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ABC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ABC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ABC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
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扬子江 黄河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民族生命进程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土地的誓言
?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课
? 创意说明: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一词)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延伸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5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5”,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演讲:灵魂的飞翔
??演讲是美妙的。它很短暂,但也很漫长。所谓短,指其实际行为过程所延续的时值而言,相对于人生来说,不过“一瞬”而已;但在这之前,它有很长很长的准备期,这之后,又有很长很长的效果实现期——许多名人的全部生命历程,不就是他的某一次或某几次演讲的真实体现吗?
??演讲,实在是人的生命精华的凝结。
??真正意义上的演讲,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有的人演讲完毕,他的生命就结束了;有的人演讲之后,其生命就全部在行动中燃烧;还有的人,也许毕生都以演讲为业,但那所有的演讲,都是为某一次巅峰的达到与实现而奠定基石。白先勇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无数本书,其实只不过说了那么两三句话而已。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
??演讲,不啻是演讲者灵魂的飞翔。
??人类的一切活动,说到底都是在语言和文字当中进行的。否则,那就是永恒的寂寞。在寂寞中“行动”,与死亡无异。
??演讲,以个人面对公众,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演讲者之所以要演讲,在于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和激情,他渴望沟通,渴望交流,渴望被认同,渴望有回应。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心理愿望、情绪特征、行动欲念,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人生体验、社会理想、意志力量、追求、憧憬、向往,浓缩起来,凝聚起来,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以报告、动员、总结、授课、宣讲、谈判等等的形式奉献给人们。
??这就是演讲。演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
??一场精彩的演讲发生这种碰撞之后,双方的人性与人格都得到升华,这就是演讲的功能。作为物化的形态,这种功能的最辉煌的实现,也许就是激励着千百万人去进行伟大的奋斗,推动历史前进,并改变历史的进程。
??(节选自《外国演讲辞珍品赏析》代前言)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扩读材料
太阳/吴冠中
??(选自《短笛无腔》,原文略)
??使用建议:课文表达人类探索自然原始美好的愿望,这篇散文更多透射今人对太阳理性、辩证的审视与思考。可作课文延伸材料阅读,体会古今绵延不息的探索精神,从中窥见人类认识自然的漫长历程。
??2.相关资源材料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如我国古代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而消失,但它叙人、叙事的艺术传统,在后世小说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综合性学习指导】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在探险活动中应掌握的科学知识、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勇敢坚毅的品质。
??2.多角度正确深入认识人类的探险活动及意义。
??3.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及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
??(一)整体安排?1.全班自由组合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各自选定一名主持人,关注活动准备情况。2.每项活动课堂交流时,要求其他两组成员在场,结束前留时间让全体学生互动。3.本次活动准备阶段为一周,课中活动约5课时,其中写作2个课时,课中活动分段进行。
??(二)具体指导
??活动一:(活动准备)尽可能多地搜集古今中外探险家的探险故事,挑选、整理涉及不同领域的探险家典型感人的材料。
??(课中活动)1.主持人汇报活动准备情况。推荐代表和抽签决定讲故事人员。2.口语表达时不得带书面文稿,力求详略得当、声情并茂,详述一至两个故事。3.互动时间,全班自由畅谈讲故事或听故事感想。
??活动二:(活动准备)1.围绕“探险是否有意义”展开辩论。正、反两方各确定主辩1人,助辩2—3人。2.双方收集、组织支撑观点的论据。兼顾分析对方观点、有可能的论据及道理。
??(课中活动)1.主持人宣布双方辩题及辩论规则,邀请另两组少数人员组成评委后开始辩论。2.自由辩论时间可留些给另两组成员发言。3.主持人组织评委讨论,宣布结果。
??活动三:(活动准备)主持人分成员为“招聘小组”和“应聘小组”,按教科书的要求开始准备。“招聘小组”的材料可提前发布。
??(课中活动)1.主持人汇报活动准备情况,两小组模拟情境。2.互动时间评价本次活动,评出“最佳挑战者”。
??三、作文指导
??(一)导练:探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回首成长历程,你也有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吗?有,请记下那次难忘的旅程;没有,也可展现想象中充满传奇的探险世界,或议议探险,发表看法。现在,就以探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二)写法指导
??1.可写记实类记叙文。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或描述难忘的探险经历,或叙他人有趣的探险故事,要真实、生动,力求险中有趣、险中显智,险后能给人启悟。
??2.可写幻想类记叙文。或童话故事,或科幻小说,要想象充分、自然、合理,生动地虚拟一个幻想的探险王国。
??3.可写议论文。讴歌或评价某一传奇人物、探险壮举,要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可综述或评说人类探险的是非功过,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4.可围绕本次探险活动,畅谈感想,书写收获。
??四、活动评价
??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学生评价包括表现态度、参与程度、收获与提高等;教师评价包括总结活动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选文章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题材,都做到了丰富多彩。
??学习本单元,我们会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感悟到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会激发我们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在满怀情感的诵读中,我们可积累文辞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语段,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会发现我们所追寻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探寻“马的世界”,在活动中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完成作文“改写故事”或“谈谈感想”,并以此作为活动效果的检测。活动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

珍珠鸟
??【教学设计A】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由现代社会喂养宠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明确本课学习要求:多角度解读课文。
??二、对话式解读,把握文意。(自读课文,配写对话)
??1.鸟家庭对话,营造气氛。
??如:鸟爸爸:“不知这家主人怎样,还是别出来。”鸟妈妈:“没事,瞧瞧外面。”雏鸟:“出去玩一玩,这笼子关不住我的。”
??2.人鸟对话,发挥想象。
??文中的“我”渐渐地同鸟儿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近了,请你发挥想象,将“我”与鸟儿的交流用语言表述出来。
??三、赏析式解读,体会情味。
??1.小组合作:标注写“我”的行动的语句、批注珍珠雏鸟惹人喜爱的细节。
??教师归纳:“我”重新为它们加工鸟巢;按时添食加水;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轻易打扰它们的生活;而鸟儿已经历了“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的这样一个心路历程。
??2.深情研读:学生提炼文中表现感情基调的字眼“真好”。并探究发现文中什么让你感觉“真好”。
??教师点拨。如:鸟很可爱,真好;大鸟关心小鸟,真好;为鸟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真好;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等等。
??3.画龙点睛:学生找出文中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并要求学生试着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再进行概括,创造新的旨意。
??教师点拨。如: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平等对待人,对待动物,会让心灵更美好,世界更美好。
??四、合作式解读,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拓展式解读,想象延伸。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3.师生交流。
??创意说明:解读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点拨,从各个角度来阐释课文,通过对有价值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弘扬主体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设计通过读、听、说、写突出了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计B】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布置活动,请你探究:
