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汇编七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7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牧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1
“生活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与勇气去面对这些,而是选择放弃努力,低头认命,你将失去自信,你是在自己的生命之旅。”在我读完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后,我久久的回想着这段话。
哈萨克的东牧场是一个荒凉而贫困的地方,作者李娟却选择在这个地方体验生活,借住在了当地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很难想象,远离繁华的大都市,住在一个用羊粪堆成的窝里,每天不但吃不到足够的食物,还必须忍受极度寒冷的气候,与牧民一同在冬牧场上放牧,这一切都如此艰难,但作者每天跟牧民们一起作息,一起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生活难题,坚强而快乐的生活,还写下了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李娟那样的生活,但也遇到各种困难。和作者相比,我无论是在意志还是心态上,都与他有着山长水阔的距离。
与家人外出乡下旅游,看到高低不平的土路、破旧的草房屋、破烂的桌椅,我总会忍不住惊惶失措,浑身不自在,在这样的地方让我待半天都嫌多,不敢想象如何像作者一样住上几个月。
学习也是一样,偶尔碰到难题不会做,就想绕开不做,即使身边有同学可以请教,我也不好意思。必须承认,在很多时候我已遇到困难就胆怯了,只想躲避,就像那只躲进沙堆的鸵鸟。
但是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只要你在困难面前展示出自己最大的.勇气与努力,就能走向成功,因为这股力量一定会陪伴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踏过坎坷,总有一天,你会走出未知的困境。
我向往能够成为像李娟那样无所畏惧的人,向往拥有他那么丰厚而精彩的人生。愿我从这本书中获得足够的勇气,去追随他潇洒的脚步。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2
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动物世界》。里面有世界上几百种动物,其中有蓝鲸,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蓝鲸生活在世界各地大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30多米,体重可达150多吨。体色灰蓝色,有白斑点,整个身体呈流线型,在水中游动时姿态非常优雅。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只从水中过滤虾类等浮游生物吃。它们虽然生活在海里,却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由于肺容量大,它们一般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
由农和工业的发展导致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以及大肆捕猎,都严重损伤了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看了这本书,我很有感,我向全球人民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动物吧!给动物一个自由美好的家。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3
第一次接触《冬牧场》这本书是我高三时在学校的阅览室翻看《课堂内外》时发现的,那杂志节选了几段此书的内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场》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浊程度比喻成家常调料,她说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酱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酱油色。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就觉得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为之叫好。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下单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两版,第一版的封面为冷色调茫茫大雪中伴有生灵的漫画景,而第二版则为暖色调雪景的实景。李娟的书,正如她名字一般,给人以一种涓涓细流,细水长流之感,书的内容会慢慢的就流进了你的心里。
李娟为了向我们呈现哈萨克民族放牧转场时最真实的景象,她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他们一起赶着牛,羊,马群和骆驼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经验丰富的牧民挖出来的冬窝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几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艰难啊,虽然后面也没好到那里去。但是李娟没有抱怨,她用她温柔细腻的文笔记录下了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说成是陈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转悲为欢。
这本书里的每个人,每只动物的形象都活灵活现,居麻大哥的破口大骂和责任心,嫂子的勤劳善良,加玛的俏皮爱美,还有邻居家牙牙学语的小婴儿和一只听话的小狗,在荒无人烟的冬牧场只有这两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门,谁家做美食都会相邀共享,逗逗小婴儿,看看因太阳能电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会的电视。
荒芜的原野,屈指可数的`娱乐活动让雪地里的生活很是乏味。但这样的情况下,一点点小快乐都会被无限的放大,比如采到一袋干净没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头一望,满眼星河。冬窝子有人来拜访时,那快乐简直直接加倍,每个人都会开心的像过年一样,因为大多数时候的冬窝子是平静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点就是她能从很小很细微的事情中发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东西,好比如她在书里所这样形容哈萨克妇人饰品“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他们朴素的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段话给了我一种茫茫大漠中出现一点绿的生机感和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这本书时,感觉整个人都刚从书里描写的场景抽离出来,仿佛刚把羊群赶回羊圈,仿佛刚吃完酥油茶,仿佛刚捡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粪。实不相瞒,当时看完这本书,我真想直接就买票冲进阿勒泰冲进冬牧场去看看这个静谧而美好的地方。
读李娟的书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本为消磨时光而来,却无意间真正消磨了时光。李娟把散文写出了诗,却又不像诗那样一本正经。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冬牧场,可娱乐,可休憩,可抬头一望,满眼星河。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4
休假时,利用空闲时间读完了几本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李娟的《冬牧场》,这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在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该散文集讲述了李娟跟随新疆哈萨克斯坦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冬牧场生活的经历。在荒野中,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冬窝子是唯一躲风避寒的地方。李娟所在的家深陷大地两米深,面积不到二十平米,里面集卧房、厨房、客厅所有功能于一体。主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把这个温暖的小窝打造得干净、整洁,加上自创的独特的民族刺绣装饰,简直可以称得上赏心悦目了。在我看到后面作者附上的冬窝子照片时,深刻感受到身处一片荒野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与主人一家积极、乐观、向上而生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的内心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宁静,作者在平时忙碌的劳作之后,总会怀着特有的心情,行走在一片荒芜的旷野之中,观察着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与景象。这些内容使我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空旷幽静,黄昏日落、羊群、牧羊人的孤独身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落日余辉下的人、畜、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景象。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读着作者描绘的在冬牧场的生活场景及生活细节,我时常会心一笑。恶劣的天气和物质的匮乏对冬窝子的人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欢乐、幽默、学习与分享,每个人都努力地参加劳动,尽力地维护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一切看似忙碌、充实近乎超能力的劳作,其实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希望之源!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5
大家好,你们读过这本《动物世界》吗?这本书可精彩了!
