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www.JaB88.cOm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扩展阅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设计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诵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送别》,谈话。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2、引题,板题。

3、齐读课题,正音。

二、新授

(一)引导自学

围绕诗题中的“送”字引发学生质疑,提取重点,板书。

“在哪送”“谁送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

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2、理解前两句

同学们读得很好,那你从中读懂了哪些问题?解决“谁送谁”、“何时送”、“送到哪”等问题。

重点理解“西辞”(借助地理位置示意图)、“烟花三月”(借助图片发挥想象)

指导朗读阳春三月的美。

3、理解后两句

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为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谈话引导生谈体会,创设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赛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1、下面谁能把黑板上的六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自己练,相互说一说。

2、评价

四、拓展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许多好朋友一别就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再见一面,所以古代送别诗有很多,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收集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是千个传唱,脍炙人口。

五、小结

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这些古诗,历经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是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候。

六、作业超市

1、读诗

2、背诗

3、画诗

4、收集关于送别的诗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精品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精品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生收集相关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李白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背。)

师:很好。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而李白和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别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我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个什么字?(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我现在把课题补齐,你们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1.学生交流:送别的地点、人物等。

2.教师板画长江略图,明确黄鹤楼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黄鹤楼、扬州,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

(课件展示:黄鹤楼图片并补充介绍。)

师:收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试着说题目的意思。)

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别却引起了轰动,文学史上称为“三名一别”,即送在名楼(黄鹤楼),送于名人(孟浩然),送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吧。

三、读通诗句

师: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自由诵读,学习生字。)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再读一读?

(师生四字和三字轮读。)

师:我给你们加点伴奏,谁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画面并配《阳光三叠》乐曲。)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读懂了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

师: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看注释,还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生自读自悟,集体交流。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说。)

五、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首诗有名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大诗人,也不仅仅是因为名楼名城,还因为这场送别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烟花三月。

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景象进行充分想象。)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背影时,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现在,你们想象一下是故人,是好朋友的两位诗人在一起的情景。

(师补充介绍李孟二人的故事。)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目送”理解。

○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手势提示)一起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课件出示:1983年8月10日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邮票4枚,首枚8分面值票为李白像及其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画面,由著名画家刘凌沧先生作画,李大玮设计邮票图片。)

○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着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中体验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2.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3.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友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六、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因此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师放课件,师生在乐曲声中齐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3.背全诗。

七、课堂小结

师:你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八、作业超市

1.背一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课堂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课堂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孟、帆、唯”3个生字的读音,掌握字型。

2、朗读诗句,背诵诗句,默写诗句。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谈话:同学们,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诗:《赠汪伦》(师朗诵《赠汪伦》)。

2、师问: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

3、下面我们将进行李白文学常识抢答赛。(每人用一句话介绍李白)

过渡:听你们说得兴趣盎然,老师也想说说,给我一个机会好吗?

4、展示课件,归纳介绍李白。

二、故事引入,配乐介绍写作背景,板书课题。

1、谈话:关于大诗人李白的故事,老师还知道一段小插曲,你们想听吗?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你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行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苏扬州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行,特地在黄鹤楼前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诗人送别朋友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吗?让我们赶快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l、初读诗句,把字音读正确。

2、朗读汇报。(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诗句,感悟读诗节奏,用铅笔画出节奏符号。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指名读)

5、展示课件,反馈学生画节奏的情况。

6、请看大屏,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

7、谁来读一读诗句?(指2--3名学生朗读)

过渡:这么多同学都想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

8、全班齐读。

四、品诗句,明诗意。

(一)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l、谈话;同学们,要读懂诗句,首先得“明诗意”,大家有什么好经验,好建议吗?(学生回忆复习学诗的方法)

①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

②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字词

③俗话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一一请教他人

④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⑤运用换词法,帮助理解

⑥展开想象,适当调整词序,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出来

2、那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解

诗意,不值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二)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1、解题

①全班齐读课题。

②展示黄鹤楼图片,资料,介绍黄鹤楼。

③师问:谁了解孟浩然啊,给我们介绍一下吧?(指一名学生介绍,其余学生补充)

④师问:这里的“之”怎样理解?谁来试着说一说?(之:往、去)

⑤师导:题目说的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⑥指名说题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①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②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③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a、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b、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C、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④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3、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①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②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a、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b、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c、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③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④指名汇报说诗意。

⑤全班齐读全诗。

五、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l、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提问: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5、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6、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7、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8、齐读。

六、扩展延伸。

l、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七、总结,诵读。(课件回放)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播放课件。背景音乐,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八、默写诗句。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九、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板书:

黄————————————扬

鹤————————————

楼————————————州

依依惜别

————————————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