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汇总七篇)。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民至上为民情怀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1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社会历史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感为导向是各项工作的灵魂所在。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利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奇迹,不断深入学习,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为伍。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常怀对人民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心存敬畏,善待权力,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托付和信任;心有感恩,热爱人民,才能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奇迹”惊艳了世界,伟大事业踏上新的征途,人民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源泉所在。以民为本,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忠于人民,用实际行动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2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广大组工干部要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将人民作为自身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距离”拉近,把“灰尘”除净,把“内功”练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干部”。
把“距离”拉近,筑牢群众观念。组工干部为干部、党员、人才服务,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民生民意是服务好坏的“晴雨表”,也是政策反映的“指南针”,组工干部要带头筑牢群众观念,把为民服务的情怀化作工作的热情,主动深入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基层一线,做到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掌虚实,把“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到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教育管理等各项重点任务中,全力以赴解决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以“距离”的缩短不断打开新的工作局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真情、获得利益,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频同振。
把“灰尘”除净,塑造为民风骨。“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在新时代快速发展与多元融合背景下,如何走好克己奉公“独木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重要“关卡”之一。组工干部承担着管理、教育、监督职责,面临考验更多且更杂,更需要以最高的政治标准、最严的纪律要求、最正的业务作风为表率,时刻牢记一切权力皆为人民所赋予,自觉保持政治清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组织把关,替群众用权,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积极回应群众关注的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坚持程序,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灰尘”的除却塑造组工威信,做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好干部。
把“内功”练好,争做人民公仆。我们党正是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群众由胜利走向胜利,组工干部更应苦练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在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过程中取信于民、普惠于民。要突出实绩导向、人民导向,传承组工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神,少搞“花架子”,多下“真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精、做细,以精通的业务知识强化为民之能,创新为民之举,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担当,以扎实的“内功”施展“拳脚”,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彰显个人价值。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3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宗旨。在风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益,为人民谋福祉。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深体会到了风雨同心,人民至上的重要性。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风雨同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为人民排忧解难。无论是在扶贫攻坚、救灾救援、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都要以人民至上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在风雨中,我们也要与人民同心,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做到风雨同心。在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积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与人民心连心,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宗旨。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宗旨,我们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为人民谋福祉,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与人民同心,为人民至上,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篇章。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4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从日常生活中深切体会到了这个道理的重要性。
“风雨同心”,意味着在困难时刻,大家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我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小区遭遇了暴雨袭击,街道积水严重,许多居民车辆陷入困境。看到这一幕,我和一些邻居纷纷走上前去,互相帮助推车,疏通下水道。我们高举着雨伞,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居民交流、提供帮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小区内的积水得到了有效排除。这个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发力,才能迎来希望。
“人民至上”,意味着政府和决策者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为人民谋福祉。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发展中被边缘化,感受到了困境。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的需求,推出更多的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例如,政府积极推行的扶贫政策,给予贫困群众帮助。这些都表明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会遇到邻居有困难,我都会义不容辞地前去帮助。曾经有一次,我的邻居小李家爆发了一起火灾事故,家里的财产损失严重。听闻此事后,我和其他邻居立即行动,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尽管每人的捐款金额并不多,但我们众志成城,最终累积起来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能为改善社会尽一份力量。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是一种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它告诉我们在困难时刻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始终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通过这种精神与行动的践行,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也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富裕的社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风雨同心,人民至上的理念,并且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5
2021年12月13日,是第8个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出现在南京多个地铁站点的通道内,乘坐地铁的市民纷纷停下,写下各自心声,“勿忘国耻”、“世界和平”、“祖国万岁”、“爱我中华”等等表达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祈愿,有的市民还画上“和平鸽”,旨在发出追求世界和平完美音符。
铭记历史,警示后人。84年前的今天,也即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余万中国同胞倒在了血泊中。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由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的这场侵华战争,更是让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彰显出一个国家对于生命的敬畏同时,也有助于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唤起世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历史记忆,犹记如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4年过去,中华门城墙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累累白骨仍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沉痛的历史。然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主张“侵略定义未定论”,质疑大屠杀中遇害人数,甚至对中国设立公祭日提出异议。比如,日本教科书中对战争描述就多以被害经历为主,加害经历不断被删除。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等纪念馆中,与加害历史相关的展品甚至被撤除。
铭记历史,展望和平。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已成全人类的永久记忆。加拿大安大略省就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早在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已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近日,为悼念大屠杀死难者并揭露侵华日军残忍罪行,日本有识之士还于广岛、大阪、名古屋等地举办纪念活动,呼吁人们铭记历史、开创两国和平友好的未来。
以史之音,奏响和平。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大家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就再次表明: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多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中国人民将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历史的耻辱是昨日的惨痛记忆,是今日我们前行奋进的不竭动力。40年改革开放,40年春华秋实,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而今划破南京上空凄厉低沉的防空警报声,更鞭策着13亿多中华儿女要铭记历史,把在公祭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音符。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6
今天是12月13日,是我们作为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历史需要铭记,国人更需要接续奋斗,耀我中华。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为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铭记国家遭受苦难的记忆,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jAB88.CoM
今天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历史记忆无法抹去,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刻骨铭心,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为祖国今日之繁荣昌盛而自豪,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为中华儿女,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新篇章。
讲“好”故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文明的矛盾冲突下,更需要传递好中国声音,每一位国人有义务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之经典,国学之精粹,需要每个“话筒”的正确发声,让中化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做“好”国民。古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要义,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面提出了要求,为公民德之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每一个公民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做好中国人。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篇7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这是一个深刻的理念和思想。它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风雨同心人民至上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思想,它不仅是我们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这个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意义,把它贯彻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坚持这个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梦想,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就是《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汇总七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心得体会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