??1.动笔赏评: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2.真情播音: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3.睿智思想: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4.火花碰撞: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珍珠鸟说些什么?想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
??三、独立学习,摘抄雅词佳句。
??创意说明: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既要有学习的内容,还要有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情感动机。因此,本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质疑,设计以上学习活动,既抓住了学习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在可行。
??【教学设计C】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讲一个你与你喜欢的动物的故事,注意讲出你对它的喜爱。
??二、读、品、探、查。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到作者有感而发的那句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了解珍珠鸟与“我的关系的推进过程。
??(1)画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说说在“我的努力之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作者不仅用爱心为它们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也以怜爱的笔调描写小鸟,把描写小鸟神态、动作、外貌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体会。
??4.课外阅读“人与动物”的有关文章。
??三、搜集资料,抒发情感,出一期黑板报。
??创意说明:这样的设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读”“品”“探”“查”,常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不管是幼稚的,还是有点深度、有思想的,同样让人兴奋,因为他们在思考着。在思考中提升,在思考中学习表达,在思考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

斑羚飞渡
??【教学设计A】
??一、情景导入。
??介绍斑羚这种动物,多媒体出示资料,了解其过去、现在与将来。
??二、明确要求。
??斑羚这种为种族生存而不惜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壮举,给我们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节课我们就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一座学习交流的桥。
??三、描绘彩虹桥。
??1.录音范读:学生画出描写彩虹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学生绘画:陡峭的山峰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3.小组讨论:说说这种衬托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复述生命桥。
??重点研读“飞渡过程”这一段,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展示其飞渡画面。
??1.复述“飞渡”:抓住关键动词,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句。
??2.再现“画面”:可多媒体展示,或可让学生绘制。
??3.刻画“细节”:小组合作研讨,说说最感人的地方、最让人惊愕的地方或者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并要求讲出理由。
??4.赞扬“生命”:探究这种牺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如:斑羚群的高度团结;奉献自己,保全种群;以身试探,毫不畏惧;临危不乱,组织有序等等。
??五、搭建情感桥。
??1.建立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的情感。
??探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动物也有母爱吗?
??明确:这种情感更高于母爱,这是斑羚们根据自己的天性、本能行事的。老,只为种群作出牺牲;小,也没有什么感激,有的只是再生的喜悦。
??2.建立人与斑羚的情感。
??探究:人类将斑羚逼上绝境,十分残忍,而斑羚牺牲一半挽救一半令人敬佩,那么人与斑羚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而文中的“我”则已经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3.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
??探究:人类应该怎样做?你对狩猎队可说些什么?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可引导学生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立意出发,结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联系生活,思考一下人与动物的关系。
??六、整理方法桥。
??1.整理文中的佳词雅句。
??2.整理文中的表达技巧,如铺染烘托、详略结合的手法。
??3.整理阅读“人与动物”文章的方法。
??创意说明: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在培养学生语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本身生活体验,做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B】
??一、用记叙文的六要素赏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情节,
??1.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从而理清情节线索。
??明确:斑羚群被逼到崖边→斑羚群进退维谷→斑羚飞渡→头羚选择死亡。这四副画面即文章的思路脉络。
??2.指定学生复述头脑中再现的意境。
??3.指定四名学生分别朗读体现四个画面的部分。
??二、讨论感受,明确文章心理活动描写即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1.看完全文以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在回想课文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接下来就要请同学把你最深刻的感悟、启示整理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或者你给狩猎人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在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智慧的、崇高的牺牲精神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爱护抢救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在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教学设计C】
??一、整体阅读。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找出斑羚飞渡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提炼精读。
??1.背景突现:对绝壁的命名、绝壁的描写、天空彩虹的描绘的作用探讨。
??2.灵性再现:选择最感人的角色进行品味,具体分析镰刀头羚的领导才能与威严才能。
??3.飞渡突现:学生口述飞渡过程,并评析飞渡创举。
??三、积累背读。
??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与段落分类积累,并背诵有助于领会、再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创意说明:在对精美而又易懂的文章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华南虎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历来被古今文人所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能震撼人们心灵的华南虎的内心世界。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配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营造气氛,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自行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如“第一节用一种极为平和的语调引入了所要写的事物,反衬了后文所表达的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5.教师小结:这首诗构思精巧,诗人通过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每一行、每一字、每一事物都是完整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小组探究,评析诗歌关键语句与情感内涵。
??(1)找出表现华南虎处境的诗句,说一说其处境如何。
??教师点拨:《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
??(2)勾画出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谈一谈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教师点拨:华南虎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3)找出对华南虎评论态度的句、词,评一评“观众”和我”的形象。
??教师点拨:“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这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我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五、深层研讨,评论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2.探讨诗歌的主旨。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点拨: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4.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作者说:“我终于明白……”请补充出省略号的内容,谈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教师点拨:省略号隐去了“我”的内心活动,但“羞愧”一词已说明诗人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诗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创意说明: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感情、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评文意(要求从落实文意与朗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
