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对三块碑中学供水系统的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0

对三块碑中学供水系统的调查报告。

【活动内容】

调查学校供水系统。

【活动目的】

1.初步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学校供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调查、观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P=ρgh,连通器原理、能的转化、电功率、电磁继电器原理等知识。

2.器材准备:笔记本、笔、照相机、卷尺等。

3.组织准备: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小组长负责调查活动,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活动过程】

1.勘察、测量供水系统现场

⑴第一组到水井边查看水管、水泵、开关的安装和分析水泵铭牌上的数据。

⑵第二组到楼顶查看水箱、水管的安装。

⑶第三组到用户卫生间查看水管的安装,走访用户用水情况。

每组20min,然后转换调查地点。

2.方法

⑴观察:水箱、水管安装的位置,用照相机拍下现场有关相片。

⑵测量:用长卷尺测量水箱距地面高度。

⑶绘图:绘制供水系统水、电示意图。

3.作业

各组整理调查结果,写好调查报告,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在本次调查活动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⑵学校供水系统与哪些物理知识有联系?

⑶你对改善学校供水系统有哪些建议?

【活动小结】

这次调查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

在调查报告中,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如:杨享文同学提出利用电磁继电器自制水位自动控制器,使水泵开关由人工控制变为自动控制;程进同学提出将裸露在室外的水管用稻草和薄膜包扎防止冻裂等都受到了学校的重视。

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一、调查者:三块碑中学初三(一)班第一组张振程进

二、调查课题:学校供水系统概况

三、调查时间:2005.9.8

四、调查地点:学校水井、水箱、厕所等处

五、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原因

我校地理位置偏远,地势较高,地表含水量少,生活用水一度极为困难。2001年在多方努力下,请专业打井队在校内打下一口日产地下水近80t,深约92m的深水井,才解决了学校用水压力,为了解供水系统工作原理,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二)调查过程

1.观察、思考、讨论

①在水井边,我们看到水管表面覆盖着一层水珠,水管像是在“出汗”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归纳总结:在天气气温较高时,与地下水温度相差较大,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冰冷的水管液化形成的。

②水由地下到楼顶的水箱中,再从水龙头中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归纳总结:这个过程中先是电能转化为潜水泵的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水的势能,打开水龙头后,水的势能又转化为水的动能了。

③观察井中的水管和井外的水管,可以发现两者是不一样的,井中采用的是无缝钢管,井外用的是普通铁管,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归纳总结:这是因为水箱位置较高,学校水井深90多米,水箱与水井内部形成的水位差很大,水位差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也越大,为了耐高压所以井中采用无缝钢管,而井外水管所需承受的压强小一些,所以用价格较便宜的普通铁管。

④在潜水泵开关的前面安装有保险丝,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首先熔断,起到防止烧毁电路和潜水泵的作用。

⑤水箱由两个半球组成,它们的接头处是用一些大螺丝压紧的,在每个螺帽下方都垫有一个钢垫圈,这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这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旋紧螺帽时水箱接头处被压破裂。

⑥观察水箱顶,可看到顶部都开有一个小孔,为什么?(如图1)

图1

归纳总结:水箱顶部留的小孔,是为了使气体能进入水箱中,防止因大气压将水堵在水管中,水不能顺利流出来。

⑦卫生间的下水管道上都有一个“U”形弯管,有什么用途?(如图2)

图2

归纳总结:这个“U”形弯管构成一个连通器,使得水面两边总是相平的,“U”形管下方总会存留一些水,使下水管道内的异味不能进入室内。

2.分析计算潜水泵说明书上的参数

①观察潜水泵说明书上标有哪些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归纳总结:说明书上注有额定电压220V,输入功率3.3kw,输出功率3kw,电源频率50Hz等。

②根据说明书标注的数据,如何计算该水泵的额定电流?若潜水泵距离地面30m,水箱离地面12m,潜水泵在1h内消耗电能为多少?又能将多少m3的水送到水箱中?

归纳总结:

额定电流

1h内消耗电能为

1h内水泵对水做功为

由,可得

(三)建议

我校目前的供水系统虽然为解决用水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以下方面还能进得行进一步改进。

1.将井中水管改用耐高压的无缝钢管,可防止井下水管破裂。

2.利用电磁继电器改装的水位自动控制器可自动控制潜水泵开关,节约电能及水资源,并且可防止停水。

3.在输水管道中加装活性炭净水器可有效降低水的硬度,提高水质。

4.将室外水管用稻草和薄膜包裹起来可起到防止水管冻裂的作用。

精选阅读

里程碑上的数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里程碑上的数”,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总课时:8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三周
第6课时:7、5里程碑上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趣场景中的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体会分析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感,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树立自信心,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学会用图表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会用图表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视频播放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5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填空:
(1)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是,则这个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若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为,十位上的数为,如果在它们之间添上一个0,就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3)有两个两位数和,如果将放在的左边,就得到一个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如果将放在的右边,将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可表示为.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10分钟,学生动脑思考,全班交流)
内容:小明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是小明每隔1小时看到的里程情况.你能确定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10分钟,小组讨论,找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内容:例1
两个两位数的和是68,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也得到一个四位数.已知前一个四位数比后一个四位数大2178,求这两个两位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例1,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组织交流与讨论.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内容:练习
1.一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3倍,结果是23;这个两位数除以它的各位数字之和,商是5,余数是1.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2.一个两位数是另一个两位数的3倍,如果把这个两位数放在另一个两位数的左边与放在右边所得的数之和为8484.求这个两位数.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步骤)
内容: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请与同伴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出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习题7.6
A组(优等生)2,3,4
B组(中等生)2、3
C组(后三分之一生)2

