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7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课堂实录。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课堂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依据:

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就大胆放弃。

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破点,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感受人物形象。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

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这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另一方面,就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也许部分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不同地方的农村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哥儿”、“心尖子”、“肺叶子”、“老生儿”,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小说中,何满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非常重视何满子的学业,不惜以“一个字一个铜板”的代价为孙子请来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每天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供着,而且当何满子不听老秀才的话而挨打时,“非但不怪罪老秀才学规森严,而且还从旁给老秀才呐喊助威”,这和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严格如出一辙。无论是何满子的爷爷还是奶奶,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能镇八方”,可是到了何满子身上,经常也拿他没辙,尤其是何满子的奶奶,而在现在许多孩子的家庭中,爷爷奶奶也是孙儿孙女的“保护伞”,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父母,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外,初三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对于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体会当时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避免了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

正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突破点,而且也成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当学生将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既可以通过概括人物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了解要想使人物形象可亲、可信,就必须完整地表现出人物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仅仅只是为小说中一些与今天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感到好笑,而会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简单的、宁静的,没有太多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这一切都与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这种生活状态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追求。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高度和层次了,已经调动学生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了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人物就远没有这样生动形象,通过体会语言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来源于民间活生生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而且把书面语和口语有机结合在一起,雅俗同赏,使语言面貌更丰富,色彩更绚丽。

此外,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民族特色的坚持让这部小说在众多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如果失去了这种坚持,小说也就随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吸引读者的魅力。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坚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初中生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少,对西方的、流行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多,由此可以进行课内外衔接,拓展学生的关注视野,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塑造人物性格时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主要人物“爷爷”、“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营造出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状态,感受没有遭受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健康纯净的生活中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这种思考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 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的突破点和线索,串起各个教学环节。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时,反复进行课文的阅读,力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完成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越俎代庖。注重合作和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融入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相互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 教学构思

1.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第一遍阅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和课堂主体的地位,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学生阅读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了与自己的生活相类似的经历上,更多地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爷爷、奶奶。

2.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学生将目光集中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以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发掘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题“蒲柳人家”感受人物身上纯朴的气息。此外,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经验,学习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更真实,更可信。

3.品味语言,体会风情: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来完成,指导学生通过有选择地阅读课文,再进行讨论,提炼和概括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4.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将话题引入现实生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5.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了属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课内可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课外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现象:奥运会闭幕式上八分钟的表演中,从茉莉花到红灯笼,都充满了民族的特色;女子十二乐坊坚持传播和发展民乐,所以才有在日本的大红大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关注和思考。

课堂实录:

一 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节选,《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能够在24年之后被选入我们的教材,可见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你先仔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

(阅读完成后,学生发言)

开头设置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专家点评) 

生1:阅读课文让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有趣的人物故事。如“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一个老大不小的老太太抽着柳条将几个光着身子的大汉打成落水狗,而且堂堂男子汉居然向老太太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而何满子的爷爷,“身穿长衫,却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挂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也不得不令人忍俊不禁。正因为课文中有了如此有趣味的一面,所以我才会乐于读课文,读得越多,乐趣越多。

生2: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作者将文章里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具体,比如,当我读到何满子六岁,剃了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时,我的脑中好像浮现出何满子既可爱又调皮的样子;而当我读到何满子的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时,我的脑中顿时清楚地呈现出何满子奶奶威严却不乏亲切的面庞。这些部分都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生3:这篇课文中写何满子平日学习、生活的情景最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读到这些段落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何满子一样,也需要学习;和何满子一样,也有长辈总是牢牢地盯住我们,督促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我还盼望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孩子的生活情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乐趣。

学生潜力无穷,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发挥的舞台,他们就能展示出万般风采!(专家点评)

生4:文章开头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什么才六岁的何满子就要“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而且“系的是挂贼扣儿”?直到第一部分末尾才一步步地揭开谜底。这就让读者一接触文章就想继续读下去,知道结果,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5: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趣味,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偶尔还用上了乡野土语,但当你看下去以后仔细回味,你会突然发现它是多么地生动,仿佛你就站在这些纯朴的村民们中间。

生6:读这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京东北运河畔那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线,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师:看来,这部小说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阅读热情,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小说的语言、写作手法、小说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画大家都很感兴趣,我发现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篇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认识他们。

老师的话语巧妙地将教学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专家点评)

二 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师:大家说一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7:何满子,他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师:何满子奶奶和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和“何大学问”?

生8:(纷纷抢答)何满子的奶奶特别泼辣,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找不到敌手,而且很能打架,一个人就把一群年轻的纤夫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把她比作《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何满子的爷爷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所以开玩笑地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

借由这个问题让学生熟悉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专家点评)

师:啊,原来还有这样一番来历!那么在这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又为什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认真看一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每组请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进一步熟悉课文,着重于学生概括能力的锻炼。(专家点评)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出讲得最好的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9: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我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开朗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10:我也是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在我眼里,她既有“贤妻良母”的风范,又不乏“女中豪杰”的气势。一方面,她的孙子何满子是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呵护备至,百般迁就。另一方面,她的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的,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总能为别人考虑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不难看出,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大娘。

生11:我喜欢毫不遮掩、率真的人,一丈青大娘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不如城市人那样讲究,也不如他们有学问,讲礼貌,但却真实、率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动作,表现着淳朴的那一面。尤其是见到纤夫们赤身露体时,毫不犹豫就教训了那几个纤夫。

“巾帼不让须眉”,好!能将俗语恰到好处地进行使用,可见平时积累之功!(专家点评)

生12: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而且为朋友是“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缺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生13:在这几个人物中,我最欣赏何满子的爷爷,因为他老得有个性。

师:“老得有个性”──说得很有创意,为什么这样说?

