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简析:

本堂课教学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例2是一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假设策略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在例1的基础上,本堂课在呈现问题后,直接提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想到假设的策略.然后分别通过画图和列表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假设方法.通过对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推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来实施这个假设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设计意图:这段谈话主要是帮助学生回想起一些学过的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新课:

1、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边描述边出示例题)上次秋游,我们去了黄山湖公园,五(1)班的42位同学去划船,他们一共租用了10条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能坐5人,每只小船能坐3人。你知道他们分别租用了几条大船和几条小船吗?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提出假设,这时可提示学生:在解决例1时,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假设: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教师:你们的想法都是把船假设成同一种船。还有其他想法吗?

c、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教师:你和他们不同,是把船假设成不同的船

[设计意图:对假设策略的提出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帮助学生想到假设的策略,并且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两个角度提出假设:可以都假设成同一种船,也可以假设成两种不同的船,这里需要老师作充分的引导。]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1)讨论画图:

a.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追问:想想,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把数量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学生回答:画图

b.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课件出示10只大船图,并给学生也提供10只大船图)

(2)研究调整:

a.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能多坐几个人呢?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

反馈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板书:多出8人)

b.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才能使10只船正好坐42人呢?)(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学生在提供的图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选择比较典型的2种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调整策略:一条小船看成一条大船会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板书:5-3=2(人)

8÷2=4(条)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10只船假设成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设计表格:(出示空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与42人相比

5

5

5×5+3×5=40

少了2人

(2)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2人)

b.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c.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学生展示方法:

方法优化:选取一次调整成功的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板书:小船→大船,2÷2=1(条))

4、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6只大船4只小船,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5.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如何进行调整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这里的调整与例1相比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解决假设成同一种船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追问,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接下来的解决假设成不同种船的问题时,老师只需要帮学生开一个头,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去研究、完成。这样老师引导探索和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帮助很好地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方法,体验成功。]

5、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并逐一板书)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Jab88.coM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假设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回顾反思,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针对学习难点如何调整的反思,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

1.运用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巩固画图调整的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a.出示:练一练1的题目

b.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c.如果假设都是鸡,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d.交流:谁来想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六年级的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

a.练一练2,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b.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方便。

c.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调整,来推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画图比较直观,但是对于数量多的情况,画图就比较麻烦了,这时列表的方法就更有优势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在练习2中,先让学生对策略作出选择,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列表的方法更便于我们解决一些数据比较复杂的问题。]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反思:

1.用假设的策略可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2.如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如何通过画图、列表进行调整来推算结果呢?

3.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

4.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其它的收获和体验?

[设计意图:一节课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养成反思的意识,更要学会如何去进行反思,这样一种能力是需要在老师一定的问题引领下,在一次次地反思与交流中培养出来的。]

精选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

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

4、比较。

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

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板书课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

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

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

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

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

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填空,再解答。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完成下面的填空,再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3、4、6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 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2、理解圆的直径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难点: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2、用铁皮剪成一个圆环,内圆半径4厘米,环宽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情景导入】

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米,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新知探究】

阅读与理解

生1: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生2: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

分析与解答:

在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从图中可以看出:

2×2=4

3.14×1×1=3.14

4-3.14=0.86

从图中可以看出: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呢?

左图=0.86r的平方; 右图=1.14r的平方

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我国唐代有一块外圆内方的铜镜。它的直径是24厘米,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根31.4米长的绳子,三名同学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 )kg,西瓜重( )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 )只,鸭有( )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多少人?

(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5。(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

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

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4)》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4)》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4)》数学教案

第 3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4)

【教学内容】

教材42--43页例7及练习九的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三种量?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师板书:工程问题)

【导学过程】

1. 出示例7。

2.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需12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两队合做需多少天完成? 师:那怎样理解什么是独做?什么是合做?我们先来演示一下,我们就以同学的课桌的长度为一项工程,以笔的运作为工作效率,同桌分别扮演甲乙工程队,独做就是一个同学从左运作到右,另一个同学从右运作到左。合做就是两个同学相向运作,直到相遇表示这项工程完成了。同学们看看,完成一项工程是独做的快还是合做的快?

3、师:同学们再动动脑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地讨论出下面的问题?(播放轻松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讨论。教师巡视,对个别组辅导)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件出示)

1)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可用什么来表示工作总量?

2)甲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分?

3)乙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4)两队合做,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5)两队合做,需几天完成?

4.准备题:

修一段6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随堂练习】

完成下面两题,要求先写出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1.一批零件,王师傅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李师傅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能加工完这批零件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80%?(浙江温岭市)

3.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2天完成,乙独做要18天完成,二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2/3?

4.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8天,乙独做要15天,二人合做6天后,其余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做完?

5. 修一条路,甲单独修需16天,乙单独修需24天,如果乙先修了9天,然后甲、乙二人合修,还要几天?

练习九的6-9题。(请先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然后再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3)》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3)》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3)》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能运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代数式。

苹果有akg,西瓜质量比苹果重。

西瓜重( )kg。

2.根据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式。

(1)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2)今年比去年增产。

(3)一条公路,已修了。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6。

2.审题。

(1)看例题图,获取信息。

(2)反馈:说说已知的条件与要求的问题。

3.分析题意:说说你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理解。

(1)同桌讨论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出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或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尝试解答。(可提示:设什么为未知数的量,则另一个量怎么表示?)

说理由。展示两种不同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只要理由充分都行)

5.回顾与反思: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算一下检验:下半场得分是否是上半场的一半?)

1.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再尝试解答,反馈)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再说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尝试解答,反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解题时应注意什么?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37页例4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难点: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1”。

⑴ 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⑵ 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3/5;

⑶ 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⑷ 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2/3。

2、填空

⑴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3,总只数×2/3=( );

⑵男生人数的2/5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 )× 2/5= ( );

⑶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 )=( )。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请写出它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4、请把上题改为一道除法应用题。

5、自学教材37页的内容。

【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说一说占体重的4/5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根据题意判断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请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分析解答。

①4/5是哪个数量的4/5?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把它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②哪个数量占体重的4/5?换句话说,体重的4/5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表示?

③要求这个儿童的体重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A、用方程的方法

B、还可以用算术方法

3、比较例1和自学题(小组讨论)

①这两道题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题中给出的数量( ),数量间的关系也( );不同点: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

②这两道题在解法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要先确定单位“1”;不同点:自学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算;例1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答。

③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要认真审题,确定好单位“1”.

B、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C、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D、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方法并解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37页“回顾与反思”。

2、文字题

⑴56米的是多少?

⑵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3、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4、练习八的1-5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 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 ÷ 3 = 6(元)

6 × 5 = 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 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 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 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 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 本 → 18 元

5 本 → ( )元

( )本 → 42 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 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 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2008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 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1) 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 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