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7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一课课文很长,本来预计两节连堂将课文讲完,把故事蕴含的道理揭示出来,但由于突然有事,第二节课没上成,一整天没有在补上这堂课,所以第二课时被拖到了第二天。本来第一课时就有几个地方没讲透,所以在今天准备的时候,很纠结这节课该如何开始,如何展开。最后决定,重新梳理昨天的内容。
在讲课的时候,发现原来有几个之前纠结的重点,可以这样引入:
1.当作者我看到杨桃后,有什么反应和想法?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从这里你能读出他当时是什么心理?他又是如何去做的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你能读出什么?(生:认真、仔细)什么是老老实实地画呢?(他画的是什么,没有画成什么?)这就是老老实实地画。从这里能感受出什么?(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上节课中,我忽视了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是关注作者我的起点,我怎么想的,很重要,所以要讲一下。
2.当同学们笑我的画时,老师是什么态度?(生:严肃)为什么老师会变得严肃呢?(生:学生笑我的画,老师觉得他们做的并不对)老师的态度后来变成怎样的呢?(找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你是如何理解和颜悦色这个词的?
在这里,我觉得老师态度的转变很重要,而且是个难点,需要问题来指导,而学生态度的转变要较容易理解,通过分角色扮演,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下很容易能体会当时学生的心理。
3.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说的?你读完老师的话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写在课文旁)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让学生把体会写下来,但是,这个班的孩子实在对这种题目无感啊,一遇到说体会的问题和霜打了似的,低着头不出声,所以当时临时起意让他们写下来。事后看来,这种方法确实有效,而且新课标中也提到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我想这种以笔书写感受也算得上是这种要求的变形吧。
其实,老教师都说,每一堂课都不一样,即使教过一轮再来一轮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通过这堂课更是感受颇深,正是每堂课的遗憾,才让自己慢慢的变好。

小编推荐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及反思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及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画杨桃
妙析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当训练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建议
1.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形式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角色体验法。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朗读并积累一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体会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在体会、体验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得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件物品,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讲解倒的读音,倒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do,它还有另一个音dǎo。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4.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老师点拨。
(3)小结:课文讲了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六、学习画杨桃这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我观察杨桃和画杨桃的句子。
2.理解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我画的杨桃?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我听到同学们的笑声后会怎样想。
(老师重点讲解在读人物的对话时,要读出说话人相应的语气。)
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八、梳理板书
画杨桃
我:画成了五角星
同学们: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三、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四、学习第5~17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
(1)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学习第18自然段
1.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什么是教诲?为什么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六、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
图课摆座交哈页抢嘻
2.学生认字,给生字注音。
3.学生给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5.学生说一说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6.学生书写。
7.展示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八、教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做事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九、梳理板书
画杨桃
老师亲自审视让大家轮流看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应该怎样做.
十、教学感悟
《画杨桃》一文语言浅显,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本课的难点。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是其二。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他事呢自然地引向学生的生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本设计拟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促使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正确掌握和理解生字和有关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者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时间:本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ī):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ì),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

叮嘱前排靠边审视半晌熟悉教诲神情严肃和颜悦色

2、由“神情严肃”导入课文。

过渡:这两个词语都是课文中描写老师神情的词语,图画课上什么事儿让老师的表情严肃起来了呢?

二、导读分析第2——12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1)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讥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3、老师看到我的画有什么反应?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2)“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3)引出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对话:“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他像什么?”“像五角星!”“画成五角星好笑么?”“好——笑”(引导学生理解: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描摹那些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4、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的?

(1)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5、出示杨桃,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们观察到的杨桃是什么形状的?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不同角度看到的杨桃形状是不同的,可是那几个嘲笑我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于是老师请他们分别坐到我的位置上观察杨桃。

1、这时老师趁机启发学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对话:“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表示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迟迟疑疑,说明他们已经发现自己错了。)

2、通过两次对话的对比读,体会不同的心情,教师要引导读好这一部分。

四、理解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

过渡:通过师生的两次对话,同学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1、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2、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在第18自然段中找出来并齐读一

遍,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个句子?(4句)

(2)前两句讲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3)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你要怎么做?(读后两句话)