在美丽而神秘的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一个大家族,在千千万万的生物中有这样一个和人类关系非常亲密,也有着自己的特长和智慧的一族,它们就是各种各样的的动物朋友们:春的使者——杜鹃,杜鹃鸟有一个十分古怪的习性,很多鸟在繁殖期的时候是在一起生活,可是杜鹃就不同了,它们xx后就各奔东西了。而且,杜鹃不去自己建筑自己的巢,是到处借宿。还很放心把爸爸放在别人那过寄生生活,这样的父母还很少见那!父母们,看见这个小杜鹃你们可不要学它们呦!黑眼睛的国宝——熊猫,熊猫最喜欢吃的是竹笋,要是熊猫离开了竹子,那他们会活不下去的,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要吃50千克竹子,一年就要吃2万千克的竹子,熊猫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吃东西的,吃饱了就做一个美梦,才会有体力继续生活下去,现在我国只有1000多只了它不仅仅是国宝也是世界的宝贝了。小朋友们大家看熊猫是不是很可爱,所以请大家爱护熊猫,不要伤害它们。
动物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界和人类:“我和你们一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也是你们人类忠实的朋友。”是的,如果没有动物,我们人类是孤单的,如果没有动物,我们我们人类也不会进步如此之快,让我们一起爱护动物吧!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6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跟随牧民走进荒野,感受最原始的牧民生活的故事。它记录了真实牧民生活的艰辛,同时用真实而温暖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牧民以及即将消失的游牧生活的感慨。
在遥远的北疆,远离现代文明,在极度缺水、缺食物并且无比严寒的冬牧场,大地是人们生存唯一的依赖。勤劳的藏民们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而牧人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发展,每年南下北上放牧牛羊,每年南北不停折返。春夏秋季倒还好,只是到了冬天,有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雪灾之年,白皑皑的雪被之下,埋葬的不仅是粮食和牲畜,更是牧民们的生活。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只有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历练中愈发强大。
让我感受深刻的也有作者笔下美丽旷达的大自然,大部分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李娟用未经雕琢、发自内心的文字描写出的自然情景能让你当场想象到那样的景象。她写到天空蓝得像要心碎了一样;写到夕阳沉甸甸地斜坠在西天时世界的金黄,到太阳完全陷没地平线后世界的清亮;再到星斗浮现并且越来越明亮时,世界的边缘越来越幽深……
当然,《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可爱鲜活,果敢勤劳的男主人局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他们与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了邻居,共同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了座上宾,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为生活的舒适,而是因为活得有希望!【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 篇7
提到牧场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蓝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羊群,旁边的牧人骑在马上悠闲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点起篝火,喝着马奶酒,拉起马头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冬牧场》却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画面,该书描写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在冬牧场中更多的词汇是:
长途迁徙:牧场分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随着季节的转换,每次都要大迁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则三四天,多则十几天。每年都要进行十几次或几十次的转场。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场风,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们每天要走上几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开当作饮用水用于烧茶煮饭。
寒冷:生活在冬牧场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气温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气温零下四十二度。牧归时,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结满粗重的冰霜。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
生活艰辛:羊是牧人的财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饿着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时牧人要在外面冻一天而且还没有饭吃。
单调枯燥寂寞:牧场广阔而单独,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万里的牧场只有两家人,生活艰难且封闭,日子寂寞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赶牛,背雪,清理羊粪,烤馕,绣花毡。
与世隔绝:冬窝子离最近的县城三百多公里,离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没有手机信号。电话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号。难以收到电视信号。
病痛:牧民一年到头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维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关节炎,把止疼片当饭吃。常常半夜疼醒起来吃药。
《冬牧场》中有句话:我们哈萨克人受的苦还少吗?当时看这句话时,没有太明白。后来读完《冬牧场》之后,离交作业还有些时间,我于是拜读了李娟的另外几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场》、《养道—前山夏牧场》、《养道—深山夏牧场》。在这些书中了解到,原来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艰苦。
在春牧场中,天气变幻无定。几分钟前老天还是风和日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尘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转场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给浇个湿透。走一会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拧一拧水。下马时整条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顾不上换身上的湿衣服,先要卸掉骆驼身上的物资搭毡房、烧火……在下一次转场之前,作者特意进城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雨衣送给大家。但对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绝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场中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忍受艰苦的劳动,会让人看不起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不坚强,心不坚强如何生存下去?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等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视的。能够在如此苦难的环境下,坚强而且体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栉风沐雨,顺天应地,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他们坚韧、淳朴、热情、勤劳、好客、自尊、自信、爱美。
春天,阿尔泰山的积雪从南向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驱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在那里,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
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