教师鼓励,激发学生热情。(专家点评)

生14: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第一,从他给人家拉马车而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在乎主人的人品,在乎主人是否能礼遇他,这一点中就让一个倔强但一身正气的老头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第二,他宁愿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不愿意回到家丢了面子,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他的固执跟倔强,而且还有不小的虚荣心。第三,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他也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悲凉,于是“他无论如何也要把何满子给培养出来”,甚至于不顾家里的经济情况,花大价钱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当何满子因为不听话挨了老秀才的打时,他也坚决地站在老秀才一边。对于孙子的前程,他也是非常固执和倔强的。

条理清晰,精彩!(专家点评)

生15: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如今的孙子孙女们被爷爷奶奶宠得找不着北,说归说,骂归骂,根本就不在乎,而何满子却懂得孝顺爷爷,这是非常难得的。

师: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16:我也是最喜欢何满子,因为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可爱的孩子。他讨厌从早到晚关在家中,在上课时会走神,听见外面的莺啼,就念书跑了调儿;他会与爷爷生气,但听说爷爷差点丢命后又十分心疼。我有时候也像何满子一样,上课会走神;和爸爸妈妈呕气也呕不了太久。所以觉得他好像就是我的朋友,很亲切。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以后,老师觉得小说中的这一家子,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喜爱,我们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喜爱的也许太难,那么我们来找一找,这一家子的三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17:他们三个人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着农民淳朴、重情义和爽朗豪放的优点。

生18: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同为一家人,正如课题“蒲柳人家”所言,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纯朴、善良、率真,并无城里人那么重的心机,反而有了憨厚的可爱之态。

生19:我觉得他们都很要面子,比如何满子不愿穿那件花兜肚,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媳妇分家,何大学问“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技巧。(专家点评)

师:最后一位同学的视角非常独特,她在三个人物的优点之外,还看到了人物身上的不足,现在,当我们发现人物身上还有这些不足之后,不知道大家对这三个人物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觉得有些失望?

生20:我觉得这三个人物身上的不足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印象,我还是很喜欢这一家人。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他们身上有缺点,反而让人觉得很真实,很亲切,仿佛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今后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要尽量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这样的人才会让人觉得亲切可信,才会有感染力,你的文章才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 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师:既然大家对这一家人如此厚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生21: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有天赋却很顽皮的人,所以我这样想。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

生22:现代的时代,变成了追赶时尚、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生活,会变得善于掩饰,和他人一家三口率直、无拘无束、毫不遮掩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会显得太过单纯,所以他们并不适合生活在这个现实而复杂的时代。

师:看来你对我们周围的社会不太有信心啊!

生23: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人们处处小心,谨慎地为人处事。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摒弃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仅仅为了自己那么一点点微薄的利益,那小小的所谓的“尊严”。他们活在这世界上太累了,心里背着很多的包袱。而像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这些真性情的人物,反而会活得很轻松,哪怕他们并不富裕,可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他们直爽、风风火火,就像是莲花一样,反而会令人尊敬与喜爱。

师: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同学们对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都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尤其喜爱在现代人身上越来越少的真诚与纯朴,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真诚而纯朴的人,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当然,有的同学也表达了对目前的社会状况的忧虑,这说明同学们也在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生活,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事事关心”,也许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你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很稚嫩,但老师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住这份热情,继续关注周围的生活,继续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真诚与纯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以想象的方式引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学生反应热烈。(专家点评)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对如何做人这个人生难题有了正确的方向,文学作品的魅力无穷啊!同时这比老师的政治课更有效果,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会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

教学反思: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注意了充分贯彻三个不同层次的维度的整合。首先,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贯彻了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其次,把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并与反复地阅读相结合,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第三,在感受人物形象之后,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将时空进行转换,把现实生活引入学生的思考视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的积极正面引导;在向课外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设计无不充分考虑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实施。

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越大,学生越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编辑短评:教学目标比较准确,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比较准,分析课文比较到位,抓住了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稍作点拨,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技巧,总体上不错。但作为一个课堂实录,学生的话很明显经过了老师精心的加工,我很怀疑学生能否有那么高的认识水平和那么深刻的思考。

相关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课件)
学生当堂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刘绍棠的资料介绍,教师适当引导。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理字词。(课件)
本课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较多,学生互相纠错,直至扫清所有字词障碍。
2、复述故事。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另外,何满子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泼辣大胆,性格豪爽,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何大学问: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稚气、聪慧灵秀、伶俐可爱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小说的语言特色:
1、作者多采用富有民间口语与俗语,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富有动感,经过提炼后,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2、书面色彩很浓的叙述,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3、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二)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1、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恰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节选)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的正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外号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更是爱憎分明,提得起放得下。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可以大打出手,几个年轻纤夫合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为了可怜的童养媳望日莲,她不惜跳过篱笆,救出这个可怜儿,后来干脆认为闺女,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保护神。正因为她这种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的性格,乡亲们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把她与《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相提并论。然而这样一个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那就是孙子何满子。何满子是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一个口苦心甜、溺爱孙儿的奶奶的形象跃然纸上。再看爷爷何大学问,也是同样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在这些人物身上,无疑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可以说,小说正是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构成了刘绍棠作品独特的魅力。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众所周知,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刘绍棠这样一位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蒲柳人家》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练习说明

一、如果你读过《水浒传》,你就会明白宋江、吴用、李逵为什么外号叫做“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外号出发,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作者采用了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让学生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仔细体会其作用。

二、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段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之处。

1.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4.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这段话中,“官讳”等是书面语,“叫得山响”等是民间口语,二者的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三、△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出发,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点,扩大视野。

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当代小说,一方面,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讲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传统,虽然没有采用章回体,但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乃至主题都深深地浸润着古典文学的色彩。这在五四以后深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新文学发展史,尤其当代文学史中是有独树一帜的意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技巧、审美趣味以及乡土文学传统在继赵树理之后于当代文学中的新发展。因此,学习时不妨多联系《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学生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引导他们了解这一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而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的感性了解。

二、小说的背景虽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但由于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从一个六岁男孩的眼睛来看世界,因此很多场景和故事应该不难理解。教学时不妨多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三、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了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压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值得细细揣摩和学习。因此建议教学时加强诵读,一些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以引导学生摘抄和背诵。

有关资料

一、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刘绍棠)

我在阔别文坛22年,重新恢复创作权利,第一次出席北京文艺界聚会的讲话中宣告:“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并且仍然要保持我的“田园牧歌”风格。1979年我创作和发表的《芳草满天涯》等八个短篇小说,便是将这个诺言化为行动的作品。1979年底,面对当时五光十色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现象,我总结自己的得失,认识自己的短长,选择今后的道路,决定致力乡土文学的创作。

乡土文学这个词儿,我最早见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而不是像某位理论家责难我是从台湾趸来的。但是,我并没有现成的乡土文学创作理论可循。我的学识和兴趣,也难以研究出一套理论来。因此,我只是满怀感恩、孝敬,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我的乡亲父老画像的心情,踏上这条虽然前人早已开端,却又久已荒芜的道路的。

