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6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精选5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也非常优秀,每个教师都会经历写教案的过程,在教学方案的编写并不应当仅仅停留于课前准备上,更多的在课后也要随时记录教学效果。你是不是写起教案来就毫无头绪?有请驻留一会,阅读88教案网为你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数学》P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进行估计

1、师:玩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些幸运星,猜一猜大约有几颗?生猜。

生1:我猜大约24颗。

生2:我猜大约35颗。

生1:我猜大约57颗。

生1:我猜大约68颗。

2、师: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颗),让学生了解10颗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现在谁要改答案的?

生第二次估计

生1:我猜大约40颗。

生1:我猜大约45颗。

生1:我猜大约55颗。

生1:我猜大约50颗。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40-60之间,到底有多少颗呢?我们一起数一数。(星星有50颗)

3、师:这次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的数量与50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呢?

生讨论

生:我们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乱猜的,第二次猜时,我们以10颗作为参考,结果猜的比较准。

师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准确数了。

二、深化感知。

1、出示金鱼图

师:老师养了一些金鱼,请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几条?

生1:大约有10条。

生2:大约8条。

师:数一数有几条?(10条)

2、请你估计第二个金鱼缸和第三个金鱼缸有多少条金鱼?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

数一数几条?(15、48)

3、任意选择两个金鱼缸比较,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花金鱼也比黑金鱼多。

师:那多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更清楚些?

生:15比10多一些,48比10多得多。

师:多一些、多得多这两个词用的非常好。谁还愿意来说一说。

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

生:10比15少一些,10比48少的多。

同桌说一说。

4、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相对的,在100以内,像48比10多得多,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如千以内,48只是比10多一些。

5、举例说一说

小组内生举例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时候你能用得到这些说法?

三、学以致用

1、生活中随处都有用到这些说法,大家看,这是哪里?(花店)

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说一说。

(1)根据玫瑰的枝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

(2)枝数少于30枝的玫瑰有几瓶?多于30枝有几瓶?

(3)()()

显示课件比多少

2、游戏

老师在纸上写一个两位数,现在你们可以猜猜这个数是多少吗?你们猜,我只告诉你比这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直到猜到这个数为止。

师生玩

同桌玩。

四、课堂总结

上了这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平阳县中心(实验)小学课时锦囊开发小组提供]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经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过程。

2.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两根带子)问:你认为哪根长?(学生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到底哪根长呢?(让学生上台演示)

2.提问:你是怎样比的呀?(学生说出比的方法)红带子比黄带子长出多少呢?你能把红带子长出的部分剪下来吗?(学生剪一剪)

3.小结方法:要知道两根带子谁长谁短,只要把它们对齐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了。(板书:比一比)

[评析:由比较两根带子的长短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齐这一环节,为下面运用排一排比多少的方法作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排一排,比较多少。

(课件出示例1)提问:哪种花片抓得多?(红花片多)多多少个呢?

(1)同桌一人数出13个红花片,另一人数出8个蓝花片。先讨论:怎样摆可以一下子就清楚地看出红花片多几个?然后两人合作在桌面上摆一摆。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让一组学生合作摆在纸上)

(3)组织交流:让摆在纸上的学生拿上台展示。

让学生说说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排)

提问:红花片多几个可以看出来了吗?这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个数,还能怎么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个数)

(4)小结:我们把两种花片一个一个对齐排一排,就能一下子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板书:排一排)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都是指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5个。(板书:相差)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感知一一对应这一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直观地找出谁比谁多,多多少,体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游戏,感悟算法。

(1)每人自己抓一把花片,和同桌比一比,谁抓得多?多几个?(学生游戏,指定一组交流)

(2)让两个不同桌的学生比一比:你抓了几个?你呢?谁抓得多?多几个?(学生回答)

提问:没见你们放在一起排一排啊,你们是怎么知道多的个数的?(学生说出减法算式,教师板书)指着算式说说各部分的意思。

小结方法:只要从个数多的花片数里面去掉个数少的花片数,剩下的就是这两种花片相差的数,也就是多几个或少几个。(板书:算一算)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有时不需要再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巧妙的设计自然引导学生想到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悟出了计算方法,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算法,解决问题。

提问:对刚才小明小红抓的花片,你能用算一算的方法求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吗?

课件显示花片图,学生口答算式:13-8=5。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评析:通过排一排,玩一玩,再到算一算,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的过程,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运用新知,引导推理

谈话:游戏结束了,小朋友玩得开心吗?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参观玉峰实验学校的合唱队,好不好?

1.课件出示例2。

瞧!他们排练得多认真呀?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女生24人,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2.你会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吗?(学生口答算式:24-20=4)说说算式各部分的意思,再次感悟:只要从24里面去掉20,剩下的就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

3.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课件显示算式:24-20=4)

4.讨论:题中有两个问题,为什么列同一个算式?

5.交流得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就是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都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数相差多少。[板书:两数相差多少]

[评析: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两种不同问法需要同一算式解答,进一步强化了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法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方法同上。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直接让学生口答完成。

4.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讨论:想提什么问题?

