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静默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01

静默草原。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静默草原”,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延伸阅读

初一语文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12.《树林和草原》学案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重点)
2.品味有没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掌握文章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3.领略夏日里俄罗斯乡间的独特风光,接受美的熏陶。
一、预习设置
1、作家作品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家。他的小说为俄国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父与子》《前夜》《罗亭》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本文选自《》,问题由连个名词组成,也是自然界中的两种景观,是本文描写的两个主要对象:“树林”、“草原”,但是它们不是中国的,而是俄罗斯夏日的树林和草原。

2.初读课文,将有困难的生字词标注出来。

3.结合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下列生字初音,生词释义。
①.生字注音
濡湿榛树穹窿轧轧铿锵朦胧
②.生词释义
穹窿:铿锵:濡湿:朦胧:
蕴蓄:轧轧:笼罩:头晕目眩:
4.再读课文,试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二、合作探究
1.归纳文章主题
主题归纳: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作者曾说过:“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课后练习第一题里的两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的体会。

4.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题。(第二题做在书上,第三题写在导学案上面)
①.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动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
②.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
三、检测反馈
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四、学海拾贝
作者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的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趣无穷。难怪托尔斯泰会这样称赞他:“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五、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1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
2定居生活
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