??1.初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并作讲评: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语气要流畅。
??2.教师范读。学生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学生互读。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大意,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二、选点——评情节(组织学生从屠户与狼的角度分别对课文情节进行评价)
??1.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2.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如: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学生活动:从狼的角度评价课文。如: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第二段写两狼穷追;第三段写两狼逼人;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三、欣赏——评语言(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评价课文)
??1.教师示范。这篇故事的语言十分简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来欣赏。
??如:“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眈眈”写得好,写出了狼的凶残目光;“顾”“奔倚”“弛担持刀”一系列动词写得好,表现了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2.学生活动。教师适当评点。
??四、品析——评形象(从本文对屠户与狼的形象塑造上对课文进行评价)
??1.师生互动。讨论:从描写方法上来分析文章如何刻画屠户与狼的形象。
??交流后归纳:写屠户主要从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来表现其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如从“惧——投骨避狼”到“大窘——骨尽狼仍从”再到“恐——前后受其敌”,最后“悟——刀劈两狼”表现了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
??写狼主要从心理与神态来表现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2.学生自由讨论: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会失败”?要求其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此活动不应苛求统一答案。
??如:应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创意说明:本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评价性阅读能力。对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表现手〖HJ30x〗法、形象塑造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评价性阅读训练,主要是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②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著的灵魂。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属于野性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这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劫,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③布封(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④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做了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共收集了短篇小说491篇,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
??2.课文扩读材料。

猎人与狼
侯希辰
??猎手穿行在灌木丛中,查看前几天挖下的陷阱,可惜一无所获。当他走进一片灌木林时,微微有些心跳,那是最后一处的陷阱了。
??伪装的树枝不见了,陷阱露出阴森森的洞口,猎手狂喜,端着枪走近阱口。猎物是只成年的公狼,金黄色的皮毛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在阱底嗥着,焦躁地团团转。
??靠近点,再靠近点,猎手告诫自己。小心地挪动脚步,边举枪瞄准,他只有将尖锐的弹头射进公狼的前额,才能获得一张完整的狼皮。猎手觉得手心有点湿,全神贯注地往前挪步。突然,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耳边响起尘土和落叶的坠落声,猎手意识到,他正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他忽略了昨晚的那场大雨。
??现在,猎手和凶恶的公狼,共同被困在狭小的阱底。四周是3米多高垂直光滑的泥壁。猎手心中滑过一阵苦笑:这大概就是报应吧,打了一辈子猎,结果却要死在亲手挖掘的陷阱和已捕获的猎物口中。
?在猎手掉进陷阱中的那一刻,公狼被这突如其来的坠物给镇住了,它转过身,目光凶狠地盯着近在咫尺的猎人,龇着白森森的狼牙,鼻孔里发出威慑的低嗥。
??赤手空拳的猎手知道,无论如何是敌不过眼前凶狠的公狼的。凭他多年狩猎的经验,他很快镇定下来,也龇着牙,目光狠狠地瞪着公狼不动。
??人和狼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对峙着,时间似乎静止了,不知过了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公狼也许感到眼前的人对它并不构成威胁,也许无暇顾及,逃命要紧,公狼盯着猎人后退两步,见猎人没有反应,便掉转身,不再顾及背后的人,开始义无反顾地用尖锐的前爪飞快地扒着阱壁。
??雨后的土很松,老狼很快就在脚下扒下一大堆土,把阱底垫高了一层。公狼用后腿跳上土墩,竖起前爪,继续往高处抓。猎手很快就明白了公狼的意图,不禁在心里骂道,他娘的,狡猾的家伙!旋即跟在公狼的身后,把公狼抓下的松土踩实、垫宽,做成台阶状。
??狼和人,在这一刻成了同舟共济的合作者。人和狼,为了求生,竟配合得如此默契和协调。
??只用了两个多时辰,狼和人都看见了头顶上的地面。狼一纵身,蹿上地面,向前走了几步,停住,回转身坐下来,目光定定地望着洞口。猎手最后也艰难地攀援上洞口。他看见狼正盯着自己,慌忙拾起掉在地上的枪,端起瞄准狼的前胸。
??公狼见到猎人上来,全然不觉危险就在眼前,而是偏着头,对猎人眨眨眼,然后缓缓起身,慢吞吞地朝着密林深处走去。在转过山脊时,又回过身来望了望猎人。
??猎手端着枪,怔怔地瞄准着渐渐远去的公狼,僵硬的手指,没有扣下扳机,一任猎物从容地隐入林间……
??从此,猎手不再进山。他告诉别人,他已失去作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了。

(原载《文学港》2000年第1期)
??使用建议:本文既可作为《斑羚飞渡》的拓展阅读材料,又可在本单元教学目标完成之后,提供给学生,要求思考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相似,引发学生的探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B】课题研究
创意说明: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四、资料准备。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五、深入研究。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小论文撰写。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七、交流总结。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C】演讲辩论
创意说明: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
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教学设计A】一主两翼
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是“入世”的。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
3.学生——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异。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异,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吃饱吃好。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一、走近闻一多。
1.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
2.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动属创造性讲述,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如果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1.“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不变”: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思考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
三、纪念闻一多。
1.摘录编辑作者的话。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自己的重新编辑与组合,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
2.个性创作自己的话。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己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3.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
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己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
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行选择,也可以全选。
【教学设计B】质疑鉴赏
创意说明:质疑鉴赏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舍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它融合了读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质疑鉴赏才是真正的读懂,它表明读者是否能成功地阅读。学习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质疑鉴赏,吸纳文章的精华,受到一定的感染与熏陶。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
