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

滕王阁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04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优秀的课堂一定离不开教案的帮助。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相信一些人会觉得教案很难写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滕王阁序教案"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滕王阁序教案 篇1

高二语文新课标学案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

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讨论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小结:

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找出第二段的典故)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背诵2~3段。

二、分析4~5段。

(一).分析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五)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诗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感情?)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四.语言揣摩(鉴赏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评析: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

三.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滕王阁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 “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习+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 背诵2—5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

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 查2—5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6—7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

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 默写2—5段。

2、 做“基础训练”。

滕王阁序教案 篇3

高三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2、了解文体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教学难点:了解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新课,导入

《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作业:熟读课文

教后记:学生朗读还需加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疏通文义

2、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学深诵读第一段,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习)

四、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常见句式分析

2、文章分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常见句式分析

教学难点:文章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

板书设计:滕王阁序

王勃

一、述宾主之美

二、绘山川之美

三、写宴会盛况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练习二、三作业检查

二、学习新课,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三、句式特点:

明确:以四、六句为主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四、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后记: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1、强化练习

2、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强化练习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

板书设计:滕王阁序

王勃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骈俪藻饰,辞系华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课后练习四

二、学习新课,文章鉴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命途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藻饰”“用典”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

五、作业:

《练习册》《滕王阁序》

相关阅读

高三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七

1、从王勃的简历说起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2、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

我们今天来看王勃当时的做法,特别应该考虑的是他当时是否不通人情世故。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

其实,当时的王勃已经是26岁的人了,要说他完全不通人情世故那是很勉强的,再说,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他内心戚戚,是很想一吐胸怀的,第三,我们也不能排除他的恃才傲物的胆识和信心。这篇流传久远的美文,今天我们读来是令人赞叹的,可是,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就已经语惊四座。阎某人拂袖而去之后并没有出来看什么热闹,而是派了人给他传报王勃写的句子。怒气正盛的阎某人慢慢地被王勃的文章征服,当传报人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传进去时,阎某人不仅震惊了,而且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3、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王勃并非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板书:“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4、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正像《岳阳楼记》一样,文章本来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那是为了直接进行体物写志,王勃要对滕王阁进行一番描写,那是因为具体环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题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马上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板书)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且看王勃的内心世界。

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B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的强颜欢笑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5、《滕王阁序》给我们的启示

A、为文应该有感而发。B、没有脱离情感的文采。

高三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五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教学过程:

1.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作者经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自读效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骚”。

2.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三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在上述两步导读之后,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

例如,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骤进行。①—③句,叙述洪州地理位置。④—⑤句,用两典故,盛称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⑥句,言城池繁荣,人才众多。⑦—⑩句,表宾主尽东南之美及宴会盛况。⑾句,自己与会的缘故与荣幸。

由此可归纳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依次可概括出其他段落的主要内容: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并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通过反复朗读,在聚零为整的结构分析中,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蚨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5.四读探主旨:即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表现在课文中,即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文章的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6.五读求鉴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命途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

7.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藻饰”“用典”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

高三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执行时间: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还有蓬莱阁。

2、介绍作者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14岁赴考高中,被授朝散郎,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命官,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22岁时,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就在写作《滕王阁序》的第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新唐书》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漫不经心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二、解题

1.介绍“序”

本文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2.介绍“骈文”

骈体文,产生于魏晋,全盛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基本特点:对仗(骈偶,结构相对,字数相同—“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四四相对,四六相对,六四相对,六六相对,七字句)、声韵(音节和谐: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句之中,平仄相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含蓄、典雅、精练)、藻饰(追求词藻华丽)。王勃不是戴着骈文的锁链跳舞,而是随心所欲地驾驭种种骈俪文规范,为自己要表现的内容服务。后来,骈文逐渐片面追求形式,韩愈、柳宗元提倡写古文了。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读课文,了解句式

4、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襟,以。。。为带。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副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星分翼轸分:分野,星宿与地面对应

