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单元 敢为天下先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第三单元 敢为天下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单元 敢为天下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单元 敢为天下先

【单元学习目标】

一、增强整体阅读的意识,善于把握关键词语,梳理文章内容。

二、关注人物言行和事件过程,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题。

三、学习课文中“敢为人天下先”者的高尚品质和宽大情怀。

【修辞知识学习】

一、在一定条件下,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从而收到一定修辞效果,叫移就。它把原属形容或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形容或描写乙事物性状而改变其搭配关系的修辞手法。

二、拈连,是指甲乙两事物连说时,把原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乙事物上的修辞手法。

三、仿词,是根据上下文中出现过的某一词语,利用更换语素的办法,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新词的修辞手法。

拈连和仿词有区别:

(1)拈连是一种反常规的用法,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而仿词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

(2)两者虽都具临时性,而仿词有可能成为新词,如“后进”、“阳谋”等;而拈连的用法却是一次性的,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

四、借代,是不直接说出甲事物,而借与甲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乙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一般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用部分代替全部。借代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它比较生动,容易引起联想。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方走。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比喻的两事物间是相似关系,而借代的两事物间则是相关关系。

五、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示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如:敌人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二课时。

《永远执著的美丽》二课时。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一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书愤》

宋·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扩展阅读

第三章为第三单元走进国家单元备课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三章为第三单元走进国家单元备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单元备课第三章为第三单元本单元总共需课时数为14课时主要内容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二节埃及第三节俄罗斯第四节法国第五节美国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国家的位置、范围、及其首都,说出该国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国家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国家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国家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国家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二、基本能力目标1、抓特征,透过地理现象探求地理规律,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的能力。2、用联系的观点,找到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素,抓关键,从而把握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重点难点关键1、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归纳各个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特点及其相互关系;2、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图来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特征,并通过比较法找出不同的地区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找到学好地理的钥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课时教材处理

2

第一节日本日本一节教材较全面的讲述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学习的重点,理解该国自然条件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难点。日本的经济要明确以下几点:①条件——缺少重要资源不利;劳力多、教材处理1

212221

1

1

科技水平高、海运条件好有利;②工业占世界重要地位——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产品世界驰名;③原料和燃料靠大量进口,产品靠出口。日本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几点认识:①季风气候——水稻生产;②多山岛国——森林多,水力富;③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④海岸曲折多良港——海运便利,工业布局临海;⑤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

第二节埃及课文从读图开始,使学生认识埃及的位置,以及与埃及有关的重要地名。本节没有罗列埃及的自然地理要素,而是突出埃及的命脉——尼罗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这句话并不过分。课文用“尼罗河的赠礼”为题,这是因为古埃及的文明,现在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几乎全集中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尼罗河的长度、发源、流向和注入的海洋,这是需要通过读图记住的知识。第三节俄罗斯

教材首先通过读图,了解俄罗斯的海陆位置,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俄罗斯地跨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分析俄罗斯为什么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地形多平原和高原,最东边有高地,但都以较为“平坦”为其特征。两条山脉是作为亚欧分界线而提出的。气候一段教材,着重说明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冷”的特征。另外,对东欧平原、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黑海沿岸各地的气候作了简要的叙述。课文还对“北半球寒极”附了一段“读一读”材料,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西伯利亚冬季的“冷”。河流湖泊以伏尔加河的水文特征为例,概括说明了欧洲部分河流的概况。并以简短文字交代一下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湖特征。自然资源主要用“矿产分布图”阐述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为学下一节工业地理做了知识的准备。第四节法国了解法国是西欧工农业都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目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泣,工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业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国的工业也分新老两大部门。

第五节美国本节教材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美国国土的组成、优越的自然条件、民族及种族歧视政策、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及分布。教材从辽阔的国土、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其自然环境的特征,评价其经济意义。二次大战前,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拥有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自然条件,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比拟的,它使美国有可能主要依靠本国资源建立现代工农业。因此这部分教材是学习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第六节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自然环境、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概况之后讲授巴西,目的有两方面:①通过学习一个国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通过学习一个国家,加深对拉丁美洲自然概况和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本节教材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对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本节教材未作全面系统讲述,而是围绕着巴西的热带环境突出了几个问题: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水量巨大的亚马孙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等。这种选材安排,既可以与拉丁美洲概述讲授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又可以重点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第七节澳大利亚

