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www.JaB88.cOM/p>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学法导引]
这是一首抒情诗。学习诗歌,必须了解诗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本文这种“告诉”并不是概念化的语言直白,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进行的。“山”,暗指现实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落后,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暗指想象的世界,它开阔、光明、自由,是要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要不断追求的过程。
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1、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3、从这节诗中可以读出“山”与“海”的具体含义吗?请简析。
解析:第1题考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对诗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第3题考对诗歌精练含蓄语言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2、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3、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而“山”,却“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敲碎了“我”的美梦,让“我”的理想落空。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难、道道的难关。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痴()想2、隐秘()3、诱惑()
4、xuān()腾5、一shùn()间6、yùn()含
二、为下列各词分别配上两个同义词。
7、诱惑()()8、喧腾()()
9、隐秘()()10、凝成()()
三、填空、简答。
11、这首诗通过写童年时的想往、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启示我们:
。诗中表明主旨的诗句是:
12、“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润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中的海潮指的是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14、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全诗浓缩成带哲理性的一句话。
答:
四、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汪国真)
15、请写出诗中能表现主旨的语句。
16、请写出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一.《在山的那一边》
1、chī2、mì3、huò4、喧5、瞬6、蕴7、引诱诱骗8、喧闹喧哗9、秘密隐藏10、凝结凝聚11、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略)12、比喻,将理想信念比作种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想的特点。13、海潮也指理想、信念。含义是理想日日夜夜在我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断奋斗。14、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是飞跃万水千山的翅膀。(意思对即可)15、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16、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就不能对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相关推荐

第20课《山市》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0课《山市》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0课《山市》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引导]
《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为序,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具体详细地描绘山市虚幻奇丽的景象和山市从形成、发展、高潮和消失的全过程。
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以积累材料培养文言语感为重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文所涉及的“山市”这一科学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进行适当的研究。应学会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绘景物的画面。
[典型例析]
例题:解释下列句子中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
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⑵然数年恒不一见。()
⑶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⑷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解析:本题意在指导学生对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
②词尾,常附于形容词之后,有“……的样子”的意思。
参考答案:⑴“……的样子”⑵“但是”、“可是”⑶“……的样子”⑷“……的样子”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山市》选自作者,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作者行文以“忽见、、忽、、、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请你写出你所熟悉的一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青冥()2、飞甍()3、高垣()4、禅院()
5、逾时()6、连亘()7、倏忽()8、窗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往来屑屑()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5、连亘六七里()6、或凭或立,不一状()()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9、见山上人烟市肆()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四、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宫殿数十所B、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至入层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D、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训练二
一、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A、然数年恒不一见()B、见宫殿数十所()
尘气莽莽然()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始悟为山市()D、又闻有早行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三、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四、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五、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成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孤塔的低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楼吗?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想,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
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于200字。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围绕“自然.科学人文”这一主题,选取了各类文质兼美的文章。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本领?获取了什么信息?了解到
哪些当今正在探索的科学领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大胆地发表你的见解。
[研究与思考]
一、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
1、请你连续观测一周天上的云彩,同时写下自己对天气的判断与实际的天气情况,以培养自己“看云识天气”的能力。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2、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不少于10条)