9.都督阎公之雅望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孟学士之词宗之,助词,无义。

1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宝、杰、灵,都是动词。

12.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

13.腾蛟起凤腾,起,使动词(三)简析第一段:

赞南昌(历史悠久、位置险要、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人烟繁盛、第三段中还有“富庶祥和”,即“闾阎扑地”几句)——捧阎公(令人联想到“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曹操)——夸嘉宾(用了“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溢美之词让人乐开了花)——褒盛宴(酒兴、豪气、文势、风雅,极尽欢娱)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铺陈是一种表现手段,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描绘。也就是诗经中的“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后这种手法更加细腻淋漓,常常结合夸张、排比手法,渲染某种氛围或情态。(也常说成“铺排”、“铺叙”)例如《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讲读第二三段:

(一)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照彻(日光下彻)

3.骇:使。。。惊骇骇瞩:使目光惊骇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序、季节。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8.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个句子有多种翻译,晚、寒作状语,惊作“惊鸣”解释比较合理,晚归的渔舟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雁群被寒气惊扰),叫声回荡在衡阳的水畔。

(三)分析第二部分:

1、二三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美景(板书)

2、总体把握:

写景角度——俯仰(上下)、远近、点面、视听触嗅描写滕王阁的景色的角度: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仰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俯视

“鹤汀凫渚”以下四句——近景远近、俯仰、视听“披绣闼”几句——俯视中景

“云销雨霁”以下四句——眺望远景

(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听觉虚写(联想想象)

这样从远近、俯仰、视听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3、鉴赏名句

写景的表达技巧——动静、虚实、声色(色彩和构图)、情与景、工笔与白描、点染铺陈、反衬(以声写静、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示:色彩绚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褐色的孤鹜)、境界开阔(水天一色,高远的天,浩渺的河,上下浑然一体,宏大的空间立体感)、动静搭配(翱翔的孤鹜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景交融(没有广阔胸襟和气度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也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提示: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两句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板书“色彩变化之美”。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提示:“渔舟唱晚”四句,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使读者展开联想,创造出一种视通万里、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板书“虚实相映之美”。

板书: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变化之美;③上下浑然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第三部分: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竭尽。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使。。。受屈。窜:使。。。逃逸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12.奉宣室以何年奉:侍奉(二)分析第四、五段内容:

1、承接上文,溢美之词——褒盛宴(酒兴、豪气、文势、风雅,极尽欢娱)

2、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由豪情到悲情变化的一句话。“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由宇宙的无穷想到人生之渺小,命运的无法把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板书“人生苦短、盈虚有数之悲”。

3、以下还抒发了怎样的悲情?板书“伯乐难觅、壮志难酬之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悲”。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知音难觅、伯乐难寻的孤独。“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命途多舛、壮志难酬的悲愤。

4、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5、简要说明下列典故在文中使用的特定意义: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最有意义的警句。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淤泥而不染,遇困顿而情操不移,处逆境而积极乐观。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用“阮籍”作反典,阮籍是以哭表达对社会的绝望之情,耿直愤世,作者不愿仿效,仍愿积极用世。

6、小结: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封建社会扼杀了多少人才?哪一个人才不是生活在统治阶级的阴影之下!一介书生无法匡时济世,却在痛苦中自励,在逆境中吟唱,这两段是文章最动容之处,奏出了初唐时知识分子的生命最强音!

