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册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一册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册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的金属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种、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利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②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③什么叫“氏族”?什么叫“氏族公社”?

2.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还有,关于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本节课里也要讲到。

3.讲授新课(板书: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并挂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或放幻灯片)山顶洞人以后1万多年过去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逐渐繁荣起来。东北到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展现出那时的情景。

(板书:1.生活的时代——距今约五六千年。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这时候,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一边让学让观看教材图画《半坡的磨制石器》、《河姆渡的骨制工具》,一边讲授)。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河姆渡出土的装有木柄的骨耜就说明了这一点。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先将石块敲打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蘸水磨光。这种石器光滑平整,比较锐利,用途更广。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叮嘱要记住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特征)。那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弓箭,弓箭比原先的标枪射得更远、更准,能猎获更多的动物,这一狩猎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生产工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请学生看《半坡的骨制箭头》图)。

(板书:2.使用磨制石器和弓箭)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板书:3.水稻和粟的种植)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妇女在长期采集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她们就在住处附近栽培一些植物,这就是原始的农业。当时的耕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人们先用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石铲和石锄平地、松土,然后下种,称为“刀耕火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有的地方还发现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了许多粟。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让学生观看《河姆渡的陶猪和陶羊》图)尽管这时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但由于生产水平还是比较原始,因此,打猎和捕鱼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4.陶器的制造和原始纺织业)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要学生翻开书前彩图,观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图)大家看,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同学们再看这幅图(指《半坡出土的纺轮》图),这说明当时已有了原始纺织业。不过,同学们要注意,这时人们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织成的,而不是棉花。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讲。

(板书:5.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对安定。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更。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板书:6.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哪个阶段?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有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于领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我们除了从他们的遗物和遗址中去追溯外,还可以从有关的传说来印证。(让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传说的小字部分,老师不作讲述)(板书:二、大汶口原始居民)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了支配地位。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的一处遗址,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景象。(让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解。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2.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有了剩余。(板书: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板书:(2)青铜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共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出现了青铜器。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进步,已从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转变,原始氏族制度已接近尾声。另外,制陶工艺也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特别是白陶的制作,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老师简略介绍一下陶与瓷的区别)。(板书:4.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段的产生)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的分化。我们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猪头少者一、两个,多者达14个。这意味着家畜已经开始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画)这是大汶口原始居民一个墓里出土的绿松石(作简要解释)项链。类似这样的珍贵制品,此人墓里共有180多件。可见这个人十分富有。而在另一些墓里却没有或只有少量普通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显的贫富之别。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压迫。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17页磁于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的小字部分。这个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通称大汶口文化。因此,它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级产生的情况。(板书: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情况相印证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文物资料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板书: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哪个同学知道吗?(可请一个学生回答)相传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叫学生看教材《黄帝像》)。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尤是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悬挂《黄帝和禹的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图讲解)他们发出了冲突。先是炎帝部落被尤部落打败。炎帝求救于黄帝。黄帝和炎帝联合进攻尤,双方在涿鹿发生了大战(在图上找出涿鹿的位置),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打败了尤,最后将其擒杀。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后来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板书:2.尧舜禹禅让与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把部落联盟长的位置让给他。舜年老了,也同样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方法,历史上叫作“禅让”。(板书,并解释词义)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第17——18页的小字部分(可叫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读完后,老师作概括性讲授)从这段文字叙述中,同学们可以看出,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老师也可适当补充例子,说明尧舜禹的功德,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增加讲授内容)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这时,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据说禹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意独断地把他处死。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这些事实说明,那时阶级、阶级压迫开始产生。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4.巩固小结提问:

(1)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依教材要点进行小结。

5.作业

(1)制作《中国原始社会简表》

(三)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应以讲述为主。

2.本课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作的贡献为重点,以母系转为父系和阶级的出现“禅让制”为难点。在突破难点上,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

3.讲课时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传说互相印证,说明课文所引传反映原始社会哪些发展阶段的情况。

4.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利用挂图或图片、幻灯片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5.本课教学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作简单的总结,并让学生制作图表。

延伸阅读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2


第3课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三处文化遗存和部分史籍记载的传说展示新石器时代及金石并用时期的图景,这段历史从距今7000年延续到距今4000年,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揭示了私有制从无到有和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1个子目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为例,介绍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历史概貌。第2个子目以大汶口考古资料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及氏族公社末期原始社会的解体。第3个子目以史籍记载的传说从一个侧面生动描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原始社会解体的情况。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复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领域的进步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产力水平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氏族公社瓦解的过程;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2.思想政治教育: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我国远古先民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贡献。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根源。阶级压迫固然残酷,但却是人类进化,历史发展的产物。③通过讲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民族意识。

3.能力培养:①比较各个时期人类在各个领域里的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要求学生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增强其加工知识的能力。③从对图画的观察和对具体材料分析入手,推导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难点: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和状况;禅让制的实质。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山顶洞人尚处在氏族公社的萌芽状态,1952年在陕西发现的半坡遗址和1973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生动地展现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图景。