二、在动物世界里,人们总是认为不少动物有冬眠的习性。而很少有人知道有些动物却在夏天睡大觉,有夏眠的习性。请认真阅读下文,你能从中了解哪些动物夏眠。你还能写出4—5个冬眠的动物吗?
夏眠动物
庄炎
在动物世界里,不少动物冬眠。而有些动物却在夏天睡大觉,有夏眠的习性。
蜗牛不仅以冬眠来度过严寒,而且还用夏眠来抵御酷暑和干旱。在非洲大沙漠里的蜗牛,每当盛夏来临时,它就缩进壳内,钻到沙砾中藏起来睡大党。待到天气转凉时,它才从沙砾中爬出来活动。
在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大蜘蛛,夏季来临,它会自己挖一口直径2.5厘米、深40厘米的井,并吐丝在井口处结一张大网,以遮挡夏天炽烈的阳光,然后躲进井底酣然入睡。
非洲的一些沼泽里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肺鱼,它既有鳃,还有肺。每当夏天旱季到来时,降水稀少,沼泽干涸了。这时,肺鱼便立即钻进泥地里,它体表皮上渗出一层粘液,使自己的身体同泥洞间覆上了一层衬里。嘴的四周留有一个小孔,直通外面,让空气进到里面,就依靠这个孔,用肺进行微弱的呼吸。肺鱼能在泥洞里生活上好几个月,不吃不喝,依靠自己体内储备的脂肪维持生命。雨季再次到来,沼泽地带充满了水,肺鱼重新回到水里,恢复过去的生活。
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鳅,到了夏天河水干涸时,它就钻进泥浆里进入夏眠状态,只靠它那特殊的肠子来呼吸空气,维持其生命。
热带河流和沼泽中的蜥蜴、蟾蜍、陆生龟类,在炎热的夏季,就钻进淤泥底下或岩石洞穴中,不吃不动,睡上两三个月。西班牙有的乌龟和草原龟,在缺食少水的夏季,会蛰伏在岩石的窟窿里不吃不食达数月之久。
鳄鱼虽有水陆两栖的本领,但在非洲,当夏季河流干涸的时候,也只好躲进泥土里不再出来,一直要到大雨降落之后,再回到河中翻波掀浪。
兽类中也有夏眠的。中亚有一种以植物为生的黄鼠,一旦发觉植物机体内严重缺水,马上连睡8个月,人们称之为贪睡的“懒汉”。在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种箭猪,素以蚯蚓为食,到了炎夏,蚯蚓几乎绝迹,它只得用夏眠来熬过艰苦炎热的日子,直到夏天过去,才醒来觅食。马达加斯加有一种狐猴,由于夏季炎热无雨,它只得以夏眠来躲过酷暑。在南非西部,有一种个头肥大的野兔,它体内脂肪丰富,畏暑怕热,所以,它在盛夏两个多月,几乎不吃东百,整日躺在洞里睡大觉。非洲有一种夏眠狗,十分怕热,在三伏天里,它总要找一个凉爽的避暑地,一觉睡上二十多天。
在北美洲,每当酷暑到来的时候,某些地区的花粟鼠和带有斑纹的松鼠,一反蹦蹦跳跳的常态,将身蜷缩起来,躺在自己用树叶铺成的“卧室”中酣睡不醒。这时候,它们的身体冰凉,仿佛死了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当暑威渐消、天气转凉的时候,这些小家伙又活跃如常了。
上面提到这么多的夏眠动物,奇怪的是海水鱼类是没有夏眠的。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高温、干旱和缺少食物,是造成动物夏眠的外界因素。那么,动物夏眠有没有体内的内部因素呢?科学家用肺鱼做实验,试图在这种动物体内找到一种能引起睡眠的激素。结果,科学家在肺鱼的脑组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将它注射到老鼠体内,老鼠很快进入睡眠状态。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这种物质,使之能帮助千百万人摆脱失眠的痛苦。
请你举出冬眠的动物,至少四种。
《山市》训练一
一、《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先生清山市蜃楼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略)二、mīngméngyuánchányúgènshūpìnì三、经常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匆匆同“无”高连绵不断有的人靠着同“才”突然于是店铺广大隐隐约约四、D五、1.看见几十座宫殿,青绿色的屋顶,高高的屋脊好像要飞起来的样子。2.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景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3.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倚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状各不一样。4.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山市》训练二
一、D二、A.但是、可是……的样子B.几点数、计算C.是当作、成为D.的人的三、于他们孤塔孙公子与同人他们四、时间“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不一状。”“逾时,楼渐低……遂不可见。”五、略

《在山的那一边》


《在山的那一边》
[学法导引]
这是一首抒情诗。学习诗歌,必须了解诗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本文这种“告诉”并不是概念化的语言直白,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进行的。“山”,暗指现实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落后,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暗指想象的世界,它开阔、光明、自由,是要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要不断追求的过程。
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1、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3、从这节诗中可以读出“山”与“海”的具体含义吗?请简析。
解析:第1题考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对诗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第3题考对诗歌精练含蓄语言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2、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3、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而“山”,却“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敲碎了“我”的美梦,让“我”的理想落空。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难、道道的难关。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痴()想2、隐秘()3、诱惑()
4、xuān()腾5、一shùn()间6、yùn()含
二、为下列各词分别配上两个同义词。
7、诱惑()()8、喧腾()()
9、隐秘()()10、凝成()()
三、填空、简答。
11、这首诗通过写童年时的想往、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启示我们:
。诗中表明主旨的诗句是:
12、“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润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中的海潮指的是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14、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全诗浓缩成带哲理性的一句话。
答:
四、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汪国真)
15、请写出诗中能表现主旨的语句。
16、请写出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一.《在山的那一边》
1、chī2、mì3、huò4、喧5、瞬6、蕴7、引诱诱骗8、喧闹喧哗9、秘密隐藏10、凝结凝聚11、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略)12、比喻,将理想信念比作种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想的特点。13、海潮也指理想、信念。含义是理想日日夜夜在我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断奋斗。14、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是飞跃万水千山的翅膀。(意思对即可)15、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16、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就不能对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在山的那一边》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在山的那一边》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山的那一边》教案

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