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5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

第一单元

蒙:蒙(mēnɡ)骗启蒙(ménɡ)蒙(měnɡ)古

薄:单薄(bó)薄(báo)片薄(báo)雾

模:模(mó)糊一模(mú)一样秘:秘(mì)密秘(bì)鲁

号:风号(háo)浪吼号(háo)叫口号(hào)

干:干(ɡān)枯枝干(ɡàn)禁:情不自禁(jīn)禁(jìn)止

应:应(yīnɡ)该应(yìnɡ)接不暇数:不可计数(shǔ)数(shù)目

《观潮》

1.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本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用比喻直接描写大潮的雄伟、壮观,还运用了衬托的方法,通过对观潮人的多和心情迫切来体现大潮的壮观。

2.背诵第3、4自然段。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从中我们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3.句子;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潮浪头高气势猛。)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大潮的。先描写了大潮的声音,再描写了大潮的形态。)

(这段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声势浩大,十分奇特、雄伟、壮观。)

《鸟的天堂》

1.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2.“不可计数”的“数”读第三声shǔ,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这株榕树“枝干的数(shù)目不可计数(shǔ)”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应接不暇”的“应”读四声,“应接不暇”是文中指鸟儿太多,作者看不过来。

4.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在那里生活十分自由、幸福,是鸟儿生活的乐园,真像在天堂一样,从而发出的赞美。

5.句子: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这句话形容大榕树枝叶茂盛。)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给人一种翠色欲滴的感觉。赞美了大榕树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

《园地一》

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2.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3.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桃花万树红

8.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9.植树造林绿大地栽花种草美人间

10.趣味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好(hǎo):容易、方便。好(hào):喜欢。

(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办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

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重点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重点

几(jī)乎几(jǐ)何乘(chénɡ)风破浪乘(chénɡ)法千乘(shènɡ)之国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答:因为长城不仅长,而且高大坚固、设计巧妙,它气魄雄伟、巍峨壮观。而这样伟大的建筑却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非常不发达的年代,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建造成的,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所以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颐和园》

●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是运用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耸立”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写出了佛香阁很高。

这段话作者先描写(树从、屋顶和宫墙);再写正前面的(昆明湖、游船和画舫);最后写向东向东远眺时所看到的(城楼、白塔)。

《秦兵马俑》

匀称(chèn)身着(zhuó)短甲撒(sā)开四蹄

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即“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园地五》

描写我国风景名胜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回文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浙江宁波天童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西湖)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习重点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习重点

(漂亮)的花园一(块)告示牌(可怕)的训斥(刺骨)的寒风(欢快)地游戏

(欢乐)的笑声(毛茸茸)的尾巴(清澈)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勤恳)地工作

(漫长)的严冬一(盏)煤油灯一(口)老泉一(缕)阳光一(副)表情

(明媚)的阳光(痛苦)的表情一(串)项链(新奇)的事情(晶莹)的雨珠

《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①“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

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从后来巨人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②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是指放任自己、不加约束;“冷酷”是指待人冷淡苛刻。

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①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这句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去年的树》

本文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但大树被人类砍伐,并制成了火柴,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通过鸟儿为失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提醒人们:没有了树,鸟儿将怎样生活?警醒人们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刻不容缓。同时,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鸟儿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鸟与树的对话,它们约定明年春天相见时再唱歌给树听;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鸟向树根询问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根告诉它,伐木人用斧子把它三角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第三次是鸟与门先生的对话,鸟向门先生打听树的去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第四次是鸟与小姑娘的对话,鸟向小姑娘打听,小姑娘告诉它,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第一个“看”说明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睁大眼睛,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

第二个“看”说明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唱歌给朋友听,在离开时对树无比留恋。它对着灯火,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

这两个“看”饱含着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小木偶的故事》

课文先写了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它的脸上添上了笑嘻嘻的表情。老木匠以为从此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了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遭遇,最后在小女巫的帮助下,有了所有的表情。