本节讲述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概况,体现了人地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大致梳理如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势低平,草原广阔,地下水丰富→利于发展农牧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成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东南部气候温湿,沿海交通便捷→移民开发早,是人口集中区和经济重心。内陆、西部为热带沙漠→人口稀少,只有少数采矿点。东北部热带雨林区→尚未开发。复习第三单元

检测第三单元

讲评第三单元

邓稼先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自学内容: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备用幻灯片:(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教学反思: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其深刻的思维,广阔的视角所具有的表现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我在教学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小组学习等多种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与探究中,对于文章内容及关键语句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感受邓稼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随着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入,凸显文章的语言特点,从而理解对比、排比等手法的应用对于展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
近来读了由旧贵族老师提供的有关“布点教学法”的资料,进行了尝试,不足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本课的时间安排与实际有很大出入,我是用两节课才完成的。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内容标准〗
知道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大禹治水、“公天下”、“家天下”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原因,比较治洪“堵”与“疏”两种不同方法的作用和结果,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及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的观念。
(2)指导学生列出原始社会遗址表,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说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的民主推举制度。
(2)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要点〗
1.重点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难点 原始的部落联盟组织和原始民主推举制度的实施;国家的产生是社会进步。
〖教材分析〗
一、禅让的传说
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首领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制度,说明当时还没有形成世袭的政治特权。
二、大禹治水
禹的治水方案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及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治水的成功则是在以身作则和团结民众的基础上获得的。以此教育学生: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三、“家天下”
“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和部落联盟首领权势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更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由此出现的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夏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王们世袭制建立的王朝,启是第一个由“家天下”而诞生的君主。
〖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经历长期的进化发展,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各地域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最终融合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相传5000距今年前,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打败了蚩尤为首的东方部落,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尧、舜、禹,是我国传说中“天下为公”时代的英雄代表。夏禹传子,废除“禅让制”,从夏朝开始进入“家天下”时代,国家的历史由此开始。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请同学们翻到
[
B]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禅shan4 尧yao2 舜shun4 禹yu3 皋陶gaoyao14 迕wu3 墩dnn1 渚zhu3 琮c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 点板书。
禅让制的传说 
 (公天下) 尧
舜堵
禹 大禹治水 原因 方法
 ? 疏
 (家天下)启皋陶 伯益 
 王位世袭制 
△教师做布点小结:
 尧、舜、禹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但传说多少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由禅让制的“公天下”到王位世袭制的“家天下”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堵”和“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后人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堵”和“疏”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没有学生提到。这个内容课本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而且还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备课时我没有想学生会免忽略这个问题。没有学生提禹治水成功的原因。不过,六班有同学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以上两点在提醒下学生能回忆出来,但王位世袭制却没有人能回忆起来。)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②请同学们把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
大约在什么时候,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在黄帝之后)
相传在黄帝之后,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统治的区域是?(黄河流域)
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的首领,作为领导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德才兼备)
相传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人物尧、舜、禹都担任什么职务?(部落联盟首领。向学生强调他们三位不是帝王、君主、皇帝。)