《蒲柳人家》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近两年来,我创作和发表的十三部中篇小说中,自以为《蒲柳人家》《渔火》(已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绍棠中篇小说集》)《瓜棚柳巷》(《当代》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花街》(《十月》文学丛刊1981年第4期》)《草莽》(《新苑》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水龙吟》(《科尔沁文学》1981年连载)《荇水荷风》(《长江》文学丛刊1982年第1期)等七部,可算乡土文学之作。而发表在《北疆》文学丛刊1981年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鱼菱风景》,则是运用乡土文学的艺术手段,表现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试作。

《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写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我从自己的乡土文学创作实践中,得出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的认识,即:坚持文学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与农民的历史和时代命运。这当然不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成龙配套”的理论,还有待于真正的理论家的科学总结与概括。

有人说,我提倡乡土文学,而对其他文学创作品种采取排他主义。这是误解。有关乡土文学创作问题,我曾零零碎碎发表过不少短文,述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毫无废黜百家,唯我独尊之意。因为,我读过文学史,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能够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牡丹虽然贵为花中之王,也不能扼制百花齐放;何况乡土文学不过野花而已,更不可能在文坛的百花园中取缔其他的奇花异卉。

进行乡土文学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热爱和熟悉劳动人民,热爱和熟悉家乡的土地、风习和一草一木。我在《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劳动人民,各自都有生活的原型,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代有恩于我,对我怀有深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先后作古,因而,我更加怀念和感激他们,也就文思潮涌,写个不止。现在,我准备告一段落,是因为我想进行一次总结,将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写一部人物比较多些,生活画面比较丰富多采,篇幅比较长一点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农村现实生活题材强烈地激动着我,文思的潮头向这方面奔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农村政策的左倾错误,落实两项决策,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与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但亲眼目睹生产在发展,产量在提高,农民的日子在一年年富起来,而且深切感受到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家乡大地上的新的风土人情,为我的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我并不想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中图解政策或粉饰太平;而是要以饱蘸色彩的笔写人,写人情,写富起来的农村风光。还是搞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但却是现实生活的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深入到农村中去,深入到农民中去,便会发现,人情和风景,都美不胜收。但是,如果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鼻梁上又架着左视或右视眼镜,便只能“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人家娶媳妇你吊孝。

因为是创作,所以每写一篇小说都是重新开创,没有一整套的经验可以照搬套用;否则,下一篇只不过是上一篇的复制品。因此,我面临着许多想到和想不到的难题,有待于通过创作实践进行解决。

我仍然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但是粗手大脚的爹娘已经眉梢生喜,面带春风,目光中充满了希望,因此,我的作画必须具有新意和亮色,否则便会失真,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

《鱼菱风景》是我跨出的新一步,我将沿着这个方向,奋然前行。

1981年9月

二、漫评《蒲柳人家》(唐挚)

刘绍棠同志,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抚育过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的运河滩,这铺满翠藤碧叶的瓜田,这蓬蒿茂草、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

于是,从《运河的桨声》开始,穿过曲折漫长的航道,现在又给我们送来了《蒲柳人家》。

童年的印象总是最新鲜的,犹如晨露新月。童年自然也是各式各样的,但即使有辛酸、苦难和眼泪,在回忆中,童年仿佛也总是被涂抹上了某种迷人的、天真的、无邪的色彩,动人魂魄。因此在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童年似乎常常占有一席地位。何其芳同志曾诉说过:“说起‘故乡’两字,总连带地想起许多很可怀念的事物来,我的最美的梦,也就是我的幼年的故乡之梦了。”孙犁同志的《铁木前传》有一个散文诗般的开端,描摹着童年的一星欢乐,也透露着作者自己童年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如今已七十高龄的他,不久前在和来访的记者谈话时还说:“现在想来,我最喜欢一篇题名《光荣》的小说。在这篇作品中,充满我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幻想。对于我,如果说也有幸福的年代,那就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岁月。”

啊,神奇的、迷人的童年的岁月!

读《蒲柳人家》,给我最强烈印象的就是这种渗透于全部构思中的、带着童年情趣的真率之情;就是这种赤子之心,真率之情,使我们时而怦然动心,时而莞尔而笑。我们分不出究竟是从小说中那个剃个葫芦头、光着屁股的小满子的眼睛里,还是从作者的眼睛里,在三十年代充满物质贫困、精神苦难的简陋朴质的农村生活中,竟看到了这么多给人以希望的美好心灵,这么多给人以抚慰的巨大温暖。也许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冲突,作者观察得还不够深刻,揭示得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作者满怀真率之情,十分真实地描画的这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和他们的悲欢,是有巨大的感染力的。雨果曾经精辟地指出:“真实的暗疾是渺小,伟大的暗疾是虚伪。”在作者笔下的这一角水乡,不仅一切都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同时渗透着率真美好之情。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而这正是这篇小说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之所在。清人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对于绍棠同志这部真率之作,似也可作如是观。

* * *

有的同志认为这部中篇是一幅风俗画,这是真确的。在这里,作者对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写得历历如绘,情致缠绵。像望日莲在七巧之夕,拜月乞巧,穿针引线的插曲就写得异常真切动人。按照古老的风习,七夕之夜,年已及笄的姑娘,半夜时分,要给垂挂中天的月芽儿焚香叩拜,然后引线穿针,如果一穿而中,便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儿结成良缘。作者那支善于抒情的笔,就从这风习的描绘中透露了这个受尽苦楚的闺女内心对于幸福的强烈渴求。而特别富于情趣的是,所有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何满子偷偷“听歌”发现的,并且因此,他真正听到了两颗年轻热情的心的互相倾诉,使这小小的插曲,喷洒上一层微妙的喜剧色彩,荡漾着诗情画意。又如在运河边上,何满子和周檎这叔侄俩,坐在柳荫下的沙地上,追忆周檎与望日莲在儿时玩“拜花堂”的往事时,小满子充满好奇心的追问和周檎动情的回答,把农村孩子按照古老婚俗玩的游戏,在一问一答中表露得情趣盎然,别具乡土风味。像这类人情世态的生动描写,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诸如何大学问请老秀才教书,柳罐斗摆渡为生,引来沦落风尘的云遮月的传奇式的热恋,都是十分精彩的篇章。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听到了北运河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饱览着北运河两岸恬美秀丽的风光,而且也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作者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从生活风习到人物内心,都熟习得有如熟悉自己的指纹。而这正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是从农村深处走来的一员,血管里流动着农民的血液,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所以他下笔有情,能把他们的心、他们的脉搏摸得那样准确,表达得这样贴切。

