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2024爱莲说教案6篇

爱莲说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3

2024爱莲说教案6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爱莲说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爱莲说教案【篇1】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教案【篇2】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⑵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⑶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默写课文。

⑵ 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

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现代人都喜欢互赠花,大家都知道哪些,每个节日送什么样的花,如果要你送花要送什么呢?你认为不同的花代表了不同的志向和爱好要求,所以我们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莲花,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

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3、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

最后做限时作业

爱莲说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人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逐利、趋炎附势的摒弃。而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要保持坚贞正直操守,树立正确地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的生平。

3、过程和方法目标: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以及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5、教学重点,难点

《爱莲说》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意但是对更深层次思想内涵要准确把握会有些难度,而学古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悟文章的内涵。养成正直的操守。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莲的美丽形象,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教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了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从学情出发,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点拨质疑而引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理解。)

3、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主要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对文章字句的疏通。)

2、合作、探究法:主要对于文章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和“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等。)

四、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认识“爱莲”人。

1、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学生读一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积累)

3、什么是“说”?

(二)诵读“爱莲”文

这个环节主要助学生积累必要文言词语,简单了解文章内容。所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学生齐读:读正确字音

2 、教师播放录音:把握停顿

3 、学生自由读:弄清字、词、节奏

(三)了解“爱莲”心

疏通文意(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并进行提问)

五、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采用直观性原则,突出文章内容,又方便学生课下更好地理解课文。)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予——莲体态香气——正直通达——君子者,何人?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世人——牡丹——富贵者,众矣

爱莲说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以上就是《2024爱莲说教案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爱莲说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