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3土地的誓言教案(内蒙古)。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内蒙古)”,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歌曲),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我们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三、研讨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相关知识
马教案(内蒙古)
本文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范希衡译。本文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相觑(qù)鬣(liè)毛剽悍(piāohàn)驯(xùn)良窥伺(kuīsì) 疮痍(chuāngyí)遒(qiú)劲犷(guǎng)野 妍(yán)丽 庇荫(bìyìn) 2、朗读课文,思考:在课文中,布封先生将马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征? 人工驯养的马和野马;人工驯养的马的特点:勇毅、驯良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比赛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 野马的特点:强壮、轻捷、遒劲、美质、美德、美貌。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已之私争斗。 美貌: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所有的动物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比较,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伟大的悲剧教案(内蒙古)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伟大的悲剧教案(内蒙古)》,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主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读几遍。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蹒跚()() 遗孀() 厄运()姗姗来迟()怏怏不乐()白雪皑皑()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踉踉跄跄()()毛骨悚然() 2.解词并造句: 语无伦次: 姗姗来迟: 3.阅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答:答案见课文最后一段。 4、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填写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1—3):斯科特一行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 第二部分(4—13):(请概括叙述的三件事) (4—7)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8—10)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 (11—13)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第三部分(14—16):英雄的尸体被找到并安葬,国王悼念他们,他们的事迹传遍世界。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真正的英雄说课稿(内蒙古)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真正的英雄说课稿(内蒙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把握文中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演讲词讲到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二、细读课文,赏析品悟 1.要求生自读课文,从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有什么想法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同位交流,全班交流。个人谈感受的基础上老师用引读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