三、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C】演读竞赛
创意说明: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书面语言结构,同时借助语言和表情,朗读往往能传达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美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朗读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表情,这样的朗读就是演读。教学本文,结合《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朗读训练,最后举行演读竞赛,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教学步骤:
一、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二、具体指导学生诵读本文。
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己练读。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次讲演》。
四、举行演读竞赛。
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
五、教师总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课文扩读材料
(一)怀鲁迅/郁达夫
(见/xi-anbai/ydf-qt/018.htm)
使用建议: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本文时,还可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闻一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设计A】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作为常人、超人和伟人这三个层面的真实形象。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不耐烦、生气、感动、叹息、软弱;有超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也有作为伟人的惊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用整个生命来实现的面对苦难的英雄心:“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作比较阅读,看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及侧重点有何不同,看看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文的特色,更高层次地进入阅读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二、阅读全文,依据你自己的主观感受给贝多芬一个中肯的评价。
1.一句话评价: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人。
常人、超人、伟人。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他又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
2.比较评价。
比较阅读《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夸父逐日》《我的信念》,再次评价贝多芬。
在进行比较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
②看作者表现人物的侧重点。
③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共性)。
⑤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个性)。
3.综合评价。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伟人?你怎样看待伟人?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是经验、天赋、名利,还是苦难、梦想与激情?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B】片断仿写
创意说明:本文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教学本文,可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文的榜样作用,引申出写作能力训练点,进行片断仿写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能够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读带写,可让学生由阅读理解走向模仿并向创造过渡,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可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有针对性,相得益彰。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认识形象。
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二、探究写法,总结规律。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尤其是肖像描写,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生动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上述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安排了侧面描写,通过女佣的介绍表现人物的生活压力、工作习惯和坚强独立的性格。这些描写,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自由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学习运用其描写方法仿写一个片断。可描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或正面描写其肖像、语言,或者进行侧面烘托。
四、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学生完成片断仿写之后,互相交流评价,看肖像描写是否做到了秩序井然、以形传神,看语言描写是否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侧面描写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方面。
五、带着写作问题,再次进入阅读。
在互评仿写作品之后,学生带着关于人物描写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体会作者笔下形神俱肖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学习掌握作者的描写技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C】音乐欣赏
创意说明:贝多芬是活在音乐里的,也是为着音乐而活的。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钢琴曲,特别震撼人心。学习这一课,进行音乐欣赏,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十分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欣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
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可描述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说说你所感知到的精神内涵。
二、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再听一次音乐,感受贝多芬心灵的律动。在耳聋所带来的孤独和安静中,贝多芬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三、思考贝多芬生命的音乐。
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乐章。他的生命因耳聋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却在短暂的休止之后奏出了热烈的最强音;他的生命波澜起伏,却如一支乐曲一样在低谷之后掀起动人的高潮。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乐章?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课文扩读材料
爱因斯坦求职记/明廷雄
使用建议:和贝多芬一样,爱因斯坦同样的不修边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际、个性倔强、桀骜不驯,头脑中蕴藏的才智却又同样的如若火山的熔岩。所不同的是,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巨人,而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伟人;贝多芬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甘愿一辈子孤独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爱因斯坦却由于对科学的热爱而不得不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艰难地跋涉在现实的世界中。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牺牲——为了理想而作出的牺牲。苦难与伟大总是孪生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本材料综合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A】认识群像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文章刻画的是人物群像,但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本文,既要认识个体的个性,又要认识整体的共性。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境,感知氛围。教师范读全文,或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这个家庭聚会的浓郁的学术人文氛围和艺术生活色彩。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聚会。
例:这是一个轻松的家庭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聚会。
这是一个气氛热烈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聚会。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聚会。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聚会。
二、把握群体形象的共性。
1.文章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章刻画了四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这些人物形象的共性是什么?