①“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这句话是说: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我们要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补充:

火辣辣兴冲冲毛茸茸毛绒绒冷冰冰红通通红艳艳红扑扑红彤彤红润润热乎乎热腾腾

亮晶晶绿油油白花花白茫茫轻飘飘笑眯眯笑呵呵笑哈哈笑嘻嘻笑盈盈冷清清灰蒙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习重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习重点

间:jiān:时间空间jiàn:间隔

脉:mài:血脉山脉脉络mò:含情脉脉俩:liǎ他俩

人影绰绰:人的影子非常柔美的样子。理所当然:按道理应该如此。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茅塞顿开)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感情,同时这首诗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古诗解释: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友人元二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古诗解释:

渭城清晨的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一棵棵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朋友呀,请你再喝完这一杯醇香的美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浓厚的老朋友了。

《搭石》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我还感受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到理所当然的事。

这段话描写了两种情景:①相互谦让,让对方先行;②尊敬老人,背老人过河。

作者列举这两种情景时,用了一对近义词开头,它们是:(如果)和(假如)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身患重病,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台湾青年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说明他内心坚定、沉着,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台湾青年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真是令人敬佩。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世代相传。

《园地六》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拜访具:准备黍:黄米饭就:欣赏郭:外城墙话:谈论

轩:窗户合:环绕场圃:打谷场和菜园子。桑麻:桑蚕和亚麻,这里代指庄稼。

古诗解释: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欣赏菊花。

《杏林春满》满:充满

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这样的词语还有:妙手回春华佗再世

附加:

抒发友情的送别诗: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学习重点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学习重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学习重点

塞:sāi:塞车木塞子sài:塞外要塞sè:堵塞闭塞一时语塞

处:chù:到处短处chǔ:惩处处方处理

只:zhī:形单影只只身一人只言片语zhǐ:只有只得只许

便:pián:便宜大腹便便biàn:方便便士便条

挣:zhēnɡ:挣扎zhēnɡ:挣钱挣脱挣开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风和日丽:(多指春天)形容天气晴朗温和。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铿锵有力:形容有节奏、有力而又响亮的声音。课文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抱负:远大的志向。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道理)来,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自己的学习与振兴中华联系起来,他读书是为了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使自己的民族能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了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时”指的是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欺压,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时。“中华不振”指的是中华民族贫穷落后。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太贫穷落后了,所以会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学习叶圣陶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我”在叶老身上不但学到了如何写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用春风拂面来比喻叶老带给“我”的感受,很形象,很生动。

●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因为“我”在叶老家做客时见到了那片爬山虎,叶老教导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写作文。时间过去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还如同在眼前,一想起叶老,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仿佛又看到了叶老,想到了叶老教给我的一切,所以用此为题。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文中介绍了(圈、钩、直线、曲线)这四种作文修改符号。

从(密密麻麻、到处)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叶老先生对文章修改得认真仔细。

为什么我会愣住了?(因为我没想到一个那么有名的大作家竟然会帮我修改作文,而且修改得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连一个细小的地方都不放过,所以我愣住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写好作文需要:①要实事求是,写生活中真实的事例;②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③要认真修改。

《乌塔》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我们要像乌塔一样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作“尺短寸长”。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比喻每一样事物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书信的格式

(1)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的下面。

《园地七》

背一背: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第二单元

空:kōnɡ:天空空中kònɡ:空隙空地

曲:qū:弯曲曲线qǔ:戏曲乐曲

爪:zhuǎ:鸡爪子爪子zhǎo:爪牙手爪鹰爪

铺:pū:铺张平铺直叙pù:床铺上下铺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题:书写、题写。此山:(此:这)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后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意思: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挺立的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置身在此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地去了解,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豚:猪。疑:以为,怀疑。足:足够,丰盛。

