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步拳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七上26。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相关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七上29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训诫(jiè)颤抖(chàn)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着眼(zhuó)纳罕(nà)(hǎn)晕倒(yūn)头晕目眩(xuàn)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课文记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这样一件小事仍然记得这样清楚呢?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最后一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结构层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23)走一步,再走一步
★两分法: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4.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问题探究
1.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3.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4.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5.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7.写作借鉴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本文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四、课堂小结
1.阅读这篇课文,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2.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拓展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课后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七上27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七上2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人生为话题,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样的课文,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本课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一次“脱险”经历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中感悟出蕴含着的生活哲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②、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本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哲理。
教学亮点:
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不要让教师教的思路代替学生学的思路,做到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是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么,当我们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著名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从他的脱险经历中去寻求启示吧。
二、整体感知
1、默谈课文,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遇的险又怎样脱的险?
2、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看看这次脱险对作者有什么启示。
三、精彩赏析
1、跳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用心读一读然后向同学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哪一个?请面对作品人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3、你的周围有和文中人物类似的人吗,请举例来说一说。
四、拓展延深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下学习这篇文章的感想。
五、巩固练习: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本文叙述的故事,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困难,只要不畏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再走一步,困难终会克服,我们终会胜利。
一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折与困难,但也正是在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经历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请把这句话也送给你身边面临困难正在彷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