其共性是:对于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执著的追求,都有着狂热的理想和对于生活的激情,都是思想深刻而又博学多识的。
三、认识个体形象的个性。
学生熟读、细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列表格加以显示。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四位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展开讨论,开拓延伸。
你认为对文学创作而言,这些作家的共性与个性有着怎样的意义?文学作品的个性与作家的个性有着怎样的关系?从事任何一种事业,如果仅仅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或者仅仅注重个性而忽略了共性,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讨论交流之后,可于课外针对“共性与个性”的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B】形象补白
创意说明:福楼拜家里的这个星期天的聚会是令人愉快而有收获的,作为福楼拜的学生的莫泊桑当然也应该是快乐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也可对四位作家的形象进行补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迁移创造,在创造中加深阅读体会。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阅读全文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精读描写片断,认识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性格气质。列表加以说明。
??三、文中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请你仔细斟酌,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绘,作者没有写的,或者写得简略的地方,都是留有思考余地和创作空间的。
四、幕后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自己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请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
【教学设计C】积累语言
创意说明:本文词语丰富,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让学生了解福楼拜关于文学语言运用的名言,并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最终才能真正把古今中外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明确目标。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二、阅读全文,积累语言。
1.积累词语:准确的词语、生动的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2.积累句子:言近旨远的句子、言约意丰的句子、精致优美的句子、余味无穷的句子、文采飞扬的句子、富有变化的句子、有声有色的句子、结构巧妙的句子、句式丰富的句子、手法丰富的句子、修辞丰富的句子……
三、集体交流,加深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归类整理,诵读识记。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福楼拜谈怎样学习写作 
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后来,福楼拜又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A】发现阅读
创意说明:认知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评价的过程,其中的转换就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大脑进行重新组织,经过这样的转换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发现。发现阅读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家作品,成语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作品。
2.请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本文写的就是吕蒙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因后果。
二、阅读课文,探索发现。
教师可提示方向如下: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延用至今的词。
5.发现表不同语气的词。
6.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
7.发现通假字。
8.发现词类活用的现象。
9.发现孙权的善劝以及他对吕蒙的器重、关心与期望。
10.发现吕蒙的从善如流与好学上进。
11.发现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
12.发现孙权与吕蒙对话时和鲁肃与吕蒙对话时不同的神情态度。
13.发现文章剪裁的精当与记事的简练。
14.发现文章对话描写的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15.发现作者对于孙权的“劝”的正面描写与对于吕蒙的“学”的侧面烘托这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16.发现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
三、小组交流,集体整理。
四、代表发言,成果共享。
【教学设计B】联类阅读
创意说明:联系学生学习过的在内容、主题等方面与本文类似或相关的文章来促进阅读理解,即联类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于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发现,将语文学习内容内化为语文认知结构,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联系与本文相类似或相关的文章进行综合阅读,思考一个问题:人应当怎样做学问?
例如:本文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从善如流、好学上进;《伤仲永》告诉了我们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了我们要爱好发问,善于发问,关心自然与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论语》告诉了我们许多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严谨、刻苦、专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注重与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已经获得成功的师长进行交流切磋;《邓稼先》告诉了我们做学问、搞研究需要有团结协作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音乐巨人贝多芬》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狂热的梦想;《我的信念》告诉了我们做学问需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问有兴趣;《最后一课》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还需要有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联类阅读,比较其内容与写法的异同。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四、从以上所有进行联类阅读的文章中摘录关于学习的警策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整理后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学设计C】编演剧本
创意说明: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情节感强,画面感强,很适合改编课本剧。教学本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翻译全文。
二、通读全文,理清情节。
劝学(开端)—就学(发展)—论议(高潮)—结友(结局)
三、品味描写,认识形象。
??1.研究人物对话,补白神态心理。
文章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简洁,对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神态及心理并没有怎么加以表现。研究对话,要将人物在对话中的神态和心理进行补白,以便改编课本剧时进行对话中人物神情态度以及谈话氛围的设计。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笔墨十分生动,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2.结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了解人物的个性气质。
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学识、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四、根据以上学习活动对于情节和人物的把握,尝试改编课本剧。
五、集体对课本剧进行修改完善,并挑选合适的演员表演课本剧。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罗斯福一语定乾坤 沈秀涛
1940年12月17日,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终于在记者招待会上露面了。
此时,正当美、英、苏等国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关键时刻。英国处在欧洲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线,由于黄金外汇已经枯竭,根本无力按照“现购自运”原则从美国手中获取军事装备。作为英国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纳粹击溃,希特勒一朝得势,势必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美国国会一些目光短浅的议员们只盯着眼前利益,丝毫不关心反法西斯盟友和欧洲糟糕的战局。罗斯福认为:应该说服他们,应该使《租借法》顺利通过,应该全力支持英国。为此,他特别举行这个意义重大的招待会。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罗斯福在简要地介绍了《租借法》以后,紧接着用浅显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设想,“假如我的邻居家失火,在数百英尺处,我拥有一条浇花的水管,要是赶紧借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能帮他灭火,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但是,在借出前要不要跟他讨价还价?‘喂,朋友,这条管子得花15元,你得照价付钱的。’此时,十万火急,邻居到哪里去找钱。我想,还是不要他15元为好,只要他灭火之后原物奉还。如果灭火后水管还好好的,他会连声道谢;如果他把东西弄坏了,他得照赔不误,我也不会吃亏的。”
记者们紧追不舍,问罗斯福总统:“请问,总统阁下所说的水管一定是指武器了?”
“当然,”罗斯福毫不掩饰,“我只不过以此来阐述《租借法》原则而已。也就是说,如果你借出一批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而且没有损坏的话,你就不吃亏;即使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干脆丢弃,只要别人愿意理赔,我想,你依然没吃亏,不是吗?”