意思: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走过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以为无路可走了,忽然看见前面柳色浓绿,花儿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道理:形容陷入困境,似乎没有希望了,忽然绝处逢生,出现了新的契机,告诉我们在面对克服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如画杨桃时;不同角度看杯子时;盲人摸象……)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说明。(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我认真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想不出解题的方法。这时爸爸走过来,给我指点了一下,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爬山虎的脚》: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②爬山虎的脚怎样在墙上爬;③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一句:绿(绿得那么新鲜);第二句:又多又密,(铺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第三句: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zháo)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句话中描写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动作的词语有:触、变、巴、拉、紧贴、爬。

《蟋蟀的住宅》: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得到满足。

从“慎重选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两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作者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使我们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四周静悄悄时,小蟋蟀演奏着乐曲,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反映也作者对小蟋蟀的喜爱之情。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不是太夸张了?

(答:不是。因为蟋蟀的住宅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倾斜的隧道、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这座住宅是这样的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可是蟋蟀用来造住宅的工具却只是那样柔弱的前足和后腿,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这住宅对于蟋蟀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

供:ɡōnɡ:提供供销供给ɡònɡ:上供招供供认

差:chā:差异差别chà:差不多chāi:出差差事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大自然。

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吃。

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天之骄子:上天的宠儿。课文中指鸟儿。

用武之地:比喻能施展武艺或才能的场所。课文中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可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比喻20世纪与以往不同,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从“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现”是指人们看到或找到了一些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电脑住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特殊乘客”,指的是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种子。

●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园地八》:

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

十、小常识和小练笔(常考的内容)

小常识:

1、①《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②《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③《白鹅》的作者是丰子恺;④《猫》和《母鸡》的作者是老舍;

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复兴。⑥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⑦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2、《格林童话》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共有210篇,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

3、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都属于文化遗产。

4、《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

5、地名

(1)、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出自《题西林壁》

(2)、山西村——村庄名,在浙江绍兴。出自《游山西村》

(3)、黄鹤楼——楼名,在湖北武汉。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5)、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十一、关联词语造句

1、任凭功课再忙,我们也要抽时间锻炼身体。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我也不上你的当。2、我就不相信这道题那么难,今天我非做出来不可。

3、无论天气有多冷,我也要上学。无论家里怎么困难,父母也要送小明去读书。

4、这朵花既美又香。(并列关系)6、小刚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记戴红领巾(选择关系)我们下课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篮球。

7、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心地很善良。(转折关系)8、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因果关系)

9、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假设关系)10、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条件关系)

修辞手法造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比喻句)2、春天来了,桃花笑红了脸。(拟人句)

3、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做游戏,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排比)

4、是谁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父母!(设问)5、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反问)

6、家里静得出奇,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夸张)他种的花很香,几十里外就能闻到花香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xx小学单元备课表

主备人

刘xx

班级

四年级一班

课题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目标

阅读能级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39个生字词,识记字形,了解大意,提升归类识字的能力。2、初步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框架结构,并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3、通过限时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默读和速读能力。4、能根据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的信息整理。

习作能级目标:1、初步了解写景这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基本写法,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运用。2、积累好词佳句。

3、习作指导。

①模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②以导游的身份,为“鸟的天堂”写一份解说词。

③运用从本单元习得的写法,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3、口语交际能级目标:

1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连贯地复述。

2在交谈中专注地倾听,并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请教时使用“请问”、“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想请教一下”等交际语言,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2、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3、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策略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石》,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课时分配

单元导读1课时

《观潮》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1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火烧云》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2)写出所得至少3篇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

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

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

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

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在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2)写出所得至少3篇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

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

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

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

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在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归纳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奇观。

【复习目标】

1、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顾积累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大自然的的美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

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复习难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顾积累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复习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的本单元描写大自然山水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

