保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次综合性活动你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了解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历史、文化含义。

2、过程和方法:

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

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文明广博。

教学过程

(课前请几个学生准备第一点中的涉及的内容)

1、献给黄河的歌曲诗词:请学生背诵自己掌握的有关黄河的诗歌。

(朗诵能力)

2、“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河代表中华民族,因为:(准备黄河的地图,相应的地方应做点标记)

⑴悠悠黄河:

黄河历史悠久: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都城、王国纷纷在黄河岸边寻找他们的立足点,也使黄河成为历史的舞台,上演了许多故事传说。

⑵黄河故事:

后羿治理河伯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庄子》中望洋兴叹的故事等等。

古代文明之所以以黄河为中心而发展延续,正是因为黄河特有的地理形式。

⑶九曲黄河:

介绍黄河的地理形式和黄河河流泥沙情况。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

黄河泥沙堆积,对下游造成危害,不仅如此,黄河的污染和断流现象十分严重。

3、请你为保护黄河写一句公益广告。

4、根据记录的资料,习作:以“黄河”为话题。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3

①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②请你为黄河母亲和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

优秀的广告语如:

Ⅰ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Ⅱ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Ⅲ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Ⅳ万里黄河在咆哮,祖国母亲泪满流。风吹雨淋黄土坡,水土流失愈严重。炎黄子孙同携手,积极保护多绿化。

Ⅴ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优秀的公益广告赏析:

Ⅰ黄水滔天,浊浪滚滚中,祖国地图上满目疮痍:一棵棵残树在洪水中随波逐流,一根根树桩无奈哭泣。画面中,一座小楼在大浪冲击中岌岌可危,小楼上的人哭叫着抛出了残缺的斧头。

标语:我“爱”黄河母亲,砍光了“绊脚石”,永远在她“怀抱”中!

点评:画面布局合理,含义一目了然,色彩鲜明,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标语言简意赅,颇具讽刺意味。

Ⅱ标题一:曾经──

一条碧蓝的河流蜿蜒流淌,绿树成荫,鸟儿在蓝天白云之下欢快的飞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河水中浮现出“河”这一古老的名称。

标题二:现在!

刺耳的闪光灯声中,拍摄着黄河的现状:触目惊心的树木残桩中,浊流肆虐,天空不再澄澈,鸟儿不再歌唱,沙尘弥漫在画面上。“黄河”这个名称的出现,发人深省。

标题三:未来?

只有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

点评:富有节奏感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做连缀,简洁明了,标点的使用颇见匠心。

活动小结:我们的黄河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们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本次活动我们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同时,请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①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

②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广告要件应包括图画或照片、广告词、设计思路说明。可以用手绘,也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力求有创意。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4

创意说明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活动步骤

一、成果展示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3、全班齐诵《黄河颂》。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也说一说。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结束活动。

二、作文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心中的黄河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三、评价

1、优秀作文评选。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

老师应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注: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作文”“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

(上接卷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质疑、释疑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最根本的部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生疑、质疑的学生为数不少,教师要着重为这部分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速读能力、吸收运用能力、查阅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优秀教师普遍注重这些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赞可夫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原则”就是主张把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的“钥匙”观念,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特别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主体性阅读教学”和“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三、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观园自由地观赏、探索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

有远见的语文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外,还要不囿于课堂教学的范围,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观园”去走一走,开阔他们的视野,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事事有语文。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看书、读报,语文无处不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同时要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人做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培养和训练。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总是在一种高耗低效的水平上徘徊。吕叔湘先生多年以前就指出:“花10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个中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性。若被从具体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中出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成为僵死的机械性的条款。解决这一弊端的唯一办法,就是还语文学科以语言多元综合的整体特征。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校语文教育系统与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系统有机统一起来,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素质养成有机统一起来,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大观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拓学习语文的新天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书报杂志中获得知识,锻炼思想,塑造人格;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才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每个学生在“大观园”中游览、观赏,但从“大观园”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他们身在“大观园”,心也要在“大观园”,要懂得观察和观察的方法,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探索,这样的话,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

“火把”“钥匙”“大观园”,这是我的语文教育观。归根到底一句话,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阶段,这是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二是要变“我要学”为“我学会”阶段,这是解决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三是要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的阶段,这是一个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会到达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也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关注母亲河环保;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你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你沉重的步伐推动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你有力的臂膀铸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灵魂。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情地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

播放“黄河”的视频片断。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请听诗朗诵:

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

⑶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

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

⑸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刘禹锡

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如有补充,亦可得分)

3、黄河成语:

不仅是诗歌中满是黄河的影子,就是成语中也常常能见到黄河。请各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

⑴泾渭分明渭河和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互不相融。后引申为两个人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⑵中流砥柱黄河中的坚强柱石。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

⑶河山带砺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⑷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⑸河清难俟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⑹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如有补充,亦可得分)

4、其它:

除了诗歌、成语之外,同学们可能还搜集到了不少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好吗?每题10分。

5、小结:

知识篇这一环节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而且还检验了我们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有的小组搜集的资料比较丰富,有的则比较匮乏,以致无法答题;有的小组把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地清清楚楚,有的则是杂七杂八混在一起,找起来手忙脚乱;还有个别同学搜集的资料出现了重复甚至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经过这次的实践,相信同学们今后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三、生活篇

第二个环节“生活篇”老师搜集了黄河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资料。谁能抢先说出相关的内容,每一题加10分。

进入生活篇的展示。包括“影视、飞车、钱币、雕塑和邮票”。

以上的资料告诉我们黄河不再只是一条河,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黄河母亲河的图片。

四、忧患篇

1、由一组图片进入“忧患篇”。

2、请同学们根据手头资料简单地分析讨论黄河目前有哪些忧患?