罗斯福总统一番比喻,举一反三,浅显易懂,即刻语惊四座,并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传遍全球。此番妙语不仅说服议员们无条件支持《租借法》在国会顺利通过,而且也赢得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反法西斯国家首脑的高度评价。
使用建议:孙权三言两语就帮助吕蒙消除了畏难情绪,克服了人的惰性,最终学有所成,获得惊人长进。和孙权一样,罗斯福十分善“劝”。一个浅显的比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疏通了心理障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事情获得了进展。教学时,可利用本文作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学习劝导人,帮助人。
【综合性学习指导】
【训练内容】 我也追“星”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背景之广阔、乐趣之深厚,学会搜集利用各种资料。
3.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口语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学习多角度地认识人,近距离地感受人,有感情地理解人,有创意地表现人。
【活动重点】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人,近距离地感受人,有感情地理解人,有创意地表现人。
【课前准备】寻找名人的世界
1.课外阅读名人传记,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推荐。如: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世界历史上的名人、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中外名人传记、名人传奇、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名人传、院士自述、获诺贝尔奖科学家传记、十大元帅的故事、体育影视名人故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2.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名人的节目录音、录像,如东方之子、人物访谈、艺术人生、聊天、对话等节目。
3.每位同学自办一张“名人知多少”手抄报,在课前就张贴起来,以供全班同学交流欣赏。
??【活动过程】
一、情真意切话名人
1.教师先播放一段名人的演讲录像或录音,让学生进入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动人情怀与伟大精神,以此拉近学生与名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将名人作为一个“人”来认识和理解。
2.学生真情讲述名人的故事。
选取令自己最有感触的名人,讲述他的故事。用真情,说实话,形式多样。可以在讲述前后唱一首歌唱名人的歌曲,可以在讲述前后朗诵一首赞颂名人的诗歌,可以在讲述前后宣读几则名人名言等等。
二、客观辩证评名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每一个名人的身上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名人的身上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孔子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过于盲目——毕竟“人无完人”,也不能过于苛刻——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时代、环境的局限以及人性本身的弱点。
1.每位同学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进行评论,先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
2.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全班进行专题讨论。
名人的是与非
名人的功与过
名人的得与失
名人的长与短
三、深入思考看名人
名人的世界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宇宙的思考,在深入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名人和名人的世界,你会发现什么?这些发现对你自己的人生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以“我和我心中的‘星’”为题,进行说话训练。
四、别出心裁写名人
1.作文题目:以名人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2.热身运动:选取你最想写的一个名人,作以下创意写作:
为他写一句话新闻(写你认为他最值得关注的事);
为他画像;
为已故的他写墓志铭;
为他写简历;
为他编写微型剧本;
……
3.课文导练:你可以学习《邓稼先》片断组合式的结构、饱含深情的笔触;你可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诗一般的语言、精于剪裁的手法;你可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将伟人作为常人来理解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你可以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富丽的词藻、声情并茂的人物描写;你可以学习《孙权劝学》简练的语言、生动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4.写法导引:可以写成剧本,可以写成通讯,可以写成小说,可以写成诗歌,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采访当地的名人,写一篇访谈录或答记者问。
一定要有真情,一定要有创意,一定要有深度,一定要有理性,一定要多角度,一定要有联系——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宇宙,联系人生,联系自己。
千万别照搬资料,千万别过于偏激,千万别平铺直叙,千万别冷眼旁观,千万别颠三倒四,千万别空喊口号。
5.总结动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学习本单元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课堂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知识。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要用心灵去与作家、与文本对话,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国粹的现状和未来。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社区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完成以上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

社 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一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吸取智慧。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比较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面。该设计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或网络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的研究,通过比较阅读,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一点人性中共同的美好的东西。
教学步骤:
一、分组收集、查阅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找到《社戏》原文的前半部分、鲁迅的《故乡》,其他作家写故乡或写童年的文章1—2篇(篇幅不要太长)。
二、对比阅读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阅读:①京城看戏和小时候在故乡看戏有什么不同?②找出《社戏》和《故乡》中的故事背景(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人物、自然景物的异同。③其他作家是如何写故乡或是童年的?
三、交流、整合
让学生明白以下问题:鲁迅笔下的故乡有现实和理想之分;社戏之美不在戏,在看戏过程中接触的人与物;社戏之美美在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人人都有眷念故乡的情结,人们对童年的追怀会与日俱增。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听戏/梁实秋(节选)
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卖吃食的小贩大声吆喝,穿梭似地挤来挤去,又受欢迎又讨厌。打热手巾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有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尽管是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还是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居然也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
(选自刘湛秋主编《20世纪中国文化散文游走与遐思》)
使用建议:梁实秋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看戏之乐。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本文与《社戏》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补充资料,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儿童执著于看戏的真正目的,对旧时戏园的演出也会增添一些见识。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未完)

竹 影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艺术因素的童年的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但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资料整合平台】
? ○课文扩读材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本单元主题为成长。要善学善用,既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词句情韵,学习名家们圆熟的表达技巧,又要对人察己,善于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人生精华,智慧地成长。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活动中要激励学生善于倾吐成长中的烦恼,敢于面对真我,面对挑战,巧于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阅读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资料整合平台]
相关链接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作课堂联读材料,见《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作者为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王得后《〈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荐读材料,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
上网搜索“鲁迅,可查阅到“鲁迅纪念馆”“评读鲁迅”“鲁迅文集”“鲁迅全集”等诸多资料,进入“鲁迅纪念馆”可读到鲁迅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回忆怀念、评论研究、相关报道、纪念场所、影音作品,还可点击“纪念场所看到鲁迅绍兴故居等。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分析这分析那,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再读,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怀恋童年之情。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性情质朴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毕业典礼、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有人评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个例证。何不把此文当作学生学习小说的启蒙课,以美点欣赏带动学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做个启蒙的例子也不赖呀。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美点欣赏与探究。
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
可明确如下一些角度:
一语双关的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圆熟的过渡——课文有回忆有现实,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因此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巧妙的暗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凝练的语言——文中有简洁而富哲理的话语,有生动而传情的语词。
鲜活的形象——文章虽不是以写人为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妈妈温柔慈爱,爸爸性情质朴、充满爱心,“我”聪明懂事、惹人喜爱、卓尔不群。
三、知识小结与迁移训练。
小结小说欣赏相关知识。
《城南旧事》部分篇章赏析。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练笔借鉴:长大的感觉真好/任真妮(见《作文通讯》2003年第7期)

丑小鸭
 [教学设计A]
? 创意说明:《丑小鸭》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浓厚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丑小鸭的奇遇最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是不难把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精髓的目的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的。
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课文,述情节。
1?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地点:养鸭场 沼泽地 农家小屋(老太婆家) 灌木林 农夫家 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三、细读课文,说形象。
1.边表情朗读课文,边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___的丑小鸭”说话。
让学生自得地说,目的在于让他们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丑小鸭的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穿插对安徒生的艺术人生的介绍,了解丑小鸭的命运正是作者经历的写照。
2.理一理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更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从而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象。
三、议读课文,谈意义。
议论题一: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议论题二: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作点发言记录。
拓展: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你还有哪些路要走?