组织交流,随学生提的问题,课件逐一出示,说说如何解决?(学生口答算式)

[评析:经过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再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卡通形式出示课件也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评价,应用拓展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

生活中有许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你能举些例子吗?

[评析:让学生举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从生活中有数学发展到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与少的概念

师:同学们,回头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教室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你能用多或少描述以下听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听课的教师比讲课的教师多。

生2:我班的同学比听课的老师少。

生3: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多。

生4:台上的桌子比台下的桌子少。

生5:我班的女孩比男生少,男孩比女孩多。

生6:戴眼镜的比不戴眼镜的少。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入情境提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引入新知

1.感受多少。

教师板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师:你们对这些词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借助图片、手势和身边的事物说一说。)

a.出示第1幅葡萄图。

师:图上有什么?绿葡萄和紫葡萄比较多还是少?多很多吗?用哪个词比较合适?反过来紫葡萄和绿葡萄比较用哪个词较为合适?

(学生开始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紫葡萄有50粒绿葡萄有40粒

绿葡萄比紫葡萄()

紫葡萄比绿葡萄()

生:绿葡萄的个数比紫葡萄少一些。

紫葡萄的个数比绿葡萄的个数多一些。

b.出示第2幅图片。

葡萄有50粒草莓有8个

葡萄比草莓()

草莓比葡萄()

师:大家仔细观察,葡萄的个数和草莓的个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葡萄的个数比草莓的个数多出许多。

生:草莓只有一点点,葡萄有很多。

生:草莓比葡萄少那么多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以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组讨论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葡萄比草莓多得多,草莓比葡萄少得多。

师:刚才借助实物图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没有标上数据,大家可以看图估算以下,然后用今天学过的词来描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c.出示第3幅图片。

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

青椒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1: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多得多。

生2:青椒比橘子少得多。

[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游戏。

教师:刚才大家学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个两位数,它们能猜到是多少吗?

生:老师,这个数是20吗?

师:不!它比20多得多。

生:老师,这个数是60吗?

师:它比60又少一些。

生:那么是55吗?

师:对了,真聪明!

师:你们还想做这个游戏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两位数,它比100少得多。猜猜看?学生猜的过程略。

[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游戏,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意渗透了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练习设计

1.有两只小青蛙捉害虫,一只青蛙说,我今天吃了35只害虫,另一只青蛙说,我吃的比你少一些,你们猜我吃了多少只害虫?

(1)10只(2)30只(3)5只

2.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8岁,妈妈的年龄比我的年龄

1、小得多

2、大一些

3、大得多

3.媒体出示小猫钓鱼的画面。

用画面上的数字各说一句话(用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小组交流,然后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向大家汇报。

你能从这副图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小白猫钓的鱼特别多,小灰猫钓的最少。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展开讨论,并联系小猫多鱼的故事展开了联想。)

生:小灰猫钓鱼的技术不行。

生:小灰猫可能钓鱼不专心,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把钓鱼的事耽误了。

师:就小猫钓鱼这件事,我们知道不管作什么事,不光技术要好,更重要的是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说对吗?

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初步理解了多与少的概念,已经能够区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与少。本课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与少的概念。使学生由2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比较发展到能比较100以内的数。

1.体现四主意识,实现两个转变。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体现四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实现两个转变:

a.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化(师讲生听)向多样化转变。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争议等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b.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变教为导,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等生动有趣的过程学习,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展现学生想法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3.鼓励质疑问题,引发问题意识。

本课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当出示第一副图时,让学生凭经验和直觉提出问题,并不加评价,而是将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先是思考哪个答案正确,进而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在课结束前,又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强化,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

专家评析

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这节课练习的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不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可以有所表现。

教师选材贴近儿童生活,小猫钓鱼富有童话情趣,为儿童喜闻乐见,教师能抓住小猫钓鱼这件事归结到意志品质的教育,渗透(不管干什么都要专心,学会管住自己)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情感素质的培养。老师借用小猫钓鱼这样一个儿童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非常之好。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解题方法的过程,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计算。

2.使学生通过排一排、比一比等活动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温旧引新

提问:老师这里有两根彩带(一根红彩带、一根黄彩带),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

再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到底哪根彩带长?(放在一起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红彩带的一端要和黄彩带的一端对齐?

将两根彩带一端对齐贴在黑板上(如下图)。

谈话:通过比较,你发现哪根彩带长?请把黄彩带比红彩带长出的部分指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如果老师想剪下黄彩带比红彩带长出的部分,应该剪去哪部分?(指名演示,在剪的地方画下一条虚线,并将黄彩带沿虚线剪开)

提问:如果黄彩带比红彩带长50厘米,那么剪去的部分长多少?