二、多音字

sì似乎juàn画卷píng屏障zhuàn一转

似卷屏转

shì似的juàn卷起bǐng屏息凝视zhuǎn转弯

yìn饮马huà华山zhng重量ceng曾经

饮华重曾

yǐn饮水huá华丽chng重叠zēng姓曾

dǎo栽倒mng云雾迷蒙hào好奇

倒蒙mēng蒙骗好

dào倒影měng蒙古hǎo好心

三、词语积累

反义词:波澜壮阔---风平浪静明艳---暗淡蜿蜒----笔直

高悬---低垂幽静---喧闹

近义词:形态万千----姿态万千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稍微---略微昏暗----昏黑凉爽---凉快萦绕---缠绕

四、好句积累(背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青的田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写出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4、能不忆江南?【反问】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5、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排比、比喻】写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7、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排比、拟人】作者巧妙的运用宽-窄、缓-急这两对反义词再现溪流的形和声,烘托作者游兴正浓。

8、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排比,比喻】描绘野花的艳和多的特点。

9、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比喻】把雪峰比喻成白缎,把云影比喻成银灰色的花。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纯洁、静美。

10、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画龙点睛概括全文,又与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12、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13、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14、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1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五、关联词语

1、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你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4、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奇观。

【复习目标】

1、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顾积累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大自然的的美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

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复习难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顾积累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复习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的本单元描写大自然山水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

二、多音字

sì似乎juàn画卷píng屏障zhuàn一转

似卷屏转

shì似的juàn卷起bǐng屏息凝视zhuǎn转弯

yìn饮马huà华山zhng重量ceng曾经

饮华重曾

yǐn饮水huá华丽chng重叠zēng姓曾

dǎo栽倒mng云雾迷蒙hào好奇

倒蒙mēng蒙骗好

dào倒影měng蒙古hǎo好心

三、词语积累

反义词:波澜壮阔---风平浪静明艳---暗淡蜿蜒----笔直

高悬---低垂幽静---喧闹

近义词:形态万千----姿态万千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稍微---略微昏暗----昏黑凉爽---凉快萦绕---缠绕

四、好句积累(背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青的田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写出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4、能不忆江南?【反问】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5、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排比、比喻】写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7、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排比、拟人】作者巧妙的运用宽-窄、缓-急这两对反义词再现溪流的形和声,烘托作者游兴正浓。

8、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排比,比喻】描绘野花的艳和多的特点。

9、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比喻】把雪峰比喻成白缎,把云影比喻成银灰色的花。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纯洁、静美。

10、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画龙点睛概括全文,又与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12、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13、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14、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1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五、关联词语

1、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你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4、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课文编排和练习设计等都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语文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育体现国家意志的根本表现。本册教材选编的课文十分鲜明地突出了这个主题。如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天安门广场》;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泉城》、《九寨沟》、《雾凇》等;有传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春联》、《元日》等。

2.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本册教材选编的课文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这一主题。如有颂扬英勇捐躯,献身人民的《开天辟地》;有表现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虎门销烟》;有赞扬诚实笃信、厚德载物等高尚品德的《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珍珠鸟》等;有歌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徐悲鸿励志学画》;还有进行孝亲敬友、情感教育的《但愿人长久》。

3.创新精神教育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用这一理念作指导,我们来剖析本册教材创新精神教育的内涵,就会发现其编排理念的前瞻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来考虑的,即除了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步步升华。

三、阅读教学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所讲的对话不是语言学的“对话”,而是教育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际与碰撞。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四、口语交际的教学思路及策略进行口语交际,就是要解决交际内容、交际主体与交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基本思路和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揭示交际话题

(二)明确交际目的,确定交际内容

(三)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四)注意策略手段,提高交际效益

(五)善于总结反思,积极吸纳建构

五、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

第一、它创设了一个动笔表达交流的情景.让学生觉得不吐不快,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写的问题。

第二、教材设定的习作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过多的禁忌和限制,给学生铺展了更加广阔的写作空间。

六、加强科技创新教育

在省市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广泛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在全班学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课时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课时

课文24课时

习作14课时

单元练习24课时

科技创新教育每两课时安排一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这四篇课文。这一组的课文体裁丰富,有诗歌,有历史故事,也有古诗;有感激老师的,有思念亲人的,有赞美月亮和秋天的。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阅读兴趣,同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单元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做记号的习惯。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把过程或原因交代清楚。