四、课堂小结,提希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瑰丽的童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不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吧?
教学步骤: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拘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课浅显易懂,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课文中,围绕课文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或许真能上出一节令学生终身难忘的语文课来。
教学步骤:
活动前可调查学生,根据要求决定活动形式。
1.编排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可聘请技术指导。如有必要,教师可对课本剧的编写知识作一个专题讲座。
2.童话朗诵赛。自选篇目,自定参赛人数和朗诵形式。教师可事先提供童话朗诵录音带作范例,让学生先听,先琢磨。
3.童话故事会。推荐《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有关成长的童话故事。
4.专题阅读:安徒生与安徒生童话。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科代表汇编后班内传阅。
5.电影欣赏:《安徒生传》。写一写观后感。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
创作于1844年的《丑小鸭》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它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它很“丑”。它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排斥、鄙视,但它最后终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都融注在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里,以求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诗两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是两首译诗,译得固然不错,但相对于两位诗人的盛名而言,学生对诗很可能不以为然。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消除学生的轻鄙心理,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人。
1?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他喜欢秋天写作。
4?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7?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0?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名家档案”,简介普希金。(相关资料附后)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1.过渡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
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伤仲永
??[教学设计A]
? 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一、朗读,理解课文。
1?落实字词,通晓大意。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了解本文形式:随笔,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读,体会“伤意。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样朗读?
4.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课外扩读材料
救救“神童”/周士君(原文,略)?[综合性学习指导]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的:
1.给学生一个倾吐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能坦然地排遣成长中的郁闷,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诉的习惯。
2.通过了解和体察他人的烦恼,培养知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品质,同时理智地认识自己,增进化解烦恼的能力。
3.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烦恼,能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1.善于倾诉自己的烦恼
教师导说:有人总结有一条人生经验: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一份烦恼向人倾诉,就只有了一半。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有了烦恼,并不是一件可羞的事。生活中有阳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阴霾笼罩之时。刚刚步入中学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蜕变、青春意识的萌发,都会给稚嫩的我们带来烦恼。何况,敏感的心灵往往是烦恼的温床!
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倾诉,教师作最虔诚的听众。(拒绝评价,因为此时教师的任何评价都是拙劣的、不合时宜的。)
然后请每位同学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并用一两句话形象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2.勤于了解他人的烦恼
教师导引:我们很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一个,就自己受的委屈最多,受的伤害最深。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这样的思想困住了,不幸的感受就会因不断的复制而被夸张,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压在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但老师告诉你,你的感觉并非事实。不信,就抬起头来,看看别人,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就能发现,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
请同学们以小记者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看看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什么烦恼,了解他们消负减压的故事。
教师可对学生的采访计划和内容作一些重点指导。
采访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哪些烦恼,在你的周围,谁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找他讨教哪些问题。还可以听听他对成长中的烦恼有些什么看法,对你有哪些建议。可事先设计一些便于沟通的话题。如:你在少年时期曾有过哪些烦恼?你当时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是怎样对待这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过去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你?你又是如何走近你的抱负的?总之,采访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采访要做到事前有准备,事后有收获。
采访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所述的成长的烦恼:哪些现在是已消除了的,哪些用今天的眼光看已不成其为烦恼,哪些是真正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情绪的。
3.乐于替朋友解脱烦恼
教师导引:有了烦恼,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忧郁、感伤就会重临于我们心头。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人人都会背,但面对烦恼,未必人人都能乐观处之。此时朋友的一声关怀,一句劝语,无异于久旱后的甘霖,能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如果出现了常君这样的烦恼,作为朋友的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化解烦恼的能力,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快感。
4?巧妙表达成长的烦恼——书面作文。
实际上,上述三项活动中,一、二两项渗透了选材技巧训练,一、三两项渗透了语言表达训练。
写烦恼类作文应该做到:
以“真为本——叙真事,诉真情,不夸饰,不矫情。真,文章才有活力。
以“细感人——少回顾什么人生经历,少来什么曲折故事,多生动描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细腻,文章才有感染力。
以“特取胜——表达独特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观点,行文有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不鹦鹉学舌。独特,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写作时还要注意文体方面的要求。如日记和书信的格式,日记特点重记实、书信重传情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颂》这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民歌名篇之一。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具体分组见“附”),并联系相关学科,老师组织学生首先进行课下搜集资料、整理创意活动,而后通过“黄河,母亲河”的主题班会进行成果汇报。要促使学生活动后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最好能制成多媒体课件。
附:科学小组:探寻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图片。
历史小组:追溯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
文艺小组:搜集关于黄河的歌曲、舞蹈等。
文学小组:积累关于黄河的诗文、俗语、谚语、成语等。
美术小组:绘制保护黄河的公益画,并与环卫小组、文学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词。
环卫小组: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等资料并讲解防治措施。
【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
 [教学设计A]听读课
创意说明: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着重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资料整合平台]

我们歌唱黄河
——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而作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____。
[教学设计C]说读课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 四、归纳小结
?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 五、拓展延伸
?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 [资料整合平台]

辽?远
剑?男
? 辽远的不是事物自身,辽远的故土,心灵上闪耀
? 辽远的是长江、黄河、至高的源头
? 穿过命运中令人疑惑的间隙
? 辽远的不是苍穹的旷渺,两条大河
? 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辽远的是我的心
? 睡梦中醒来泪水洒向故乡的山头?