****

善于真切地再现人情世态、生活风习,把我们引入一个我们不完全了解的天地,当然会使我们觉得新鲜,饶有生趣,这不用说是一种可羡的艺术才能。但是,仅仅忠实地描绘生活风习,却不一定能使我们引起感情的共鸣,不一定具有扣打人们心弦的强烈艺术力量。这里还应该有更深厚的社会内容,还应该有穿透那表面的生动现象,而表达出人民灵魂中的渴望与追求的更本质的东西,才能使我们进入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在《蒲柳小屋》的构思中,有一种使我们从感情上流连忘返的吸引力,有一种使我们为之动心的东西,那就是透过一幅幅往日的风俗画,处处洋溢着、浸润着蕴藏在朴实淳厚的劳动人民中间的纯真热忱的感情,那种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一丈青大娘嫉恶如仇,抢救望日莲;吉老秤莽撞戆直,痛打小管家;柳罐斗抚养亲人,终生不娶,却又传奇式地结交了风尘女子云遮月;何大学问为望日莲、周檎完婚,慷慨割舍两亩祖传土地,都闪射出一种耀眼的、足以澡雪精神的光采。世世代代受压榨、受剥削,在惊人贫困的物质生活煎熬下的农民,积压着多么深重的苦难、哀伤、痛苦和叹息,但是深知这些质朴农民性格和内心的作者,却相信什么也扑灭不了他们精神上的火光,斩伤不了他们淳厚的美德,践踏不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作者的感受和发现下,他所刻画的老老少少的劳动者身上,都有着那么丰富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你不能不为蕴藏在劳动人民中间的无与伦比的精神美而感叹!这里面凝聚着他们朴素的爱憎感、是非观和道德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力量支持着、伸张着一切善良的、正直的、美好的事物;而在非常的生活中,这种精神美就会爆发为伟大的斗争力量,抗击一切来自旧世界,从陈腐的社会制度中滋生出来的种种不公正、残暴和邪恶。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小说令人动心、令人神往的地方。

****

当然,作者提炼自己的艺术构思,表现某种艺术上的追求,决不是说,作者在创造他的作品时,就是在专注于某种观念,或是通过某些生动的生活例证去注解或图解某种“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的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某些按照所谓主题先行或从概念、从逻辑推理去炮制的艺术品,往往就是如此这般地违背了艺术的基本法则,丧失了艺术的生机而陷于失败。就艺术创作过程而言,常常是由于作者自己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敏感,而对于一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震动,于是孕育于心头,缭绕于胸际,点燃起创造的激情,并且就在捕捉和把握,那饱含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的具体形象的同时,也捕捉到了思想──从形象中、从形象的冲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思想。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终究要落脚于人的把握,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反映社会。正是人的命运和人的心灵世界,才是艺术家活动的领域,才是艺术家活跃的故乡。

《蒲柳人家》正是以独特的角度,通过充满稚气、机灵伶巧的何满子的眼睛,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上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义侠血性、慷慨豪宕和博大宽厚的灵魂,被写得情真意切、淋漓酣畅。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读了《蒲柳人家》,浮现于我们眼前的人物,不论是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望日莲、周檎,还是吉老秤、柳罐斗,都那么热忱,那么浑朴,那么富于乡土色彩,那么独具丰姿。他们朴素,同时他们单纯;他们忠厚,同时他们刚强;他们爱得深沉细致,同时他们恨得果决分明。应该说,作为一部中篇,出场的人物也许过多了,也许还有些可有可无的枝蔓,但是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他不刻意追求严谨的结构,不拘泥于完整的情节,通篇作品似乎只是在激情的推动下,任凭形象仓库中蜂涌而来的印象、感受、性格,行云流水般地自然发展。而作者勾勒性格特征,探测人物内心状态的本领,竟使他用寥寥几笔,就准确地刻绘出几个主要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悲欢,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你看小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有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提得起放得下,直肠直性,是非分明。为了年轻纤夫不说理,她可以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为了花鞋杜四和那歹毒婆娘豆叶黄欺侮童养媳望日莲,她不惜跳过篱笆,抢救这可怜儿,而且干脆认了干闺女,担当起保护神的角色;她也有点迷信,为了小满子不肯穿那花花草草的花红兜肚,她气得咬牙切齿,但在她那威吓咒骂声里,却浸透着对孙子的一片爱心,因为她怕阎王爷来勾魂索命,夺走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她也许不能识文断字,但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都透出了一股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再看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有个“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的毛病,但他却是仗义轻财、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硬汉子,因此他不见容于地主,只得去口外赶马。口外的风云变幻,使他没有赶成马,却差点被当成共产党赔了性命。他个人命运的浮沉正是那多灾多难的时代的反映。而最出色的,是他为了干闺女望日莲和周檎的婚姻大事,和粗犷鲁莽的吉老秤一同去力斗花鞋杜四和豆叶黄的场面。在这里,几个人物性格真是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不同人物的神态,不同要求的心理,不同个性的语言,剑拔弩张的气氛,和为了夺回望日莲被控制的命运而形成的一场唇枪舌剑的斗争,犹如紧锣密鼓,环环相扣。作者仅仅通过这一个场面,竟把吉老秤的粗犷简单、义侠血性,何大学问的慷慨豁达、博大胸怀,杜四的贪婪狠心,奸滑无耻,全部淋漓尽至、以一当十地凸现无遗。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艺术是以艺术家的感受感染广大群众的一种方法。”但要达到这种强大的感染力,不仅要有披肝沥胆的激情,而且还要有洞察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心理情绪的戏剧性变化的精确把握。在这方面,作者不仅对几个主要人物,就是对柳罐斗、云遮月的勾勒也是轮廓分明、独具特色的。