2.制造、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先镐打成型,然后蘸水加砂磨制成的石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农业(水稻粟)、原始畜牧业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用于耕种和收获的石斧、石铲、石镰等工具。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的重大发现是在河姆渡发掘出一种早已见诸古籍,而从未确知其物的农具——骨耜(学生看骨耜图,边观察,边描述),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翻土工具。除农具外,在半坡和河姆渡都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粮食遗存。半坡有成堆的窖藏谷壳和粟(谷子),在一个小陶罐中还储存着白菜和芥菜一类的种籽。河姆渡出土的稻壳不失原有外形,稻叶叶脉清晰可辨,经鉴定,属于人工栽培稻。(引导学生思考:这时人类生产进步的表现。)那时候,已经有了刀耕火种的十分粗放的原始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原始农耕已经成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那时还有了畜牧业。(建议学生看书上有关原始畜牧业的小字和“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和陶羊”图)。

除农具外,在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渔猎工具(看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图),早在旧石器晚期发明的弓箭,此时,制作得更为精致,使用更为普遍。弓箭使半坡居民猎获了丰富的野味。由于农业生产的过于原始,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4.半坡的彩陶和原始纺织业

半坡氏族具有特色的手工业生产是烧制陶器,目前发现的半坡碎陶片竟在50万片以上,陶窑之座。半坡陶器多为红地黑花,或红地白花,绘有几何图形、动植物花纹、人面鱼纹的实用器皿,因此称为彩陶。(学生看“人面鱼纹盆”彩图,要求记住,半坡彩陶艺术是原始艺术的杰作,是这一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成就。)

(看“半坡出土的纺轮”图)在半坡出土了许多石制、陶制的纺轮,陶器上还发现有布纹的痕迹。这说明,半坡居民已会用麻纤维织布、缝衣。那时人们已能够穿上较为象样的兽皮和麻布衣服了。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

5.会造房、已定居

目前在半坡发掘的3000平方米居住区内,发现有46座房屋,四周分布着许多半地穴式的小房子,(看“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说明半坡居民会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子多为木骨泥墙,而河姆渡人却建造了适应南方潮显环境的木结构房屋。通过出土的上千根木构件我们了解到,河姆渡人应用榫卯技术将木头横竖咬合在一起,形成室内地板离地面有一米多的干栏式建筑。

有了陶器,可以储存液体;会建造房屋,可以脱离原始穴居;河姆渡人还在低洼处开掘水井。这时人们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6.母系氏族公社

人们发现半坡居民的墓葬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人死后大多数以基本相同的葬式埋在同一个墓地内,随葬品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这说明半坡人还处在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共产主义阶段。第二,女性的随葬品较男性为多,(学生讨论)对妇女的厚葬,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交代“母系氏族公社”的概念)。

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即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岁月,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结网捕鱼,饲养生畜的伏羲氏和“制耒耜,教天下种五谷”的神农氏时代。(建议学生课下看有关的小字。)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及铜器、黑白陶的制造

大汶口遗址共分早、中、晚三期,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场景。

这时各种质料的镰刀等收割工具比垦植工具多几倍。在大汶口还出土了鬶、盉、高足杯等酒器。这说明锄耕农业已较为发达,人们已用粮食造酒。

除农具外,制陶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改手制为快转轮车制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这时采用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避免陶土中的铁元素氧化,烧成的陶器由早期的多为红色转为多是黑陶。又由于选用高岭土为原料,还出现了白陶。白陶的出现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黑白陶替代了红陶,说明大汶口居民在制陶技术上的进步和选取原料范围的扩大。这时还出现了红铜制成的工具和装饰品。手工业较之前代有了发展。

2.父系氏族公社

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男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原有地位。在大汶口男性墓中多随葬农具,女性墓中均随葬纺轮、针和锥等物品。(提问:这一墓葬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男耕女织十分普遍,男子在生产部门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中,逐渐出现大、中、小墓型和随葬物品数量的差异。到后期,这种差异更加明显。有的大墓用几十根原木横竖咬合,构成棺椁;有的墓中有大量陶器,还有镂花象牙筒、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随葬物品多达160多件。可是许多小墓却只挖有仅能容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看“绿松石项链”图及图注。)这说明出现了贫富差别。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使私人占有劳动成果成为可能。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这时,原始社会已近尾声,人类即将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相传,在4000多年前,黄河中上游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领袖,一位是黄帝,姓姬,号轩辕。(看“”像)另一位是炎帝,姓姜,号神农。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能吃砂石、铁块,会喷云吐雾的黄河下游的九黎族首领蚩尤。(由一学生读有关“涿鹿之战”小字)涿鹿战役之后,黄炎两部又在“阪泉”开战,炎帝失败,两部联合,四方公推黄帝作了“天子”。相传黄帝作了天子之后,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文字等等。人们把这一系列的功劳都归结到黄帝名下,正因为他是原始社会末期各族共戴的领袖。黄帝和炎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他们的后裔向四方发展,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都遵奉黄帝为自己的始祖。陕西黄陵县至今不完整地保存着黄帝陵,(看“黄帝陵”彩图)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到这里膜拜、凭吊。可见其后嗣绵绵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2.尧舜禹与“禅让制”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据说,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请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看禹像并描绘)可见,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选举产生,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禹继位以后,对长江流域的三苗人开战,三苗战败,三苗人俘虏变成了奴隶。这时禹很富有,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处死部落首领,向四方搜集金属,铸造象征权力的九鼎。这一切告示我们,禹的时候,原始社会已到尽头,历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①会调节天平平衡;②会使用游码;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第一册杠杆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0;23、图13#0;24,图13#0;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0;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0;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