泛滥之灾

黄河中游因其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多泥沙河流。黄河下游地处平原,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10余米的“悬河”。

“伏汛”“秋汛”“凌汛”“桃汛”。

干旱之灾

由于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日益增加,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山东省境内,后来日趋严重。特别是90年代,年年断流,且首次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

污染之灾

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44亿立方米,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生活垃圾

3、采取措施:

我们把黄河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看着母亲遭受这些灾难,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无动于衷。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请大家思考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治理黄河,拯救黄河?

⑴认识、宣传保护黄河的意义。

⑵树立忧患意识,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⑶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⑷兴修水利。

⑸统一整治工业、农业、生活排污。

两院院士的呼吁,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国家兴建了黄河小浪底,三门峡水库等一批水利设施,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记者、作家和艺术家发挥各自的特长,报道宣传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谴责那些利益熏心的不法之徒……每一个有良心的炎黄子孙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拯救黄河,报答母亲。我们中学生虽然力量单薄,但也不是无能为力,比如我们可以为黄河环保作一些宣传。下面几条宣传语就是从同学们作业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放映学生作品。

五、结束语

赤地变青山,黄河流碧水。我们期待母亲河早日重焕光彩。最后,让我们高歌一曲《保卫黄河》,希望更多的人能投身于保卫黄河的战斗之中。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3、指导学生选定活动主题。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各小组根据所选主题收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

2、各小组设计并制作出本组的公益广告。

第二阶段:

1、将各活动小组的调查报告和公益广告汇总。

2、课堂展示各活动小组的调查报告和公益广告。

第三阶段:

对这次活动做出总结。

活动成果

完成的调查报告有:

《黄河忧患──断流》贺艳小组完成

《黄河忧患──泥沙淤积》王小笋小组完成

《黄河忧患──洪水威胁》黄泽灿小组完成

《黄河忧患──严重的水污染》姚小茵小组完成

《黄河忧患──水土流失》刘斐然小组完成

完成的公益广告有:

《小鸭游黄河》宋骁小组制作

《如此帮忙》邹赞驰小组制作

《黄河的水是蓝的》梁铭欣小组制作

《治理黄河,我们的责任》王明智小组制作

《你想拥有怎样的黄河》李程小组制作

《多想让母亲河变清》周梦璐小组制作

《你希望明天的黄河是怎样的》张璐小组制作

《汽车黄河一日游》伍卓能小组制作

《伸出你的手,增添黄河的色彩》黄舒琴小组制作

《黄河是母亲,孝敬靠大家》曾蕾小组制作

《老外游黄河》唐贵武小组制作

《让黄河变清》付书锦小组制作

小结

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增长了许多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了,创造能力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经验:

1、教师的指导要贯穿整个活动过程,这是活动成功的保证。

2、把布置、指导、展示这些活动化整为零穿插安排在一、二周的课内教学活动中是很好的方法,使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参与活动,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

遗憾:

由于课时不够,本次语文活动的写作任务没有完成。如能按照原先的设计让学生完成《我心中的黄河》这篇作文,或写一则周记,总结一下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这次活动会显得更加完满。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7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是在学习了课文《黄河颂》(光未然)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美好的爱国情操与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的

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关注母亲河,加深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活动组织与计划

第一部分:侧重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所以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主题词。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资料,研讨问题。(见课本)

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完成,课内或课前互相交流。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⑴黄河之源的传说。

⑵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

⑶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3、关于收集俗语、谚语、成语的活动。

第二部分:侧重收集诗文、歌曲,召开主题班会,可以“歌唱黄河”为核心。

这一活动可与音乐课配合进行,可请音乐教师推荐介绍有关的歌曲民谣。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抄下歌词并引导学生评析。

第三部分:收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黄河的忧患,培养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设计公益广告并展出。设计力求巧妙、生动、有创意,但仍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四部分:要求学生用写作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关键在如何确定话题角度。

四、活动评价

1、重在过程评价。

2、不求全责备,不求毕其功于一役。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五、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对于潜能班(几乎所有家庭没有电脑)虽较难实施,但同学们兴致很高,做了不少努力,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网络,同时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多么骄傲与自豪。语文学习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是适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垃圾乱扔,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总是把包装袋乱扔,以为这无所谓,大家都这样并且总有人清扫,所以已习以为常。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讲卫生、保护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有多重要,并且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讲卫生了,爱整洁了……”“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教室里无论什么时候基本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学生,家长也满意了,真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觉得应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学了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母亲河教案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的

1、了解黄河,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

3、学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知识;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活动步骤

一、了解黄河

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黄河各方面的资料;

2、每一大组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查找下列资料:

⑴黄河的地理知识;例如:形成、流经省份城市、长度、流量、冲积平原、黄土高原等。

⑵黄河的历史知识:例如:历史人物、历代建都情况、神话传说、相关的建筑工程等。

⑶黄河的诗词知识:例如: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诗词。

⑷黄河的环保知识:例如:黄河的现状、治理情况、最新的治理策略等。

提示:上网查找资料时,每一小组必须用一软盘下载有关资料,每一位同学必须用周记本作记录。

二、“展示”黄河

以上述四大内容为依据,堂上开展知识竞赛,选出优胜的小组。

1、黄河的地理知识:

教师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四个小组的准备情况。

题型有:选择、判断、填空。

答对一题一分,答错不得分(本组同学不得补答)。得分最多的小组为胜。

2、黄河的历史知识:

⑴必答题:黄河流域历代建都的情况。

⑵抢答题:黄河流域的古战场、石窟。

⑶口述题:介绍一位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或神话)人物及主要事迹。

要求:人物可以自选,但小组之间不能重复,不能照读资料。

本项总分最多的小组为胜。

3、黄河的诗词知识:

比赛方法:抽签选序;三分钟之内小组成员背诵有关的诗词,数量多的小组为胜。

小组之间的诗词内容可以重复。

4、黄河的环保知识:

要求:每一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黄河的现状(可读资料),献上治理黄河的策略。

表现出色的小组为胜。

提示:

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在内容的搜集和答题的人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

三、记录黄河

课后每组上交打印资料,由组长收齐。(第六周星期一)

具体要求:

1、A4纸,排版合理;

2、图文并茂;署名;(最好为彩色打印)

3、每人不少于一页纸。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6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作为老师,通过使用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明确传授基础知识,编写一篇优秀的教案,你需要做到这几点你可以读一下88教案网的编辑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1】

上课是个人思想的整合,评课是众人思想的碰撞。

评课越深入,思路越清晰。

《回忆我的母亲》在设计教案时共三课时。第一课时,讲背景,作者字词,文章结构层次。第二课时,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品质。第三课时,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我对革命事业的决心。

今天,讲课时。两点整上课,我1点52进教室。当时教室里已经坐了很多老师。其中,还有副校长。难免会紧张,所以,就利用多媒体放了一首《妈妈我想你》。歌曲四分半时间,因此,歌完之后刚好上课。随意的歌,调动情绪,毫无目的。导入,本来是开门见山。当我发现学生和老师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我换了导入方式——情景导入——我们感恩生命如同鸟儿有了丰厚的羽毛将会飞向蓝天。我们感恩母亲,她陪伴我们人生的起起落落。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的人就是母亲,母亲怀胎九月早已和我们建立了最为深刻的感情。所有母亲都是这样的,朱德先生的母亲也是如此。

这样的导入,我很不喜欢。因为,句子没有那么优美,遣词造句生硬关键语速也慢。(我紧张的时候,反而语速会变很慢。)

接着,按照计划回顾知识三组词,三层次。分析第二部分。布置任务1.概括第二部分关于母亲的事件。2.总结母亲的高贵品质。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始讨论,讨论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速度太慢。但是,考虑到学情,也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讨论了近20分钟。接下来概括事件。事件概括,我提醒了说关键词,重点句。但是他们依旧很难概括出来。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学生把握的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三部分讲授,我很快做了总结。而且为了让学生把握读法,还特意强调和泛读了第16段两个“忠于”的语句。

下课铃已经停了一会了,布置完作业下课了。

反思:

导入:导入是拉进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要激发读者的兴趣。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其次,当情绪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顺势而推。借助朗诵第一段,再来回顾文本知识。

授课过程:1.问题设置不清晰。对于和母亲有关的事情,应该分组找出,而不是全班都在总结。按照我的方式:全班总结,一会浪费时间,二会使课堂混乱。2.在概括事件时,给他们方法指导,更重要的是有范例。3.适当的时候,要渗透背景介绍。这样孩子们就不会纠结“溺”字。

板书:四块黑板利用不合理。最南边的黑板应该写一些字词类。紧挨着的黑板写本文结构,第三块黑板也就是靠近写结构的黑板,应该写人物品质,最后一块黑板写一些延伸的知识。

总之。

1.课本挖掘不够深入。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平凡的母亲,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我幼年,母亲是平凡的劳动妇女,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妇女,她勤劳、聪明、能干、善良、宽容。在我求学时,母亲是有远见的。在我步入社会时,有了自己新的思想,母亲又成为了我的支持者,一个人养活一家,她明白我的不容易,可见母亲的深明大义。

2.教学设计不精致,像粗糙的陶瓷。看似完整,但不完美。

a.教学设计要考虑每一环节所用的时间,在备课时就注明。

b.活动应该是质量和效率双重标准。

c.方法指导不是只讲空泛的词,应该落实处,给范例更直观明了。

3.板书,合理安排每一块黑板。

4.随意的导入要镶嵌在整个课堂环节上,而不是,仅仅为了缓和气氛或者调动情绪。

教学智慧不是花,应该是嫩芽。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2】

今天第一节课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课前设计,自认为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有不妥之处。

1、导入的重新设计

《我的母亲》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并且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一句关于母爱的名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到学生缺少责任感和对父母社会的感恩的心,上课学习积极性差,而且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就布置学生让他们回家后好好的看看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想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意识到这样的导入,游离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所以就改成了引导学生一起读单元提示,领悟到本单元第一课是《藤野先生》到这第二课的《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的文章,而回忆性的文章应该如何学习,回忆性文章中内容的如何计和安排,这样的一个总结加上引导,带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课《我的母亲》,明确回忆性的文章应该选择以往的难以忘怀的事情,表现被回忆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观察角度多是当年的视角,不是单纯的对被回忆者的评价,重点写的是难以忘怀的典型事例,让读者自己体会感悟。本课《我的母亲》语言平实,选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视角来写,选取了母亲的几件令其难忘的事情,表现母亲的品行。这个重新设计的导入,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