* * *

作品所选取的这段生活的时代背景是1936年。

作者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党所领导的冀东抗日活动在农村中激起的反响,也生动地描写了周檎在党的领导下和几个乡亲秘密安排下计谋,依靠柳罐斗的水中绝技消灭了河防局的麻雷子,揭开了北运河农村抗日斗争的序幕,透露了人民中间正在聚集着、运行着的地火。但人们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正是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风云变幻,山河易色,一场为夺取民族生存权的大搏斗迫在眉睫,作品既然在一些章节里点染了当时的气氛,却为什么不作更正面的描写,更深入地揭示出时代风云在农民内心深处所激起的矛盾变化,从而力求作品对于历史面貌作出更深刻的、更有分量的概括呢?我想,这或许可以说是作品的一个弱点,但同时我设想,这也有作者自己的理由。一方面这是因为任何作者都有自己生活体验的局限和自己经验感受的局限,作者只能扬长避短,写自己最熟悉、最激动、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并且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能。就目前作品所已达到的成就来看,作者从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忠实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出发,对于当时的时代气氛、特定环境以及人物性格的描绘和开掘,都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从作者构思来看,作者不仅致力于劳动人民相互之间的人情美的抒发,而且也努力于揭示出深深植根在劳动人民内心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美。这种精神美,不仅是我们这个绵延数千年的古老伟大民族迭遭侵凌而不屈的根基,也是我们在坎坷险阻的历史道路上,不折不挠、克敌制胜的源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面临深重的民族灾难的时刻,我们党正是依靠和组织千百万劳动人民,调动和激发起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精神力量去战胜入侵的寇仇。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虽然没有能正面去描写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却从侧面真切地表达了这场民族斗争胜利的精神源泉。

《蒲柳人家》在刘绍棠同志的作品中是一部力作。在当前有些作者不从生活出发,不从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却十分热衷于编造离奇的、矫饰的、不自然的情节,追逐那种决不能激起人们美好感情的陈腐的、庸俗的情调的时候,这部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人神清目爽。作品的独特的艺术角度,富于诗意的抒情笔法,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以及语言的性格化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都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优秀中篇小说。我在欣喜之余,写下了这拉杂的感受,恐怕也远远未能传达出它真正的妙谛之所在。

(选自《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三、创作与局限──刘绍棠创作道路得失刍议(赖瑞云)

关于刘绍棠作品民族风格的内涵,撰文立论者已经很多。方顺景首先提出了“传奇色彩”的分析。作家本人,后来也多次以“传奇性与真实性的结合”来表明他所独特继承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艺术。我认为,准确一点说,平凡中的传奇或说传奇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才是刘绍棠独到的从古典小说中首先继承的优秀传统。

《蒲柳人家》临近高潮时,面临掉进火坑的紧迫危险的望日莲奔跑到河边,向她干爹何大学问和诸位长辈求救。望日莲“噗通”跪下,惨然决绝以“投河”相逼。这时作品写道:

何大学问哈哈笑道:“那是麻雷子的下场!”

“莲姑娘,不必急火攻心!”吉老秤笑咪咪地说:“我保你七天之内,跟檎哥儿完婚。”

望日莲惊呆了,抬起头,满脸泪光,睁大眼睛望望吉老秤,望望何大学问,又望望柳罐斗。……

柳罐斗一直没有开口,朦胧的月光中,他站在船头,像一尊古代勇士的石像。

接着,这幅传奇画面展开了,作品的传奇情节达到了高潮。柳罐斗们果然在七天之内,巧计淹死麻雷子,智斗挫败杜老四,易如反掌使莲、檎顺利结合。侠肝义胆,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不禁使人想起“智取生辰纲”的掌故,想起我们民族中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

这段传奇,是《蒲柳人家》中最接近某种重大政治斗争的了(除掉麻雷子也是为了捍卫正在进行的秘密抗日活动),然而,情节的重心还是儿女之事。至于作品中大量的传奇笔墨: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柳罐斗与云遮月的渡船幽会,吉老秤与牵牛儿的忘年交友谊,无不取景于日常生活、男女之情、家庭悲欢。堪称壮阔传奇画卷的《渔火》,本为抒写京东抗日活动,可其传奇色彩最浓、最动人的部分却是围绕春柳的婚姻命运,尤其是各路好汉“虎口救佳人”那场斗争而展开的。柳叶眉“劫掠”放鹰女人花三春,强迫她嫁与穷教书匠吴钩(《瓜棚柳巷》);叶三车两度勇救落水女人,且与她们结下的苦恋奇情(《花街》);陶红杏与叶雨夫妇,桑家父子的奇缘巧遇(《草莽》);一切历史篇章的大量传奇莫不为此日常生活现象。

显然,刘绍棠的传奇,不是《三国》《水浒》主要取材于重大政治、军事斗争的英雄传奇;它走向人间,与日常生活结合。正是这平凡与传奇的结合使刘绍棠小说产生了独特的魅力。而这,首先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

我国古典小说,在内容的构成上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英雄传奇(包括神魔小说),其代表作品就是《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第二类,即古代小说理论的所谓“寄意于时俗”一类作品,《金瓶梅》《儒林外史》和伟大的《红楼梦》就是其成功之作。这类作品的出现,是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但是日常生活,琐细平凡,市井下民,业迹不著,要写得引人入胜,须有较高的艺术手法;而在当时,难度是大的。《红楼梦》所以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空前绝后,恐怕离不开这个因素。于是有了第三类作品,传奇与人间日常生活的结合,诸如婚姻悲欢、善恶报应。它比之第一类,更接近生活;比之第二类,更易于得手。其高潮出现的《三言》《二拍》时代,小说家凌初以“耳目前怪怪奇奇”的命题论述了这一重大划分。“五四”以后的文坛对这三类小说的继承却是耐人寻味的。“英雄传奇”,至今生命力强大,革命战争题材和反映当代重大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作了现实主义的改造)。“寄意于时俗”类,则从鲁迅一代引进外国表现手法,创立“五四”民族新小说后,古典小说表现手法的局限突破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开辟了。于是,写日常事件中的重大矛盾,写几乎无事的悲剧,成功者不绝。而第三类作品,命运迥然不同。在古典小说时代,由于向现实靠拢的需要和表现手法的局限,它们应运而繁盛,充斥于白话篇。然而,只见泛滥,不见改造,这类作品,特别是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后走向了粗制滥造,乃至不堪入耳的末路。直至“五四”之后,继承这种表现体系的,多是失败之作。至于表面取材于日常琐事、生活浪花或者儿女之事的沈从文、孙犁小说,并不着意结合传奇去取胜,而更多是向《红楼梦》靠拢,以主题深度的含蓄征服人。而刘绍棠,才是这一“平凡中的传奇”的表现体系明显而成功的继承者。这一继承的直接效果,就是作品的通俗化、民间化。我们知道,《三言》《二拍》式作品,尽管明末后走向粗俗,但它以奇巧为中心的为人喜见乐闻,其“语语家常”的明白晓畅却使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群众性、通俗性正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色之一。刘绍棠是认真研究过了这种情况,是特别注意从古典小说,包括民间说唱中吸取了这种营养的作家。似曾相识燕归来。当作家使这种平凡中的传奇,使这类婚姻悲欢、善恶报应的旧小说在几百年后重放异彩时,确实给人亲切、欢欣之感。有人很为刘绍棠部分作品被称为“新才子佳人小说”抱不平。其实,这不过是形式,重要的是寄托的内容和主题。刘绍棠并没有滥写艳情,就是和古典中这类作品的优秀篇目比,也高出一筹。当时的杜十娘、白素贞们主要是为了个人争自由、争幸福的斗争,而刘绍棠的男、女主人公的行动更多是为了他人,乃至大众的幸福。即使花碧莲,云遮月,花三春这样性格较为复杂的女性,不仅有为心爱的人勇于牺牲的义举,而且正跟上革命新生活的潮流,在冲刷着自身的污泥浊水。更不用说蛾眉,青凤,水芹,蓑嫂,柳叶眉,关青梅等等侠骨柔肠,深明大义的优秀女性和周檎,柳岸,叶三车,叫天子,俞文芊,蔡椿井等等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多难才子了。总之,正如人们评价的,它的主题是歌颂扶危济弱,多情重义,造福他人的美德。没有这样的创新和发展,刘绍棠的“才子佳人”小说当然只能步明末后末路传奇的后尘。刘绍棠赋它以新的生命,使这一有着强大通俗力量的表现武器,古为今用。这不能不是他在民族传统继承上的独特贡献。