(4)什么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3、老师说的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背下来。

4、比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5、这个道理仅仅用于画画吗?它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一生受用)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方面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内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做事情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父亲和老师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有所启示。]

2、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父亲和老师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有所启示。]

六、作业设计

将生活当中实事求是或换位思考的例子,用一段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实事求是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范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诲、受用、想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学着运用。

2、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3、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片段的内容加以复述。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课前准备

本课重点段及杨桃的不同角度的样子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下面谁来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习相关的词语,再读读有关章节等)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预计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请学生在黑板上写问题,抓住关键词语)

**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画杨桃》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画杨桃》》,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课时

师:以前我给你们上过什么课呀?

生:《曼谷的小象》

师:今天咱们还去曼谷吗?

生:不去了。

师:不去了,咱们就在教室里上什么课?

生:《画洋桃》

师:(教师板书“囗”)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ǒ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支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洋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胶袋装着豆腐。

师:用胶袋?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

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顺序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划)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áng)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肯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

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个同学最好,别人都读完了,我没读完。一般情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

到最后一个字。非常好,这是认真的态度。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文(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

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段吗?

师:下一段。

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书上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比如我现在是一

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你按书上的介绍,当时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师:“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

生:是他。(指一学生)

师:还可能是谁?(学生又指一生)这句话他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很好,回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就读叙述部分,你来。谁

来当老师?你来。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师:角色分得很清。大家一起读,声音朗朗又响又脆,开始。

生(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

师:再读一次,她读得很好,声音再高一点。(此生重读)教诲(hùi),再读一次。

生:“他们的教诲(huì)使我一生受用。”

师:对,坐下。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好不好啊?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举手了。啊,这么多,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要汇报词语的意思。

师:好,讲吧。

生:“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师:你讲了一个词语。你要说什么?

生:我要说“严肃”的意见。

师:哦,也是一个词语。他说了一个“和颜悦色”,他说一个什么?

生:严肃。

师:这两个词正好怎么样啊?

生:相反。

师:你过来。(让学生上台)咱们看看这位同学讲“和颜悦色”而他是不是和颜悦色?你和颜悦色地看着大家。

生:..我不太会。

师:哈!面无表情。笑一个,你对大家微笑。抬起头来,别不敢看大家。(学生笑了)这回有点和颜悦色了。你过来,(让另一学上台)你不是要讲“严肃”吗?根本就不用讲,你给严肃一下,好,你会做这就说明你懂了。但有点悲哀。(众笑)把眼抬高,敢于看大家,(学生作状)这次可以不可以呀?

生:可以。

师:这个词根本不用讲了。还有谁打算说什么?你说。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9个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就这一点吗?你说。

生:我想提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

师: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你把你这个题写到黑板上。(学生上台板书)谁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说的?

生:为什么作者说老师和他父亲的话,会使他一生受用?

师:你先说说什么叫“一生受用”。

生:就是永远都会用到。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我只要按照父亲和老师的话去做,一辈子都有好处,是吗?

生:是。

师:你再提提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和教师的话,会使我一生受用?

师:好了,上来写。(学生板书)你讲。

生:杨桃是怎样的?

师:刚才我问你们见过杨桃没有,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既然见过,你这个问题是要问我什么?你是问我杨桃的样子,还是杨桃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它的特点。

师: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咱们一会再说吧,你先坐下。大家记住,你也记住你的问题。还有人要说什么?

生: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有意思,比如,大家看,我这儿要写一个字。(教师随手在粉笔盒上写了“9”,拿到学生面前)你看这是什么字?

生:9。

师:(又问身后的学生)你看我写的什么字?

生:6。

师:我就写了一个字,他看就是9字,他在这儿看就是6字,刚才是你提的问题?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还有什么?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画杨桃。

师:你起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画洋桃》这篇课文?

(此生无言,众笑)

师:因为想学知识,因为这是课程的内容。那节美术课就是画杨桃的内容。通过画杨桃,学生不但学会了画,还懂了好多道理,懂了吧?这道理是什么,咱们完了再说。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为什么画东西不能画得想当然?

师:对了,你写到黑板上去。谁还有?(学生板书问题)

生:我知道“熟悉”的意思就是知道得清楚。

师:你熟悉我吗?