2、课文学习要深入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参设计的,基本上解决了教参上出现的所有的难点重点,包括课后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一个泛泛的学习,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有关母亲的事情都找出,并且分析了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当时备课太草率,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是需要耐心而细致的,备课更是如此。

3、在教学设计上,学生活动还是太少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这节课,如果加上更多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如学生在课上完成《能力训练》,能把课文多读几遍,思考问题的时候,能真正的动脑动口……

学生自有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的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上来。所谓的教无止境是也。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3】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4】

《我的母亲》是一篇人物传记,也可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详实,同时包含了母亲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学完课文,我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的教导,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写这篇课文会如何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当堂用学到的截取法做练笔,并找学生展示,同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找出不足。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帮助。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并且回答出来,而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例就不能做出准确的概括。这表明我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才能照顾到学生全体。另外,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我也更了解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展现更加充沛,这对我以后做学生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以后会多做这样的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5】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和培养,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情感的熏陶和感受上。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分别是从亲情、友情和乡情三种不同情感来体验。《我的母亲》是属于亲情体验的,这篇课文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无声的爱,也表达了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体验之中促发感受,并把感受倾诉出来,在倾诉之中进一步带动情感的发展。我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情促感,以感带情”。接下来,我展开论述具体做法。

一、利用丰富生动的导入创设氛围

因为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所以,在进入新课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够表现母爱的资料,比如,图片、俗语、诗词、名言、节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谓丰富而生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制成课件并按顺序投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当然,在每一种类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会插入一些与母爱有关的较有感染力的话来引入或过渡或总结。比如,在投完一组图片之后,我如是说:“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母爱是相通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母爱也是伟大的,所以自古以来,母爱就一直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通俗的谚语,都涌现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作品。”这段话既揭示了图片的意义,也增添了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还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在放完所有的资料后,我作这样的总结:从以上资料可以感受到,母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母爱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但每个人对母爱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这段话既可以总结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开启下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丰富生动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又能为课堂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真挚感人的内容体悟深情

《我的母亲》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母爱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深深的爱,也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自己未能孝敬母亲而带来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巨大悲痛。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朗读、品读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歉意这两种情感的体悟,在体悟中促发内心的感受。具体做法如下:初读:让学生小声初读课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都很激动。我原以为是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来有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除了被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母亲和老舍的母亲一样,是如此之优秀,如此之伟大。这种发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第一次从心底里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此显得非常激动。

朗读:让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达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的细节描写,体悟母亲对儿女内敛而又含蓄的爱,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舍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母亲,尽管她不常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泪代言,但正是如此,更显其无私和伟大,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品读:让学生静默品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两句给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来细细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和作者内心感受。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解读文本,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情感的表达酝酿情绪。

三、利用自由轻松的氛围表达情感

学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对文本的感悟,不少学生眼睛里都打湿了泪水,心中顿时也积满了想法。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不少学生都是噙着泪水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经历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个时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母亲,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平时也就很少或者没有想到如何去报答母亲。而这篇课文无疑给他们敲了一个警钟,让他们意识到生前的孝顺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局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他们的发言大都表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母亲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照顾。尽最大努力为母亲谋幸福。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我也颇受感动,学生的发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迁移和升华,进一步带动了情感的发展,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在一曲动人的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中结束本课。让学生通过歌声进一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这种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可能还略显浅显,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总结出更多更实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鉴。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6】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通用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作为教师是相当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教案的,教案授课能够更有利于学生们重视,如何寻找能为自己提供灵感的教案范文呢?88教案网特别编辑了“《将相和》教案及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

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板书:机智勇敢爱国

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板书:完璧归赵

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板书:上大夫

四、学习

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

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到文中再读读,想想,在文中找找。

六、总结

1、从学习内容角度进行:课文内容—主人公思想──写法。

2、从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进行(生成)。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会

动作……

(机智勇敢爱国)蔺相如

语言……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点

讲故事,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指名朗读课文)

2、通过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4、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生可能答:不满、嫉妒、不服。)

5、指导朗读:

想当年,廉颇在沙场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了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却一步登天,能不满肚子气吗?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生读)

6、激起冲突:

同学们,假如说蔺颇整天这样生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整天想着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可能答:闹翻、矛盾激化,削弱赵国力量。)

二、深入研读,理解课文内容

1、相机引出: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2、提供学习支架:

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学生自主研究。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引导:

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相信你们都有了劝服廉颇的好办法,谁想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点拨,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对这三个故事进行分析,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⑵“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

“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选择写的较好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能对上后半句)

(生可能回答:将军背上能负荆、将军背上能背荆生、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出示: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感受,相机板书2人的优秀品质:廉颇“百战百胜”“知错能改”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2、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总结:

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会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渑池之会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3】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课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需3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知道名著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⑴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⑵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⑴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⑵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⑵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⑷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4】

《将相和》是一则历史故事,故事发生距今已然有二千多年。而今这个故事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或者说为我们所关注之处,我个人理解是在于第三个故事。当然,第一、第二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言、行、神态的描写,已经把他的大智大勇、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感悟时并非难点。