如果仅是上述“平凡与传奇结合”的再现,刘绍棠作品的民族特色和独创性,还未必能那么鲜明饱满。重要的是,它还继承了我国美学传统中最富民族色彩的部分。我国古典美学的基调偏重和谐,渗透“中和”原则。即使阳刚之美也显著地区别于西欧那种完全悲剧式的,着重展现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的,以痛感为基础的“崇高”。固然,中国的“阳刚”同样喜欢展现如长风如闪电的狂澜巨涛的斗争,但它的重心是歌颂英雄(或正面人物)走向胜利的历程,它着重表达一种英雄的气概,掺和着乐观型的理智;而不是像西欧式的“崇高”去着重渲染不幸、失败、痛苦、悲惨、恐怖和迷妄性的思虑。这一美学现象在文学(这里指古典小说)上的体现就是作品的基调乐观、奋发、高昂,即使是悲,也是悲壮为多;作品结局总难以逃脱大团圆,等等。在精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崇尚和睦,富于理想,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美德。刘绍棠作品的美学内涵充分继承了上述传统。当然,自有它独特的角度。在民族美德上,它摄取了扶危济困、多情重义这一侧面,尤其是讴歌了燕赵之士的慷慨豪侠;在文学上、更多地溶进了光明、昂奋的基调和突出了大团圆结局。所以其大量作品洋溢着胜利的欢笑和颂歌,叙述着一曲曲驱霾逐雾“人间喜临门”的故事。即使现实篇章中最为有“血泪”“苦难”的、反映1957年问题的《两草一心》等,不仅结局是夫妻完聚,“恶梦醒来是早晨”,而且篇中字里行间透逼出正义必胜的乐观和希望。正如刘绍棠后来说的:“……没有着重渲染苦难,而是讴歌人民给受难者以爱护、救助和激扬向上。”刘绍棠这种独特角度带着多少有点浪漫的笔调,因而光明的色彩更加艳目,美好的调子更加悦耳,胜利的步伐略显轻松;这可能带来某种片面,但他强调了我们民族美学观的精华,并由此生发,加上乡土气息,才形成的它清心畅肺的田园牧歌笔调。其实,这种光明和胜利的偏重,已经不止是“继承”了,它充满了历史进入新中国、新时期才有的时代气息。作为多数作品主旋律的“造福他人”的美德,就已经超出了“燕赵古风”的积淀,而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华,饱含着“拨乱反正”的今天所要努力造就的时代新风。刘绍棠光明、胜利的作品,在一拨接一拨的伤痕、反思、朦胧文学面前,又显示了他的独特本色。

民族传统的继承创新上的独创性当然还表现在语言、结构、手法等其他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体”。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主要特点,刘绍棠充分继承了它的行云流水的叙述笔法,具相生动的言、行白描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描绘。然而,却不以故事为重构局,而以人物为中心,枝蔓横生,漫写性格,造成了《蒲柳人家》式中篇──总故事粗线简约,题材一般;人物却众多饱满,小故事琳琅满目的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在这方面,他既像他的不重故事的老师孙犁,又像他运河家乡善于说书的京东艺人们。这种新型“说书”,在民间文学和当代小说中都是独具一格的。

刘绍棠发掘、融汇了那么多优秀民族传统,这在民族虚无主义的潜流若隐若现于当代文坛时,无疑树起了一面异军独起的鲜艳旗帜。而和现代、当代许多努力造就具有强烈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作家相比,他在探索作品通俗化、民间化以及新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审美情趣上所作的努力,又有别人所不企及的独到之步。他的独创是鲜明的。正如好几年前,其风格初展的第一部长篇《地火》写成时,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一位种菜姑娘说的:“你写的跟别人不一个味儿。”