生:熟悉。

师:因为以前上过一次课了,但是你对我的熟悉有对你们班主任老师那么熟悉吗?

生:没有。

师:了解的程度越深,就越熟悉。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教诲”的意思,就是教训、教导。

师:对,你说。

生:我知道“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温和,和蔼可亲。

师:对,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问为什么画杨桃的那个同学把画交给了老师之后,老师没有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的同学却哈哈大笑。

师:对,同样一件事情,老师就没有笑,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还有别的问题吗?你说。

生:“半晌”的意思就是半天。

师:对,可以,你说什么?

生:为什么有几个同学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

师:你们俩提的问题都一样。因为觉得不像他们才笑,是不是?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的过程,共写了19个自然段。

师:画杨桃的过程?接着他的话,谁能继续往下说?这篇课文就单单写了画洋桃的过程吗?你说。

生:还告诉了我们画杨桃一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看。

师:“告诉我们画洋桃从不同的方向去看?”你的意思是说,杨桃放在这里,你先在这里画,再去左边画,再去右边画?(众笑)是这意思吗?

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就是画每样东西都要认真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师:有点意思了,你说。

生:这篇课文就是说了从什么角度看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还有吗?你说。

生:这篇课文还告诉了我们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样子是不一样的。

师:对了,还有什么?好了,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生:能。

师:试试看吧。(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生:车轮。

师:车轮?不对。

生:马蹄。

师:马蹄也不对。

生:蜗牛。

师:蜗牛?不是。

生:指南针。

师:不对,指南针的针跑到外面去了?(众笑)猜不着了吧?

生:人造卫星。

师:卫星我可不会画。

生:迷宫。

师:不是。

生:这是古时候人们推的车子。

师:不是。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生:(恍然大悟的)有。

师:这个图是从哪里看茶壶?

生:上面。

师: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回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坐下。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生:豌豆。

师:一个豌豆夹?不对,这还是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生:冰糖葫芦。

师:外面还包着纸?(众笑)

生:扁豆。

师:扁豆和豌豆是一样的。能猜着吗?你说。

生:坦克的车轮。

师:这辆坦克立起来了?(笑声)

生:毛毛虫。

师:不是。

生:蚕茧。

师:蚕茧,五个蚕茧连在一起了。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生:是。

师: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刚才有同学问看到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师:嗯,你们把这一点弄懂了,很好。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根据你们刚才的发言。我觉得有些同学似乎懂了。你们提的问题也不错。现在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要没有读懂的话你告诉我哪里不懂。再看看课文,如果没把握,你得告诉我哪里不懂,都懂了咱们就下课。哪里还不懂?你说。

生:为什么这位老师讲的话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呢?

师: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每篇文章都有含义,但这篇文章有什么含义呢?

师:含义还不太明白,坐下。实际上你们刚才不是说,我读懂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含义。至于这个道理你懂得是不是非常准确,非常深刻,然后再研究。好吗?你能提问题吗?

生:为什么父亲那么严格要求“我”?

师:你的意思是希望你的父亲对你要求松点吗?(众笑)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

师: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嗯,你说。

生:为什么“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才教“我”学画画?

师:你的意思是嫌他父亲教得太晚了?看来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不是很重要的。可能你们理解课文差不多了。你还要说吗?

生:我问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老师看了我的“画”要拿起来问大家?

师:为什么拿起画来问大家?嗯,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生:愿意。

师:好的。(教师从旁边拿过一个话筒架竿,放教室中间,手中拿一胶袋)你们猜这胶袋里面有什么东西?

生:杨桃。

师:对。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把椅子挪一下。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插到话筒架竿的顶端)不画这个竿子,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生:好了,大家抬头,很有成果。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生:懂。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生:听懂了。

师:咱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画。(将一位同学的画放在投影仪上),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你说。

生A:(站在自己座位上说)我觉得他没读懂课文。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发现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生:他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你是说画画的人不对呢?还是评价的人不对呢?

生:他。(指评价的学生A)

师:那你说吧,他怎么不对?

生:他说..他说.

师:你先坐下组织一下你的语言。谁知道他(指A)这样评价对不对?