教学,应按需定教。“需”有文本解读要求之“需”──这是教材要求;也有学生学习需求之“需”──这是学生为本。

按需而教,在本课中,我确定以下三点

1、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班级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在语言组织方面能力不是很强,突出表现在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方面,往往不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在课堂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独立组织语言进行说、写段意、主要内容的练习。在本课中我安排一环节,即组织学生自由读完第一个故事后概括,要求动笔概括。

2、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则故事,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这方面,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言行来深入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通过阅读第一个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是难点,换言之即大部分学生均能实现这一点,区别在于感受领悟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确定扣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对蔺相如机智勇敢特点的领会引向深层,“想了一会儿”体现了他的魄力,也可以看出他关于把握机会,一个“理直气壮”则体现了蔺相如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一个“大大方方”更表现了胸有成竹的智慧。当然抓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也是应学生习作表达的实际而教。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不善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附带动作等,使学生习作描写表现力量大减。所以结合本文适时引入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语言描写的不足,以学生实际写作为例,指导学生修改提示语,并在课后结合进行人物语言的片段描写,以切实提示学生的习作水平。

3、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阅读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一目标的落实基点在于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联结起来,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课文解读的需要,预设拓展了两个资料。其一: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前仅是赵国重臣缪贤的的一名舍人,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蔺相如凭借这一机会一跃成了赵国一代名相。其二:蔺相如何以敢在赵王面前许下承诺,何以敢背着秦王把和氏璧先行送回赵国而大大方方赵典,就是因为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儒教思想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君王行为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动力。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揭题质疑

1、出示战国形势图,师生共读图。

2、揭示课题,读题解读。

3、再读课题,引导质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你现在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然后根据课文所写的三件事,给课文分成三个大段。

2、交流课文分段情况。

3、快速游览第一大段,并写下段意(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

4、交流段意:

蔺相如只身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献上宝玉后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就用计取回,冒死抗争,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最后自己也全身而回。

三、细读故事,走进相如

1、自由读文,从人物言行中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2、交流学习收获:

自由交流阅读体会,深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板书:

语言、神态、行动

3、品读提示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提示语一:想了一会儿,说。

提示语二:理直气壮地说:……

提示语三:大大方方地说:……

小结:我们在阅读文章,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深入体会。但是,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会写上一些提示语,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结合着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其实就是重点通过对三个提示的研读来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同样要重视对提示语的解读。

当然,在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提示语,其实作者在描写时也是非常重视提示语的。而事实上,作者在描写时,作为人物的语言那必须是如实描写的,不可能随便改动的,但人物的神态却是根据作者的感受进行描写的。这些神态的描写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内容世界的了解。同样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写好人物语言的提示语。

四、运用语言

补充提示语:

1、奶奶说:“哎呀,怎么流鼻血了?快进屋去洗洗脸,把鼻血止住!”

2、“给,不要客气了,快喝吧!”奶奶对那个过路人说。

3、爸爸听了说:“孩子,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很无助?你是不是希望有人来帮助你呢?现在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呀!”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

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⑴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⑵指名口述过程。

⑶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6】

设计理念

高年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设计特色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插图投影,学生简要复述第一个故事。

老师表扬并点拔:复述的不错,从中你们知道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吗?

(聪明有胆识。)

2、回顾第一个故事的学法:

幻灯出示学法,学生齐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后两个故事: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二、根据学法自主学习新课

分组讨论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性学习精神,小组代表领取讨论提纲,一组重点学习一个故事。)

1、汇报交流第二个故事。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认真听并从中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渑池之会起因是随之赴约,经过是逼秦王击缶,结果是蔺相如再次立功。

⑵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幻灯出示,有感情齐读,让学生体会蔺相如不畏强暴,英勇抗争。)

⑶学生找出蔺相如行动的句子汇报。(体会人物品质,渗透写作知识。)

点拔:从渑池会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既勇敢又机智,战胜秦王,维护赵国尊严。可大家别忽视了一个人──廉将军,他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让学生理解文章前后安排的巧妙。)

⑷学生质疑。(通过边学边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⑸欣赏录音,指明朗读第二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结点拔:蔺相如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这下可引起一个人不高兴啦!他是谁?(廉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汇报交流第三个故事:

第二小组汇报,第一小组认真听并学习。

学习方法同第二个故事,根据提纲由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相机引导为辅。(过程略)

3、指名讲述第三个故事:

(让学生理解图文并茂的作用,提高学生欣赏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质疑难点:将相由不和到最后的和,从哪个词语看出/(同心协力)原因何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三个故事,渗透爱国思想。)

三、梳理全文,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既联系又独立。)

四、拓展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1、理解文中是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

2、学习写人的方法写一人物。

五、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谈及国家。)

六、课本剧表演第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合作表演能力。事先可排练一下。)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完璧归赵”,体会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品质。

2、弄清“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完璧归赵”的过程中,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读、自议、自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蔺相如的品质。从读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培养自主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选择读音,理解题意:

⑴软件出示课题的三组读音,选择正确读音,读题。

⑵“将”“相”指的是谁?(板书“蔺相如”)

⑶“和”是什么意思?

2、统领全文,引入新课:

⑴导疑:从“和”你会想到什么?

⑵课文以“和”为线索,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呢?(板书“完璧归赵”)

⑶指出这节课重点学习“完璧归赵”。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思考故事的起因、结果。

2、问:一接到秦王的来信,赵王和大臣们各自的表现怎样?