抽样调查的意义


30.1抽样调查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操作过程,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重点、难点】:
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
一、用例子说明有些调查不适宜做普查,只适宜做抽样调查
例1:妈妈为了知道饼熟了没有,从刚出锅的饼上切下一小块尝尝,如果这一小块熟了,那么可以估计整张饼熟了。
例2:环境检测中心为了了解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会在这个城市中分散地选择几个点,从各地采集数据。
例3:农科站要了解农田中某种病虫害的灾情,会随意地选定几块地,仔细地检查虫卵数,然后估计一公顷农田大约平均有多少虫卵,会不会发生病虫害。
例4:某部队要想知道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会随意地从中选取一些炮弹进行发射实验,以考察这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以上的例子都不适宜做普查,而适宜做抽样调查。
二、如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
1、什么是简单的随机抽样
上面的例子不适宜做普查,而需要做抽样调查,那么应该如何选取样本,使它具有代表性,而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呢?
要想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偏向总体中的某些个性,有一个对每个个体都公平的方法,决定哪些个体进入样本,这种思想的抽样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简单的随机抽样
2、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一些样本。
假设总体是某年级30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我们已经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下:
97928986937374726098709089909180699270649283899372777975809393728776868285828786818874879288759289828886857679928984937593848790889080897278737985787791928277869078869083737567765570767791708487629167887882778775847080668087607876898188737595688070787180658283627280708368746767809070828596707386878170697668706871797187606462816963666364536141586084626376827661726680909387608285778478656275647068669981659887100646882736672967874529283856067948886899399100798568607470786568687977905580776765878167755775908666836884688574988967797769896855586377786967808283989496807968705774967078808785938088677093。
用简单抽样的方法选取三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5个个体,老师示范完成了第一个样本的选取,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第二和第三个样本的选取。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11125416794276
成绩8086669167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三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课堂活动: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总体中选取两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20个个体。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同学们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抽样之前,同学们不能预测到哪些个体会被抽中,像这样不能够预先预测结果的特性叫做随机性。所以统计学家把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随机抽样。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随机抽样,如何从总体中随机选取一些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可以反映总体中的特性。
四、作业:
习题30.1的第1、5题。

校园植物调查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实地调查课。“调查”作为一种广义的探究活动,是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一生物学问题进行调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做的就是指导和组织工作。《校园植物调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进行植物的调查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以及校园植物对环境的不同作用,使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调查的一般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教学。
学生分析
(1)有《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特征的能力,完全能够完成《植物调查记录表》以及给植物归类的任务。
(2)第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学生也许会误认为此类课等于玩,所以一定要明确活动的任务性、科学性、严谨性并且强调活动时的纪律性,组织性和安全性。
设计理念
开放式教学:开放的教学空间与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识别校园常见植物,描述其外部形态、功能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并学会给植物分类。
3、举例说明植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技能目标:1、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校园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
2、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3、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
4、尝试交流探究结果。
5、尝试调查报告的编写。
情感性目标:1、体验探索自然奥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同热爱校园,热爱植被,热爱大自然的风尚。
3、养成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节由于内容较多,可安排2课时完成。课前先让小组预习,提前制定调查计划(调查目的、调查场所、调查路线、调查小组的人员分工)。第一课时用大约二分钟说明调查注意事项,然后在校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按照课本24页《植物调查记录表》完成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各小组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各小组进行交流、老师、同学给予评价。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预先进行周密考察对学校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和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竟1制定)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课本24页探究竟1、2,组成小组,每组5人,组长负责制,组员分工(记录员2名、观察员2名、汇报员1名等),制定调查计划(按照探究竟1制定)
2、纸、笔、放大镜、太阳帽等
3、学生上课提前在操场集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人:同学们,我们来到这个可爱的校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校园吗?你了解我们校园的一草一木吗?你知道在我们校园中,到底生长着多少植物吗?这需要同学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对校园植物进行一次调查。
教师活动:
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调查计划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写植物调查记录要认真、实事求是,记录特征时要抓住特点。2、调查过程中如出现不认识的植物,可以先记录特征和生长环境,采集标本,调查完毕后在老师指导下认识或查阅资料再完成记录。3、注意安全。对于有毒植物及带刺植物不要接触,不尝野果、野菜。4、组队员之间要善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5、活动时要有纪律性,组织性,爱护植被,热爱校园。
实施计划
1、实施调查时,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按照分工负责。
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自己一时不能答出的问题,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到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
3、课后了解调查情况,如有没完成任务的,让其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列出评分标准:调查有一定数量且客观真实3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3分,制定校园绿化方案3分,临场发挥1分。
教学过程:
课程引人:上节课我们对校园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那我们的调查活动是否就结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一项调查活动还要包括资料统计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个结论与见解仁者见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结果的分析,侧重点不同则观点不同,所以结论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各小组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统计整理(如课本25页给植物分类),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就学校绿化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美观角度或校园植物作用方面出发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最后将小组意见在班级内交流、评分。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上台交流
每小组交流后,请学生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课代表算出平均分写在黑板上。成绩记入档案。
教师活动:适当鼓励
交流结束,教师总结。这次调查活动各小组表现的都不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小组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挥,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发扬。这次调查活动仅仅是一次小小的开始,获得详尽的调查结果并不是我们的调查目的,因为要想获得详尽的调查结果仅靠一两节课的调查是不可能调查完的,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调查方法,所以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调查方法。
作业:回忆此次调查活动的过程,写出调查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