生:评价者是错的,因为他没有引用课文上的语言..

师:我可以断言,他即使引用课文的语言,也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想想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师:对了,他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他应该怎么办?

生:他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

生:有。

师:哪里?读出来。谁找到了,关于这一点的叙述。你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还有“审视”。

师:你跟他说的是同一句话,为什么要强调“审视”?

生:因为..

师:谁知道她强调这个“审视”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审视”?

生:因为强调了“审视”,就可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

师:你应该从“审视”这个词的词义上去理解。“审视”是不是就看一下?

生:不是。

师:是不是就观察一下?

生:不是。

师: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认真地,还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审视。

师:对了,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评价人说得对不对的地方。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

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师: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生:请他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

师: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你知道你哪里错了没有?(对评价的学生A)

生:知道了。

师:那么应该怎么办?我还让你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画,你自己采取行动。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说话)他这幅画是对的。

师:还是这样来发言,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议论)

师:他(指A)读懂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你把刚才同学们读的课文,再读一遍给他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段,再读:“让那几位同学..”大家一齐给他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对A)这两段你听明白没有?

生:没有。

师:还没听明白?大家再读一次。你注意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

师:对,这是一处。(对A)因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个问题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走到那个画洋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为老师要审视一下..

师:没有答对。课文上也有答案,找。老师为什么亲自走过去,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课文上有答案。

你读出来(指另一生)

生(读文):“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

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对A)“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句话意思懂不懂?

生A:懂了。

师:懂了。再读读同学们那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好的,让同学们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现在我还请你(指A)评价刚才那幅画。你再采取行动。

(A生下座位走到画图的学生位置观察杨桃)

师:这次他(指A)读懂文章没有?

生:读懂了。

师:现在他读懂了,(对画图的同学)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生:这位同学画得对。

师:画得对,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A(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引用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指A)现在读懂课文没有?为什么?

生:读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画画人的位置上去评价。

师:很好。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进行评价(放图于投影仪)

生B:(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画图者):老师,我这图画得很像。(老师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

师:是啊,他这幅画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笑)我就是在他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B说,你坐在他的椅子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B:(坐在作画者椅子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B:刚才站着看,我个子高,现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的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所以变得圆圆的了,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的不像,为什么呢?

生B: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

生:做到了。

师:引用有关语句。

生B:(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有学生起立,教师放图于投影仪)咱们看这幅画。看清没有?谁来评价?请那个女同学来吧。(此女生先到画图同学位置上观察杨桃)她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她?为什么你说她读懂了。

生:因为她亲自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去观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他也读懂了。你起来让位给她。(让女生坐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看图看实物。说自己的意思,也要引用课文上的话。

生(女):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不像。

师:讲道理。一边说自己的,一边引用课文的。

生(女):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那你的观察和他的图画的差别。

生(女):我的观察和他画的不一样,因为他的图好像是一个蝴蝶图形。我在他这里的观察好像是个五角星一样。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蝴蝶。

师:不是。

生:观察。

师:不是,要注意会听人家的话。你说。

生:.像。

师:不是。

生:像五角星。

师:你说他怎么观察就像五角星了?再重说刚才那句话。

生(女):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杨桃好像五角星。

师:听到她这句话没有?

生:听到了。

师:哪个词重要?一起说。

生:这个地方。

师:对了,都读懂了。她强调“我在这个地方看洋桃”就是五角星,但他画成蝴蝶了。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接受不接受?(对画图同学)

生:接受。

生女:(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师:看起来像五角星,但他没画成五角星。

生(女):看得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还是没找到。找找课文直接批评他的那句话。找到了你就懂了。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他没有画成五角星呀?该画成五角星他没有画成呀?课文还有批评他的话,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那一句话还没读出来,你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读得是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话,你再读一遍。(此生重读)那么刚才这位画画的同学,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的。

师:是五角星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

师: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蝴蝶,犯了什么错误了?读。

生:(读文)“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犯什么错误了?

生:画走了样。

师:为什么画走了样?

生: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刚才课堂提问,谁提了一个关于“想当然”的问题?你是怎么提的?

