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year}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7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1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的物体叫 。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Hz---20000Hz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 振动,再经过“耳桥”传到 ,最后传到听神经,人就听到声音了。

声音可以转换成电信号,再用示波器显示出来。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空气、液体 、固体能够传声。月球上能够进行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月球上无空气,振动的传播主要靠空气进行。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物质粒子排列越紧密,传声效果越好。所以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 、 是乐音三要素。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 有关系, 越高音调越高; 越低音调越低。 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越高。频率单位 又记作Hz 。

音乐中“1---7”的音调逐渐 。

医生“叩诊”和检漏工人“检漏”都是利用音调判断。详见课本P31。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又叫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 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 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如听诊器)和增大振幅。。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又叫 ):由物体本身决定(即发声体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因素)。人们根据 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6、次声是指 超声是指 。人耳听不见它们。但在相同条件下他们传播速度相同。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容易产生次声波。

7、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设计符合声学要求的建筑,医学上B超诊断,海洋声纳探测等。(2)传递能量:超声碎石、超声清洗等。P38课本

三、噪音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目前人们控制、减少噪声主要在哪三方面采取措施 、 、 。具体办法有 、 、 。

4、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区别,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难点:应用压强的知识说明生活实例

五、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戏:扔飞镖

让学生分别用有箭头和没有箭头的飞镖射到靶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6-p78,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压强

体验: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经体验,学生感受到接触笔尖和笔帽的手的疼痛感觉不同,而这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明确探究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巡回指导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练习:

1、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2、压力不同,受力面积相同的比较

3、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压强的概念: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

强的公式、单位机器物理意义

例题应用:课件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四)压强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2、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总结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压强,用什么方法来减小压强呢?

学生总结:用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用减小压力或增大手里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公式:P=F/S

单位:N/m2 Pa 1Pa=1N/1m2 压强的应用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2、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3、认识压强

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

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2024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画出简单光路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