(引导学生打比方或用四字词、成语概括)

3、问: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人?(板书“勇敢机智”)

(引导学生用四字词、成语概括。)

三、质疑自读,自议自悟

1、围绕蔺相如勇敢机智,令人佩服激疑。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佩服的地方与同桌交流,读读、议议,并说说原因。

3、学生品读领悟,老师点拨,激发情感。(重点环节)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同桌试述或指名讲述。

五、学法迁移,课后延伸

1、小结学习方法。

2、课后,用该方法自学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8】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文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文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2、“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二、学生预习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三、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⑵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四、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⑵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⑴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⑵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⑶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二、总结全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全文。

2、复习总结:

⑴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⑵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四、指导认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2、“将相和”什么意思?

3、在古代“将”指什么?“相”呢?在本课文官是谁?武官是谁?

(相机介绍廉颇、蔺相如,并指导书写“蔺”字。)

4、“和”什么意思?“和”之前是什么?(不和)板书:不和──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们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围绕“将”和“相”写了几个故事?加小标题(3个)

3、自读3个故事,初步了解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前两个故事是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将相和的原因──共同的爱国思想。)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1~10段,思考蔺相如说了几次话,勾画出来。(4次)

2、读第一次话,这次说话中出现了一件物品,是什么?(和氏璧)谁来介绍一下这件宝物?从哪儿看出是件宝物?

3、那我们就还给他吧!为什么不行?

4、那就不换给他?为什么也不行?

5、那就打吧!从哪儿看出秦国强大?(一段)

6、齐读一段,师介绍战国背景。

7、于是只能派人去,指名读蔺相如说的话,指导朗读,读出坚决,充满信心的语气。

8、全班齐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气和决心。

9、他第二次说了什么?指名答

10、刚才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而此刻却说有点小问题,到底怎么回事?是蔺在说谎吗?表现出蔺的什么?(聪明与机智)

11、秦王对这块玉垂涎已久,他捧住这块玉一边看一边称赞,你是秦王,你怎样称赞?指导朗读。

12、读第三次蔺相如说的话,蔺相如真地会连自己的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13、读第四次说话,从“大大方方”一词,你看出什么?(蔺相如勇敢、不卑不亢)

14、“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除了壁送回了赵国,还有什么完好无损地送回去了?(赵国的尊严)

15、蔺相如升官应该吗?

反思

课下,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谎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

1、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10】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2、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词语,议事说理,阐述见解,布局谋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

2、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哪位同学了解他?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将”指的是──出示卡片“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

2、课题中的“和”什么意思?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

(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

3、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4、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指名读,齐读课题。

评析:开课时,能从题眼入手,围绕课题的三个字,进行了正音、解释并积累“和”字的四字词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这几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巧妙地揭穿了秦王的骗局,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讲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却处处注意团结,使廉颇知错,并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如果老师要你们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

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分别强调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意思。

评析: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注重了本课的字词教学,体现双基教学扎实。

三、研读第一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1、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大致了解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中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蔺相如”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师口述:“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当秦王知道赵王得了和氏璧这块无价之宝时,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问蔺相如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师口述:“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就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师口述:当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

师口述:当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2、同学们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展现“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刻画的。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从蔺相如的四次话语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来细细品味,然后与同桌交流交流。大家在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时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谈自己的感悟,一种是先读句子再谈体会或者是先谈体会后读句子,还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3、把自己读懂的与伙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你喜欢用哪一种方式把自己读懂的与同学分享呢?

4、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预设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⑴我从“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体会到了蔺相如很聪明,他不仅能看透对方的心思,还能够随机应变。

⑵我体会到蔺相如非常勇敢,他为了保全和氏璧而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体会到的,尤其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捧、退、站、撞”更能看出他的勇敢。指导长句朗读。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能抓住句子进行体会,而且能抓住重点词来进行理解。谁能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蔺相如的勇敢和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指名生读、评议,再齐读。

⑶学生继续发表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并会正确应用。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三、精读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

⑴看清因果:

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生速读,归纳交流)

⑵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①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②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③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④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⑶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⑷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小组讨论后教师小结。

2、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⑴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⑵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⑶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3、小结:

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爱国)

2、总结:

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五、作业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篇12】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传说做过深入广泛的考察和研究。42岁时开始编写《史记》,47岁时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苟活,集中精力著述,经过十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五十多万言的巨著《史记》。这部巨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希望你们课余时间光顾一下这部名著。

好,咱们一起欣赏《将相和》这篇文章。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么“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团结的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自学收获

1、检查生字词:

(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绝口不提、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⑴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思考: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体会到: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⑵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使学生知道: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三、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咱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总结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导朗读

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

⑴机智勇敢。

⑵热爱祖国。

⑶胸怀宽广。

⑷顾全大局。

⑸不畏强暴等。

2、廉颇:

⑴英勇善战。

⑵热爱祖国。

⑶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⑴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⑵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三、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有条件的可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热门]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88教案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元宵节教案及反思。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制作花灯的方法。

知道花灯组成的结构。

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参与节日游戏。

教学准备

红色彩笔、红绳、一次性纸杯、剪刀、双面胶。

一盏红红的花灯。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主题

1、新年过后,正月十五即将来临,我们又要迎来什么节啊?

2、过元宵节都会有什么哪些活动啊?

3、家家户户都会在外面挂上什么啊?是不是我们幼儿园也挂花灯啦?