生:我当时提的是: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生:这是因为画画如果想当然的话,就会把画画得乱七八糟,画走了样。

师: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像写生画那样,仔细观察。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

生:老师。

师:老师说的。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还提问,为什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谁提的?现在明白没有?一个父亲一位老师,为什么说的话这么相似啊?为什么?

生:因为这都是画画的要求。

师:你有别的说法吗?

生:这是因为他父亲和老师的经验是一样的。

师: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办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的。因此他们的话就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好了,经过这一段的读和对图画的评价,你们都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你起来,你刚才说这课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说了,你讲那个道理就是含义。你现在对于你刚才讲的道理,有没有更深入的见解?

生:没有了。

师:那么把你认识到的再说一次。

生:画画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那该怎么办?

生:将自己看到的就画下来,不要想当然地画。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啊!

生: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就本课而言,他全懂了。你们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我相信也全懂了,但再深一层你们还不太懂,一会儿咱们再说。现在你们再看看书。刚才有个同学说了,“老师我知道课文一共写了19段,”对,那么你们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实际上重要的段落只有几个?哪几个?找出来。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师:第一个最重要的段落是哪个段?

生:第十八自然段。

师:还有没有重要的段落?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

生:他爸爸对他的要求。

师:对不对呀?对,咱们记录在这儿。(教师板书“爸爸的话”)第二个重要自然段,你说。

生:十八自然段?

师:到那么远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生:讲“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师:简单地说,“我”在干什么?

生:画杨桃。

师:对,第二自然段,“我”的画。(板书“我的画”)还有哪一段重要?

生:十八自然段。

师: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生:讲老师说的话。

师:对,(板书“老师的话”)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生:(读文)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她找的地方对,就是不够简炼。要概括,哪几个字?最重要?

生:你看见一件东西..

师:还跟她一样在读,没有概括。我告诉你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你说。

生:想当然。

师:“想当然”?干事情,都应该想当然?(众笑)

生:应该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

师:这是八个字吗?(众笑)谁能说八个字的举手?

生: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师:多一个字。再去掉一个字,重说。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把这八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完全正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你先说。

生:八个字

师:讲。

生: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师:这是在讲道理吗?好像不是。

生:看到什么,画成什么。

师:意思对了,但还不太合适。

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你在街上看到狗就画狗,看到人就画人,是这意思吗?

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说吗?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对,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谁说的过来,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再抬头,提最后一个问题。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课文全明白了,我们能不能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看众多的事物,想不想?

生:想。

师: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生:事情是什么样的就说什么。

师: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

生:我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

师:结果..?

生:结果忘了时间,就迟到了。

师:应不应该这么回答呀?

生:应该。

师:应该,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这样是不是已经从“画杨桃”里跳出来了?

生:是。

师: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你起来,刚才我说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含义也明白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一点了?

生:是的。

师:知道什么了?

生:知道了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

师:都应该实事求是。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师: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办事,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好了,课文没什么问题了,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指学生上课初在黑板上写下的问题)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为什么老师的神情会变得严肃了?因为其他的同学..

生:因为别的同学对我这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不但没有夸赞,而且还讥笑,所以老师严肃了。

师:还有,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生答:不用了。)不用咱们就下课吧。

全文板书样式: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靠”等14个生字,会写“图”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桌交流)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审视──审察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准确──错误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摆、嘻、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4.难字书写指导:

“图”:最后一笔写横封口。

“摆、抢”:左右结构,都是“扌”字旁,注意“仓”与“仑”的区别。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6.学生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l.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读最后一段,激发思维。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

理解“难忘”是什么意思,“终身难忘”呢?

(难忘:无法忘记,永远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即一生都难以忘怀。常形容对他人的恩情或教诲铭记于心,也可形容对某一段时光难以割舍。)

(2)能使作者“终身难忘”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导语:作者是怎样画画的?你怎么知道的?