小结:也就是说,黄彩带比红彩带长50厘米。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要知道两根彩带的长短,可以把两根彩带放在一起比一比。比较时,要把两根彩带的一端对齐,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眼看出哪根长,长多少。

[说明:以比较两根彩带长短的活动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进一步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做了方法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直观操作,感知算理

1.教学例题。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例题情景。谈话:瞧,小红和小明在玩抓花片的游戏呢!

媒体播放小红和小明的对话。

小红:我抓一把蓝花片有8个。

小明:我抓一把红花片有13个。

提问: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呢?

启发: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花片多多少个呢?(学生可能想到:把他们抓出的红花片和蓝花片数一数,再比一比;把红花片和蓝花片排一排,再比一比等方法)

提问:用哪种方法能使别人很清楚地看出,哪一种花片多多少个呢?(先把花片排一排,再比较)

谈话:请小朋友就用这样的方法,把红花片和蓝花片排一排,并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得到的结果。

学生拿出学具按要求完成操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反馈:你是怎样排的?结果怎样?(指名演示排花片的过程,并说一说比较的结果)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会动脑筋,用摆花片的方法得出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求出结果。

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进一步研究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提问(指花片图,同教科书第61页):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你能指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吗?(根据学生回答,画虚线隔开,并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怎样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个数?为什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是求13个比8个多多少个,也就是从13个里去掉8个。)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3-8=5(个)]

小结: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可以用减法计算。

提问:你知道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

引导学生体会: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2.强化理解。

要求:刚才我们研究了小红和小明抓花片的问题。你想玩这个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每人从篓子里抓一把花片,再比一比,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

交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抓花片的结果吗?(引导学生先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得到结果,再列式计算,并用两种方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说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的过程,领悟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了用减法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谈话:瞧,小红和小明又去参加合唱队的演出了。(出示试一试的情境图)

提问:怎样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呢?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追问: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什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小结: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两个问题的问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三、探索练习,发展能力

1.先后出示想想做做第1~4题。

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解答,并组织交流。

第3、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2.电脑出示下面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再问:根据上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菠萝比西瓜少几个;西瓜比菠萝多几个;菠萝再添上几个就和西瓜同样多;西瓜去掉几个就和菠萝同样多。)

比较:小朋友根据一幅图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比较一下,提出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问题不同,但意思相同,解题的方法也相同)

3.电脑出示情境图(没标数量的一筐菠萝和一筐西瓜,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问题吗?为什么提不出问题?(不知道西瓜和菠萝各有多少个)

谈话:如果菠萝有18个,西瓜有12个,你能算出菠萝比西瓜多多少个吗?怎么列式?

提问: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问?(西瓜比菠萝少几个;菠萝去掉几个就和西瓜同样多;西瓜添上几个就和菠萝同样多;西瓜与菠萝相差几个。)

[说明:不同梯度的训练,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巩固深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应用

1.出示下表:

提问:这是我们班图书角几种图书的本数统计。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出不同的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1~2个问题解答。

2.谈话:在生活中,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还有很多。(出示练习九第4题)你能说说这道题的意思吗?怎样解答?

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问题,先自己解决,再说给爸爸妈妈听。

[说明:在学生初步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五、课堂总结。(略)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 篇5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实实在在。本课中出现的桃子,小猴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出现的场景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策略:

在上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应用加法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要求继续教学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甚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新知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先通过猜一猜原来树上可能有几个桃子,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猜测中发挥了主动性,使学生在辨析中认识到原来树上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猴摘下来的,一部分是树上还剩下的。把难点一一分散,学生在此基础上说一说、列式算一算比较自然,比较容易掌握。想想做做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练习加法的机会,使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数学思考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道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3解决问题方面: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口头作答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橡皮7块,盒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要!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Jab88.cOm

师: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生抓出?块橡皮,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块橡皮,(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师: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橡皮吗?

生:10块。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块,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块。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橡皮了。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我们一起数数原来是不是7块。师生齐数:2、4、6、7)你答对了,这个小礼物就送给你了。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个游戏,学生在玩中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

1猜一猜

两只小猴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已经采了23个(出现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板书:23个)。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了铺垫。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板书:树上还剩5个)

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与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

23+5=28(个)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采下的个数加剩下的个数等于原来的个数)

3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还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师:解决实际问题在列式后,要口头回答题目中的问题,题目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会回答?

生:树上原来有28个桃。(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设计意图: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他们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也应该考虑到少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又要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

4如果学生前面没有说出5+23=28的算式,在解答后提问,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把还剩的和已经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想想做做第1题。

问: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的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我读文字,图上数的)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并让学生口头回答。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对,求一共有多少拼图,就是把已经拼好的和还剩的合起来。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看图,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自己列式计算,订正,指名口答。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这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问:这4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原来是多少。

四拓展训练

1、你想怎么填,你会怎么算,请你列出算式。

(1)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树上原来有几只?

师:你想怎么填?

生:还剩5只。算式:24+5=29(只)

(2),图书馆还剩33本书,原来有多少本书?

师:你想怎么填?

生:借走12本书,算式:33+12=55(本)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练习,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我们用加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精选5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