7、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

教学措施

在教学这些诗歌时,就内容而言还可适当的进行归类延伸,适当拓展。比如说描写秋天的诗歌、描写月亮的诗歌,表现诗人离愁的诗歌,对亲人思念的诗歌你想到了哪些?串联过去学过的知识,比如说描写秋天的,描写思乡的,描写月亮的你都学过哪些,老师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拓展,帮助学生进行积累。形成相应内容的系列专题。

1.《老师,您好》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编织崇高浸透创造智慧

塑造朝霞辛劳祝愿波涛

二、我知道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三、想一想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交流:生字读音、课文朗读。

2.全班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老师“好”在哪里?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感受。

2.为什么课题中用“您”而不用“你”,体会作者对老师有什么样的感情。

3.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成功并不遥远》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āoxiáshǎnyàoshìyèchónggāo

()()()()

jìntòusùzàopūshèxīnláo

()()()()

chuàngzàozhēnlǐqíngbùzìjīn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浸透(jīnjìn)塑造(sùsuò)

··

衷心(zhōngzōng)编织(bīnbiān)

··

三、把下列语句补充完整

笔尖飞舞,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_________________;

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________________茁壮的新苗。

课后作业

1.访问老师,请老师说说“老师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2.举办一次班会,题目是“歌颂老师”(会上让同学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夸一夸)。

板书设计

1.老师,您好

成长浸透心血

创造蕴含辛劳

像春蚕纺织丝线

似甘露洒向新苗

2.《但愿人长久》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预习学案

预习达成目标:

1、我会读:

观赏品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屈指但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2、我知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有变化?在自读中边圈画边感悟。

二、拓展升华:

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

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pǐnchángwánshuǎmányuàn

()()()

guānshǎngdànyuànkuānwèi

()()()

bēihuānlíhéyīnqíngyuánquē

()()

2.比一比,再组词

廷()耍()尝()

挺()要()赏()

洒()慰()隐()

酒()蔚()稳()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比喻亲兄弟感情深厚。()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3.《古诗两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学案

预习达成目标:

1.我会读:

遥望湖光白银三峡秋月

青螺峨眉平羌清溪渝州

2.我会做:

镜()峡()眉()螺()

境()夹()媚()累()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自读两首古诗,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这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优美,为什么?。

3.第二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地名?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感情?

二、拓展升华:

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缤纷的世界》

课堂检测

填空

1、《望洞庭》是()朝诗人()的作品。诗中(“”)是写远望洞庭。这两句是()句,把()比作(),把()比作()。

2、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是()的意思,“未”是()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

3、《峨眉山月歌》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人在()的()乘船远行,从()出发,驶向(),最后到达()。读了古诗,我眼前出现了()、()、()等景物。

拓展练习:

填写有关“月亮”的诗

(),低头思故乡。野旷天低树,()。

(),天涯共此时。小时不识月,()。

课后作业:

1.画一画诗中所描述的景色。

2.收集没学过的李白诗两首。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

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

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秋天》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预习学案

预习达成目标:

1.我会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2.我知道

秋天有什么特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本首诗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优美?为什么?

2.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课堂检测

1.我会填:

()的田野()的汗珠()的阳光

()的高粱()的向日葵()的稻穗儿

()的羊肠道()的野菊花

2.按课文填空

1.秋风在田野里(),秋风在小路上();秋风抓一把桂子的(),把夏天的()轻轻涂掉。

2.稻穗儿(),蝉声儿(),成熟的向日葵在();野菊花()田间羊肠小路,()都长了肥膘。

课后拓展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

练习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学生理解。

(1)学生自读短文。

(2)全班交流从短文中你了解了哪个字的正确读音。

2、举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件。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同桌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学生分组自读短文。