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按照看到的去画画的。

(2)学习第2至第16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7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画杨桃》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画杨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杨桃》教学反思1:杨桃这种水果,对于北方学生来说是不常见的。简单的了解一些它的特点是必要的。所以在课的伊始,我和同学们走近了杨桃。大家七嘴巴舌地汇报着,议论着,随后课件的出示更是揭开了这层层迷团。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亲口尝尝了。这样一来,大家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不过,课文题眼已明确指出了“画”杨桃。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透彻地了解文章中反映出的人物思想变化呢?鉴于此,我改变了原来让同学们“读透教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想把一个东西画下来,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但都最后一致认为:首先要做到细致观察。其次,根据自己所处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画。最后还应该注意有认真的态度。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当一幅画摆在你面前时,应该怎样去评价呢?”这回,大多数同学沉思片刻后回答到:从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取长补短。

课堂进行到此,我觉得让同学们去理解文中那些开始嘲笑别人,后来觉得不好意思的做法,应该是容易多了。而且当他们用正确的观点接触这类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象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一样,不分缘由,轻易的去下定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又使得课文内容易于接近。老师讲起来轻松了许多,学生学起来,陌生的课文亲切了许多。实践证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利于他们掌握文章的脉络。

《画杨桃》教学反思2: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3:《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这个。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有哈哈大笑的,有嘻嘻笑的;有偷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一股难为情的样子。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让我感觉不足的是:在课堂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靠”等14个生字,会写“图”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桌交流)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审视──审察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准确──错误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摆、嘻、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4.难字书写指导:

“图”:最后一笔写横封口。

“摆、抢”:左右结构,都是“扌”字旁,注意“仓”与“仑”的区别。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6.学生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l.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读最后一段,激发思维。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

理解“难忘”是什么意思,“终身难忘”呢?

(难忘:无法忘记,永远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即一生都难以忘怀。常形容对他人的恩情或教诲铭记于心,也可形容对某一段时光难以割舍。)

(2)能使作者“终身难忘”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导语:作者是怎样画画的?你怎么知道的?

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按照看到的去画画的。

(2)学习第2至第16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7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画杨桃》综合资料之一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画杨桃》综合资料之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设法准备几个杨桃或蜡制、塑料制杨桃标本,图片等资料。也可发动学生准备。

2、创设情境,把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画出重点词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这段话始终是紧扣画杨桃这件具体事情叙述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

4、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什么,联系实际谈体会,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教师要参与讨论,带头以生动的例子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图画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5、朗读课文,可以自由读,分角色读,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引导学生练习读老师神态变化及与学生的对话。然后,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6、“思考?练习”3“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在课文学完以后再进行,不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做说话练习,以免打乱理解课文的思路。练习说话前先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像……而像……”和“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前者是从两种样子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后者是从两种做法或态度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应注意读准。“肃”字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精品教案五案例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杨桃精品教案五案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画杨桃精品教案五_案例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四)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画杨桃》教学设计五,画杨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这篇课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写得较具体,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对来说写的简单了些。因此,在教学时,雷雨中的景象我讲得比较少。重点讲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雷雨中”这一段我用请学生欣赏课件的方法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雷雨后”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词非常精炼。于是,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方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再如理解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先请学生欣赏课件,理解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然后请学生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小蜘蛛,读读这句话,体会“雷雨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来了。……现在想想,学生那天的朗读真的很精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绝伦。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雷雨中”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简单,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透过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这一环节会变得更丰满。在教学“雷雨前”时,只考虑到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引导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处理有点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变化是紧密联系的,当时备课的时候,这一点考虑得不够周全。

二年级语文《苏珊的画》教案(有反思)


《苏珊的画》讲述的并不是苏珊的画怎样好,而是苏珊通过画画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感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以上目标,将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难点确定为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复习会认的字和写字。

【学情简介】

二年级的孩子通过一年多的识字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很多的识字方法,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能力。所以我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让孩子在语境中记字,让孩子在边读书理解课文和朗读的同时记住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自制的课件和远程教育网中的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谁来说说你的兴趣和爱好。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样喜欢画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苏珊的画》

2认真看老师写课题,画字拼音。

3找同学读课题,齐读课题。

(这样找学生单个读课题是为了让学生分清“苏珊”这两个字)

4画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画的写法。

请你打开书第76页,把画这个字写在书上,老师看看谁的姿势最正确。

(这样把生字放在这里进行学习,为了分散很多个生字在一起的教学,让学生能更快的记住,而且采用得是课件出示字的写法,更优越于老师的板书,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了整个字的写法和笔顺及笔画。)

5你知道有哪些名画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副名画,是我国大画家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简介,出示作品。

(让孩子在识字的同时了解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培养了孩子对祖国的热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文

老师把苏珊的画也带来了,画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3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文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师范读

看到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一位叔叔也想来读一读,请你们认真听,认真看,听完后说一说老师读得怎样?

