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集锦七篇)。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概述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成的作用。
掌握井田制、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
理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王权、宗法制)的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早期国家地图、文物图片、历史事件时间线等。
文献资料: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简化版历史文献或故事,如《史记》中关于夏禹、商汤、周武王的记载。
小组讨论话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提问:为什么大禹能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
讲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青铜器的使用,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强调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条件。
夏、商、周的更替与特点: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讲述“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
商朝:青铜文化的繁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商朝的扩张与衰落。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建立,强调其对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任务:学生分为4-6人小组,每组抽取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夏朝的建立与“大禹治水”的关系。
商朝青铜器的种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周朝礼乐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汇报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知识点回顾:总结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重要制度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的转变,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这种发展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五、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早期国家人物(如禹、汤、武王等),收集资料,写一篇小传记,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反映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变革时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早期国家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适时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
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
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quot;,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
一、新课引入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导学生回 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 响,合纵与连横。
二、新课讲授
(一)“秦王扫六合”
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秦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物。
2、讨论:①秦统一 全国的主客观原 因,师总结。②统一 的历史意义。
③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 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 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三)秦巩固 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 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 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 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建立过程、基本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重要事件及影响,认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理解国家形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的迁都与青铜文明的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制度(如禅让制转为世袭制)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理解并评价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利弊。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的过渡,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的儿子启能够继承王位,这标志着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25分钟)
夏朝的建立(8分钟)
讲述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介绍“家天下”的概念。
展示《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引导学生分析夏朝建立的意义。
商朝的兴衰(10分钟)
介绍商朝的迁都背景,特别是盘庚迁殷的重要意义。
展示商朝青铜器图片,讲解青铜文明的繁荣及其反映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简述商纣王的暴政与武王伐纣的故事,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西周的制度创新(7分钟)
解释分封制的运作机制,通过地图展示诸侯国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其对疆域扩展和地方管理的作用。
介绍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学生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每组选取代表发言,鼓励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权力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证。
角色扮演:模拟一场西周时期的“封赏大会”,让学生扮演周天子、诸侯等角色,通过情景剧形式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总结与作业(10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要点,强调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制度及其影响。
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分析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优缺点。
收集资料,制作一张关于商朝青铜器的小报,包括至少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