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八年级语文上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上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相关推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预习生字词。⑵查阅整理有关新闻的基本知识。2、预习要求:⑴字词需注音释义,书写要保持规范、整洁、美观。⑵新闻知识要结合“预习自测⑶”强化记忆。3、预习自测⑴注音:芜湖()殷切()溃退()歼灭()要塞()遏制()荻港()绥靖()督战()泄气()⑵释义:歼灭:溃退:阻遏:锐不可当():⑶填空:新闻又叫,具有性、性、性。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都包括、、、和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要素,包括、、事件发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2、学生自学自学内容:⑴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⑶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理清层次:⑷在课本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⑸角色体验,变换阅读。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自学要求:⑴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⑵请一名同学说说新闻的主要内容,同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⑶文章层次划分要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二、精讲互动进一步品读课文,分析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操作流程:合作赏析——大胆展示——同学点评——教师补充精讲)示例:“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⑴⑵⑶三、达标训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2、“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新闻的基本知识小结:特点:;结构(一般包括):

;要素:。

作业布置1、学习小组共同阅读一则实事新闻,并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反思第一单元第1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常卫华

学习目标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新闻。通过自学,进一步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这则新闻;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识记字词。⑵仔细阅读这则新闻,了解主要内容。2、预习要求:字词要会读会写,阅读要达到能熟练说出具体内容的程度。3、预习自测⑴注音:二十八宿()襄阳()阻遏()杜聿()明⑵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2、学生自学自学内容:⑴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理清新闻的结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⑷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自学要求:本部分内容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新闻知识独立完成,实在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二、精讲互动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2、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3、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三、达标训练这两则新闻很多知识是同学们自学的,请你试着用精练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有哪些值得我们去鉴赏的地方?(也可以谈谈你的自学收获。) 课堂小结新闻的阅读方法:

。作业布置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3、预习第2课《芦花荡》。课后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这则新闻的。
2、用一小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
3、用几小段话具体介绍这则新闻的(讨论后总结):
: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新闻的。
导语:用一小段话较简洁的说出新闻的,常放在新闻的开头。
主体:用几段话详细的介绍新闻的具体。
、导语、主体,这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导语):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探索课文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导语。
3、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地图讲述作战情形。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总结:说明文以记叙为主,可插入适当的描写。
7、研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以本文为例):
⑴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⑵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⑶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总结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要求准确简洁。
五、学生总结消息的有关知识,集体朗读课文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