“不一个味儿。”这就是人民对其独创性的评价。

与上述民族特色紧密相连,也是刘绍棠独特风格的重要部分,就是众所周知的乡土色彩。文学的形象思维特性使得文学更强调个性。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情节会增强作品民族气息,增添亲切可信感。刘绍棠作品,充斥其中的蒲篱苇舍、瓜田绿柳、水气花香的运河图景,尤其是紧紧与人物行动个性,与作品主题、矛盾融汇在一起的风俗画──诸如何满子偷瓜,柳叶梢开园,别有风味的“榆钱饭”,奇特神秘的放鹰船以及运河当午,裸体纤夫,芦港薄暮,穷家浴女,最给我们这种留连于民族习俗的瑰丽殿堂的无限魅力。大凡伟大的民族作家其作品都少不了鲜明的地方色彩。甚至异国风情,异域色彩,反而更引起不熟悉彼地彼情的读者的注意。正如鲁迅说过的,现在的作品,越具有地方色彩,越能够打到世界去。于是,一类“极致”的作品就产生了,把地方乡土色彩强调成文学的一种风格,一个流派。刘绍棠就是当今突出一例。其浓郁乡土特色是作为它独具内涵的民族特色的不可缺少的方面,一起构成其独特风格的。甚至,“乡土特色”的成熟是其风格形成的最后标志。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蒲柳人家》之前,作家重返文坛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众口交誉的《芳草满天涯》,就以主人公碧桃用少女的乳房哺育“叛国犯”的遗孤小沉香等动人之幕大量闪现了后来风格的种种特色。然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品不是它,其主要原因就是远没有《蒲柳人家》那样,形成贯穿始终的,紧紧与性格、主题交融在一起的大量乡土风俗,风景画。所以,作家后来出现的文学主张要叫“乡土文学”理论;其一切民族传统的继承发展的观点要统一在这面旗帜之下,就不无道理了。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试图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一风格的一些内在要素的形成原因。现在,我们有了“乡土”这一条,就比较好从具体的创作道路,看看这一独创性的造因了。在这方面,刘绍棠提出了“一口井”创作观。这口井,主要是指生他育他的“乡土”──儒林村。作家说:“儒林村是我的创作源泉”,“写这些小说,完全依靠我在儒林村打‘深井’”,“每一个人都是一口泉,……泉源不竭。一个作家能有几口泉,就很富有了。我不主张云游四方,泛泛而交,因而不离热土,眷恋乡亲,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打‘深井’,无非是不愿舍近求远。”这样的观点,刘绍棠是作为其“乡土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讲到的。“一口井”当然是相对的,多少有点夸张意味的比喻说法。但其创作源泉囿于一点,创作路子着眼于封闭式而不是开放式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而正是这一封闭于乡土,造成了刘绍棠的高度独创。

儒林村位于古运河岸边,天子脚下;积燕赵古风,开风气之先,得田园秀色。义和团的呐喊,革命战争的炮火,京东大鼓的说书乃至南来北往的船夫曲都熏陶着这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形成了其民族传统的丰富深厚和水乡特色的浓郁。刘绍棠1957年遭难返乡后,一直处于父老乡亲的保护之下,没有遭受一句恶言恶语,此“得天独厚”,就是见其伟大民族美德的光华。就在这个“运河明珠”之村,作家度过了他生活、包括创作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加上他有意识的在“一口井”中挖掘,这造成了他在创作追求上的一致性,连贯性,重复性和稳固性,因而先于许多同辈作家形成了他的强烈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这几年,刘绍棠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四十来部中、短篇,三百多万字的乡土篇章接踵问世,而且还以六十多篇短论散文阐述着他颇有体系、特色的“乡土文学”理论。这种当代作家中少见的情况,就是他“一口井”文学活动的实迹。

(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5期)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教学依据:

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就大胆放弃。

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破点,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感受人物形象。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

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这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另一方面,就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也许部分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不同地方的农村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哥儿”、“心尖子”、“肺叶子”、“老生儿”,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学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小说中,何满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非常重视何满子的学业,不惜以“一个字一个铜板”的代价为孙子请来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每天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供着,而且当何满子不听老秀才的话而挨打时,“非但不怪罪老秀才学规森严,而且还从旁给老秀才呐喊助威”,这和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严格如出一辙。无论是何满子的爷爷还是奶奶,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能镇八方”,可是到了何满子身上,经常也拿他没辙,尤其是何满子的奶奶,而在现在许多孩子的家庭中,爷爷奶奶也是孙儿孙女的“保护伞”,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父母,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外,初三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对于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体会当时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避免了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

正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突破点,而且也成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当学生将目光投注到人物身上以后,既可以通过概括人物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了解要想使人物形象可亲、可信,就必须完整地表现出人物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仅仅只是为小说中一些与今天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感到好笑,而会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简单的、宁静的,没有太多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这一切都与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这种生活状态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追求。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高度和层次了,已经调动学生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的语言与精彩的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了描写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人物就远没有这样生动形象,通过体会语言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来源于民间活生生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而且把书面语和口语有机结合在一起,雅俗同赏,使语言面貌更丰富,色彩更绚丽。

此外,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种民族特色的坚持让这部小说在众多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如果失去了这种坚持,小说也就随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吸引读者的魅力。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坚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初中生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少,对西方的、流行的文化知道得越来越多,由此可以进行课内外衔接,拓展学生的关注视野,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塑造人物性格时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主要人物“爷爷”、“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营造出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状态,感受没有遭受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健康纯净的生活中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这种思考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 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的突破点和线索,串起各个教学环节。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时,反复进行课文的阅读,力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完成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越俎代庖。注重合作和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融入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相互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 教学构思

1.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第一遍阅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和课堂主体的地位,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学生阅读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了与自己的生活相类似的经历上,更多地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爷爷、奶奶。

2.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学生将目光集中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以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发掘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题“蒲柳人家”感受人物身上纯朴的气息。此外,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经验,学习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更真实,更可信。

3.品味语言,体会风情: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来完成,指导学生通过有选择地阅读课文,再进行讨论,提炼和概括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4.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将话题引入现实生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相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5.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了属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大量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课内可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课外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现象:奥运会闭幕式上八分钟的表演中,从茉莉花到红灯笼,都充满了民族的特色;女子十二乐坊坚持传播和发展民乐,所以才有在日本的大红大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现象,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关注和思考。

课堂实录:

一 联系生活,重点切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节选,《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能够在24年之后被选入我们的教材,可见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你先仔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

(阅读完成后,学生发言)

开头设置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专家点评) 

生1:阅读课文让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有趣的人物故事。如“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一个老大不小的老太太抽着柳条将几个光着身子的大汉打成落水狗,而且堂堂男子汉居然向老太太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而何满子的爷爷,“身穿长衫,却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挂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也不得不令人忍俊不禁。正因为课文中有了如此有趣味的一面,所以我才会乐于读课文,读得越多,乐趣越多。

生2: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作者将文章里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而具体,比如,当我读到何满子六岁,剃了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时,我的脑中好像浮现出何满子既可爱又调皮的样子;而当我读到何满子的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时,我的脑中顿时清楚地呈现出何满子奶奶威严却不乏亲切的面庞。这些部分都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生3:这篇课文中写何满子平日学习、生活的情景最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读到这些段落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何满子一样,也需要学习;和何满子一样,也有长辈总是牢牢地盯住我们,督促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我还盼望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孩子的生活情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乐趣。

学生潜力无穷,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发挥的舞台,他们就能展示出万般风采!(专家点评)

生4:文章开头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什么才六岁的何满子就要“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而且“系的是挂贼扣儿”?直到第一部分末尾才一步步地揭开谜底。这就让读者一接触文章就想继续读下去,知道结果,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5: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趣味,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偶尔还用上了乡野土语,但当你看下去以后仔细回味,你会突然发现它是多么地生动,仿佛你就站在这些纯朴的村民们中间。

生6:读这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京东北运河畔那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线,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师:看来,这部小说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阅读热情,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小说的语言、写作手法、小说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画大家都很感兴趣,我发现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篇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认识他们。

老师的话语巧妙地将教学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专家点评)

二 阅读课文,走近人物:

师:大家说一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7:何满子,他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师:何满子奶奶和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和“何大学问”?