4、大家喜不喜欢花灯啊?花灯漂不漂亮?

二、说说花灯的结构

1、出示花灯,仔细观看花灯。

2、大家说说花灯都由什么组成。

3、说说自己家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制作花灯

1、看看我们需要用的材料,知道材料的名字。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让大家认真观看如何制作的。

3、再让幼儿们亲手制作,教师来进行一旁的督导。

四、总结

1、大家展示出自己做的花灯,共同欣赏观看。

2、比一比,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原因在哪?

3、大家一起提着花灯走出班级,自由活动。

教学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掌握情节,学习动物对话。

2、丰富词汇:苦恼、耕田、传播、报时。

3、体验为别人做好事,别人喜欢,自己也快乐的感受。

4、能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快乐。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6、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快乐的小公鸡》。

2、老牛在田地耕种、青蛙在池塘边捉虫、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传花粉的图片

3、老牛、青蛙、蜜蜂、小公鸡、公鸡爸爸头饰。

4、布置田野、池塘、花丛的背景。

活动过程:

一、边看角色演示边讨论,幼儿初步体验情感。

1、出示老牛(头饰)——“我快乐的是老牛,小朋友好”。

教师以角色口吻引导幼儿讨论: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快乐吗?

2、演示青蛙(头饰)、蜜蜂(头饰),鼓励幼儿猜想它们快乐的原因。

师:小青蛙和蜜蜂都说自己快乐, 请你们猜一猜它们为什么快乐呢?

3、出示小公鸡(头饰),引出故事《快乐的小公鸡》

师: “我是一只小公鸡,我也想找快乐。”

讨论:小公鸡怎么样才能找到快乐?

二、教师有感情讲述故事,提问幼儿。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故事>。

1.故事里有哪些动物?

2、小公鸡整天没事干,它心情怎样?(丰富词汇:苦恼)

3、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小公鸡找到谁,它们怎样说?

三、观看课件,欣赏故事,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小电影《快乐的小公鸡》。

1、小公鸡跑到田野问谁?

2、小公鸡怎样问老牛呢?(学习句子:爷爷,怎样才能快乐呢?)

3、出示图一:老牛爷爷怎样回答?(学习对话:帮助人们耕种田地,就会快乐了。丰富词汇:耕种)

4、小公鸡跑的那里问青蛙?

5、出示图二:青蛙哥哥怎样回答呢?(学习对话:为庄稼,捉害虫就会快乐。)

6、它跑到花丛问谁?

7、出示图三:蜜蜂姐姐又是怎样说的?(学习对话:飞来飞去给花儿传播花粉,就会快乐了。丰富词汇:传播)

8、老牛爷爷、青蛙哥哥、蜜蜂姐姐说的不一样,小公鸡怎样办呢?

9、公鸡爸爸怎样回答小公鸡?(学习句子: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

师:小公鸡怎样找到快乐呢?(幼儿讨论后,提问个别幼儿)

师:原来小公鸡每天早早起床,为人们报时,它成为一只快乐的小公鸡!(丰富词汇:报时)

六、引导幼儿思考其它动物快乐的原因。

师:老牛爷、青蛙、蜜蜂它们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所以它们快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那些动物?它们有什么本领去帮助别人,让自己快乐呢?

七、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边听故事,边故事表演。

师:等会,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进行故事表演。记住在表演中一定要说出你所扮演角色的对话啊!现在请大家故事表演!

七、教育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

结束师:在生活中,原来我们经常帮助别人,爱劳动,做一位勤劳有爱心的小朋友,就会赢得大家的喜爱,自己也快乐了!

我们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吧!

故事《快乐的小公鸡》:小公鸡整天没有事情做,心里很苦恼,它想:怎样才能快乐呢?它跑到田野里问老牛:“爷爷,怎样才能快乐呢?”老牛说:“帮助人们耕种田地就快乐了。”它跑到池塘边问青蛙:“小哥哥,怎样才能快乐呢?”青蛙说:“为庄稼捉害虫就快乐了。”它跑到花丛中问蜜蜂:“小姐姐,怎样才能快乐呢?”蜜蜂说:“飞来飞去给花儿传播花粉,就快乐了。”小公鸡回到家里问爸爸:“爸爸做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老牛爷爷,青蛙哥哥,蜜蜂姐姐说的不一样的呢?”爸爸笑着说:“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从此,小公鸡每天早早起床,和爸爸一起为人们报时,它成了一只快乐的小公鸡。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选择的是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易于复述的故事《快乐的小公鸡》。故事的中重复句式较多,段段落结构也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进行开放性的问题“你们看小伙伴们见到大公鸡为什么苦恼?”让孩子自己猜测下一个情节,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然后我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让幼儿饶有兴致得观看故事,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整个故事。 之后再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去引发幼儿思考故事的内涵,幼儿在反复的感受、理解、学习、表现中受到启发,并能根据自己的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幼儿从中明白:“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这一道理。不足这就是我对于整个活动的设计一心想完成我们的教学活动,完全照搬方案中教师的主观设想而进行教案所设计的几个环节,幼儿都不是很积极,思维非常的活跃和开阔。虽然幼儿的兴趣浓厚,但是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幼儿孩子的自主性和猜想太少了,该采取的哪些有效措施让更多的幼儿参与活动,感受快乐课堂?这一点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就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一点反思,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元宵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录相。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皿。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元宵节录相,并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吃元宵,看花灯,