3.讨论小作者写的日记中好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别扭?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你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几句诗来感谢你想感谢的人吗?然后请学生随性写上几句,并朗诵给大家听。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语交际的范畴中了,但我想我们的口语交际应该是个大的概念,不单是用嘴说话。于是,我请学生再说说,你们还曾经用过什么方式表达过自己的感谢呢?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在母亲节的那天,早早起床,乘汽车到很远的地方,给妈妈买了一个工艺品。有的说:在妇女节的那天,我为妈妈做了一顿饭。有的说……学生骄傲的将自己感谢的故事说给同学听。我想这同样是口语交际。

最后,请学生小组进行情景再现,将说、演、听、看汇为一体。

教后小记

今天的口语交际,使我有了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对口语交际命题的把握,形式的创造,都应该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上。不仅仅为了让学生会说一两句话,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学写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有:——○?△。
1.老师,您好!
1.《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
2.“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中“浸透”“蕴含”两词充分说明了教师工作的伟大意义: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社会、人类作贡献。“心血”“辛劳”两个词也可以体会到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辛勤工作,表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老师,您好!》中,老师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读了这首诗,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伟大!。”
4.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教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
5.“昨天”“今天”“理想”这是两个比喻句中的词语,诗句中“昨天”指过去的历史。“今天”指现在;“理想”指未来。诗人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现状和未来,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向幸福的明天。
6.“春晖”: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比喻教师的教学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春蚕”: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师心情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幸福开放的鲜花”:比喻幸福成长的学生。
2.但愿人长久
1.《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只。“愿”是希望、祝愿的意思。“长久”的意思是长久地活着,心怀美好的情感。题目的意思是:但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美好的情感常留心间。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心绪不宁”,接着“埋怨”,后来“宽慰”。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用课文中的“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来解释。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婵娟”原指美好的样子,词中指美好的月色。这些词句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宽大胸怀。
3.古诗两首
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诗的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未”:没有、未经。“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可以用成语水平如镜来形容此时的洞庭湖。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明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中描写了白、银、青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这首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洞庭湖水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了青螺。
2.《峨嵋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写的。诗人在(秋天的晚上)乘船远行,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了(峨眉山、月亮、平羌江)等景物。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前两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月影。“流”:流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高气爽,峨嵋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后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发”:出发。“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下”:顺流而下。这两句的意思是: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渐渐地,那半轮明月也看不到了,而船已经顺将而下驶向渝州了。途中见到月亮,勾起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4.秋天
1.《秋天》课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全诗压的是ao韵,课文中表现拟人的词语有很多,如:“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等。这首诗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他想让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
练习1
1.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李峤的《风》这首诗中,(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我能默写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单元练习
一、照样子写词。
1.ABCC式:白发苍苍、凉风习习、笑语盈盈、生机勃勃、书声琅琅、喜气洋洋、小心翼翼
2.四字并列: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笔墨纸砚、衣食住行、亭台楼阁
3.赞美老师的成语: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谆谆教诲、孜孜不倦
4.描写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硕果累累、天高云淡、瓜果飘香
5.带有“人”字的成语:一鸣惊人、后继有人、聪明过人、百年树人
6.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亲密无间、情深义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7.描写夜空晴朗的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月明星稀、群星闪耀
二、选词填空。
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桃李争妍后继有人一鸣惊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王小芳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
2.他平时不声不响的,可在这次联欢会上的表现真是(一鸣惊人)。
3.班会课上,班主任徐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文思敏捷)的小作家张雨晴下笔如有神,(聪明过人)的速算能手刘泉敢跟计算机较量……我看到这(桃李争妍)的班集体,为建设北上海(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但愿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能(一鸣惊人),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听了老师的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潮来时(远)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近)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2、同步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置青藏高原上与珠峰相邻
形状马蹄形拐弯狭长的深谷壮丽奇特
奇异景观千姿百态(水)世界关注
神来之笔(山)
多样化(生物)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五、布置作业
1、抄第三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
4*火烧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1、同步课外阅读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颜色多、变化快
形状变化快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