第四部分:分析六、七段:

(一)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词。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志向,胸怀。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幸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小结:继续慨叹人世不平,抒发自己抑郁情感的同时,又表明了作者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更以谦恭的笔调,恭维阎公,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五、《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乐——悲——平静,一波三折。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把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表现了唐代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

六、知识归纳A词类活用

1.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

3.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4.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5.屈贾宜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6.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7.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俊杰B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2.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3.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4.彩彻区明古:日光

5.千里逢迎古:迎接

6.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

C一词多义

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都,都是潦水尽而寒潭清没有

2.胜胜友如云才华出众躬逢胜饯盛大的

3.穷响穷彭蠢之滨尽穷岛屿之萦回极尽,动词穷且益坚困厄、处境艰难穷睇眄于中天极目,放眼

5.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有怀投笔名词,心思,胸怀

6.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序文

7.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D与《滕王阁序》有关的21个成语

1、【物华天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高三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四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

3.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学习时要抓住文体特点。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要注意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结构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总之,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可结合跟踪试题的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思路结构】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疑难指津】·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

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风景剪辑】

风景1: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风景2: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③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④之芳尘。乃喟然曰⑤:“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①濑乡九柱:指位于懒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②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③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④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⑤“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1.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名楼---于是就用这件事来给楼命名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也是荆吴一带最美好的风景。

C.下车而乱绳皆理---从车上一下来就先整理混乱的绳子。

D.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和集宴一定都在这里。

1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点明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在城的西南角。

B.“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是刻划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着重突出了楼高。

C.“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用典说明黄鹤楼可代替这些楼以观景集仙。

D.“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指来往的过客行人都在这里经过停留。

13.下列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②月孟夏,日庚寅

A.“井邑”即有“闾阎”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B.“井邑”即有“舸舰”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坐窥”是讲抬眼看市容,“日庚寅”是用干支纪日。

D.“俯拍云烟”可见楼之高,“日庚寅”是指当时天气良好。

1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

B.“荆吴形胜”一句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极为简明扼要而又极有分量的概括。

C.第二段点出曾在黄鹤楼活动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历史的苍桑感。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5.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16.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①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子安、《王子安集》

6.略

7.C

8.D(动宾结构)

9.D(虚实结合)

10

.B(无恨主之意)

11.

C(刚上任就治理得好)

12.D(只指穆公)

13.A

14.C

15.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6.①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③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④略

滕王阁序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c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c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c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

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

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请在文中找,试列举)

例如: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交流展示(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熟悉前三段,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试着整理后四段的重要文言现象(自主完成)

包括内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具体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自主完成)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自主完成)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三.作业: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一、阅读后四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二、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8226;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

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2、 写作背景:读注释,了解本文成篇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3、骈文的特点。课后短文级投影总结。

4、教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巩固新课。

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字音:

翼轸 瓯越 棨戟 襜帏 潦水 骖騑 绣闼 甍 纡 睇眄 帝阍

宗悫 叨陪

教学后记: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

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理顺文章思路。

1、第一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先写历史悠久,再写地域广阔,写地理位置的重要,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出参加宴会的众多杰出人物,还有一个“童子无知”的“我”。

此段为叙事。

2、第二段。

前往滕王阁处观景及登临时见到的自然景观。

3、第三段。

在滕王阁上俯视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小结二、三段。

这两段为写景。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并阅读前三段,巩固字词及句式。

5、后四段作者抒情,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怀才不遇。

第四段,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第五段,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阅读后四段,积累字词,掌握典故。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段。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3、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4、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教学后记: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滕王阁》诗。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典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滕王阁》诗。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检查背诵二、三段。

二、学习新知识。

1、阅读《滕王阁诗》,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1)对这首诗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的《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之静。

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述,最后一句

以议论作结。

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稳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敌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

2、本课应掌握的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钟鸣鼎食

高朋满座 龙飞凤舞 逸兴遄飞

萍水相逢 投笔从戎 长风破浪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意:龙飞凤舞

3、用典的作用。

加强论证 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写怀) 内容充实 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 风格典雅。

三、课堂练习。

1、对对联:冯唐白首 老当益壮 司马青衫 穷且益坚

俨骖騑蟾宫折桂 御舸舰蓬莱访仙

2、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可以选择某一方面)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课内练习。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1、《滕王阁》

2、成语

3、用典的作用

教学后记:

1、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作者经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自读效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骚”。

2、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以上就是《滕王阁序教案通用》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滕王阁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