生8:(纷纷抢答)何满子的奶奶特别泼辣,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找不到敌手,而且很能打架,一个人就把一群年轻的纤夫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把她比作《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何满子的爷爷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所以开玩笑地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

借由这个问题让学生熟悉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专家点评)

师:啊,原来还有这样一番来历!那么在这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又为什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认真看一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每组请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进一步熟悉课文,着重于学生概括能力的锻炼。(专家点评)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出讲得最好的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9: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我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开朗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10:我也是最喜欢一丈青大娘,在我眼里,她既有“贤妻良母”的风范,又不乏“女中豪杰”的气势。一方面,她的孙子何满子是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呵护备至,百般迁就。另一方面,她的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的,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总能为别人考虑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不难看出,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大娘。

生11:我喜欢毫不遮掩、率真的人,一丈青大娘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不如城市人那样讲究,也不如他们有学问,讲礼貌,但却真实、率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动作,表现着淳朴的那一面。尤其是见到纤夫们赤身露体时,毫不犹豫就教训了那几个纤夫。

“巾帼不让须眉”,好!能将俗语恰到好处地进行使用,可见平时积累之功!(专家点评)

生12: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而且为朋友是“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缺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生13:在这几个人物中,我最欣赏何满子的爷爷,因为他老得有个性。

师:“老得有个性”──说得很有创意,为什么这样说?

教师鼓励,激发学生热情。(专家点评)

生14: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第一,从他给人家拉马车而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在乎主人的人品,在乎主人是否能礼遇他,这一点中就让一个倔强但一身正气的老头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第二,他宁愿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不愿意回到家丢了面子,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他的固执跟倔强,而且还有不小的虚荣心。第三,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他也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悲凉,于是“他无论如何也要把何满子给培养出来”,甚至于不顾家里的经济情况,花大价钱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当何满子因为不听话挨了老秀才的打时,他也坚决地站在老秀才一边。对于孙子的前程,他也是非常固执和倔强的。

条理清晰,精彩!(专家点评)

生15: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如今的孙子孙女们被爷爷奶奶宠得找不着北,说归说,骂归骂,根本就不在乎,而何满子却懂得孝顺爷爷,这是非常难得的。

师: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16:我也是最喜欢何满子,因为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可爱的孩子。他讨厌从早到晚关在家中,在上课时会走神,听见外面的莺啼,就念书跑了调儿;他会与爷爷生气,但听说爷爷差点丢命后又十分心疼。我有时候也像何满子一样,上课会走神;和爸爸妈妈呕气也呕不了太久。所以觉得他好像就是我的朋友,很亲切。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以后,老师觉得小说中的这一家子,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喜爱,我们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喜爱的也许太难,那么我们来找一找,这一家子的三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17:他们三个人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着农民淳朴、重情义和爽朗豪放的优点。

生18: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同为一家人,正如课题“蒲柳人家”所言,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纯朴、善良、率真,并无城里人那么重的心机,反而有了憨厚的可爱之态。

生19:我觉得他们都很要面子,比如何满子不愿穿那件花兜肚,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媳妇分家,何大学问“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技巧。(专家点评)

师:最后一位同学的视角非常独特,她在三个人物的优点之外,还看到了人物身上的不足,现在,当我们发现人物身上还有这些不足之后,不知道大家对这三个人物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觉得有些失望?

生20:我觉得这三个人物身上的不足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印象,我还是很喜欢这一家人。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他们身上有缺点,反而让人觉得很真实,很亲切,仿佛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今后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要尽量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这样的人才会让人觉得亲切可信,才会有感染力,你的文章才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 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师:既然大家对这一家人如此厚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生21: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有天赋却很顽皮的人,所以我这样想。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

生22:现代的时代,变成了追赶时尚、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生活,会变得善于掩饰,和他人一家三口率直、无拘无束、毫不遮掩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会显得太过单纯,所以他们并不适合生活在这个现实而复杂的时代。

师:看来你对我们周围的社会不太有信心啊!

生23: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人们处处小心,谨慎地为人处事。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摒弃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仅仅为了自己那么一点点微薄的利益,那小小的所谓的“尊严”。他们活在这世界上太累了,心里背着很多的包袱。而像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这些真性情的人物,反而会活得很轻松,哪怕他们并不富裕,可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他们直爽、风风火火,就像是莲花一样,反而会令人尊敬与喜爱。

师: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同学们对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都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尤其喜爱在现代人身上越来越少的真诚与纯朴,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真诚而纯朴的人,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当然,有的同学也表达了对目前的社会状况的忧虑,这说明同学们也在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生活,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事事关心”,也许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你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很稚嫩,但老师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住这份热情,继续关注周围的生活,继续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真诚与纯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以想象的方式引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学生反应热烈。(专家点评)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对如何做人这个人生难题有了正确的方向,文学作品的魅力无穷啊!同时这比老师的政治课更有效果,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会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

教学反思: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注意了充分贯彻三个不同层次的维度的整合。首先,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贯彻了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其次,把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并与反复地阅读相结合,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第三,在感受人物形象之后,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将时空进行转换,把现实生活引入学生的思考视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的积极正面引导;在向课外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设计无不充分考虑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实施。

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越大,学生越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编辑短评:教学目标比较准确,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比较准,分析课文比较到位,抓住了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稍作点拨,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技巧,总体上不错。但作为一个课堂实录,学生的话很明显经过了老师精心的加工,我很怀疑学生能否有那么高的认识水平和那么深刻的思考。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