③什么叫禅让制?(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惯例。是传说中的我国远古社会首领推举和继承方法,实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部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传说中的反映。)
④尧和舜分别派谁治水?(鲧和禹)
⑤鲧和禹分别有什么方法治水?(“堵”:造堤筑坝,水来土挡;“疏”:修浚河道,开渠排水,使大水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
⑥两种不同的方法的结果各怎样?(“堵”的方法失败;“疏”的方法成功。)
⑦大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得导,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众人拾柴火焰高。)
⑧禹为什么被尊称为“大禹”(赞颂禹的治水功绩)
⑨禹死后,夺取权位的是谁?(启击败伯益,建立了夏朝)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课本上的图“尧、舜画像”与“大禹画像”分别是明代、宋代的作品,尧、舜、禹作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其画像当然不可能传世,但通过这两幅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明代、宋代的人对尧、舜、禹的想像和描绘。同时,我们要注意作品中的衣冠也与历史不符。
②指导学生理解《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推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说明: 不肖(xo): 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不肖子孙)病:损害
尧认为丹朱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能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他。这里我们要注意尧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职权是什么?(学生依课本回答:地位显要,有一定的权势,但在处理部落联盟的重大事情时,还得征询四方首领的意见。)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尧征询大家的意见时,有人向尧推荐许由,当许由听到尧要把天下让给自己的时候,连忙逃到了山里躲了起来,还跑到颖水边去洗他的耳朵。认为听了这样的话,自己的耳朵就进了赃东西,受到了污辱。大家注意颖水,在中国古代是很有名的,许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那里。我们西边有一个紧邻的县叫(学生回答)颖上,颖上意为颖水之滨,颖水离我们不远,当然,许由不是跑到我们这里来洗他的耳朵,颖水很长。说回来,当许由在洗他的宝贝耳朵时,他的一好友巢父正牵着头牛路过,就问原因,许由说出来之后,巢父说:颖水都让你的耳朵洗赃了,我不能让你弄赃了我的牛嘴,就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舜的故事。相传舜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当有人向尧推荐舜时,尧要亲自去考察一下。尧去时看见舜赶牛耕地,不用鞭子,而在犁后握柄处挂了一张簸萁,走一截敲一下,就上前问到:“为何敲打簸萁?”舜说:“牛耕地很累,我怎忍心再打它们?敲打簸萁,黄牛以为打黑牛,黑牛以为打黄牛,就会尽力而为了。再说,用鞭子打牛,挨打的快,不打的慢,出力不均,耕下的地就不平整。”尧认为终于找到称心如意的继承人了。舜耕地的地方有人说是历山,那么历山在那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不过,我们淮南有个地方也与它有关,这个地方是(学生回答)舜耕山,舜耕山现在是已划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③指导学生看图“禹洞河”。
禹的故事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传,我们淮南境内,有“淮河三峡第一峡”之称的峡山口,相传原本还没有峡山口,洪水泛滥之时,大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禹治水来到这里,想了各种办法都不成功,情急之中,禹化作一只熊,有了神的能力,用熊的尾巴一下就把大山辟开,就有了峡山口,洪水就从峡山口向下流去。人们还传说当禹变回人身时,熊尾巴上的一块小泥巴,不小心被甩了出去,一下甩出有几里地,就是现在峡山口北面的孤山。
④禹有个助手叫做皋陶(goyo),皋陶这个人我们也要多了解一点。人们把皋陶称为“狱神”,传说他最早“画地为牢”。还有人把他称为“中国司法之祖”。皋陶死后,他的后代被封到英、六(l”)之地,“六”就是现在我们安徽六安,在六安城东南有个皋陶墓。
伯益,曾和禹一起治过水,立过大功,相传“井”就是他发明的。他被启打败,没有取得权位。启为什么能打败伯益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看课本第23页:“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联盟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首领的权力的性质也在变化。”也就是说禹的时代与尧的时代不同了。当首领的权力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回答:大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财富和地位的分化,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原来生产力落后,大家都是平等的,“天下为公”,社会财富归大家共同享有,当首领的除了得到大家的崇拜外,得不到其他实际的好处,用现在的话叫“无私奉献”。所以有人说:许由听说要他为大家“奉献”,赶忙跑了。后来,生产发展了,首领利用权位,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天下为家”,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各自开始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所以,启就能利用禹为他留下的财富,打败伯益。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有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问题,课本安排的是“思考与讨论”,我在一个试验过,学生根本就没有反映,只是傻傻地坐着,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讲,我想这样的问题对刚刚接触到历史的初一学生,太难了。
教师用书提供的答案:《礼记礼运》中说的正是国家产生前后的不同。天下为公时尚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实行的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社会财富也归 人们共同享有,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天下为家时国家已经产生,家庭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政治上实行王位世袭制,人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等级差别。)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阅读时要做到“三到”:即眼要看到,笔要画到,心要想到。
②讲述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课文中你感到或你认识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没有要求大家背课文。还有要说你的疑问,有什么你不理解、不知道、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点做的不好,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提出问题,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③本我们学习了治水的两种方法:“堵”和“疏”,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要从中找鲧失败,禹成功的原因来,找到原因,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④本课贯穿始终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才算真正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