(这里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学会聆听和欣赏评价别人)

3再读文

看到很多同学都想想老师这样读课文,请你大声的读一读课文,和你圈出的字宝宝多打打招呼。

三、细读课文并认字

1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发现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要是能做到帮读书边思考那就更好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设计,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中找出答案。)

2学习楼梯老师贴上楼梯,让孩子齐读楼梯。楼字可以读半边最早时期人们的楼是木头的楼梯也是用木头做的,在奥地利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楼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了解楼梯的历史,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对课外知识进行积累)

3读第一段体会心情

苏珊对自己的画话满意吗?她的心情怎样?(高兴)请你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苏珊高兴的心情。知道孩子读第一段。

4学习比赛朗读第一段

这幅画苏珊是准备去参加比赛的,齐读比赛两字,咱们现在就来比赛,看谁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找三名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同学当好评委。

(利用了刚刚开完奥运会的时机,增加了孩子课外的知识的积累,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比赛,让孩子亲身感受比赛,对比赛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会更加理解比赛一词。

5就在小苏珊这么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苏珊心情怎样?(伤心、难过、着急)

6师范读第2自然段找同学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苏珊着急的心情。

7学习哭字

苏珊急得怎么样了?哭了?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哭的?口+口+犬=哭

器-口-口=哭领读哭了说说你什么时候哭?

8学习及字

苏珊为什么哭?他的画来不及再画了。来不及(就是时间短、赶不上)

用来不及说句话。咱们给及做个加法吧。

(孩子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帮孩子体会苏珊当时着急的心情同时设计了同音字的比较,孩子会更好的使用同音字。)

9谁帮助了苏珊呢?认真听老师读第三段,爸爸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苏珊?

10利用利用它这个它是什么?小花狗还是斑点?

11学习卧字

贴小花狗卧在楼梯上,贴卧在?你是怎样记住卧字的?用卧字组词。

12指导读第4自然段

爸爸得主意怎样?用课文中的话说?苏珊这时笑了起来,高兴了。谁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开心和高兴。

13学习脑筋

爸爸对苏珊说了什么?齐读第5自然段,注意语速要慢一些,让大家听明白。

你知道了什么?学习脑筋出示脑的图片,让孩子说记字办法筋字。脑筋就是思考。

14学习第字和懂理辈记字

那么在第二天的比赛中苏珊的画得了第几名?苏珊高兴吗?令他最高兴的是什么?懂得了爸爸话的道理,会一辈子记住它的。记住什么?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识记第、懂、理、辈、记这几个字。

(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四、学过的字齐读一遍

和字宝宝们打打招呼。

五、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我们和这么多的生字交成了好朋友,同时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板书设计】

15苏珊的画

笑脸

笑脸

哭脸

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打破了以往把字拿出来单独认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相结合,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理解。把写字也放在了课题的书写中,更加深了孩子对字的印象,同时介绍了中国的名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在识记“楼梯“这两个字时,我们给孩子出示的是古老的木楼梯,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理解字义的识字办法,在识记“及”这个字时,我们就选择了给孩子讲解字义的办法,并能帮助孩子掌握朗读这一部分的感情。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这样讲,剩下的一部分字我们把他们集中在了一起,他们也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容易识记的字,我们让孩子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字,把本课的生字让孩子能轻松愉快的掌握。让孩子在读中学字,在识字中又进行了读,做到了识字是为了学文,学文同时又识字。通过课堂实践,这样的教学相比较以往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高,字记得也很牢固,但是也有它的不足,那就是课堂的调控比较难,孩子的注意力易被老师吸引,但是个别孩子课堂上有些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争取找到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让孩子能更好的自主的学习。

《画杨桃》教学设计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画杨桃》教学设计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附:

【近、反义词】

近义词:审视审察半晌半天教诲教导

反义词:和颜悦色疾言厉色熟悉陌生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