? 两条大河,一个赤婴的两只臂弯
? 当我的生命哺育、分离时的哭泣
? 回来时的震颤,大河呵
? 这样持续的生命的流向
? 不要说我得不到回音就消失?
? 这是我的国,我的家,这是我辽阔的故土
? 八百里故乡的苍凉,一页诗篇中的血泪
? 不要说它满目疮痍,不要说它富强昌盛
? 当北方的高粱挺起他坚韧的身躯
? 当黄土的废墟上昂起不屈的头颅
? 也不要说它在我心中突然美丽?
? 我生于这两条大河之间,经年的
? 内心的远眺:我寻找光辉的理想
? 崇高的语言,多少历史和文明的丰碑在
? 祖国矗立,昨天在高原上雄鹰低飞盘旋
? 日喀则雪山发出文明向上的光芒
? 昨天在黄土地上驰马,触目的
? 葱绿覆盖了水土的流失?
? 那城堞上飘漾的歌谣
? 古老的母语浇注了我心头的热血
? 那大河之间我的父老乡亲,千万双
? 劳动和建设的手掌抚平了家乡伤痛的沟壑
? 一切都长驻于心和心之间啊
? 泥土的热爱,自由和正义的驰骋
? 像骏马一匹,以
? 全身心的幸福投入了一个
? 正在强大的民族和她毕生的事业?
? 然而我不能在今夜返回我的故乡呵
? 一个辽远的、美丽的地方
? 河流的澄澈对着了我心灵的晦暝
? 辽远的故土,伟大的祖国,温馨的家

木兰诗
? [教学设计A]学法指导课
? 创意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学步骤:
?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 1.读出诗意
?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一、通假字有: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 ?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 2.读出诗情
?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 3.读出诗韵
?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 教师示例:“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 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
? 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
? 四、学法实践
? 学生按“三部曲”自读《陌上桑》。不要求赏析全诗,只要求学习小组在通读的基础上选定其中一段按“三部曲”写一段析读文字,选代表发言。
? 五、教师小结
? [教案设计B]对话课
? 创意说明:这节课,我们让学生不停地变着花样、转换角色来说,让学生以不同人物的身份对“木兰”说话。在角色变换中多侧面、多角度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听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 同学们刚才听的这段豫剧中,是谁在说?对谁说?此番话主要想表明什么?如果直接正面与她说,该怎样说呢?现在我们不妨试试看,如何?(展示木兰戎装像、闺阁像各一张)咱们不仅要对她说,还要变换角色对她说。
? 二、通读,同桌互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完成积累卡(如教学设计A)。
? 三、对话
? 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 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
? 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揭示木兰的“忠”“勇”)。
? 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
? 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
? 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
? 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
? 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兰的形象特征。她的敬老、爱幼、善良、机警、勇敢、爱国、恋家等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畅快的对话自然就能或深或浅地理解全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欣赏角度。这样对话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畅所欲言,主动地参与进来。
? 四、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 这样一篇短小的叙事诗,居然能勾起我们如此丰富精彩的联想。我赞叹同学们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感到同学们还得益于文章精妙的语言表达。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再去发现,用你们细腻的心再去感悟!
? (重点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味。)
? 五、谈感受收获
? [教学设计C]表演课
? 创意说明:由学生主持,进行一场表演赛,请语文、音乐、美术老师作评委。要求学生课下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运用文中每句话为前提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可插入人物的心理独白、语言、神态动作等,有条件的小组还可以加些唱词,进行短剧创编,排演。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设计A中联想拓展,所不同的是前者只需口头表达,这里则需要神、形、语兼备。
? 活动目标:
? 1.要求在表演中运用文中每一句话,这其实是在检查翻译;重点要注意互文句的理解。
? 2.编排的过程即是熟知全文内容的过程,这为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在插入人物各种表现的想象、联想过程中,学生感性上领会此诗语言简练明快却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的美感。
? 4.剪辑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明白了文章详略的取舍,了解了木兰的性格特点。
? 活动步骤:
? 1.在豫剧《花木兰》的乐曲尾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是啊!“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演绎这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宣布比赛开始,并介绍评委,公布评分标准)。
? 2.小组表演。
? 3.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表演进行点评。
? 4.宣布比赛结果,并颁奖。
? 5.小组之间交流排演时的构想及“苦”与“乐”。
? 6.老师表扬学生的勇气及创造力。
? 7.主持人略作小结,宣布比赛结束。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 创意说明:
?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 活动步骤:
? 一、成果展示
?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 3.全班齐诵《黄河颂》。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
?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
?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也说一说。
?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结束活动。
? 二、作文
?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我心中的黄河
?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 三、评价
? 1.优秀作文评选
?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应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注: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作文”“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
? 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 对于本单元的课文,教师的“教”应注意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名人的崇高品格、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治学的方法等等,并对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阅读教学设计】

邓稼先
【教学设计A】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妙点品味
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亲如兄弟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知人之明 热泪满眶 蓬断草枯 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