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2、教师讲解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介绍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

二、学做元宵。

1、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吃过)吃过什么馅的呢?(有五仁,豆沙,黑芝麻)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其口味)。

2、元宵是什么形状的啊?(圆形的)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先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皿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三、品尝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1、教师出示花灯,让幼儿跟随音乐玩舞花灯,猜灯谜

游戏。

2、煮元宵的同时教师把碗,勺摆放好,幼儿洗手。

3、幼儿品尝元宵,互相说说此时心里的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同时也学会了运用揉,搓,团圆,包馅技能,制作不同口味的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小百科: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4

全园主题会:欢欢喜喜闹元宵

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5.文艺表演与游戏、猜谜活动穿插进行。

6.亲子元宵美食活动。

六、资料链接

1.知识资料。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元宵之夜,小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的灯,有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过去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使灯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缤纷。元宵节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的,它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2.教学资料

(1)音乐。

①歌曲。

②歌曲《卖汤圆》参见印小青主编:《儿童民间歌曲》,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年,第235页。

③歌曲《闹花灯》参见虞永平主编:《幼儿教育活动大全(小班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小班活动《漂亮的灯笼》的制作步骤图

小百科: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8]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赏灯、吃元宵等);

2、初步尝试用语言、艺术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感受小朋友与老师一起做元宵、吃元宵的快乐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悬挂幼儿与父母共同准备的红色物品;

2,面粉、盘子、小碗、小勺等。

3、在网上收集花灯和元宵节的视频。

具体活动过程

1.各班欣赏各种各样的元宵节的视频,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赏灯、吃元宵等)。

2,欣赏花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图案。

3、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介绍花灯的名称与特点,体验说一说、玩一玩的快乐。

4.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5.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6.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教学反思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

小百科: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8]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6

主题说明: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⑥自己动手做元宵、做花灯可以感受更多的快乐。

主题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大胆地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主题活动:

活动一:甜甜的元宵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师:①今天是什么节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师: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元宵,然后品尝元宵,感受到浓浓的团圆之情。

活动二:赏花灯、猜灯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过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开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来源教案网)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将A组和B组得到的奖品比一比,看哪队胜利了

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猜到的谜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猜一猜。

活动反思: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亲情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正确把握基本的流程和环节,做到以图为凭,激情激趣。在导入的设计上也是下足功夫。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7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2、欣赏花灯,感受花灯的美。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丰富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及只要活动的课件,谜语若干。

环境准备:收集各种花灯,布置灯展。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讲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只要活动。

2、引导幼儿参观灯展,说一说:最喜欢那盏花灯?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花灯美在哪儿?

3、欣赏儿歌《做彩灯,闹元宵》

4、猜灯谜。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谜面贴在花灯上,教师读谜面,幼儿来猜。

小结: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不仅要欣赏花灯、猜灯谜,还要品一种美食-------元宵。

活动反思: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欢”字教学,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生动活泼地识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地说从两个方面着手:

1、联系已有知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认为学习者的“前理解”“前结构”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只有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就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字,掌握了“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组词”等常用的识字方法,这就成为他们识字的先前“认识模块”,是独立、自主识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不可忽视。

2、联系生活经验。语文是母语教育,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都为识字奠定了基础。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已有积累,学生才纷纷说出“欢乐”、“欢心”、“喜欢”等积累的词语。既强化了识字效果又拓宽了识字途径。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了解一些元宵习俗。

2.进行猜谜游戏,体验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材料准备:

1.花灯的图片。

2.谜语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花灯,引出主题

小朋友今天陈老师带来了很多花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二、知道元宵节及一些习俗

1.什么时候我们看花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除了看花灯,元宵节还要干什么?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

3.教师讲解这些习俗的意义。

三、猜灯谜

师:我们也来猜猜灯谜吧,看看谁最厉害!

师幼猜灯谜,猜对的奖励一个纸折的小兔灯笼!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小百科: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知道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花灯节。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

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录相、元宵一盒、花灯等。

活动与指导:

1.猜谜语:汤园。说说这是过什么节的一种吃食。引出谈话主题:元宵节。

2.观看录相元宵节。让幼儿说说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

3.讲解元宵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让幼儿知道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点花灯是为了让节日的夜晚明亮,欢快。人们为了增添娱乐的情趣,还在灯上写上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有奖,非常有趣。这个节日从古代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花灯的样子越做越多,工艺越来越复杂,每年过节时,各地都有花灯展,鼓励小朋友随家人节日去赏灯。井告诉幼儿电视台届时还要播放相关节目,请大家注意收看,体验全家一起过节的乐趣。

3.请幼儿观看传统花灯的样子和吃元宵。说说自己见过什么样的花灯,吃过什么馅的元宵。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教案及反思 篇11

主题说明: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⑥自己动手做元宵、做花灯可以感受更多的快乐。

主题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大胆地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主题活动:

活动一:甜甜的元宵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师: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师: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元宵,然后品尝元宵,感受到浓浓的团圆之情。

活动二:赏花灯、猜灯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过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开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我自己猜中了几个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将A组和B组得到的奖品比一比,看哪队胜利了?

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猜到的谜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猜一猜。

活动反思:

目的在于培 养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亲情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正确把握基本的流程和环节,做到以图为凭,激情激趣。在导入的 设计上也是下足功夫。

以上就是《母亲节活动教案及反思通用》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母亲节活动教案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